2025, 33(1):81-90.DOI: 10.11926/jtsb.4849
摘要:为了解不同秋海棠属植物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丽纹秋海棠(Begonia kui)、鸟叶秋海棠(B. ornithophylla)和巴萨罗斯秋海棠(B. barsalouxiae)的雄花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从3种秋海棠花中共鉴定出9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丽纹秋海棠鉴定出30种,以杂环类为主;鸟叶秋海棠和巴萨罗斯秋海棠分别鉴定出56和44种,均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主成分分析(PCA)表明,3种秋海棠主要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15种关键差异花香成分,推断丽纹秋海棠的香气为蜡香和膏香型,鸟叶秋海棠的香气为柑橘香型,巴萨罗斯秋海棠的香气为花香型。不同秋海棠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含量及其主要香气物质上存在较大差异;花香依靠各种挥发物相互作用而形成,香型由拥有较高气味值的挥发物决定。
2022, 30(3):357-366.DOI: 10.11926/jtsb.4504
摘要:为探讨长梗柳(Salix dunnii)的传粉系统和不同性别的生殖投资策略,对居群性别比例、花部特征和访花昆虫进行了调查和观察,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花序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东边村居群的性别比例显著偏雄性(♂∶♀=1.28∶1, P < 0.05), 郭墩村和高地村的居群的性别比偏离不显著; 长梗柳雄株枝条的花序数显著多于雌株, 单花序的雄花数显著多于雌花, 雌花序平均长度显著大于雄花序; 长梗柳传粉系统是虫媒和风媒混合传粉系统, 主要访花昆虫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且显著偏好访问雌花; 吸引中华蜜蜂的挥发成分β-石竹烯的相对含量在雌花序中显著高于雄花序, 雌花序还具有β-榄香烯和芳香醇等吸引中华蜜蜂的特有挥发成分。因此, 长梗柳雄株在开花阶段投入了较多的资源产生雄花, 可能利于风媒传粉; 而雌株通过增加吸引传粉者的挥发成分来抵抗“传粉者限制”的效应, 可能利于虫媒传粉, 通过风媒和虫媒有效组合提升其繁殖效率。
2022, 30(4):567-574.DOI: 10.11926/jtsb.4498
摘要:为了解睡莲花朵的致香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62个栽培种花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出72种挥发性成分,以烯烃类(26种)、烷烃类(11种)和醇类(9种)较多,其中花香成分有53种(73.60%)。40个热带睡莲花朵中共检测出5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花香成分39种;22个耐寒睡莲品种花朵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花香成分27种。花香成分中主要致香物质有乙酸苄酯、顺式-罗勒烯、苯甲醇、金合欢烯、月桂烯、柠檬烯、苯甲醛、α-异松油稀、α-蒎烯、肉桂醇和β-丁香醇等。利用组内联接余弦的方法,分别根据挥发性成分和花香成分,62个睡莲栽培种(品种)可分成3和4组。这为睡莲香气物质的开发利用及与传粉动物的协同进化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2011, 19(4):381-390.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4.018
摘要:植物花香在吸引昆虫授粉、提高观赏价值和香精的商业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植物花香基因被大量克隆,对花香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的网络调控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基因工程改良花香成为可能。对近年来植物花香的合成途径、花香的释放与基因调节、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花香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