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过刊浏览
-
2022,30(3):301-310, DOI: 10.11926/jtsb.4476
Abstract:
为了解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的SOD基因特征,对SOD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对顺式作用元件和蛋白结构进行了预测,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各家族成员的组织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碎米荠基因组中共有10个SOD基因(ChSODs),包括6个Cu/Zn-SOD、3个Fe-SOD和1个Mn-SOD。编码的ChSODs蛋白有57~ 32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 419.41~34 659.01 kDa,理论等电点为4.92~9.6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碎米荠的ChSOD与拟南芥的AtSOD的同源性较高;ChSODs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在叶中高表达,其中CARHR085500和CARHR256690在叶和茎中表达量较高;顺式作用元件预测表明,碎米荠SOD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其中对ABA和低温胁迫较为敏感; ChSODs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具有差异性。这表明碎米荠SOD基因在抗氧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2022,30(3):311-320, DOI: 10.11926/jtsb.4479
Abstract:
为了解Golden2-like (GLK)转录因子在金边红苞凤梨(Ananas comosus var. bracteatus ‘Chiyan’)绿白嵌合叶片形成中的作用,采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了AbGLK1基因, 其开放阅读框全长1 371 bp,编码456个氨基酸,含有1个GARP-DNA结合域和1个C末端结构域GCT box (GOLDEN2 C-terminal box),属于GLK转录因子家族,在酵母中具有转录因子的转录激活活性。烟草亚细胞定位表明AbGLK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RT-qPCR分析表明,AbGLK1基因在金边红苞凤梨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但具有组织器官差异性,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和茎(P < 0.05)。AbGLK1基因在叶片边缘白化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绿色组织,约为绿色组织的1/3 (P < 0.05)。叶片白化组织叶绿体内膜系统模糊,无类囊体存在,含有大量囊状小泡,质体小球数量多且体积较大。因此,推测AbGLK1基因可能参与了金边红苞凤梨中的叶绿体发育,其下调表达可能导致叶片白化组织中叶绿体发育不成熟。
-
2022,30(3):321-328, DOI: 10.11926/jtsb.4464
Abstract:
为了解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的Vinorine合成酶基因(VS)的功能,从丹参中克隆了SmVS基因,并通过Ex PASy等在线分析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RT-qPCR技术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表明,SmVS基因全长726 bp,编码24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量为26 861.72,等电点PI为5.66,为膜外蛋白,推测定位于线粒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丹参SmVS与野生油橄榄(Olea europaea var. sylvestris)的VS亲缘关系较近。SmVS基因在丹参根中的表达比叶的高,叶中的转录水平在21:00最高。因此,推测SmVS基因与光应答有关。
-
2022,30(3):329-335, DOI: 10.11926/jtsb.4433
Abstract:
为了解广东栽培益智(Alpinia oxyphyll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66份种质的遗传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8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的有效等位基因为1.198~3.279,平均2.599;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736~1.890,平均1.107。方差分析表明20.87%的变异来自组间,79.13%的变异来自组内。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遗传结构分析表明,供试166份益智样本可分为4大类群,但没有反映出形态特征的规律性。因此,益智种质资源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低,且基于表型性状的类型划分和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未能实现一致性。
-
2022,30(3):336-348, DOI: 10.11926/jtsb.4472
Abstract:
为探究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叶绿体全基因组特征和密码子使用偏性,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滇黄精嫩叶进行测序,再经组装与注释后得到其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通过MISA、EMBOSS和CodonW等软件对滇黄精叶绿体全基因组的SSR位点、系统发育及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黄精完整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5 852 bp,基因组平均GC含量为37.7%,其大、小单拷贝区(LSC)长度分别为84 633和185 25 bp,反向重复区长度为26 347 bp,注释了132个基因,包括86个蛋白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个核糖rRNA基因。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有69个SSR位点,绝大多数属于单碱基重复的A/T类型。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滇黄精与格脉黄精(P. tessellatum)亲缘关系近,可能与分布地域有关。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滇黄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受到自然选择影响大于突变因素,最终确定9个最优密码子。因此, 滇黄精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位置及其密码子偏倚的分析,为叶绿体基因工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陈敏氡,王彬,李永平,叶新如,林锦辉,曾美娟,刘建汀,朱海生,温庆放
