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君木
  • 海南青牛胆
  • 亮叶木莲
  • 紫玉盘
  • 芫花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31卷第3期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LOMINA Sayavong,汪丛啸,李万年,刘志龙,杨梅

      2023,31(3):305-314, DOI: 10.11926/jtsb.4590

      Abstract:

      为探索适合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人工林在幼龄阶段的种植密度,在不同林分密度(2 m×1 m、2 m×2 m、2 m×3 m、3 m× 3 m)的6 a生格木人工林下设置标准样地,采用土壤质量评价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不同密度下格木幼林的土壤理化与林下植被特征。结果表明,密度2 m×3 m下的林木胸径、树高最优,较最低水平高16.7%、27.9%;土壤总孔隙度最大,全N、硝态N、铵态N含量最高,灌木草本多样性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对灌木草本的多样性影响最大。不同林分密度下格木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植物多样性有显著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及林分的经营培育至关重要。

    • 王一,任立宁

      2023,31(3):315-324, DOI: 10.11926/jtsb.4589

      Abstract:

      为了解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种群对土壤碳含量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了四川长宁县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yoma)盖度分别为7.75% (PE)和63.25% (DD)下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DD样方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PE样方,进而导致团聚体稳定性降低。DD样方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含量显著低于PE样方,且TP降幅最大,使得土壤C: N、C: P和N: P显著增加。毛竹凋落叶和细根的TOC、TN、TP、C: N、C: P和N: P在DD和PE样方间无显著差异,但DD样方芒萁凋落叶和细根的TN和TP含量显著高于毛竹。相关分析表明PE毛竹细根的TP含量仅与大团聚体的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DD毛竹和芒萁细根的TP含量与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中团聚体的T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毛竹林下高盖度的芒萁种群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C、N、P含量,通过改变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增加毛竹和芒萁细根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N和P的吸收,尤其是对P的吸收。因此,在川南地区粗放经营毛竹林中应考虑调整林下芒萁盖度,以保证土壤养分供给的长期可持续。

    • 孙丽君,杨振治,郭佩琴,星可,陈郑龙,彭慧,袁桂香

      2023,31(3):325-333, DOI: 10.11926/jtsb.4586

      Abstract:

      为了解种间关系对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光照(20%自然光和50%自然光)和不同物种组合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常见优势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与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低光下,苦草与穗状狐尾藻混种时,苦草生物量、株高和叶数均没有明显变化,当穗状狐尾藻的比例较高时,苦草根长生长受到抑制,根叶比呈下降趋势;在高光下,穗状狐尾藻比例的增加会促进苦草单株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增加,而对苦草株高、根长和叶数无显著影响;与黑藻混种相比,苦草与穗状狐尾藻混种时,苦草的株高、根长和叶数均无显著差异,而苦草的单株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因此,物种组合和混种比例均会影响苦草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影响沉水植被的群落动态。

    • 叶楠,刘慧,罗琦,林忆雪,侯皓,叶清,赖闻玲

      2023,31(3):334-340, DOI: 10.11926/jtsb.4583

      Abstract:

      为探究富氮环境中固氮(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 NLT)与非固氮豆科树种(non-nitrogen-fixing leguminous trees, n-NLT)的叶片养分利用策略差异,以华南地区5种NLT植物[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朱樱花(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和3种n-NLT植物[油楠(Sindora glabra)、中国无忧花(Saraca dives)、银珠(Peltophorum tonkinense)]为对象,测定其单位质量叶片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比值、单位面积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Aarea)和叶片光合氮、磷利用效率(PNUE、PPUE)等功能性状。结果表明,NLT的单位质量叶片N、P含量和Aarea均显著高于n-NLT,而两者PNUE和PPUE无显著差异;尽管两类植物单位质量叶片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NLT的叶片C: N和C: P显著低于n-NLT。因此,这表明华南地区NLT比n-NLT具有更强的养分获取和光合能力,但叶片养分利用效率更低。

    • 苏国发,张玲

      2023,31(3):341-347, DOI: 10.11926/jtsb.4627

      Abstract:

