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
2024,32(6):695-704, DOI: 10.11926/jtsb.4828
Abstract:
探究特殊生境中常绿阔叶林主要植物的种间关系、生态位状态及群落稳定性,可为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广东大峡谷森林生物多样性固定监测样地野外调查数据和2×2列联表,测定了主要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应用方差比率法和χ2检验分析主要植物间的种间联结、OI指数、DI指数,并依据Godron法评价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群落共记录104种植物,隶属于39科74属,其中木荷(Schima superba)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大,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和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次之,5种树在群落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并且与群落中其他植物产生了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占总数的67.16%)。群落主要26优势种325种对中,负联结大于正联结。χ2检验结果表明种间相对独立性强,联结较为松散;但5种主要优势种间呈现紧密的关联性,相伴出现率大。Godron法分析表明,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群落物种间呈现显著负关联。因此,广东乳源大峡谷常绿阔叶林群落种间联结不强,群落不稳定,亟待加强保育和经营管理。
-
2024,32(6):705-714, DOI: 10.11926/jtsb.4787
Abstract:
叶功能性状可以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该文选择福建省延平区不同海拔高度上的6个野生银粉蔷薇(Rosaanemoniflora)群落,基于样方调查,采用变异系数(CV)、Pearso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环境因子对银粉蔷薇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银粉蔷薇群落生境异质性强,不同环境土壤因子的CV为9.44%~122.28%,土壤pH的变异程度最小,土壤有效磷的变异程度最大。不同环境土壤因子指标间的差异显著,中海拔地区土壤pH、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和速效氮磷钾含量较高,土壤化学计量较低,高海拔地区的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化学计量比最高。不同环境中银粉蔷薇叶功能性状的CV为2.49%~97.58%,其中叶片含水率的变异程度最小,比叶重的变异程度最大,随着海拔的升高,银粉蔷薇叶的磷、钾、钙、镁含量呈增加趋势,说明叶功能性状多样性丰富,对异质生境具有较强适应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银粉蔷薇叶的干物质含量与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钾和镁含量呈负相关,高海拔地区银粉蔷薇可通过提高钾、钙、镁的吸收来增加植株抗逆性,以应对生境变化。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和含水率是银粉蔷薇叶功能性状随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这表明银粉蔷薇叶片通过功能性状变异和性状组合来适应海拔高度和生境的变化,通过研究银粉蔷薇叶功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小尺度环境变化对植物变异的影响,为银粉蔷薇野生资源的保育、开发和遗传改良研究等提供理论指导。
-
2024,32(6):715-724, DOI: 10.11926/jtsb.4848
Abstract:
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反映水土保持稳定性和生长力的关键指标。该研究以平潭岛的5种典型林分类型:I. 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t)林、II. 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III. 台湾相思+木麻黄(A. confusa + 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IV. 黑松+台湾相思(P. thunbergii + A. confusa)林和V. 黑松+滨柃(P. thunbergii + Eurya emarginata)林为例,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差异性,通过冗余分析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林下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黑松+台湾相思混合种植更有利于丰富林下物种多样性,台湾相思+木麻黄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水平低下。不同混交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相对纯林而言,树种混交有利于提高土壤全钾含量,台湾相思与木麻黄混合种植有利于提高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土壤全钾和水溶性盐总量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全钾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负相关;水溶性盐总量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因此,在今后混交林的营造模式上,为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可以考虑黑松+台湾相思的混合种植;在提高土壤肥力上考虑台湾相思+木麻黄、黑松+台湾相思混合种植;同时通过人为抚育间伐和补植等措施进行树种协调,降低木麻黄化感作用,并控制土壤全钾和水溶性盐总量, 促进群落长期稳定发展。
-
2024,32(6):725-736, DOI: 10.11926/jtsb.4842
Abstract: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系统发育信号(Blomberg’s K)值为0.020~0.183。叶片N、P含量以及C/P、P/Ca、K/Ca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表明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系统发育保守性。叶片C、N、K和Mg含量以及大多数计量比受到生活型的显著影响,藤本植物有最高的叶片N、K和Mg含量,而草本植物叶片C、Mg含量、C/N和C/P最低。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总体上对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需求和比例存在差异。进化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对不同生活型最优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的稳定选择是最优的进化模型,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了适应自身的最优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组合。此外,在进化过程中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的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系统发育保守性和最优化稳定选择共同推动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
