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君木
  • 海南青牛胆
  • 亮叶木莲
  • 紫玉盘
  • 芫花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3卷第3期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陈林,项丽慧,宋振硕,陈键,张应根

      2025,33(3):241-252, DOI: 10.11926/jtsb.4887

      Abstract:

      为挖掘乌龙茶品种鲜叶的特征特性,以绿茶品种‘福鼎大毫茶’一芽二叶或三叶为对照(CK),分析比较了高香优质乌龙茶品种‘茗科1号’一芽二叶或三叶(TM)与中小开面二至四叶(MM)在转录和代谢水平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 茶树品种特性和采摘标准为影响茶鲜叶转录和代谢轮廓的重要因素,其中CK、TM和MM的转录与代谢轮廓相互间均有良好的模式区分。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代谢物的富集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M vs CK与MM vs TM的差异表达基因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方面存在不同的GO功能富集模式,且前者拥有较多的生物过程和较少的细胞组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苯丙素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分别是TM vs CK、MM vs TM在2种组学分析中的前20条共有KEGG富集代谢通路。TM vs CK中l-苯丙氨酸、反式肉桂酸和4-胍基丁酸丰度的显著降低,以及MM vs TM中胆碱丰度的显著提高和l-苯丙氨酸、l-色氨酸、l-高丝氨酸丰度的显著降低均与相应共富集代谢通路中多个基因的显著上调或下调表达密切相关。此外,MM vs TM中脱落酸丰度的显著提高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通路中紫黄质脱环氧化酶和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的显著上调表达高度相关。这可为阐明‘茗科1号’茶鲜叶生物学特征及其多茶类兼制特性提供参考依据。

    • 王润辉,韦如萍,晏姝,黄荣,郑仁华,郑会全

      2025,33(3):253-260, DOI: 10.11926/jtsb.4883

      Abstract:

      为协同推进我国南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高世代育种进程,以广东和福建杉木遗传改良协作组联合开展的区域测定林为对象,对引种的福建杉木家系(三代家系)在广东多地8 a生时的生长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和筛选。结果表明,福建杉木三代家系在广东也表现出较好的适生性,8 a生时的整体生长水平与广东杉木二代种子园良种持平,但不同家系的生长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达显著至极显著差异水平;且多地家系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遗传力均处中等偏上水平,分别达0.415、0.338和0.308;同时各生长性状间呈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 这为选育出超广东杉木二代种子园良种的家系提供了可能。经综合评价,有13个杉木家系生长表现优于广东杉木二代种子园良种,其中有5个为速生稳定型,8个为速生变化型。速生稳定型家系F3、F13、F21、F28单株材积增益均超过了10% (11.48%~19.32%),表现优异,可在广东推广应用。

    • 刘娇,杨雄伟,何胜聪,程小毛,黄晓霞

      2025,33(3):261-268, DOI: 10.11926/jtsb.4882

      Abstract:

      为探究栽培型古茶树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南涧县无量山镇古茶园64份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20对引物共检测出223个等位基因,群体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8个;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6.2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983;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1.251;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646。POPGENE分析表明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3,居群间存在中度分化,基因流(Nm)为3.710。AMOVA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阿萨姆茶的遗传变异14%发生在居群间,86%发生在居群内,说明阿萨姆茶居群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部,且基因交流丰富。南涧县古茶园古茶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这为阿萨姆茶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 陈小珺,朱森宇,田丰,王晶晶,吴超,申亚梅,马晶晶

      2025,33(3):269-281, DOI: 10.11926/jtsb.4878

      Abstract:

      为了解紫玉兰(Yulania liliiflora) 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和表达模式,基于‘红元宝’ (‘Hongyuanbao’)转录组数据,对其MIKC型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和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9个MIKC型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均定位于细胞核中且拥有共同的MADS或K-box保守结构域。大部分MlMADSs在花器官建成中发挥功能,且MlAGL6和MlAGL12-c作为蛋白质互作网络的中心节点可能发挥关键作用。MlMADS-box成员在雄蕊、花芽和茎等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在花器官形成和花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筛选到调控紫玉兰‘红元宝’ 2次成花的候选关键基因MlAGL6。这为探索MIKC型MADS-box基因在紫玉兰‘红元宝’生殖发育过程的功能提供数据支持。