      为了解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寄主植物对3种桑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的相同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来自7种寄主植物的五蕊寄生(Dendrophthoe pentandra)的叶片含水量(61.2%~70.1%)、氮含量(9.6~16.0 g/kg)、碳氮比(30.8~48.5)以及缩合单宁含量(3.3%~11.0%)等性状的差异较大;从4种寄主植物上获取的澜沧江寄生(Scurrula chingii var. yunnanensis)的叶片含水量(60.0%~71.7%)、碳含量(431.3~502.3 g/kg)和缩合单宁含量(3.8%~9.9%)等性状也呈现较大种间差异,而在2种寄主植物上的离瓣寄生(Helixanthera parasitica)的叶片功能性状没有显著差异。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叶片含水量、总碳含量、总氮含量、碳氮比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寄主植物作为桑寄生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会影响桑寄生植物叶片的相应功能性状。桑寄生植物能从寄主植物获取部分的水、碳、氮以及缩合单宁,但对不同元素的获取能力因寄主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魏龙,魏永成,孟景祥,张勇,周毅

      2023,31(3):348-354, DOI: 10.11926/jtsb.4614

      Abstract:

      为探讨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对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响应,利用其生理生化响应指标与抗病性特征的相关性开展短枝木麻黄家系的抗病评价和选择。结果表明,26个短枝木麻黄家系褐梗小枝接种青枯病后,病情指数(DI)和相对病害强度(RDI)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在接种青枯病后,家系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总酚(TP)和类黄酮(Flav)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参试家系对青枯病抗性的变异丰富,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短枝木麻黄家系的病情症状与6个生理生化指标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青枯病侵染后防御酶活性或次生代谢物含量越高,木麻黄的病害程度越低。利用2个病情特征性状和6个生理生化指标对短枝木麻黄不同家系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择,按照30%的入选率初步选出201、206、198、207、202、213、208和195号等8个抗病家系。这些抗病家系的RDI和DI比总体均值分别低25.94%和28.93%,SOD、CAT、PAL、PPO、TP和Flav比总体均值分别高11.90%、13.50%、24.77%、12.71%、25.68%和18.76%。筛选出的8个家系的病害程度低,萎蔫枝条少,植株生长基本不受影响,表明抗病性较强,可以在后续生产中广泛使用。

    • 张少平,邱珊莲,黄惠明,李海明,李洲,鞠玉栋,郑开斌

      2023,31(3):355-362, DOI: 10.11926/jtsb.4600

      Abstract:

      为获取柠檬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中萜类化合物及其合成酶基因信息,以正常生长及遮阴下的柠檬香茅嫩叶为材料,进行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结合qRT-PCR验证分析。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柠檬香茅所含萜类共23种,包括单萜4种、倍半萜4种、二萜8种、三萜3种和四萜4种。在遮阴下,柠檬香茅的二萜类银杏内酯C和四萜类虾青素相对含量更高。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单萜生物合成涉及4类合成酶的24个基因,二萜生物合成涉及11类合成酶的49个基因,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涉及12类合成酶的58个基因,其中6类合成酶的8个基因在遮阴下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而前萘二烯加氧酶(c64786.0)基因正好相反。qRT-PCR分析表明,遮阴下4个FPKM值差异明显的萜类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但不同合成酶基因的差异表达量存在差异。因此,柠檬香茅所含4类共23种萜类化合物由27类合成酶共131个基因编码而来,不同光照强度影响9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2种萜类化合物含量。

    • 张红,员世宇,王文浩,刘文俊,何丽芬,闫玉星,王彦尊,王鹏冬,郑洪元,张鑫

      2023,31(3):363-372, DOI: 10.11926/jtsb.4612

      Abstract:

      为了解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的Argonaute (AGO)和Dicer-like (DCL)的功能,利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GODCL基因序列在向日葵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比对,对向日葵AGO和DCL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从向日葵中鉴定到15个HaAGOs和5个HaDCLs家族成员;这2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均不均匀。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与拟南芥相似,HaAGO家族成员可分为3个分支,HaDCL可分为4个分支;所有的HaAGO都具有保守的N domain、DUF1785、PAZ和PIWI结构域,HaDCL家族成员都含有PAZ和RIBOc结构域。表达分析表明,HaDCL3aHaDCL3b在茎和花序中高度表达;亚细胞定位表明HaAGO多定位于细胞核。这表明向日葵中可能存在典型的RNAi干扰机制,并可能参与了协调向日葵的生长发育过程。