刘德界,罗焓毓,程严,李旭,刘旭军,杨世福,陈富强,瞿超,刘菊秀,列志旸
2024,32(6):737-746, DOI: 10.11926/jtsb.4834
Abstract:
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造林速生树种,但生长后期缺磷,成熟林效益低下,因此需要改造。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的成熟马占相思人工林中采用2种林分改造模式[M1: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灰木莲(Magnolia glauca);M2: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木荷(Schima superba)+壳菜果(Mytilaria laosensis)],并进行磷添加处理[对照(CK)、低磷(LP)、中磷(MP)和高磷(HP)],39个月后对改造树种的生长和叶片养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M1模式树种总生物量在MP最高,为29.91 kg,M2模式树种总生物量在HP最高,为29.98 kg。醉香含笑、竹节树和壳菜果的生物量在HP最高,分别为5.97、10.3和10.69 kg;海南红豆、红锥和灰木莲的生物量在MP最高,分别为5.12、6.91和11.46 kg,樟树的生物量在LP最高,为10.4 kg,木荷的生物量则在CK最高,为4.45 kg。M2模式树种叶片的平均磷含量显著高于M1,但其叶片平均N:P则显著低于M1。因此,磷添加不同程度增加了所有改造树种叶片的磷含量和降低了N:P,这为南亚热带成熟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磷添加梯度和改造树种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
-
2024,32(6):747-756, DOI: 10.11926/jtsb.4836
Abstract: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的生态位特征和演替现状,设置3个1 hm2样地,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东莞市马山和银瓶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进行生态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马山和银瓶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次生林群落主要由樟科、芸香科、山茶科、鼠刺科、茜草科等树种组成。群落中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木荷(Shichima superb)、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鼠刺(Itea chinensis)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生态位宽度与频数关系密切。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53,生态位重叠程度低,竞争关系较弱。3个样地所处演替阶段不同,银瓶山样地阳生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马山样地中生性树种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更大,体现出常绿阔叶林从阳生树种建群到中生性树种建群的更替过程,为该区次生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2024,32(6):757-771, DOI: 10.11926/jtsb.4833
Abstract:
为了解不同石灰岩特有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共性和差异,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以分析5种广东石灰岩特有植物大桥虎耳草(Saxifraga daqiaoensis)、癞叶秋海棠(Begonia leprosa)、淡黄报春苣苔(Primulina alutacea)、多莛报春苣苔(P. polycephala)和阳山报春苣苔(P. yangshanensis)根际土细菌群落特征和功能。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际土中共检测到细菌42门113纲250目315科498属,其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在5种植物根际土细菌群落中占绝对优势。速效磷、交换性钙、碱解氮、有机质、pH和全氮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不同植物富集了不同的细菌类群,癞叶秋海棠的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其他4种植物存在明显差异,根际细菌功能也存在差异。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5种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在新陈代谢功能方面最活跃,FAPROTAX功能预测表明化能异养型、好氧化能异养型、硝化作用型和好氧氨氧化型细菌是5种植物根际中共同的优势功能类群,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这可为石灰岩特有植物引种驯化提供土壤微环境数据。
-
廖晓丽,薛可馨,蔡思莹,李沛瑶,林君漪,余跃,黄伟,靳少非,郑德祥
2024,32(6):772-780, DOI: 10.11926/jtsb.4910
Abstract:
为探究外源硅添加对光照胁迫下楠木(Phoebe bournei)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楠木1 a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和硅添加对楠木幼苗生长、生物量、叶形态和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遮荫与硅添加对楠木幼苗生长和光合性状产生了显著影响,适度的遮荫和硅添加有利于楠木幼苗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和叶形态(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的生长。光照强度的降低有利于楠木幼苗叶片叶绿素的积累,在15%~60%光照强度下硅添加进一步促进了叶绿素的积累,使楠木幼苗更适应光照胁迫;在15%~40%的中低光照强度下1000~2000 mg/kg的硅添加有利于提高楠木幼苗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促进楠木幼苗的光合作用;而40%光照强度下1000~2000 mg/kg的硅添加更有利于提高楠木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促进楠木幼苗光合能力的提高,提高楠木幼苗光照胁迫适应能力。因此,楠木幼苗适宜在一定的遮荫条件下更新造林,而硅添加有利于缓解光照胁迫,改善楠木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叶形态和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其对光照胁迫的生长适应性,进而促进苗木的生长,有利于造林更新成效的提高。