2022,30(3):349-356, DOI: 10.11926/jtsb.4471
Abstract:
为评价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的营养品质,测定了6个品种花球的10项营养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花椰菜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品种的10项品质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异幅度为12.22%~ 131.21%。维生素C (Vc)、总黄酮、总多酚、Fe、Ca、P、蛋白质含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关联性。系统聚类分析将6种花椰菜分为4类,黄色花椰菜‘209’、‘100’和‘217’各为1类,白色花椰菜‘210’、‘214’和‘218’聚为1类。主成分分析提取了花椰菜品质综合评价的3个主成分,获得6个营养评价指标:Vc、总黄酮、总多酚、Fe、Ca和P。通过建立评价函数模型: F= 0.5591Z1+0.2189Z2+0.1669Z3,筛选出‘209’花椰菜的营养品质最高。这为挖掘及选育优良花椰菜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
2022,30(3):357-366, DOI: 10.11926/jtsb.4504
Abstract:
为探讨长梗柳(Salix dunnii)的传粉系统和不同性别的生殖投资策略,对居群性别比例、花部特征和访花昆虫进行了调查和观察,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花序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东边村居群的性别比例显著偏雄性(♂∶♀=1.28∶1, P < 0.05), 郭墩村和高地村的居群的性别比偏离不显著; 长梗柳雄株枝条的花序数显著多于雌株, 单花序的雄花数显著多于雌花, 雌花序平均长度显著大于雄花序; 长梗柳传粉系统是虫媒和风媒混合传粉系统, 主要访花昆虫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且显著偏好访问雌花; 吸引中华蜜蜂的挥发成分β-石竹烯的相对含量在雌花序中显著高于雄花序, 雌花序还具有β-榄香烯和芳香醇等吸引中华蜜蜂的特有挥发成分。因此, 长梗柳雄株在开花阶段投入了较多的资源产生雄花, 可能利于风媒传粉; 而雌株通过增加吸引传粉者的挥发成分来抵抗“传粉者限制”的效应, 可能利于虫媒传粉, 通过风媒和虫媒有效组合提升其繁殖效率。
-
2022,30(3):367-376, DOI: 10.11926/jtsb.4446
Abstract:
为了解广西武鸣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对其野生种子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武鸣县有野生种子植物2 542种,隶属于184科898属,以被子植物占优势,裸子植物贫乏。从科属组成上看,以大科、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体。科、属和种分布区类型丰富,含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兼具温带成分,呈热带至亚热带过渡性质。与邻近地区比较,武鸣县植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植物区系成分与广西横县最相近。因此,武鸣县种子植物多样性丰富、热带性质明显、地理成分多样、起源古老,同时聚集了一些特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体现出北部湾植物区系的特征。
-
2022,30(3):377-391, DOI: 10.11926/jtsb.4475
Abstract:
我国耳草属中具有茎四棱和头状花序特征的植物常常被鉴定为长节耳草(Hedyotis uncinella),并且这一名称还包括了基于不同模式的3个分类学异名。由于这一类植物在叶片形态、叶柄长短、花序着生式样以及花梗长度等形态特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将这一类植物笼统地鉴定为长节耳草并不合理。为清晰区分这类植物,通过模式比对、居群形态特征变异式样的野外观察以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前被鉴定为“长节耳草”的植物实际上包括了6个分类实体,即被归并的丰花耳草(H. borrerioides)、垦丁耳草(H. kuraruensis)和新组合种——团花耳草(H. cephalophora)均应独立成种,而长节耳草本种、被忽略的线叶耳草(H. linearifolia)和我国新记录种——球花耳草(H. multiglomerulata)各自也应得到承认。同时,为了便于进行分类鉴定,也提供了这些种类的分种检索表。
-
2022,30(3):392-394, DOI: 10.11926/jtsb.4480
Abstract:
报道了中国兰科盆距兰属一新记录种: 刚毛盆距兰(Gastrochilus setosus Aver. & Vuong),并提供彩色照片及详细特征描述。该种形态上与红松盆距兰(G. raraensis Fukuuama)近似,但前者植株小,唇瓣具短刚毛,距为圆筒状等特征极易与红松盆距兰区分开。该种原仅分布于越南,现首次在中国西藏发现其分布。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标本馆。
-
2022,30(3):395-396, DOI: 10.11926/jtsb.4487
Abstract: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双眼带叶兰(Taeniophyllum biocellatum J. J. Sm.),并提供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该种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为花序柄和花序柄苞片浅绿色,根呈圆柱形,花序短;紫红色药帽的中间具2个黄色小点,唇瓣开口大,萼片和花瓣黄绿色。
-
2022,30(3):397-401, DOI: 10.11926/jtsb.4474
