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植物园迁地保护环境下纹瓣兰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2023, 31(6):397-408. DOI: 10.11926/jtsb.4764

      摘要 (93) HTML (3099) PDF 6.13 M (3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入了解濒危物种的繁殖特性,能为物种制定有效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于2022和2023年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存的纹瓣兰 (Cymbidium aloifolium )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主要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部形态特征、昆虫传粉特征以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表明:纹瓣兰的盛花期在4月中旬,单花花期为7 d;群体花期约为36 d。花粉活力在开花第1天时最高,约为47.15%,之后呈下降趋势。柱头在整个单花期一直具可授性,开花第2天可授性最强。人工授粉实验表明纹瓣兰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繁育并依赖传粉者,自然结实率较低为6.9%。唇瓣的先端和基部的表皮细胞分别为锥形和指状突起,基部的指状突起细胞外附着有油脂颗粒,根据前人报道纹瓣兰的这些油脂颗粒可能是传粉者的报酬。药帽黄色,其表皮细胞为锥形细胞,能够反射光线,可能起到吸引昆虫的作用,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是纹瓣兰唯一的有效传粉昆虫。纹瓣兰的挥发性气味中(E)-乙酸-2-癸烯-1-醇酯含量最高。研究结果表明纹瓣兰的花部结构与传粉昆虫具有显著的适应性。该文对纹瓣兰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将为植物园迁地保护珍稀濒危兰花物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基于叶片解剖性状探究29种植物对热带珊瑚岛的适应策略

      2023, 31(6):747-756. DOI: 10.11926/jtsb.4735

      摘要 (234) HTML (388) PDF 704.60 K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植物对热带珊瑚岛高温、强光照、干旱、盐碱等极端环境的适应策略,分别以生长于海南文昌苗圃和移栽至热带珊瑚岛的29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性状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海南文昌的同种植物相比,热带珊瑚岛的草本植物除干物质含量增加外其他性状均无显著改变;而木本植物的比叶面积显著下降,叶片厚度和叶片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海绵组织更厚且栅栏组织排列更紧密,但气孔长度、气孔密度及气孔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岛上木本植株采取慢速投资-收益的资源获取策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叶片构建中从而增强逆境下的适应性,并且通过非气孔调节的方式提高光合与储水的潜力以抵御胁迫。栽植于热带珊瑚岛的29种植物能够采用更保守的资源利用策略,较好地适应干旱、强光照等胁迫环境,可用于热带珊瑚岛植被构建。

    • 入侵植物飞机草和南美蟛蜞菊种子萌发特征对热带珊瑚岛生境的响应

      2023, 31(6):757-765. DOI: 10.11926/jtsb.4823

      摘要 (167) HTML (243) PDF 743.18 K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入侵植物对热带珊瑚岛植被及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研究热带珊瑚岛生境下入侵植物的种子萌发特征,可为预判入侵植物在热带珊瑚岛的扩张潜力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入侵植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和原生植物林泽兰(E. lindleyanum)种子为对象,通过“人为增温3 ℃+海砂基质+水”模拟热带珊瑚岛生境,测定种子萌发性状。结果表明:飞机草种子萌发性状主要受海砂基质和增温的影响;南美蟛蜞菊和林泽兰种子萌发性状则主要受海砂基质的影响。在热带珊瑚岛生境下,3种植物的繁殖潜力均显著低于大陆生境,飞机草和南美蟛蜞菊繁殖潜力降幅尤为显著。飞机草种子扩张潜力与林泽兰相当,但南美蟛蜞菊种子扩张潜力显著高于林泽兰。虽然飞机草和南美蟛蜞菊被人为带入热带珊瑚岛后的繁殖潜力有所下降,但其种子萌发特征对珊瑚岛生境的适应性和高于原生物种的扩张潜力均表明这2种入侵植物将对珊瑚岛植被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着重关注热带珊瑚岛生境入侵植物的防控工作。

    • 贵州习水杜鹃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分析

      2023, 31(6):766-778. DOI: 10.11926/jtsb.4656

      摘要 (161) HTML (392) PDF 2.40 M (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有植物习水杜鹃(Rhododendron xishuiense)种群现状,揭示该种群动态及濒危原因,加强对该种群的保护,在该保护区设置了13条样线,调查习水杜鹃在保护区的分布情况。对现存习水杜鹃分布地开展样地调查,采用4个多样性指数和Raunkiear生活型系统分析习水杜鹃分布群落的结构,通过空间代替时间得到种群年龄结构,据此编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及4个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习水杜鹃种群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共有维管植物27科42属65种,其中种子植物24科39属62种,蕨类植物3科3属3种。以高位芽的物种数最多,有56种,占物种总数的86.15%,其次是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乔木层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幼苗个体相对于整个种群数量较多;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 Ⅱ型,个体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种群生存率持续下降,尤以中后期减少速度较快,种群衰退。习水杜鹃种群分布范围狭窄,分布群落物种多样性高,幼苗相对较多表现为增长型,但种群总量极少,且遭受较强的竞争,建议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幼苗幼树生长,使中年个体得到有效补充,以保障种群持续增长。