-
龙桂根,黄芝云,吴南生,冯胜,冯超,丁菲,金松松,何利人,王勇,陈玲
2024,32(6):781-790, DOI: 10.11926/jtsb.4914
Abstract:
为了解典型分布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llaris)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和遗传多样性,对来源于7省20份南酸枣种质资源的14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份南酸枣种质资源果实的14个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除果形指数、可食率外的其他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果实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8。相关性分析表明南酸枣单果重与果皮重、果核重、果肉重、横径等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3。聚类分析将南酸枣种质资源划分为2大类群,其中第2大类群又分为3个小类群,类群间不同性状差异显著,最大的差异是单果重。采用主成分综合评分法建立了南酸枣综合分析模型,并筛选出17#、16#、10#、91#等种质,其具有果大、维生素C含量较高、总糖含量较高的特点,综合性状佳,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进行培育。因此,南酸枣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4个果用南酸枣种质资源具有较高选育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
2024,32(6):791-799, DOI: 10.11926/jtsb.4923
Abstract:
为了解不同光照强度对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幼苗生长的影响,分别在10% (L1)、25% (L2)、100% (L3)、110% (L4)和125% (L5)自然光照强度下处理1 a生连香树幼苗,对其形态和生理适应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光照强度的增加,株高增长量、生物量、叶长、叶宽、叶面积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都在L2达到最高值;比叶面积、叶片含水量、根冠比持续下降,基径增长量则持续上升。L1和L2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且显著高于L4和L5处理,丙二醛含量则相反;随处理时间的增加,L2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后降,L1处理的持续上升且高于L3、L4、L5处理, 总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随处理时间增加而降低,且光照越强,含量越低。因此,连香树幼苗在遮荫和强光环境下均能生长,以25%自然光照强度更适宜。
-
2024,32(6):800-806, DOI: 10.11926/jtsb.4912
Abstract:
该研究描述了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的豆科(Leguminosae)苦参属(Sophora)一新种:长序苦参(S. elongata S. P. Chen & W. J. Lin),形态学比较表明,该种与苦参(S. flavescens)最相似,二者的区别为该种植株矮小,总状花序长40 cm,花萼2 mm×3 mm。基于3个核DNA片段组合(ETS、ITS、SQD1)和4个叶绿体DNA片段组合(matK、rbcL、rpl32-trnL、trnL-F)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长序苦参在系统发育树上位置独立,支持长序苦参为豆科植物一新种,但其系统发育位置不太稳定,存在核质冲突,推测是古老的杂交或不完全的谱系分选导致。
-
2024,32(6):807-812, DOI: 10.11926/jtsb.4846
Abstract:
藤本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成分。广东省位于热带北缘到中亚热带,藤本植物资源丰富。该文在查阅有关广东省植物资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区系地理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藤本植物的地理成分、功能类型和园林应用潜力。结果表明, 广东省具藤本植物68科216属754种(含变种和变型);热带成分共48科145属,具有典型的热带性。乡土藤本植物651种,外来藤本植物103种,具有食用、药用等价值的藤本植物341种,园林常用观赏藤本植物138种,具有应用潜力的57种。木质藤本种类多于草质藤本,攀援方式以缠绕类和卷须类为主。在广东省园林绿地中,可通过增加乡土藤本植物的应用、草质与木质藤本植物相搭配和应用观赏价值高的藤本植物等途径,来提高城市园林中藤本植物的地带性、功能性和物种多样性。
-
2024,32(6):813-814, DOI:
Abstract:
2024年第32卷第6期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书评
2024年第32卷第6期
-
2014,22(6):558-566,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4.06.003
Abstract:
为了解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情况,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区系成分、群落外貌等特征,并对景观恢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1200 m2 样地中共有维管植物83 种,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属占优势(38.98%),群落外貌主要由草质、单叶和小型叶的小、中高位芽植物所决定。植物群落现状的各指标与自然群落相似,说明自然恢复良好。同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的优选物种和改造建议。建议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应分期进行,在不同的演替阶段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以加速景观恢复并获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
2012,20(6):602-6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6.011
