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1(6):853-862.DOI: 10.11926/jtsb.4667
摘要:为探明乌龙茶品种鲜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轮廓特征,以绿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一芽二或三叶)和成熟鲜叶(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对照,对采自乌龙茶品种春、秋两季的幼嫩和成熟鲜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 茶树品种、芽叶嫩度和采摘季节对供试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均有影响。全部供试茶样可按茶树品种特性划分成乌龙茶与绿茶品种2大类群,且芽叶嫩度对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影响仅次于茶树品种特性引起的茶样组群差异。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成熟鲜叶、春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及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成熟鲜叶间存在客观的类群区分。不同鲜叶来源对供试茶样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大部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较高的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和较低的γ-氨基丁酸含量是乌龙茶品种有别于绿茶品种春季鲜叶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相同采摘季节的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相较成熟鲜叶拥有更高的精氨酸含量,而不同芽叶嫩度的春季和秋季乌龙茶鲜叶存在不同的差异特征组分。因此,茶树品种遗传特性是影响茶树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主导因子,乌龙茶特定的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化学模式为其加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022, 30(2):187-194.DOI: 10.11926/jtsb.4461
摘要:‘黄山白茶1号’是温度敏感型白化茶树品种,由其鲜叶加工的绿茶,即‘黄山白茶’,具有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等特征。为探究不同白化时期加工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差异,分析了绿茶中挥发性代谢物、儿茶素、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白化时期的‘黄山白茶’在香气和滋味上存在差异。气相质谱(GC-MS)分析表明,共有29个高丰度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芳樟醇、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顺-3-己烯醇、(Z)-丁酸-3-己烯酯可能是导致3类绿茶香气存在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滋味成分分析表明儿茶素类物质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低;在白化中期绿茶中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则显著增加;咖啡碱在3类绿茶中无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高,为干质量的4.4%,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只占干质量的1.3%。因此,不同时期的‘黄山白茶1号’嫩梢中的代谢物积累存在差异,使得加工的绿茶风味不同。
2021, 29(4):367-373.DOI: 10.11926/jtsb.4324
摘要:为探讨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叶片的潜在利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对其叶片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9 a生植株的幼嫩叶片中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片;2 a生和10 a生米老排叶片的膳食纤维含量均超过50%,总糖含量为15.04%~16.25%;幼树叶片的维生素C含量[1 651mg/(100 g)]和总黄酮含量[10 862 mg/(100 g)]较高。2 a生和10 a生植株成熟叶片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药效氨基酸8种,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8.67%~40.23%和62.89%~67.43%;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必需氨基酸的SRC值为64.46~64.48,表明叶片可提供优质的植物蛋白。不同年龄植株叶片的Zn/Cu< 10和Zn/Fe< 1,对动物吸收无不利影响。可见,米老排叶片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富含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粗纤维和膳食纤维、维生素C、总黄酮、Ca、Se含量高,在木本饲料添加剂、保健功能产品和森林蔬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2018, 26(3):302-308.DOI: 10.11926/jtsb.3809
摘要:为探究太平猴魁茶品质特点和‘柿大茶’无性系良种选育,对‘柿大茶’3个品系(No. 6、No. 7、No. 23)的芳香类物质、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等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柿大茶’ 3个品系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顺-3-己烯醇、月桂烯、柠檬烯、顺-β-罗勒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顺-己酸-3-己烯酯和顺-茉莉酮等,分别占No. 6、No. 7、No. 23绿茶香气总量的74.70%、81.72%和83.71%。‘柿大茶’ 3个品系间的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差异显著,酚氨比分别为7.75、16.49和7.69。No. 6和No. 23两个品系加工而成的绿茶香气高爽度、滋味醇厚度均优于No. 7。因此,No. 6和No. 23品系适宜作为选育无性系良种的材料。
2018, 26(6):617-626.DOI: 10.11926/jtsb.3895