    • 周曼,徐燕,胡志娥,邓可伟,鲁顺保,张艳杰

      2023,31(3):373-379, DOI: 10.11926/jtsb.4620

      Abstract:

      为了解濒危物种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种子内含物含量受温度和湿度层积的影响,设置4个季节、2种湿度(16%和24%)基质层积处理,对种子的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脂肪等内含物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积处理下种子贮藏物质的含量有显著变化,春季层积9个月后,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高值;可溶性糖含量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淀粉和脂肪含量均随层积逐渐减少。秋季层积9个月后,淀粉含量降至最低。相比于24%湿度,16%湿度的春季、秋季、冬季层积9个月后,脂肪含量均减少较多,说明16%湿度下种子代谢活动更强。春季和秋季的暖温更能促进种子代谢,促进种子形态后熟。夏季温度过高,导致种子生活力下降,夏季层积处理3个月后,种子已经发霉和腐烂。层积过程中,种子内含物在相关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与能量。种子层积时间、温度和湿度及交互作用可作为种子内含物的调控因子。

    • 颜孙安,林香信,刘文静,黄敏敏,黄彪,姚清华

      2023,31(3):380-386, DOI: 10.11926/jtsb.4593

      Abstract:

      为挖掘并精准利用福建地方特色花生(Arachis hypogaea)资源,以‘赖坊’、‘衙口小琉球’、‘朱口小籽’、‘文亨红衣’、‘洋后’等5种地理标志花生为研究对象,描述生物学性状,比较分析其营养(脂肪酸、矿质元素、维生素E、甾醇和白藜芦醇等)差异。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外形特征和种皮颜色有明显的差异,主茎高或侧枝长与单株生产力均呈负相关;部分品种间的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膳食纤维、脂肪酸、矿质元素和天然功能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 < 0.05),其中‘衙口小琉球’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朱口小籽’的脂肪、油亚比、维生素E、白藜芦醇含量最高,‘文亨红衣’的铁、植物甾醇含量最高。供试的5个花生品种均达到食用花生1级、油用花生3级标准,且地方特征明显,更适合直接食用。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权帆,张健,颜健,黎平

      2023,31(3):387-394, DOI: 10.11926/jtsb.4608

      Abstract:

      为了解药用植物大叶藤黄(Garcinia xanthochymus)叶片的化学成分,采用UPLC-QTOF-MS从叶片中得到19个化合物,主要为双黄酮类、黄酮类和间苯三酚类化合物。采用色谱分离法从叶片的8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二氢山奈酚(1)、dulcisbiflavonoid A (2)、7-去甲基银杏双黄酮(3)、mono-[2-(4-carboxy-phenoxycarbonyl)-vinyl] ester (4)、山奈酚(5)。化合物12为首次从大叶藤黄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为首次从藤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46.8和39.0 μg/mL,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活性。

    • 何健民,严园锋,尹田鹏

      2023,31(3):395-400, DOI: 10.11926/jtsb.4616

      Abstract:

      为了解我国特有药用乌头种紫草乌(Aconitum episcopale)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对大鼠心脏细胞H9c2的细胞毒性, 从紫草乌中分离出10个C19-二萜生物碱,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滇乌碱(1)、粗茎乌头碱甲(2)、黄草乌碱丙(3)、黄草乌碱甲(4)、丽乌亭(5)、猎鹰乌头碱(6)、14-O-乙酰萨卡可尼亭(7)、萨卡可尼亭(8)、查斯曼宁(9)和展毛黄草乌碱A (10)。化合物56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6~79~10对大鼠心脏细胞H9c2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63.8~341.6 μg/mL,表明紫草乌中的生物碱对H9c2细胞具有毒性作用。

    • 梁慧君,李倩然,李百琳,范钰汶,敖卓仪,张伟杰,吴杰伟,袁捷

      2023,31(3):401-407, DOI: 10.11926/jtsb.4622

      Abstract:

      为了解米碎花(Eury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运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其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 并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鼻咽癌细胞增殖活性评价。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为异落新妇苷(1)、3,5,7-三羟基色原酮-3-O-α-L-鼠李糖苷(2)、1-O-反式-桂皮酰基-β-D-葡萄糖(3)、1-O-(4-羟基苯乙基)-6-O-反式-桂皮酰基-β-D-葡萄糖(4)、eutigoside D (5)、1-O-(3,4-二羟基苯乙基)-6-O-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6)、eutigoside A (7)、1-O-(4-羟基苯乙基)-6-O-反式-咖啡酰基-β-D-葡萄糖(8)、grayanoside A (9)、1-O-(4-羟基苯乙基)-6-O-(4-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10)、3-O-β-D-葡萄糖基-4-羟基-苄基苯甲酸酯(11)。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天然来源获得,化合物2~4和8~11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MTT法表明,化合物10具有中等抑制5-8F细胞增殖活性。

    • 邱珊莲,林宝妹,郑开斌

      2023,31(3):408-416, DOI: 10.11926/jtsb.4601

      Abstract:

      为比较番石榴(Psidium guajava)不同品种果实的外观、营养价值和香气特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5个番石榴品种(‘红宝石’、‘粉红蜜’、‘西瓜’、‘水蜜’、本地种)果实的外观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采用顶空气质联用(HS-GC-MS)技术对5个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果实外观及营养成分差异明显。‘水蜜’的果形指数最低,果实扁圆形,种籽最少;大多数糖类物质(总糖、还原糖、蔗糖等)、糖酸比、总酚含量最高;果糖、VC和总黄酮含量位居第2;总酸、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表明,‘水蜜’作为鲜食水果的食用品质最高。己醛和石竹烯是红肉型品种的特征风味物质,3-羟基-2-丁酮是白肉型品种的特征香气成分。

    • 魏鑫,张卫,杨欣,王菊,张丽艳,危英,周英

      2023,31(3):417-423, DOI: 10.11926/jtsb.4599

      Abstract:

      为研究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根的抗HIV蛋白酶活性成分及其分子对接机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越南槐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HIV蛋白酶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IV活性筛选,运用分子对接手段初步探究活性化合物与HIV-1蛋白酶的结合机制。结果表明,从越南槐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三叶豆紫檀苷(1)、苦参碱(2)、N-acetylnicotinamide (3)、2′-O-甲基腺苷(4)、毛蕊异黄酮苷(5)、玫瑰花苷(6)、环广豆根素(7)、芒柄花苷(8),此外还分离得到塑化剂衍生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9)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0)。抗HIV蛋白酶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2的IC50分别为13.2和38.6 μg/mL,分子对接表明其与HIV蛋白酶有一定的结合作用。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显示中等的抗HIV蛋白酶活性。

    • 高渐飞,周玮,杨艳

      2023,31(3):424-432, DOI: 10.11926/jtsb.4602

      Abstract:

      为提高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并分析了根、茎、叶代谢组分差异及高度富集成分。结果表明,在根、茎和叶中分别鉴定出642、650和619个代谢物,以酚酸、脂质、类黄酮和有机酸为主;叶与根、茎与根的共有成分分别为566和650个,显著差异成分有442和393个,主要为酚酸、类黄酮和脂质,差异代谢物在苯丙烷生物合成、黄酮与黄酮醇生物合成通路中显著富集。代谢物总丰度和次生代谢物丰度均表现为叶 > 根 > 茎,叶中酚酸、类黄酮和脂质及茎中酚酸积累量显著高于根,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萜类、木脂素、香豆素、生物碱的丰度在根中显著上调。因此,黑老虎根、茎、叶有大量共有成分,叶和茎中酚酸、叶中类黄酮和脂质高度富集,含有新绿原酸、绿原酸、槲皮素等多个丰度较高且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较高利用价值。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于雯馨,寇瑾,冯超

      2023,31(3):433-438, DOI: 10.11926/jtsb.4607

      Abstract:

      最近在中国内蒙古发现了乌兰坝紫萼藓(Grimmia ulaandamana J. Muñoz, C. Feng, X.L. Bai & J. Kou)的可育植株,介绍了乌兰坝紫萼藓成熟孢子体、雌株和雄株的特征。孢子体的孢蒴长于蒴柄,蒴柄弯曲,蒴壶表面具纵褶,蒴壁中部表皮细胞厚壁,环带细胞方形或短长方形,蒴盖有喙;蒴齿具疣并在上部分叉,蒴齿在基部分开,蒴齿基部低于蒴壶口,蒴壁表皮细胞和蒴齿之间存在一层小型细胞,蒴齿骨小梁在基部1/3处强烈凸出;蒴帽基部完整。最内侧雌苞叶较茎叶大。乌兰坝紫萼藓具有重要的形态特征变异,可育植株与相似种直叶紫萼藓(G. elatior)易于区分。对乌兰坝紫萼藓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并配显微图,探讨了孢子体对确定其系统发育位置的重要性。

    • 陈乐雯,何宣宣,贾涛,贾泽峰

      2023,31(3):439-443, DOI: 10.11926/jtsb.4625

      Abstract:

      通过对文字衣科黑文衣属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中国新记录种1种,即变黄黑文衣(Phaeographis flavescens Dal-Forno & Eliasaro),该种主要特征为地衣体壳状,表面浅黄绿色,无光泽,光滑;子囊盘弯曲, 多分支,聚生于假子座中;盘缘黑色,相邻线盘之间有小缝隙,盘面较平坦,黑色,覆有白色粉霜;子囊层无色透明,侧丝顶端分支;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褐色,横隔透镜型,(4~)6胞室,大小19~25.5 μm×6~7 μm,I+紫红色。该种分布于云南和福建,该研究丰富了对中国黑文衣属物种组成与分布的认知。

    • 程欣欣,聂丽云,余小玲,刘艳艳,马钰琦,王发国,王爱华

      2023,31(3):444-454, DOI: 10.11926/jtsb.4609

      Abstract:

      为保护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通过样方、样带法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途径和危害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共有入侵植物64种,隶属28科55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最多(15种)。草本植物最多,有48种(75.00%)。原产地来自美洲的植物最多,有49种。入侵风险等级可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Ⅰ级严重危害的有8种(12.50%)。与广西、广东、海南及华南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在物种组成、生活型和原产地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北部湾与广西中越边境内陆地区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都超过60%。因此推测广西外来入侵植物有两条可能的入侵线路:一是从海南登录,二是从中越边境跨入。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岛的外来入侵植物总数(相对整个广西)虽较少,但其8种Ⅰ级严重危害植物的防治,仍需引起重视。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31卷第3期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31卷第3期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王琳, 易绮斐, 宋贤利, 郭菲力, 陆镇桦, 邢福武

      2014,22(6):558-566,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4.06.003

      Abstract:

      为了解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情况,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区系成分、群落外貌等特征,并对景观恢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1200 m2 样地中共有维管植物83 种,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属占优势(38.98%),群落外貌主要由草质、单叶和小型叶的小、中高位芽植物所决定。植物群落现状的各指标与自然群落相似,说明自然恢复良好。同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的优选物种和改造建议。建议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应分期进行,在不同的演替阶段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以加速景观恢复并获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胡超, 田怀珍, 董全英

      2012,20(6):602-6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6.011

      Abstract: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 即丽蕾金线兰(Anoectochilus lylei Rolfe ex Downie), 并提供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本种唇瓣白色, 呈“Y”形, 上唇裂片条状长圆形, 中唇有1~3条极短的裂片, 距内有2个盾状的胼胝体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张娜, 乔玉娜, 刘兴诏, 褚国伟, 张德强, 闫俊华

      2010,18(5):502-5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6

      Abstract: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5种养分元素K、Ca、Mg、N、P进行了测定,结合水量分配规律,研究了森林降雨过程中养分在水相中的含量变化特征和输入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离子浓度均为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流,且增幅较大,而平均浓度以K+和总氮(TN)含量最高;总磷(TP)、磷酸盐(HPO42-)、总有机磷(TOP)含量均最低。(2) 大气降雨中的离子平均浓度中以总有机氮(TON)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282;最小的是NO3-(0.502);穿透雨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TOP(2.357);最小的是TN(0.621)。树干流中各养分元素浓度与树种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3) 季风常绿阔叶林树干流和穿透雨各养分对森林土壤的年输入量为TN>K+>Ca2+>Mg2+>TP,树干流和穿透雨对森林土壤层Ca2+的输入大于凋落物分解输入。因此,大气降雨是养分从林冠层转移到土壤层的重要因素。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袁琼, 杨亲二