Abstract: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一新记录种:旒带石豆兰(B. lemniscatum C. S. P. Parish ex Hook. f.),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彩色图片。旒苏石豆兰的花形态十分特别,在萼片背面生有一个长带状附属物,附属物由6~8条纵向褶片包围中轴形成。
-
2022,30(3):402-406, DOI: 10.11926/jtsb.4467
Abstract:
报道了我国境内新发现的2种外来禾草:宽叶臂形草[Brachiaria platyphylla (Munro ex C. Wright) Nash]和车前臂形草[B. plantaginea (Link) Hitchc.],这2物种有时被处理为尾稃草属(Urochloa)的成员。依据小穗第一颖背部具向轴性,第二外稃先端不具小尖头的形态特征,认为他们更接近于国产臂形草属(Brachiaria)的物种,编制了他们与国产近缘物种、属的分类检索表,并讨论了2外来种的潜在入侵风险。
-
2022,30(3):407-412, DOI: 10.11926/jtsb.4473
Abstract:
报道了中国疱衣科疱衣属一新记录种:类喜马拉雅疱衣(Phlyctis subhimalayensis S. Joshi & Upreti),提供了该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DNA数据支撑。还对中国已知的疱衣属物种进行了简要描述。同时讨论了近似种,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为疱衣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
2022,30(3):413-422, DOI: 10.11926/jtsb.4452
Abstract:
为揭示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细根功能性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对郭岩山500、700、900 m海拔处丝栗栲细根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丝栗栲细根生物量与细根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组织密度及体积密度呈正相关,细根根长密度、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和比根长4个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均与细根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根际土含水量、C和N含量与细根比根长、根长密度、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容重与细根组织密度呈正相关。海拔700 m的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及体积密度显著大于海拔500和900 m的。500和900 m海拔的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而500 m海拔细根的组织密度与土壤深度呈正相关。因此,郭岩山丝栗栲通过改变细根功能性状来适应海拔和土壤的变化。
-
2022,30(3):423-433, DOI: 10.11926/jtsb.4451
Abstract:
为了解嘉宝果(Myrciaria cauliflora)的挥发性成分,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不同发育期的花、果、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萜烯类是花、果、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随开花进程呈增加趋势,随果实和叶片成熟进程而下降,单萜类是其中的优势成分,主要有α-蒎烯、β-蒎烯、D-柠檬烯、β-罗勒烯等;花苞期、初花期和嫩叶以β-蒎烯含量最高,盛花期和老叶以α-蒎烯最高,末花期和果实中均以D-柠檬烯含量最高,嫩叶中α-蒎烯和β-蒎烯的总含量高达62.07%。酯类在花期中以初花期含量最高(16.92%),在果实中以完熟期含量最高(14.81%),老叶中酯类含量(4.35%)显著高于嫩叶(0.26%)。因此,α-蒎烯和β-蒎烯是花、果、叶共有主香成分,柳酸甲酯和苯乙醇是花苞期和初花期特征主香成分,毕澄茄烯是完熟果特征风味物质,β-石竹烯是嫩叶特征主香成分,桉叶油醇和β-胡椒烯是老叶特征主香成分。
-
2022,30(3):434-440, DOI: 10.11926/jtsb.4454
Abstract:
为了解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法从叶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 7, 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1)、3, 5, 7, 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2)、5, 7, 4?-三羟基-3?, 5?-二甲氧基黄酮(3)、木犀草素(4)、山奈酚(5)、鼠李黄素(6)、5, 7-二羟基二氢黄酮(7)、7, 4?-二羟基二氢黄酮(8)、5, 7, 3?, 4?-四羟基二氢黄酮(9)、5-O-乙酰基-3, 7, 3?, 4?-四羟基二氢黄酮(10)和7-甲氧基香橙素(11)。除化合物4、7、11之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苦槛蓝叶中分离得到。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表明化合物4、7~9和11对荔枝霜疫霉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
2022,30(3):441-445, DOI: 10.11926/jtsb.4465
Abstract:
为了解毛山小橘(Glycosmis craibii)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毛山小橘枝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de-N-methyl-O-noracronycine (1)、去甲山油柑碱(2)、glycocitrine Ⅱ (3)、acrifoline (4)、3-hydroxy- 2, 4-dimethoxy-10-methyl-9-acridanone (5)、阿塔宁(6)、glycosolone (7)、3-(3?, 3?-dimethylallyl)-4, 8-dimethoxy-N-methyl-quinolin- 2-one (8)和4-methoxy-N-methyl-2-quinolone (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其中化合物2、3、5、6和9为首次从山小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2022,30(3):446-460, DOI: 10.11926/jtsb.4466
Abstract:
女贞子系木犀科(Oleaceae)女贞属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的干燥果实,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效。女贞子含三萜类、环烯醚萜类、苯乙醇苷类及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许多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女贞子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镇痛、保肝、抗骨质疏松、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菌抗病毒等活性。对女贞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女贞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2022年第30卷第3期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研究进展
2022年第30卷第3期
-
景宁木兰TCP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遮阴胁迫下表达模式
任明杰, 陆丹迎, 吴超, 朱森宇, 陈小珺, 邬宇峰, 申亚梅, 马晶晶
Abstract:
自然条件下,上层乔木遮阴是导致景宁木兰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明确TCP转录因子家族在景宁木兰遮阴胁迫中的作用,通过模拟自然生境对景宁木兰3年生嫁接苗进行遮阴处理,基于转录组分析TCP转录因子相关信息,利用转录组表达量和qRT-PCR分析遮阴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从景宁木兰转录组中筛选出12个TCP成员,编码蛋白长度为228~558个氨基酸,分子量范围为23703.3~52689.45Da,12个景宁木兰TCP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亲水性蛋白;12个TCP均定位于细胞核,MsTCP20-a/b还定位于叶绿体;景宁木兰TCP成员分为两大类,Class Ⅰ包含10个TCP成员,Class Ⅱ包含2个TCP成员;所有基因均含有TCP保守结构域,亲缘关系较近的成员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克隆得到景宁木兰TCP启动子序列,其序列含有大量光响应和激素响应元件;在遮阴处理后景宁木兰TCP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MsTCP9-a与MsTCP2在遮阴后显著上升,MsTCP8、MsTCP9-b、MsTCP7-a、MsTCP15在遮阴后显著下降。本研究结果将对TCP转录因子响应遮阴胁迫以及揭示景宁木兰的濒危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贵州鼠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Abstract:
为阐明鼠尾草属植物贵州鼠尾草 (Salvia cavaleriei) 的化学成分,运用硅胶、凝胶、MCI以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β-倍半水芹烯(1),6R-(7R, 11-二甲基-10-乙烯亚基)-环己烯酮 (2),β-没药烯 (3),α-姜黄烯 (4),3, 4-二羟基苯乙酸甲酯 (5),香草醛 (6),姜油酮 (7),6-姜烯酚 (8),阿魏酸十八烷酯 (9),维生素E醌 (10),5-羟甲基-2-糠醛 (11),硫代乙酸酐 (12),吲唑 (13),棕榈酸 (14),角鲨烯 (15),二十六烷 (16)。其中,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除化合物3、4和6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贵州鼠尾草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2、5、9和12为首次从唇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15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2014,22(6):558-566,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4.06.003
Abstract:
为了解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情况,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区系成分、群落外貌等特征,并对景观恢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1200 m2 样地中共有维管植物83 种,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属占优势(38.98%),群落外貌主要由草质、单叶和小型叶的小、中高位芽植物所决定。植物群落现状的各指标与自然群落相似,说明自然恢复良好。同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的优选物种和改造建议。建议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应分期进行,在不同的演替阶段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以加速景观恢复并获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
2012,20(6):602-6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6.011
Abstract: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 即丽蕾金线兰(Anoectochilus lylei Rolfe ex Downie), 并提供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本种唇瓣白色, 呈“Y”形, 上唇裂片条状长圆形, 中唇有1~3条极短的裂片, 距内有2个盾状的胼胝体
-
1997,5(3):69-7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7.3.015
Abstract:
-
2010,18(5):502-5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6