Abstract: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 即丽蕾金线兰(Anoectochilus lylei Rolfe ex Downie), 并提供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本种唇瓣白色, 呈“Y”形, 上唇裂片条状长圆形, 中唇有1~3条极短的裂片, 距内有2个盾状的胼胝体
-
1997,5(3):69-7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7.3.015
Abstract:
-
2013,21(5):479-488, DOI: 10.396/j.issn.1005-3395.2013.05.016
Abstract: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指外源添加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来指示生物体内某元素或物质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态学过程发生的机理,从而成为生态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对近年来15N 示踪技术应用于土壤氮素固定、植物氮素营养和植物-土壤系统氮迁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稳定氮同位素技术在解决相关生态学难题可能的前景和不足方面进行了展望。
-
2010,18(5):502-5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6
Abstract: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5种养分元素K、Ca、Mg、N、P进行了测定,结合水量分配规律,研究了森林降雨过程中养分在水相中的含量变化特征和输入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离子浓度均为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流,且增幅较大,而平均浓度以K+和总氮(TN)含量最高;总磷(TP)、磷酸盐(HPO42-)、总有机磷(TOP)含量均最低。(2) 大气降雨中的离子平均浓度中以总有机氮(TON)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282;最小的是NO3-(0.502);穿透雨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TOP(2.357);最小的是TN(0.621)。树干流中各养分元素浓度与树种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3) 季风常绿阔叶林树干流和穿透雨各养分对森林土壤的年输入量为TN>K+>Ca2+>Mg2+>TP,树干流和穿透雨对森林土壤层Ca2+的输入大于凋落物分解输入。因此,大气降雨是养分从林冠层转移到土壤层的重要因素。
-
2014,22(4):323-33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4.001
Abstract:
通过标本室和野外观察,发现根据云南西北部德钦标本描述的拟澜沧翠雀花(Delphinium pseudothibeticum W. T. Wang& M. J. Warnock)与同样根据德钦标本描述的短角萼翠雀花(D. ceratophorum Franch. var. brevicorniculatum W. T. Wang)属于同一植物,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而根据德钦标本描述的磨顶山“( 磨顶”应为德钦县羊拉乡茂顶,故“磨顶山”实应为“茂顶山”)翠雀花(D. motingshanicum W. T. Wang & M. J. Warnock)和粗距蓝翠雀花(D. caeruleum Jacq. ex Camb. var. crassicalcaratum W.T. Wang & M. J. Warnock)均与云南西北部颇为常见的宽距翠雀花(D. beesianum W. W. Smith)属于同一植物(磨顶山翠雀花为宽距翠雀花的高大个体),故将磨顶山翠雀花和粗距蓝翠雀花均处理为宽距翠雀花的异名。
-
2003,11(2):190-19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21
Abstract:
工业革命后全球大气CO2浓度持续上升,不仅对全球气候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植物的形态、水分利用、蛋白质合成、光合、抗性、生长及生物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CO2促进植物根、幼苗的生长,叶片增厚,降低气孔密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的产量及生物量,促进乙烯生物合成,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不同光合途径(C3、C4及CAM)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对高浓度CO2的响应不同。长期和短期的高浓度CO2处理,植物响应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如短期高CO2处理使光合能力增强,而长期处理则使光合能力下调。
-
2010,18(5):497-50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5
Abstract:
对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 Bailey)不同发育时期花瓣、苞片和花萼上气孔的分布情况、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瓣、苞片和花萼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花瓣、苞片和花萼上表皮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均小于下表皮的。随着花的发育,花瓣、苞片和花萼上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一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
2014,22(2):107-1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2.001
Abstract:
指出《 中国植物志》77(2)中掌叶橐吾(Ligularia przewalskii)在江苏有分布的记载极可能是将文献中的“Kansu”(甘肃)误为“Kiangsu”(江苏)的结果。该种目前仅知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四川,在江苏决无分布。这一不经意的疏忽而引起的错误后来不断出现在我国出版的有关植物志书中。对我国植物志书尤其是省级植物志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述评。
-
1997,5(3):74-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7.3.016
Abstract:
-
2014,22(2):201-2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2.015
Abstract: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苯甲酮、木脂素、苯丙素、萜类、生物碱、甾体以及其他酚性化合物,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镇痛、利泄、降糖等生物活性。对近年来从白木香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为白木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2004,12(3):285-29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8