    • 康艺,李诚至,田鹏,彭晓英,于晓章

      2025,33(3):282-288, DOI: 10.11926/jtsb.4886

      Abstract:

      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须元素,硼(B)缺失会影响体内N代谢,继而迫使植物从其他的途径获取N源。无毒剂量的氰化物(CN-)可通过β-氰丙氨酸合成酶(β-CAS)的降解途径为植物提供辅助N源;半胱氨酸(Cys)被认为是β-CAS途径中的限制因素。该研究以水稻(Oryza sativa)幼苗为对象,设定CN--B-Cys、CN-+B-Cys、CN--B+Cys和CN-+B+Cys等4种处理,评估B和Cys对水稻幼苗CN-吸收同化作用的综合调控效应。结果表明,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对CN-的吸收率最高(P<0.05),其次是CN-+B+Cys;CN--B+Cys和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体内CN-残留浓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 CN--B+Cys处理的水稻幼苗具有最高的CN-同化率(P<0.05),其次是CN-+B+Cys、CN--B-Cys和CN-+B-Cys。同时, CN--B+ Cys处理的水稻幼苗对NH4+的吸收率与同化率最高(P<0.05),其次是CN-+B+Cys。因此,添加Cys和缺B处理可促进水稻幼苗对CN-和NH4+的吸收和同化率,同时降低CN-对水稻幼苗的毒性损伤。

    • 高暝,陈益存,赵耘霄,吴善群,汪阳东

      2025,33(3):289-295, DOI: 10.11926/jtsb.4921

      Abstract:

      为综合评价砧木对山鸡椒(Litsea cubeba)嫁接植株生长和精油品质的影响,以良种‘香玲珑1号’为接穗,研究嫁接季节、砧木类型和规格对嫁接植株存活、生长和果实性状及果实精油和柠檬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规格的砧木在不同季节的嫁接成活率为26.39%~87.22%,秋季高于冬季。砧木地径为1.3 cm时嫁接成活率高于1.0和0.8 cm,LC24砧木的植株成活率高于LMCH和LCHS砧木。砧木类型对植株生长势影响显著,LC24砧木的植株胸径、结果枝长度、结果枝粗度和结果枝数量均表现最好,显著高于LMCH。LC24为砧木时,3 a生植株开花株率显著高于另2种砧木。不同砧木类型的果实产量、百粒重、大小、精油含量和柠檬醛含量均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且5 a生植株均显著高于3 a生;LC24砧木均显著高于另2种砧木,LMCH表现最差。这为山鸡椒良种规模化扩繁、了解砧穗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雷梦英,黄峰,黄念兰

      2025,33(3):296-306, DOI: 10.11926/jtsb.4939

      Abstract:

      了解丛枝菌根真菌和植物促生细菌的互作规律对于它们在农作物上的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种植了11种具有抗逆相关性状的植物,并收集其种植土、根际土和植物根系样品进行真菌群落ITS和细菌群落16S rRNA的扩增子测序,比较不同组别样品中球囊菌门真菌的组成、丰度以及与细菌互作模式的差异来推测丛枝菌根真菌和植物促生细菌在植物根际的共生规律。结果表明,植物根际的不同空间显著影响球囊菌门真菌的组成和丰度,在种植土、根际土和植物根系中,球囊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值依次递减(0.66%、0.5%和0.13%)。尽管在植物根系中的相对丰度值最低,球囊菌门真菌与细菌主要类群的正相关性却是3个组别中最高的(29%、52%和74%),而且对于细菌主要类群组成的网络的参与度也最高,表现出球囊菌门真菌和细菌在根系中互作的增强。在根系中发现球囊菌门真菌与植物促生细菌(ArthrobacterRhizobiumStreptomyces)、菌根辅助细菌(ArthrobacterBradyrhizobiumPaenibacillusRhizobiumStreptomyces)和其他的一些细菌属群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球囊菌门真菌(以球囊霉目和多孢囊霉目为代表)与植物紧密相关的细菌属群慢生根瘤菌属和赖氏菌属的代表种群可能存在互作,值得进一步验证。

