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猕猴桃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和表达特征分析

      2025, 33(1):1-14. DOI: 10.11926/jtsb.4856

      摘要 (2) HTML (0) PDF 4.73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几丁质酶基因家族(CHis)的特征和功能,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中鉴定得到18个AcCHis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它们分别聚在GH18和GH19分支,可分为6小组,组内各成员间的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蛋白质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AcCHis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顺式作用元件主要涉及激素响应、非生物胁迫应答和生长发育调控。18个AcCHis基因不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其中有5个基因发生了片段重复。AcCHis的表达可能受到miR172、miR408调控。AcCHis中,GH18与GH19成员在不同组织(成熟果、幼果、叶、茎、花)中的转录差异明显。在猕猴桃果实贮藏过程中,90.9%的GH18成员不表达或表达量较低;而71.4%的GH19成员呈现差异表达,其中猕猴桃果实中AcCHi8在25℃贮藏1周和4℃贮藏1~3周均上调表达,以4 ℃贮藏3周的表达量最大(为对照的188倍),而果实浸泡ABA后在25 ℃贮藏1周的表达下调,推测AcCHis基因可能参与采后果实贮藏软化过程。

    • 三叶木通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对酸雨胁迫的响应和钛的缓解效应

      2025, 33(1):15-24. DOI: 10.11926/jtsb.4851

      摘要 (3) HTML (1) PDF 5.10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对酸雨胁迫的响应机制和外源钛[Ti(SO4)2]对其耐酸性的影响,经模拟酸雨和外源钛处理,对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模拟酸雨(T0)处理的叶片侧脉及表皮结构受损严重,叶主脉、主脉维管束、叶片和栅栏组织加厚,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升高,而外源钛处理(T1⁓T3)均有效缓解叶侧脉和表皮的受损情况,并显著提高了叶绿素含量、SOD、POD和CAT活性,且氧自由基产生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脉、主脉维管束和叶厚等指标在三叶木通对酸雨胁迫逆境应答的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脉维管束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SOD、POD和CAT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三叶木通幼苗通过改变叶片解剖结构、提高SOD、POD和CAT活性等方式来适应酸雨胁迫,且适当的Ti能够有效缓解酸雨胁迫造成的损伤,以0.2 mmol/L Ti效果最好。

    • 广西极小种群野生喙核桃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5, 33(1):25-32. DOI: 10.11926/jtsb.4857

      摘要 (2) HTML (0) PDF 633.99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喙核桃(Annamocarya sinensi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阐明广西喙核桃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可为广西喙核桃遗传多样性保护及管理策略制定提供指导。该研究筛选出6对稳定性和多态性良好的SSR引物,对广西4个喙核桃野生种群(共47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喙核桃野生种群的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为2.125,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为1.581,Shannon信息指数平均为0.477,观测杂合度平均为0.310,期望杂合度平均为0.286,等位基因丰富度平均为1.677,广西喙核桃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间遗传呈中度分化(0.120),种群间遗传变异占20%,种群内遗传变异占80%。Structure和UPGMA分析表明,47份样品大致分为3类,样品间彼此相互混杂,遗传背景丰富。桂林市永福县种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e=0.339,I=0.598),应把该种群作为重点保护单元。

    • 甘薯种质基腐病抗性鉴定和分析

      2025, 33(1):33-41. DOI: 10.11926/jtsb.4874

      摘要 (0) HTML (0) PDF 496.86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甘薯基腐病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筛选抗病种质,该研究对经过1~3 a试验筛选的81份甘薯(Ipomoea batatas)抗性或其他性状优良的种质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并分析甘薯不同生育时期的病情变化,以及不同抗性等级对鲜薯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1份种质中,表现为高抗和抗的种质分别有24和11份。生长期从90到120 d的病情变化明显,尤其是感病种质的4级病级比例迅速提高。鲜薯产量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78 1**),每下降1个抗性等级,鲜薯平均产量损失率将增加19.35%。生长期120 d时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2 5**),除病情指数外,发病率也可作为甘薯基腐病抗性鉴定指标。