Abstract: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5种养分元素K、Ca、Mg、N、P进行了测定,结合水量分配规律,研究了森林降雨过程中养分在水相中的含量变化特征和输入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离子浓度均为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流,且增幅较大,而平均浓度以K+和总氮(TN)含量最高;总磷(TP)、磷酸盐(HPO42-)、总有机磷(TOP)含量均最低。(2) 大气降雨中的离子平均浓度中以总有机氮(TON)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282;最小的是NO3-(0.502);穿透雨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TOP(2.357);最小的是TN(0.621)。树干流中各养分元素浓度与树种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3) 季风常绿阔叶林树干流和穿透雨各养分对森林土壤的年输入量为TN>K+>Ca2+>Mg2+>TP,树干流和穿透雨对森林土壤层Ca2+的输入大于凋落物分解输入。因此,大气降雨是养分从林冠层转移到土壤层的重要因素。
-
2013,21(5):479-488, DOI: 10.396/j.issn.1005-3395.2013.05.016
Abstract: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指外源添加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来指示生物体内某元素或物质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态学过程发生的机理,从而成为生态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对近年来15N 示踪技术应用于土壤氮素固定、植物氮素营养和植物-土壤系统氮迁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稳定氮同位素技术在解决相关生态学难题可能的前景和不足方面进行了展望。
-
2014,22(4):323-33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4.001
Abstract:
通过标本室和野外观察,发现根据云南西北部德钦标本描述的拟澜沧翠雀花(Delphinium pseudothibeticum W. T. Wang& M. J. Warnock)与同样根据德钦标本描述的短角萼翠雀花(D. ceratophorum Franch. var. brevicorniculatum W. T. Wang)属于同一植物,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而根据德钦标本描述的磨顶山“( 磨顶”应为德钦县羊拉乡茂顶,故“磨顶山”实应为“茂顶山”)翠雀花(D. motingshanicum W. T. Wang & M. J. Warnock)和粗距蓝翠雀花(D. caeruleum Jacq. ex Camb. var. crassicalcaratum W.T. Wang & M. J. Warnock)均与云南西北部颇为常见的宽距翠雀花(D. beesianum W. W. Smith)属于同一植物(磨顶山翠雀花为宽距翠雀花的高大个体),故将磨顶山翠雀花和粗距蓝翠雀花均处理为宽距翠雀花的异名。
-
2003,11(2):190-19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21
Abstract:
工业革命后全球大气CO2浓度持续上升,不仅对全球气候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植物的形态、水分利用、蛋白质合成、光合、抗性、生长及生物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CO2促进植物根、幼苗的生长,叶片增厚,降低气孔密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的产量及生物量,促进乙烯生物合成,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不同光合途径(C3、C4及CAM)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对高浓度CO2的响应不同。长期和短期的高浓度CO2处理,植物响应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如短期高CO2处理使光合能力增强,而长期处理则使光合能力下调。
-
2010,18(5):497-50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5
Abstract:
对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 Bailey)不同发育时期花瓣、苞片和花萼上气孔的分布情况、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瓣、苞片和花萼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花瓣、苞片和花萼上表皮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均小于下表皮的。随着花的发育,花瓣、苞片和花萼上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一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
1997,5(3):74-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7.3.016
Abstract:
-
2007,15(5):450-4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7.5.015
Abstract:
从火炭母中分离获得了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丁香酸(1)、芹菜素(2)、3,3′-二甲基鞣花酸(3)、没食子酸(4)、原儿茶酸(5)、异鼠李素(6)、咖啡酸(7)、槲皮素(8)、木犀草素(9)、没食子酸甲酯(10)、广寄生苷(11)和3,4,8,9,10-pentahydroxy-6H-dibenzo[b,d]pyran-6-one(12)。除4和8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火炭母中分离得到。
-
2014,22(2):107-1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2.001
Abstract:
指出《 中国植物志》77(2)中掌叶橐吾(Ligularia przewalskii)在江苏有分布的记载极可能是将文献中的“Kansu”(甘肃)误为“Kiangsu”(江苏)的结果。该种目前仅知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四川,在江苏决无分布。这一不经意的疏忽而引起的错误后来不断出现在我国出版的有关植物志书中。对我国植物志书尤其是省级植物志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述评。
-
2004,12(3):285-29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8
Abstract:
麻疯树为大戟科麻疯树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绝大多数生长在美州和亚洲热带地区。主要概述了麻疯树的化学成分、毒理研究、药理活性及其临床应用等研究的一些进展,并且探讨了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
-
2007,15(3):219-22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7.3.006
Abstract:
对不同苗龄(1-12 d)的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幼苗进行观察,比较了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根中的初生维管组织借助下胚轴过渡到子叶中,而茎中的初生维管组织与下胚轴中的维管组织仅是简单的连接。这与Esau等认为幼苗的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根-下胚轴-子叶和上胚轴苗两个系统的观点是一致的。本研究亦证实了可以将刺槐幼苗的外部形态描述为这两个系统,二者的维管组织只是简单的连接,不存在过渡。
-
2005,13(1):65-6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3
Abstract:
描述了石豆兰属15种野生药用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资源现状、药用价值等。石豆兰属药用植物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南、西南地区,其中云南、广东、广西分布较多,云南最多,有12种,占我国野生石豆兰属药用资源的80%。不同的种类在各地的资源蕴藏量不同,广东石豆兰、密花石豆兰在广东、广西常见,芳香石豆兰在广东常见。近年来,石豆兰的野生资源被当作药材和观赏花卉遭到滥采乱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石豆兰属药用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
2014,22(2):201-2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2.015
Abstract: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苯甲酮、木脂素、苯丙素、萜类、生物碱、甾体以及其他酚性化合物,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镇痛、利泄、降糖等生物活性。对近年来从白木香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为白木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2006,14(3):256-2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3.016
Abstract:
细胞分裂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植物的衰老。主要从3个方面综述了细胞分裂素与植物衰老之间的关系,即:(1)植物衰老过程中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2)外源细胞分裂素的影响;(3)转入与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降解相关的基因对植物衰老产生的影响。此外,还从细胞分裂素与糖、与脂质氧化反应以及与其它植物激素的关系方面探讨了细胞分裂素在延缓植物衰老中的作用机理。
-
2002,10(1):83-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1.018
Abstract:
在对植物激素乙烯生理功能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包括腺苷蛋氨酸合成酶、ACC合成酶及ACC氧化酶的性质和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同时展现出了与调控内源乙烯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工程的整体轮廓。
-
2004,12(3):280-2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7
Abstract:
番荔枝果实采后难以贮藏保鲜的特性制约着我国番荔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内外关于番荔枝果实采后呼吸强度及乙烯产量、相关酶类、果实软化、果实褐变等生理变化、采后病理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2005,13(3):233-23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8
Abstract:
在不同寄主植物繁殖的基础上,研究了檀香(Santalum album L.)幼苗对寄主植物的半寄生性。檀香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初期,并不需要寄主植物的参与,但随后的生长其根系必须寄生于适宜的寄主植物的根上。不同寄主植物对檀香幼苗的生长和吸器的发育影响不同,表现在根寄生吸器的数量、大小和结合的程度上。初步筛选了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烂头钵(Phyllanthus reticulatus)等优良的檀香幼苗寄主植物。檀香幼苗根系极不发达,细根缺乏根毛,但其导管非常发达,有利于从寄主根吸收养分和水分。此外还观察了檀香和寄主植物扶桑建立半寄生吸器的过程。
-
2014,22(1):53-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1.009
Abstract:
为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与不同豆科植物的寄生关系,选取11 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豆科植物和檀香一起种植,对檀香叶片的光合特征和株高、地径以及寄主植物根系的吸器大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檀香的吸器大小、数量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寄主对檀香的株高、地径也有显著差异。檀香的优良寄主有美洲合欢(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一般的寄主植物有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黄槐(Cassia surattensis);不适宜的寄主植物有凤凰木(Delonix regi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洋紫荆(Bauhinia blakeana)。同时,檀香的株高、地径及光合特征和吸器数量密切相关。因此,檀香种植时应选择适宜的优良寄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