    • 李婷,叶学敏,孙荣喜,吴南生

      2025,33(3):307-314, DOI: 10.11926/jtsb.4879

      Abstract:

      性状可塑性是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然而,如今对气候因子如何影响植物性状可塑性的认识仍然有限。该研究以14个种源的南酸枣为研究对象,通过同质园实验研究不同种源南酸枣在温度和降水梯度下的叶片性状可塑性。结果表明, 南酸枣叶片性状可塑性为0.034~0.236。不同种源南酸枣性状可塑性在温度梯度表现出显著变异,但除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塑性外,其他性状可塑性和降水因子无关。其中,叶长可塑性与年均温、最湿季均温和最冷季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叶面积可塑性与年均温和最冷季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相对含水率可塑性与年均温和最冷季均温呈显著正相关,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塑性与年均温和最冷季均温呈显著负相关。温度因子对南酸枣性状可塑性有驱动作用,叶片表型可塑性的变异可能是种群在长期进化中对温度变化的主要适应策略。该研究厘清了温度和降水与性状可塑性的关系,可为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南酸枣适应性变化以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 余恩萍,邓华格,朱韦光,杨奇青,曹洪麟

      2025,33(3):315-320, DOI: 10.11926/jtsb.4885

      Abstract:

      通过野外种质资源调查,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紫花红豆(Ormosia purpureiflora)的地理分布、野外生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方差均值比率等方法分析了其在罗浮山的种群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紫花红豆目前在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零星分布,范围非常狭窄。调查的2个保护区内的紫花红豆共2144株,90%以上的植株为灌木类型,冠幅小;其余为小乔木状。紫花红豆多长于花岗岩地貌的山坡中部,喜温暖湿润;群体内个体呈明显的聚集分布。该研究基本掌握了紫花红豆的野外资源状况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许也娜,余洋,郭盛才,郑毅,彭威雄,曹洪麟,练琚愉

      2025,33(3):321-331, DOI: 10.11926/jtsb.4876

      Abstract:

      探究建群种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加深对森林碳循环和源汇转换的了解,并为森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建群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Schima superba)和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径级结构等分析其种群动态特点,进而根据种群动态特征,通过邻体效应分析其存活与邻体密度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锥栗种群和黄杞种群动态稳定,在样地群落中保持优势地位,死亡率与补员率较低;荷木种群在2010—2015年间大量个体死亡,在样地群落中优势地位急剧下降。锥栗中树个体的存活与同种邻体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种内竞争或负密度制约现象;荷木在种群动态稳定时期,大树个体存活与同种邻体密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符合生境过滤假说;荷木在种群个体大量死亡时期,大树个体存活与同种邻体密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消失,而与异种邻体密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周围的异种个体聚集的地方荷木存活的可能性大,符合异群保护假说;黄杞个体的存活动态与邻体密度关系大多不显著,表明黄杞的存活几乎不受邻体影响。建群种对邻体的响应具有种间差异,同一物种在不同生活史阶段也有不同策略,佐证了环境过滤与生态位分化共同作用于该群落,维持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态。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方博文,李晓波,王梦月

      2025,33(3):332-342, DOI: 10.11926/jtsb.4959

      Abstract:

      为了解荨麻刺毛的形态组织学特征,该文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组织化学染色等观察和分析技术,对3种荨麻属(Urtica)植物[裂叶荨麻(U. fissa)、异株荨麻(U. dioica)和麻叶荨麻(U. cannabina)]刺毛的形态结构、生物矿化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易混品蝎子草属(Girardinia)植物掌叶蝎子草(G. diversifolia)也进行了形态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种属植物刺毛结构均由刺细胞(包括尖端、柄部)和基部组成,但在长度、直径、质量、表观密度等特征参数方面存在差异。荨麻刺毛中的生物矿化现象普遍,主要为二氧化硅、碳酸钙、磷酸钙,且从基部到尖端的矿化程度显著提高。荨麻刺毛所含成分包括多糖、酚酸、黄酮,且主要富集于基部细胞。这为荨麻和其他具有典型刺毛结构的植物物种鉴定提供参考。