    • 金线莲ArCRC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和表达分析

      2025, 33(1):42-48. DOI: 10.11926/jtsb.4858

      摘要 (1) HTML (1) PDF 1.71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YABBY基因家族的CRABS CLAW (CRC)亚族基因在花和叶片发育中的功能,基于金线莲全长转录组数据RT-PCR克隆ArCRC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原核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采用qPCR技术对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线莲ArCRC基因CDS长度为576 bp (GenBank登录号: OR394646), 编码191个氨基酸,含有YABBY superfamily和HMG-box_SF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分子量为21.514 kD,理论等电点为9.16,不稳定系数41.12,属于不稳定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rCRC与水稻(Oryza sativa)的OsDL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CRC聚为一类,属于CRC亚家族,且定位在细胞核。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ArCRC基因可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诱导表达。qRT-PCR分析表明,ArCRC基因在花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且在叶片中脉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叶片外缘,因此,推测ArCRC基因主要在花器官发育中发挥功能,同时还参与调控叶片中脉的发育。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木林子高山矮曲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2025, 33(1):49-56. DOI: 10.11926/jtsb.4850

      摘要 (0) HTML (2) PDF 563.82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加强木林子高山矮曲林的保护,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其群落基本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矮曲林中共有木本植物19科31属53种,青冈(Quercus glauca)是群落的优势种,壳斗科(Fagaceae)和杜鹃花科(Ericaceae)是矮曲林群落的优势科。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411、0.559和0.522,受环境影响,矮曲林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多数植物在演替中被环境淘汰。该群落区系起源古老,深受热带区系的影响,具有温带区系的性质, 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到温带过渡的特性。在群落中,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自然更新良好,优势种青冈的径级结构与群落整体相似,在演替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为木林子高山矮曲林的保护和科学管理以及后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高温热浪对亚热带园林植物危害的调查分析

      2025, 33(1):57-64. DOI: 10.11926/jtsb.4854

      摘要 (0) HTML (0) PDF 6.12 M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全球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逐渐扩大。持续的高温热浪会严重抑制植物的生长,导致植物的枯萎甚至死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高温热浪对105种亚热带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按照植物功能类群和产地来源分析植物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植物类群和习性影响了植物对高温热浪的响应结果,高温热浪下裸子植物的枯萎率显著高于被子植物,其中35.71%的裸子植物严重受害,而被子植物严重受害的比例仅为6.59%;落叶植物的枯萎率显著高于常绿植物,其中21.21%的落叶植物严重受害,而常绿植物仅5.17%严重受害。该研究为高温热浪下亚热带植物的保护和栽培管理指明了方向,同时提供了可实施的科学建议。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生物量和形态特征对长期施氮的响应

      2025, 33(1):65-73. DOI: 10.11926/jtsb.4855

      摘要 (2) HTML (0) PDF 725.83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策略,预测植物根系在长期氮沉降背景下的响应模式,在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中设置对照和施氮[80 kg N/(hm2·a)] 2个处理,研究长期氮添加对根系生物量、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组织密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的氮添加没有对根系生物量及其根系生物量消减系数β产生显著影响(P>0.05),即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在不同土层积累的生物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对照和氮处理下的不同径级的根系生物量密度随土层变化的趋势相同,但是土层和径级的交互作用会对根系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长期氮添加显著增加0~1 mm的细根比根长;但是长期的氮添加显著降低了组织密度且不受径级的影响;而氮添加对根系比表面积无显著影响,这种变化是在群落水平上的一种整体的变化趋势。在群落水平上,长期的氮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根系生物量及垂直分布无显著影响,这正与土壤总碳氮磷的含量随土层变化一致。但11 a的氮添加会增加比根长而降低组织密度,一些物种的根系资源获取策略会变为快速获取型策略。因此,长期的氮沉降背景下根系会通过增加比根长,降低组织密度来响应养分变化。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中国番荔枝科暗罗属及相关类群概述

      2025, 33(1):74-80. DOI: 10.11926/jtsb.4871

      摘要 (1) HTML (0) PDF 664.17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义暗罗属(Polyalthia Blume)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的重要成分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分类极为困难的木本大属。《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曾收录该属17种。基于最新分子系统学与分类学研究结果,对中国分布的番荔枝科(Annonaceae)广义暗罗属在属级水平的归属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表明,中国所有记录的暗罗属物种应置于狭义暗罗属、异萼花属(Disepalum Hook.f.)、细基丸属(Huberantha Chaowasku)、弯瓣木属(Marsypopetalum Scheff.)、单籽暗罗属(Monoon Miq.)、文采木属(Wangia X. Guo & R.M.K. Saunders)、征镒木属(Wuodendron B. Xue, Y.H. Tan & Chaowasku)、疣叶木属(Polyalthiopsis Chaowasku)和海岛木属(Trivalvaria Miq.)等9属中;提供了中国曾有记载的广义暗罗属物种名称与最新接受名的对照表,以及上述9属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图,并提供了这9属及其国产物种的物种水平检索表。对中国暗罗属及相关类群的系统整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番荔枝科属级水平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秋海棠花香挥发性成分分析

