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1(3):341-347.DOI: 10.11926/jtsb.4627
摘要:为了解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寄主植物对3种桑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的相同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来自7种寄主植物的五蕊寄生(Dendrophthoe pentandra)的叶片含水量(61.2%~70.1%)、氮含量(9.6~16.0 g/kg)、碳氮比(30.8~48.5)以及缩合单宁含量(3.3%~11.0%)等性状的差异较大;从4种寄主植物上获取的澜沧江寄生(Scurrula chingii var. yunnanensis)的叶片含水量(60.0%~71.7%)、碳含量(431.3~502.3 g/kg)和缩合单宁含量(3.8%~9.9%)等性状也呈现较大种间差异,而在2种寄主植物上的离瓣寄生(Helixanthera parasitica)的叶片功能性状没有显著差异。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叶片含水量、总碳含量、总氮含量、碳氮比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寄主植物作为桑寄生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会影响桑寄生植物叶片的相应功能性状。桑寄生植物能从寄主植物获取部分的水、碳、氮以及缩合单宁,但对不同元素的获取能力因寄主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
2019, 27(2):187-195.DOI: 10.11926/jtsb.3936
摘要:为探讨寄主多样性和寄主功能性状对桑寄生植物的寄主专一性的影响,调查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桑寄生和寄主植物种类。结果表明,桑寄生植物共有2科5属6种1变种,感染隶属于58科190属286种寄主植物1 323株。桑寄生在不同生境的寄生强度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单一种植园的寄生强度最高,而在森林的分布最少。不同种类桑寄生的寄主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专一性程度(H)为1.92~7.05,多度较高的植物更容易被感染。冗余分析表明,寄主植物的胸径、树皮含水量和树皮粗糙度对不同桑寄生的寄主利用差异有显著影响,而木质密度和树皮pH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不同种类桑寄生在热带植物群落的寄主专一性程度有较大差异,对寄主植物特定功能性状的偏好能解释部分差异。
2014, 22(1):12-18.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1.002
摘要:为了探讨榕树隐头果的发育期、性别、大小等外部特征对传粉榕小蜂选择的影响,采取人为控制雌花期的方法,对鸡嗉子榕(Ficus sermicordata)及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的选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隐头花序发育到雌花期后,如果阻止传粉小蜂进入,隐头果会继续生长。直径较小的雌果和雄果的进蜂量较多,且在雌雄果同时存在时,小蜂仍然会选择进入雌果,但进蜂量显著低于雄果。小蜂优先选择进入雌花期前期的隐头花序,雌雄果皆有此特点。对于相同发育期的隐头果,果径和进蜂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对于相同发育期的隐头果,小蜂更倾向于进入较大的隐头果。因此,真正控制小蜂行为的是隐头花序所处的发育期,以及不同发育期所产生的化学挥发物,而非隐头果直径大小。这为进一步研究榕-蜂系统的稳定机制提供依据。
2014, 22(1):53-60.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1.009
摘要:为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与不同豆科植物的寄生关系,选取11 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豆科植物和檀香一起种植,对檀香叶片的光合特征和株高、地径以及寄主植物根系的吸器大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檀香的吸器大小、数量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寄主对檀香的株高、地径也有显著差异。檀香的优良寄主有美洲合欢(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一般的寄主植物有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黄槐(Cassia surattensis);不适宜的寄主植物有凤凰木(Delonix regi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洋紫荆(Bauhinia blakeana)。同时,檀香的株高、地径及光合特征和吸器数量密切相关。因此,檀香种植时应选择适宜的优良寄主植物。
2012, 20(3):247-255.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7
摘要:用石蜡切片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7种寄主植物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寄主植物的叶脉、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维管束解剖结构及数量性状特征在属、种间存在显著差异。7种寄主植物中,华南小蜡(Ligustrum calleryanum Decne.)和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表皮被毛,华南小蜡表皮毛浓密,白蜡树表皮毛稀疏,其它寄主植物表皮无毛;女贞树(Ligustrum lucidum Ait.)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脉的厚度最厚、维管束直径最大,其它寄主植物相对较小。因此,叶片表面光滑、叶脉发达、叶片肥厚是白蜡虫优良寄主植物的重要解剖学特征。7种寄主植物中脉和侧脉发达,近轴面凹陷,远轴面突起,肉脉包埋在叶肉中,推测叶脉突起和凹槽可能是白蜡虫固定位点选择的关键线索。
2011, 19(6):565-570.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6.014
摘要:为研究根际pH对檀香的生长和寄主偏好性的影响,用便携式酸度计检测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檀香园及附近的61种植物根部的pH值,并考察了檀香在不同pH梯度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几乎所有优良寄主根部的pH值均为5.0~6.0;在pH 5.5的培养条件下,檀香茎和根的长度明显比在其他pH值下的要长。这说明檀香生长的最佳根际pH值为5.5。这有助于对檀香优良寄主进行选择。
2005, 13(3):233-238.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8
摘要:在不同寄主植物繁殖的基础上,研究了檀香(Santalum album L.)幼苗对寄主植物的半寄生性。檀香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初期,并不需要寄主植物的参与,但随后的生长其根系必须寄生于适宜的寄主植物的根上。不同寄主植物对檀香幼苗的生长和吸器的发育影响不同,表现在根寄生吸器的数量、大小和结合的程度上。初步筛选了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烂头钵(Phyllanthus reticulatus)等优良的檀香幼苗寄主植物。檀香幼苗根系极不发达,细根缺乏根毛,但其导管非常发达,有利于从寄主根吸收养分和水分。此外还观察了檀香和寄主植物扶桑建立半寄生吸器的过程。
2003, 11(2):117-122.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5
摘要:利用寄生植物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ker)作为外来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的生物防治手段,研究了田野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寄生于薇甘菊30 d左右,薇甘菊单株叶片数、地上茎长度和生物量开始减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Fv/Fm也开始降低。经过约2个月时间,以上的几个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均显著降低。在野外自然状态下,田野菟丝子由最初撒播面积约0.01 m2,很快发展到20 m2左右的大块面积,离侵染源中心的最大扩散距离达到5 m以上。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严重影响薇甘菊茎叶生长及开花结实,可望成为根本上解决薇甘菊危害的一种生物控制技术,而且也可以缓解药用菟丝子资源匮乏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提出有关田野菟丝子与其寄主相互关系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002, 10(2):118-127.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4
摘要:对中国小煤炱目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及寄主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中国小煤炱目有7属,341种和变种,占世界的15%;优势属是小煤炱属(239种和变种,占70.1%),小光壳炱属(54种和变种,占15.8%)和附丝壳属(22种和变种,6.4%)。中国小煤炱目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76.8%的寄主植物属属于热带成分。种的分布型可分为广布成分(0.3%)、泛热带成分(7.3%)、热带亚洲-热带美洲成分(9.1%)、旧世界热带成分(0.3%)、热带亚洲-热带大洋洲成分(2.1%)、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16.1%)、热带亚洲成分(34%)、北温带成分(0.6%)、东亚-北美洲成分(0.3%)、东亚成分(1.7%)、中国特有成分(28.2%)等11种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成分(68.9%)和中国特有成分;在分布上,与东亚、北温带区系相距较远。
2002, 10(3):222-228.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3.005
摘要:对槲寄生属植物在世界的分布状况和在中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其寄主植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区类型的特点,结合该属目前的核型分析结果和现存类群的分布特点,论证了槲寄生属植物属古南大陆起源,并对其起源时间和迁移路线作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