      2014,22(4):323-33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4.001

      Abstract:

      通过标本室和野外观察,发现根据云南西北部德钦标本描述的拟澜沧翠雀花(Delphinium pseudothibeticum W. T. Wang& M. J. Warnock)与同样根据德钦标本描述的短角萼翠雀花(D. ceratophorum Franch. var. brevicorniculatum W. T. Wang)属于同一植物,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而根据德钦标本描述的磨顶山“( 磨顶”应为德钦县羊拉乡茂顶,故“磨顶山”实应为“茂顶山”)翠雀花(D. motingshanicum W. T. Wang & M. J. Warnock)和粗距蓝翠雀花(D. caeruleum Jacq. ex Camb. var. crassicalcaratum W.T. Wang & M. J. Warnock)均与云南西北部颇为常见的宽距翠雀花(D. beesianum W. W. Smith)属于同一植物(磨顶山翠雀花为宽距翠雀花的高大个体),故将磨顶山翠雀花和粗距蓝翠雀花均处理为宽距翠雀花的异名。

    • 研究进展
    • 汪庆兵, 张建锋, 陈光才

      2013,21(5):479-488, DOI: 10.396/j.issn.1005-3395.2013.05.016

      Abstract: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指外源添加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来指示生物体内某元素或物质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态学过程发生的机理,从而成为生态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对近年来15N 示踪技术应用于土壤氮素固定、植物氮素营养和植物-土壤系统氮迁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稳定氮同位素技术在解决相关生态学难题可能的前景和不足方面进行了展望。

    • 欧志英, 彭长连*

      2003,11(2):190-19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21

      Abstract:

      工业革命后全球大气CO2浓度持续上升,不仅对全球气候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植物的形态、水分利用、蛋白质合成、光合、抗性、生长及生物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CO2促进植物根、幼苗的生长,叶片增厚,降低气孔密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的产量及生物量,促进乙烯生物合成,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不同光合途径(C3、C4及CAM)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对高浓度CO2的响应不同。长期和短期的高浓度CO2处理,植物响应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如短期高CO2处理使光合能力增强,而长期处理则使光合能力下调。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马三梅, 林文乐, 杨维东

      2010,18(5):497-50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5

      Abstract:

      对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 Bailey)不同发育时期花瓣、苞片和花萼上气孔的分布情况、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瓣、苞片和花萼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花瓣、苞片和花萼上表皮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均小于下表皮的。随着花的发育,花瓣、苞片和花萼上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一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杨亲二

      2014,22(2):107-1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2.001

      Abstract:

      指出《 中国植物志》77(2)中掌叶橐吾(Ligularia przewalskii)在江苏有分布的记载极可能是将文献中的“Kansu”(甘肃)误为“Kiangsu”(江苏)的结果。该种目前仅知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四川,在江苏决无分布。这一不经意的疏忽而引起的错误后来不断出现在我国出版的有关植物志书中。对我国植物志书尤其是省级植物志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述评。

    • 谢贤强,吴萍,林立东,刘梅芳,魏孝义*

      2007,15(5):450-4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7.5.015

      Abstract:

      从火炭母中分离获得了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丁香酸(1)、芹菜素(2)、3,3′-二甲基鞣花酸(3)、没食子酸(4)、原儿茶酸(5)、异鼠李素(6)、咖啡酸(7)、槲皮素(8)、木犀草素(9)、没食子酸甲酯(10)、广寄生苷(11)和3,4,8,9,10-pentahydroxy-6H-dibenzo[b,d]pyran-6-one(12)。除4和8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火炭母中分离得到。

    • 黄俊哲,古松*,黄雅楠,郑强,田俊英,江莎*

      2007,15(3):219-22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7.3.006

      Abstract:

      对不同苗龄(1-12 d)的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幼苗进行观察,比较了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根中的初生维管组织借助下胚轴过渡到子叶中,而茎中的初生维管组织与下胚轴中的维管组织仅是简单的连接。这与Esau等认为幼苗的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根-下胚轴-子叶和上胚轴苗两个系统的观点是一致的。本研究亦证实了可以将刺槐幼苗的外部形态描述为这两个系统,二者的维管组织只是简单的连接,不存在过渡。