Abstract:
麻疯树为大戟科麻疯树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绝大多数生长在美州和亚洲热带地区。主要概述了麻疯树的化学成分、毒理研究、药理活性及其临床应用等研究的一些进展,并且探讨了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
-
2007,15(3):219-22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7.3.006
Abstract:
对不同苗龄(1-12 d)的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幼苗进行观察,比较了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根中的初生维管组织借助下胚轴过渡到子叶中,而茎中的初生维管组织与下胚轴中的维管组织仅是简单的连接。这与Esau等认为幼苗的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根-下胚轴-子叶和上胚轴苗两个系统的观点是一致的。本研究亦证实了可以将刺槐幼苗的外部形态描述为这两个系统,二者的维管组织只是简单的连接,不存在过渡。
-
2006,14(3):256-2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3.016
Abstract:
细胞分裂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植物的衰老。主要从3个方面综述了细胞分裂素与植物衰老之间的关系,即:(1)植物衰老过程中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2)外源细胞分裂素的影响;(3)转入与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降解相关的基因对植物衰老产生的影响。此外,还从细胞分裂素与糖、与脂质氧化反应以及与其它植物激素的关系方面探讨了细胞分裂素在延缓植物衰老中的作用机理。
-
2005,13(1):65-6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3
Abstract:
描述了石豆兰属15种野生药用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资源现状、药用价值等。石豆兰属药用植物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南、西南地区,其中云南、广东、广西分布较多,云南最多,有12种,占我国野生石豆兰属药用资源的80%。不同的种类在各地的资源蕴藏量不同,广东石豆兰、密花石豆兰在广东、广西常见,芳香石豆兰在广东常见。近年来,石豆兰的野生资源被当作药材和观赏花卉遭到滥采乱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石豆兰属药用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
2004,12(3):280-2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7
Abstract:
番荔枝果实采后难以贮藏保鲜的特性制约着我国番荔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内外关于番荔枝果实采后呼吸强度及乙烯产量、相关酶类、果实软化、果实褐变等生理变化、采后病理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2002,10(1):83-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1.018
Abstract:
在对植物激素乙烯生理功能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包括腺苷蛋氨酸合成酶、ACC合成酶及ACC氧化酶的性质和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同时展现出了与调控内源乙烯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工程的整体轮廓。
-
2007,15(5):450-4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7.5.015
Abstract:
从火炭母中分离获得了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丁香酸(1)、芹菜素(2)、3,3′-二甲基鞣花酸(3)、没食子酸(4)、原儿茶酸(5)、异鼠李素(6)、咖啡酸(7)、槲皮素(8)、木犀草素(9)、没食子酸甲酯(10)、广寄生苷(11)和3,4,8,9,10-pentahydroxy-6H-dibenzo[b,d]pyran-6-one(12)。除4和8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火炭母中分离得到。
-
2014,22(1):53-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1.009
Abstract:
为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与不同豆科植物的寄生关系,选取11 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豆科植物和檀香一起种植,对檀香叶片的光合特征和株高、地径以及寄主植物根系的吸器大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檀香的吸器大小、数量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寄主对檀香的株高、地径也有显著差异。檀香的优良寄主有美洲合欢(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一般的寄主植物有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黄槐(Cassia surattensis);不适宜的寄主植物有凤凰木(Delonix regi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洋紫荆(Bauhinia blakeana)。同时,檀香的株高、地径及光合特征和吸器数量密切相关。因此,檀香种植时应选择适宜的优良寄主植物。
-
2024,32(4):451-457, DOI: 10.11926/jtsb.4790
Abstract: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IQM家族是含有IQ基序的钙调素结合蛋白家族,IQM3突变能增加主根长度,CO (CONSTANS)是光周期成花调控途径的重要成员,CO突变可缩短主根长度。该研究构建二者的双突变体研究IQM3与CO基因的遗传学关系。结果表明,新CO突变体co-12序列的第1个外显子上缺失了9个碱基ACTTGCTAG,其中含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faI的酶切位点CTAG。建立了可鉴定该突变体的分子标记:利用BfaI酶切跨编码区PCR产物时,野生型Col因有3个位点而得到4个片段,co-12因只有2个位点而得3个片段,CO/co-12杂合子得5个片段。在长日照下,co-12的主根长度比野生型Col短,iqm3-2的比野生型Col长,而双突变体co-12 iqm3-2的主根长度表型偏向于iqm3-2。因此,在长日照下,IQM3在CO的下游参与调控拟南芥主根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