    • 徐璐,姚贺东,陈随清,刘孟奇

      2025,33(3):343-351, DOI: 10.11926/jtsb.4890

      Abstract:

      为了解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叶结构的环境适应性,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其叶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夹竹桃叶上、下表面均被有非腺毛、角质层和蜡质,气孔窝只分布在下表面,气孔窝内密布非腺毛,气孔窝底部有气孔存在;叶的上、下表皮均为复表皮,栅栏组织2层细胞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呈无规则排布,细胞间隙大,叶肉组织中有草酸钙簇晶分布;中脉向下突出,表皮外有角质层,表皮下有厚角组织,内部有大量薄壁细胞,中脉中央有双韧型维管束,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有草酸钙簇晶和草酸钙方晶分布;维管束附近一些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导管类型多样,有螺纹、梯纹、孔纹导管,可见无节不分枝乳汁管。夹竹桃叶的角质层、复表皮、气孔窝和草酸钙晶体等结构特征提示其有很强的保水、抗紫外线、抗病虫害能力,2层紧密的栅栏组织和疏松的海绵组织不仅支持其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同时还能防止高温干旱造成的伤害。夹竹桃叶解剖结构的研究表明夹竹桃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 研究进展
    • 刘兴文

      2025,33(3):352-362, DOI: 10.11926/jtsb.4884

      Abstract:

      在山地生态系统中,较小的海拔梯度差异会引起诸如土壤湿度、环境温度和辐射强度等环境因素及自然景观的显著差异。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高山植物栖息地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高山植物海拔适应性机制和生态平衡有助于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制定、引种栽培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等提供思路。植物海拔适应性机制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调控体系,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技术的日益革新,可以从不同技术层面根据研究者的实际需求和研究目的提供研究路线。因此,该综述希望基于不同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形态特征和性状、生理生化指标、代谢途径和产物、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视角简要概述前人针对高山植物海拔适应性机制研究成果。利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概述,从不同层面反映出高山植物适应性机制的一般规律;同时利用不同研究结果进行相互印证或更深层次剖析其适应性机制。最后,基于以上概述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在不同研究层面和视角上提供参考。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3卷第3期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3卷第3期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王琳, 易绮斐, 宋贤利, 郭菲力, 陆镇桦, 邢福武

      2014,22(6):558-566,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4.06.003

      Abstract:

      为了解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情况,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区系成分、群落外貌等特征,并对景观恢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1200 m2 样地中共有维管植物83 种,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属占优势(38.98%),群落外貌主要由草质、单叶和小型叶的小、中高位芽植物所决定。植物群落现状的各指标与自然群落相似,说明自然恢复良好。同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的优选物种和改造建议。建议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应分期进行,在不同的演替阶段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以加速景观恢复并获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胡超, 田怀珍, 董全英

      2012,20(6):602-6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6.011

      Abstract: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 即丽蕾金线兰(Anoectochilus lylei Rolfe ex Downie), 并提供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本种唇瓣白色, 呈“Y”形, 上唇裂片条状长圆形, 中唇有1~3条极短的裂片, 距内有2个盾状的胼胝体

    • 研究进展
    • 汪庆兵, 张建锋, 陈光才

      2013,21(5):479-488, DOI: 10.396/j.issn.1005-3395.2013.05.016

      Abstract: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指外源添加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来指示生物体内某元素或物质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态学过程发生的机理,从而成为生态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对近年来15N 示踪技术应用于土壤氮素固定、植物氮素营养和植物-土壤系统氮迁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稳定氮同位素技术在解决相关生态学难题可能的前景和不足方面进行了展望。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张娜, 乔玉娜, 刘兴诏, 褚国伟, 张德强, 闫俊华