    • 林娟, 周选围, 唐克轩, 陈放

      2004,12(3):285-29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8

      Abstract:

      麻疯树为大戟科麻疯树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绝大多数生长在美州和亚洲热带地区。主要概述了麻疯树的化学成分、毒理研究、药理活性及其临床应用等研究的一些进展,并且探讨了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

    • 研究进展
    • 李薇, 梅文莉, 左文健, 王昊, 戴好富

      2014,22(2):201-2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2.015

      Abstract: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苯甲酮、木脂素、苯丙素、萜类、生物碱、甾体以及其他酚性化合物,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镇痛、利泄、降糖等生物活性。对近年来从白木香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为白木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易绮斐, 邢福武*, 黄向旭, 陈红锋, 王发国

      2005,13(1):65-6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3

      Abstract:

      描述了石豆兰属15种野生药用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资源现状、药用价值等。石豆兰属药用植物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南、西南地区,其中云南、广东、广西分布较多,云南最多,有12种,占我国野生石豆兰属药用资源的80%。不同的种类在各地的资源蕴藏量不同,广东石豆兰、密花石豆兰在广东、广西常见,芳香石豆兰在广东常见。近年来,石豆兰的野生资源被当作药材和观赏花卉遭到滥采乱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石豆兰属药用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 杨晓红, 陈晓阳, 刘克锋

      2006,14(3):256-2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3.016

      Abstract:

      细胞分裂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植物的衰老。主要从3个方面综述了细胞分裂素与植物衰老之间的关系,即:(1)植物衰老过程中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2)外源细胞分裂素的影响;(3)转入与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降解相关的基因对植物衰老产生的影响。此外,还从细胞分裂素与糖、与脂质氧化反应以及与其它植物激素的关系方面探讨了细胞分裂素在延缓植物衰老中的作用机理。

    • 陈新建, 刘国顺, 陈占宽, 郅玉宝, 易明林, 刘鸿先

      2002,10(1):83-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1.018

      Abstract:

      在对植物激素乙烯生理功能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包括腺苷蛋氨酸合成酶、ACC合成酶及ACC氧化酶的性质和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同时展现出了与调控内源乙烯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工程的整体轮廓。

    • 李雯, 陈维信*

      2004,12(3):280-2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7

      Abstract:

      番荔枝果实采后难以贮藏保鲜的特性制约着我国番荔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内外关于番荔枝果实采后呼吸强度及乙烯产量、相关酶类、果实软化、果实褐变等生理变化、采后病理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陈荣, 张新华, 马国华*

      2014,22(1):53-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1.009

      Abstract:

      为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与不同豆科植物的寄生关系,选取11 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豆科植物和檀香一起种植,对檀香叶片的光合特征和株高、地径以及寄主植物根系的吸器大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檀香的吸器大小、数量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寄主对檀香的株高、地径也有显著差异。檀香的优良寄主有美洲合欢(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一般的寄主植物有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黄槐(Cassia surattensis);不适宜的寄主植物有凤凰木(Delonix regi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洋紫荆(Bauhinia blakeana)。同时,檀香的株高、地径及光合特征和吸器数量密切相关。因此,檀香种植时应选择适宜的优良寄主植物。

    • 马国华, 何跃敏, 张静峰, 陈福莲

      2005,13(3):233-23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8

      Abstract:

      在不同寄主植物繁殖的基础上,研究了檀香(Santalum album L.)幼苗对寄主植物的半寄生性。檀香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初期,并不需要寄主植物的参与,但随后的生长其根系必须寄生于适宜的寄主植物的根上。不同寄主植物对檀香幼苗的生长和吸器的发育影响不同,表现在根寄生吸器的数量、大小和结合的程度上。初步筛选了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烂头钵(Phyllanthus reticulatus)等优良的檀香幼苗寄主植物。檀香幼苗根系极不发达,细根缺乏根毛,但其导管非常发达,有利于从寄主根吸收养分和水分。此外还观察了檀香和寄主植物扶桑建立半寄生吸器的过程。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主编:叶清

    创刊:1993-1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扫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