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4(1):81-86.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14
摘要:合成毒素是赤潮藻类的一个常见特征,已知能够产牛毒素的微藻有70多种。作为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的产生可能是一种压制或清除其它藻类竞争者的一种反应,在群落演替、种间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对藻毒素生物合成机理依然知之甚少,相关基因的研究仍光明显突破。利用环境因子诱导毒素生成变化进而分离差异表达基因或者比较不同产毒藻株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从中克隆藻毒素牛物合成基因似乎是一种极具具潜力的研究方向。
2006, 14(5):427-432.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5.012
摘要:分析了二氧化氯(1.0、1.5、2.0、2.5 mg L^-1,作用96 h;2.5、6.0、8.0、16.0 mg L-1,作用60 min)对球形棕囊藻叶绿素a、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核酸含量的影响,用透视电镜对二氧化氯(0.5 mg L-1,0.8 mg L-1)作用24 h后藻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了观察,以探讨二氧化氯去除赤潮藻的机理。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对球形棕囊藻叶绿素a、蛋白质、DNA的含量均有影响.实验各组(1.0-2.5 mg L-1,2.5-16.0 mg L-1)球形棕囊藻的叶绿素a、蛋白质、DN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二氧化氯浓度超过2 mg L-1时,球形棕囊藻的叶绿素a、蛋白质、DNA的含量持续降低,氨基酸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半胱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等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而组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则明显增加。当二氧化氯(2.5-16.0 mg L-1)作用3 min后,DNA漏出率在13%-18%之间;电镜观察发现,二氧化氯可使细胞膜破损,引起内容物外泄.这些结果显示,二氧化氯能以单分子形式进入细胞,引起叶绿素、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并破坏藻细胞膜系统,最终导致藻细胞死亡。
2006, 14(6):482-486.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6.005
摘要:模拟自然海水营养盐浓度状况,在N、P浓度分别为10-500μg L-1 N和0.74—74 μg L-1 P时,研究N、P双因子限制(N、P浓度同时降低,N:P固定为15:1)及单因子限制(保持N或P为最高浓度,只降低一种营养盐浓度)对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能较快进入对数牛长期,但N、P双因子限制能明显影响其生长,在N、P浓度分别低于100 μg L-1 N和15 μg L-1 P时,细胞密度无明显增长;而N或P分别受限时,生长态势明显优于N、P同时受到限制的试验组,而且N、P单因子中度限制对生长影响较小。结果说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单因子营养元素限制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使其在常常出现单营养冈子限制的自然水体中维持一定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并有助于滤食该藻的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积累。
2004, 12(5):440-443.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9
摘要:研究了特丁基三嗪(tertbutyltriazine)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球形棕囊藻两种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特丁基三嗪能有效地控制和杀灭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球形棕囊藻,其中96 h杀灭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有效浓度为0.2 mg L-1,杀灭球形棕囊藻的有效浓度为0.3 mg L-1。特丁基三嗪具有高效、作用时效长的特点,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赤潮藻去除剂。
2002, 10(4):335-339.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4.007
摘要:对1998年至2000年在广东省大亚湾海域所采集的样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有8种原甲藻(Prorocentrum):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sigmoides)、海洋原甲藻(P.micans)、三角棘原甲藻(P.triestinum)、具齿原甲藻(P.dentatum)、微小原甲藻(P.minimum)、波罗的海原甲藻(P.balticum)、墨西哥原甲藻(P.mexicanum)和原甲藻未知种(P.sp.)。对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
1997, 5(3):10-15.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7.3.004
摘要:甲藻及其它赤潮生物孢囊被认为是赤潮发生的种源,其分布特征是赤潮发生预测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对南海大鹏湾赤潮发生密集海区底泥进行了采集分析。在调查的12个站位中,共发现甲藻抱囊29种,针抱藻抱囊1种,其中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为最优势种,多边膝沟藻(GonyaulaxPolyedra)、褐色原多甲藻(ProtoPerdiniumavellana)和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为优势种。抱囊的水平分布以水深最深的S2和水流最缓的S4两站位抱囊的种类、数量最为丰富,且两站位的营养盐含量高于其他站位。对抱囊的垂直分布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生活抱囊集中于NP和活性磷酸盐丰富的0-5cm底泥中,5cm以下抱囊数量骤减。根据样品中各类抱囊的比例与分布特征,对大鹏湾水域抱囊形成、沉降、水底运动和分布机制进行了推测。
1992, 0(1):73-79.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2.1.012
摘要:本文研究了红藻梅膜(Halymenia sinensis),绿藻孔石莼(Ulva pertusa),褐藻裙带(Underia pinnatifida)及蓝藻钝顶螺旋藻(Spir~dulina platensis)的DCMU增益荧光比率(F_D/F_N)。其中海膜的比率最高(3.9),石莼及螺旋藻次之(2.5和2.8),裙带(采自夏季)的比率最低(1.7)。脱水及热处理下和藻体老化时,F)D/F_N值显著下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批培养的两种赤潮藻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微小角毛藻(Chaetocersa minutissmus),其增殖过程中最大增益荧光比率较最大增殖速率出现早,这一结果为赤潮的预报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