      2010,18(5):502-5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6

      Abstract: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5种养分元素K、Ca、Mg、N、P进行了测定,结合水量分配规律,研究了森林降雨过程中养分在水相中的含量变化特征和输入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离子浓度均为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流,且增幅较大,而平均浓度以K+和总氮(TN)含量最高;总磷(TP)、磷酸盐(HPO42-)、总有机磷(TOP)含量均最低。(2) 大气降雨中的离子平均浓度中以总有机氮(TON)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282;最小的是NO3-(0.502);穿透雨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TOP(2.357);最小的是TN(0.621)。树干流中各养分元素浓度与树种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3) 季风常绿阔叶林树干流和穿透雨各养分对森林土壤的年输入量为TN>K+>Ca2+>Mg2+>TP,树干流和穿透雨对森林土壤层Ca2+的输入大于凋落物分解输入。因此,大气降雨是养分从林冠层转移到土壤层的重要因素。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袁琼, 杨亲二

      2014,22(4):323-33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4.001

      Abstract:

      通过标本室和野外观察,发现根据云南西北部德钦标本描述的拟澜沧翠雀花(Delphinium pseudothibeticum W. T. Wang& M. J. Warnock)与同样根据德钦标本描述的短角萼翠雀花(D. ceratophorum Franch. var. brevicorniculatum W. T. Wang)属于同一植物,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而根据德钦标本描述的磨顶山“( 磨顶”应为德钦县羊拉乡茂顶,故“磨顶山”实应为“茂顶山”)翠雀花(D. motingshanicum W. T. Wang & M. J. Warnock)和粗距蓝翠雀花(D. caeruleum Jacq. ex Camb. var. crassicalcaratum W.T. Wang & M. J. Warnock)均与云南西北部颇为常见的宽距翠雀花(D. beesianum W. W. Smith)属于同一植物(磨顶山翠雀花为宽距翠雀花的高大个体),故将磨顶山翠雀花和粗距蓝翠雀花均处理为宽距翠雀花的异名。

    • 欧志英, 彭长连*

      2003,11(2):190-19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21

      Abstract:

      工业革命后全球大气CO2浓度持续上升,不仅对全球气候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植物的形态、水分利用、蛋白质合成、光合、抗性、生长及生物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CO2促进植物根、幼苗的生长,叶片增厚,降低气孔密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的产量及生物量,促进乙烯生物合成,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不同光合途径(C3、C4及CAM)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对高浓度CO2的响应不同。长期和短期的高浓度CO2处理,植物响应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如短期高CO2处理使光合能力增强,而长期处理则使光合能力下调。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马三梅, 林文乐, 杨维东

      2010,18(5):497-50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5

      Abstract:

      对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 Bailey)不同发育时期花瓣、苞片和花萼上气孔的分布情况、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瓣、苞片和花萼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花瓣、苞片和花萼上表皮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均小于下表皮的。随着花的发育,花瓣、苞片和花萼上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一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 杨亲二

      2014,22(2):107-1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2.001

      Abstract:

      指出《 中国植物志》77(2)中掌叶橐吾(Ligularia przewalskii)在江苏有分布的记载极可能是将文献中的“Kansu”(甘肃)误为“Kiangsu”(江苏)的结果。该种目前仅知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四川,在江苏决无分布。这一不经意的疏忽而引起的错误后来不断出现在我国出版的有关植物志书中。对我国植物志书尤其是省级植物志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述评。

    • 研究进展
    • 李薇, 梅文莉, 左文健, 王昊, 戴好富

      2014,22(2):201-2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2.015

      Abstract: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苯甲酮、木脂素、苯丙素、萜类、生物碱、甾体以及其他酚性化合物,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镇痛、利泄、降糖等生物活性。对近年来从白木香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为白木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林娟, 周选围, 唐克轩, 陈放

      2004,12(3):285-29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8

      Abstract:

      麻疯树为大戟科麻疯树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绝大多数生长在美州和亚洲热带地区。主要概述了麻疯树的化学成分、毒理研究、药理活性及其临床应用等研究的一些进展,并且探讨了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

    • 黄俊哲,古松*,黄雅楠,郑强,田俊英,江莎*

      2007,15(3):219-22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7.3.006

      Abstract:

      对不同苗龄(1-12 d)的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L.)幼苗进行观察,比较了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根中的初生维管组织借助下胚轴过渡到子叶中,而茎中的初生维管组织与下胚轴中的维管组织仅是简单的连接。这与Esau等认为幼苗的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根-下胚轴-子叶和上胚轴苗两个系统的观点是一致的。本研究亦证实了可以将刺槐幼苗的外部形态描述为这两个系统,二者的维管组织只是简单的连接,不存在过渡。