      2025, 33(1):81-90. DOI: 10.11926/jtsb.4849

      摘要 (0) HTML (0) PDF 677.54 K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不同秋海棠属植物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丽纹秋海棠(Begonia kui)、鸟叶秋海棠(B. ornithophylla)和巴萨罗斯秋海棠(B. barsalouxiae)的雄花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从3种秋海棠花中共鉴定出9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丽纹秋海棠鉴定出30种,以杂环类为主;鸟叶秋海棠和巴萨罗斯秋海棠分别鉴定出56和44种,均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主成分分析(PCA)表明,3种秋海棠主要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15种关键差异花香成分,推断丽纹秋海棠的香气为蜡香和膏香型,鸟叶秋海棠的香气为柑橘香型,巴萨罗斯秋海棠的香气为花香型。不同秋海棠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含量及其主要香气物质上存在较大差异;花香依靠各种挥发物相互作用而形成,香型由拥有较高气味值的挥发物决定。

    • 溪黄草提取物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活性和抑菌机理

      2025, 33(1):91-99. DOI: 10.11926/jtsb.4915

      摘要 (0) HTML (0) PDF 5.88 M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防治香蕉炭疽病的天然抑菌剂,采用菌丝生长抑制和果实防治试验测定溪黄草(Isodon serra)提取物对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的抑制活性,通过研究提取物对菌丝细胞完整性、菌丝形态结构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 溪黄草醇提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对香蕉炭疽菌均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其中以石油醚萃取部位的抑菌活性最强,其对菌丝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为0.18 mg/mL。经不同浓度石油醚萃取部位处理的果实病斑直径均比空白对照显著下降(P<0.05),浓度为4 mg/mL时,其与阳性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石油醚萃取部位处理可破坏菌丝的细胞完整性,使细胞通透性提高,还可使菌丝发生显著质壁分离、皱缩和裂解,且破坏程度呈浓度依赖性。菌丝经2 mg/mL石油醚萃取部位处理后,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ATP合成酶、ATP酶活性分别下降23.56%、60.51%、9.01%和32.01%。溪黄草提取物通过破坏细胞完整性和降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来抑制香蕉炭疽菌正常生长,其对于防治香蕉炭疽病具有良好应用潜力。

    • >研究进展
    • 生态系统恢复中的适地适树问题

      2025, 33(1):100-106. DOI: 10.11926/jtsb.4967

      摘要 (0) HTML (0) PDF 519.24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主要包括退化生境的治理和生物群落的修复,这类似于林业中的适地适树原则。在造林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实践中,如果未充分考虑适地适树,往往导致造林存活率低、功能低下,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要做到适地适树,必须考虑到适树是一个系统恢复中的树种选择问题,除了考虑用乡土种等宏观原则外,还要考虑树种的遗传多样性、树种所在演替阶段、植物功能群和植物功能性状等多个不同尺度的问题。而适地则要同时考虑用途和退化等级问题,其中,一是根据造林用途分为造林荒地、商品林地、需要改造的人工林林地、园林用地等;二是按照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分为极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土地。气候变化下适地适树的关键要点亦会有所不同,气候变化前的生态恢复强调的是恢复生态系统历史上的状态,而气候变化下的生态恢复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造,即适应性生境的营造和更耐受气候变化物种选育的双向奔赴。基于适地适树理念构建的植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并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最终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 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研究进展

      2025, 33(1):107-120. DOI: 10.11926/jtsb.4889

      摘要 (1) HTML (0) PDF 626.25 K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s, LecRLKs),隶属于植物膜蛋白类受体激酶,LecRLKs主要由胞外凝集素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胞内激酶结构域组成,根据胞外结构域的特异性,分为G型、L型和C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调控。该文总结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的研究历史、结构和分类,阐述植物LecRLKs的发育调控和胁迫响应功能,对功能明确的LecRLKs基因进行归类。提出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该家族演化历史研究极其缺乏、信号传导途径及其潜在配体亟待开展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基因家族的定向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