摘要:为了解木豆(Cajanus cajan)叶片的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对19份种质资源和1~3叶龄的木豆叶片氨基酸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资源和叶龄的木豆叶片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以苏氨酸、异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67%、0.70%和0.48%,非必需氨基酸以丝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69%、0.66%和0.44%。除赖氨酸和丙氨酸外,其余15种氨基酸含量在木豆叶片中总体上随着叶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不同种质资源的木豆叶片中总氨基酸含量差异明显。聚类分析可将19个木豆种质资源划分为低氨基酸型(I)、中氨基酸型(II)、中高氨基酸型(III)、高氨基酸型(IV)等4大类型。这为高品质木豆叶茶的加工与高氨基酸木豆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7, 25(4):370-378.DOI: 10.11926/jtsb.3703
摘要:为了解不同生长期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化学成分的变化,对茎、叶醇溶性浸出物、多酚、黄酮、三萜类、有机酸、氨基酸、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茎的醇溶性浸出物总量及六类物质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春末夏初时达到最低,而叶片中各成分的变化未体现一致性规律。六类物质中以小分子的糖含量最高,其次是三萜类和有机酸。茎的醇溶性浸出物总量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叶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为评估铁皮石斛质量和确定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
2012, 20(6):571-577.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6.006
摘要:为了弄清闽产李(Prunus salicina)果实的氨基酸含量、组成及营养价值,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李果实的各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李果实含有18种蛋白质氨基酸和3种非蛋白质氨基酸。‘田黄’李的牛磺酸含量与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均最高, 分别为26.54 mg (100 g)-1和496.14 mg (100 g)-1;‘皇后’李的鸟氨酸、药用氨基酸、酸味氨基酸含量以及特殊功效蛋白质氨基酸的比例均最高, 分别为0.36 mg (100 g)-1、364.67 mg (100 g)-1、298.28 mg (100 g)-1和73.45%;早熟‘胭脂’李的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 为7.98 mg (100 g)-1;‘大胭脂’李的支链氨基酸含量最高, 为46.77 mg (100 g)-1。李果实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 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2010, 18(5):547-551.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2
摘要:分析了裂叶荨麻(Urtica fissa Pritz.)嫩茎叶的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和重金属等含量,采用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系数比值法,对裂叶荨麻嫩茎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裂叶荨麻矿物质除Na和Se外,其余各元素的含量、尼克酸和膳食纤维含量均高于其它蔬菜,其蛋白质含量为6.2%(鲜重),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1.69%;裂叶荨麻嫩茎叶蛋白质贴近度为0.8667,氨基酸比值系数为62.53,仅次于芹菜,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裂叶荨麻嫩茎叶中的Hg、Pb、As含量均未超过蔬菜的卫生限量标准,属于可食安全范围。
2004, 12(5):435-439.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8
摘要:根据GenBank中检索到的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antarctica)psaA基因序列设计psaAL和psaAR引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的psa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了629bp的DNA序列。应用ClustalX对球形棕囊藻P1、P2株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psaA基因片段序列无插入/缺失,核苷酸差异率为3.34%。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推断球形棕囊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发现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不大,序列中209个氨基酸只有1个发生了变化,其氨基酸变异率为0.48%;除部分结构域比较相似外,RNA二级结构上体现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可能对棕囊藻的分子分类研究有参考价值。因所获得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具有种的极端保守性,不适宜用作Phaeocystis属种间的分子分类研究。
2003, 11(3):236-240.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7
摘要:测定了水稻、玉米和狼尾草花粉在低温(4℃)低湿(RH45%),低温(4℃)高湿(RH90%),高温(35℃)低湿(RH45%)和高温(35℃)高湿(RH90%)4种贮藏条件下的蛋白酶活性,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蛋白质降解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慢;在高温条件下蛋白质降解快,游离氨基酸含量迅速上升。3种植物花粉中,水稻花粉蛋白酶活性强,在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速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快;狼尾草花粉蛋白酶活性低,在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速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慢;玉米花粉的蛋白酶活性、蛋白质降解速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速率居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