    • 杨晓红, 陈晓阳, 刘克锋

      2006,14(3):256-2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3.016

      Abstract:

      细胞分裂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植物的衰老。主要从3个方面综述了细胞分裂素与植物衰老之间的关系,即:(1)植物衰老过程中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2)外源细胞分裂素的影响;(3)转入与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降解相关的基因对植物衰老产生的影响。此外,还从细胞分裂素与糖、与脂质氧化反应以及与其它植物激素的关系方面探讨了细胞分裂素在延缓植物衰老中的作用机理。

    • 易绮斐, 邢福武*, 黄向旭, 陈红锋, 王发国

      2005,13(1):65-6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3

      Abstract:

      描述了石豆兰属15种野生药用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资源现状、药用价值等。石豆兰属药用植物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南、西南地区,其中云南、广东、广西分布较多,云南最多,有12种,占我国野生石豆兰属药用资源的80%。不同的种类在各地的资源蕴藏量不同,广东石豆兰、密花石豆兰在广东、广西常见,芳香石豆兰在广东常见。近年来,石豆兰的野生资源被当作药材和观赏花卉遭到滥采乱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石豆兰属药用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 李雯, 陈维信*

      2004,12(3):280-2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7

      Abstract:

      番荔枝果实采后难以贮藏保鲜的特性制约着我国番荔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内外关于番荔枝果实采后呼吸强度及乙烯产量、相关酶类、果实软化、果实褐变等生理变化、采后病理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陈新建, 刘国顺, 陈占宽, 郅玉宝, 易明林, 刘鸿先

      2002,10(1):83-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1.018

      Abstract:

      在对植物激素乙烯生理功能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包括腺苷蛋氨酸合成酶、ACC合成酶及ACC氧化酶的性质和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同时展现出了与调控内源乙烯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工程的整体轮廓。

    • 谢贤强,吴萍,林立东,刘梅芳,魏孝义*

      2007,15(5):450-4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7.5.015

      Abstract:

      从火炭母中分离获得了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丁香酸(1)、芹菜素(2)、3,3′-二甲基鞣花酸(3)、没食子酸(4)、原儿茶酸(5)、异鼠李素(6)、咖啡酸(7)、槲皮素(8)、木犀草素(9)、没食子酸甲酯(10)、广寄生苷(11)和3,4,8,9,10-pentahydroxy-6H-dibenzo[b,d]pyran-6-one(12)。除4和8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火炭母中分离得到。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陈荣, 张新华, 马国华*

      2014,22(1):53-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4.01.009

      Abstract:

      为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与不同豆科植物的寄生关系,选取11 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豆科植物和檀香一起种植,对檀香叶片的光合特征和株高、地径以及寄主植物根系的吸器大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檀香的吸器大小、数量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寄主对檀香的株高、地径也有显著差异。檀香的优良寄主有美洲合欢(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一般的寄主植物有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黄槐(Cassia surattensis);不适宜的寄主植物有凤凰木(Delonix regi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洋紫荆(Bauhinia blakeana)。同时,檀香的株高、地径及光合特征和吸器数量密切相关。因此,檀香种植时应选择适宜的优良寄主植物。

    • 研究进展
    • 王亚妮, 王丽琨, 苗宗保, 刘红霞

      2013,21(3):281-28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3.03.015

      Abstract:

      石斛属(Dendrobium)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树兰亚科(Epidendroideae)石斛兰族(Dendrobiinae),是兰科最大的属之一,终生附生于树上或岩石上。石斛属很多种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由于人为过度采挖和野生生境的破坏,使得野生石斛资源濒临灭绝。石斛属植物为典型的兰科菌根植物,在自然条件下需要与真菌共生,才能完成生活史。菌根真菌对于石斛属植物的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石斛属植物菌根的形成、菌根真菌的作用、菌根真菌多样性及菌根技术在石斛属植物中的应用做了评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内容和重点提出了一些思路。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主编:叶清

    创刊:1993-1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扫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