    • 海南热带雨林特有兰科植物华石斛潜在适宜生境预测

      2023, 31(6):779-788. DOI: 10.11926/jtsb.4649

      摘要 (163) HTML (367) PDF 1.85 M (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华石斛(Dendrobium sinense)潜在适宜分布范围,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基于25个野外调查的分布数据,以气候变量和地形变量为环境预测因子,对华石斛当前及未来时期的适宜生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华石斛在海南岛内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约为403.4 km2,占海南岛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分局、鹦哥岭分局、尖峰岭分局、吊罗山分局以及五指山分局管辖区域,零星分布于黎母山分局管辖区、五指山市南部、琼中县、万宁市、保亭县和三亚市等地。华石斛适宜分布区域极其狭窄,适宜生境斑块化,呈现较为严重的破碎化。海拔、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最湿季降水量及最暖月最高温是影响华石斛种群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华石斛的最适宜生境条件为海拔1 070~1 600 m,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0.80~0.88,最湿季降水量1 700~2 266 mm,最暖月最高温18 ℃~25 ℃。相比于当前,2050年在RCP4.5、RCP8.5气候情景下,华石斛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别减少19.1%和19.5%,2070年减少19.7%和19.8%。预测模型的3个评估指标(AUC=0.997±0.003,Kappa系数=0.990±0.03,TSS=0.990±0.03)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目前华石斛种群主要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需加强就地保护,同时兼顾对其附生宿主树的保护;猕猴岭东北部及南部、鹦哥岭南部存在大片非常适宜和高度适宜生境,可作为华石斛未知种群调查的重点区域。

    • 岭南垛基果林湿地土壤碳组分特征

      2023, 31(6):789-796. DOI: 10.11926/jtsb.4662

      摘要 (126) HTML (212) PDF 1.04 M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岭南垛基果林湿地是珠三角地区典型的湿地类型之一,其对土壤碳汇的贡献值得关注。为探讨果林种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广州垛基果林湿地内种植黄皮(Clausena lansium) (HP),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Y)、杨桃(Averrhoa carambola) (YT),龙眼和黄皮间种(LH),杨桃、龙眼和黄皮间种(YLH)共5种种植类型下的表层(0~20 cm)土壤碳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总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惰性碳(NLC)含量都有影响,LY的SOC含量最高(22.6 g/kg),显著高于YLH (P < 0.05),且NLC含量显著高于LH和YLH (P < 0.05)。NLC含量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YT的MBC含量显著高于LY、HP、LH (P < 0.05),且MBC/SOC显著高于HP、LY (P < 0.05)。YLH模式下,土壤DOC含量和DOC/SOC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 < 0.05)。LH的ROC/SOC显著高于HP和LY,而NLC/SOC显著低于HP和LY。岭南垛基果林湿地中单独种植龙眼和黄皮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而混合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活性最高。

    • 遮荫对8种红树植物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023, 31(6):797-804. DOI: 10.11926/jtsb.4676

      摘要 (132) HTML (207) PDF 606.22 K (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机制,通过遮荫控制试验对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等8种红树植物的1 a生幼苗在不同生长光强(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种红树植物在遮荫后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电子传递速率(ETR)则显著下降。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在全光照下表现出比其他3种植物更高的Fv/Fm,同时桐花树和银叶树的ΦPSII和ETR也显著高于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因此,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在高光辐射下具有更高的光能利用率,同时桐花树和银叶树能更好地利用高光并耗散过剩光能,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而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在高光辐射下ΦPSII值均不足0.2,ETR也仅为无瓣海桑等阳生物种的20%~33%,更适宜在光照条件较弱的林下种植。

    • 福建琅岐岛台湾相思群落灌木层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2023, 31(6):805-815. DOI: 10.11926/jtsb.4687

      摘要 (188) HTML (331) PDF 853.77 K (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福建琅岐岛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群落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动态,对其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为雀梅藤(Sageretia thea),其竞争优势、环境适应能力最强; 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较小,表明种间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较稳定的种间关系;灌木层主要物种的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种对间正负联结比为1.72,检验显著率为7.35%,表明种对间联结程度较弱,独立性相对较强,物种竞争不激烈,群落处于相对后期且稳定的演替阶段;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与许多物种间存在垂直方向上对生境要求的互补性,生态位重叠较小,种间呈正联结关系;外来物种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与福建胡颓子(Elaeagnus oldhamii)存在一定的竞争,与灌木层其他主要植物之间的资源竞争不激烈,其对该群落的影响相对较小。琅岐岛台湾相思群落目前已发展为地带性的顶级群落,物种竞争不激烈,种间关系较稳定;而海岛上恶劣的环境和外来物种的扩散会导致植物生境资源短缺,迫使物种聚集在同一生境中共存,使植物对环境的利用程度减弱,因此需要加强控制外来物种数量并改善海岛生态环境,以维持海岛群落稳定发展。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西葫芦CpWRKY2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非生物胁迫分析

      2023, 31(6):816-826. DOI: 10.11926/jtsb.4694

      摘要 (115) HTML (282) PDF 5.68 M (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西葫芦(Cucurbita pepo)的WRKY2的功能,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从叶片中分离到1条长度为1 071 bp的cDNA,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包含1个840 bp的开放读码框,预测编码279个氨基酸,与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XM_023091218.1)的WRKY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51%,命名为CpWRKY2 (GenBank登录号: XM_023676898.1)。CpWRKY2定位于细胞核内,CpWRKY2蛋白包含有1个保守的WRKY结构域(第201~267位),206~266位为WRKY蛋白DNA结合区域,锌指结构域(第232~264位)为C2H2型,且含有1个保守RTGHARFRRAP (第76~86位)氨基酸序列,属于典型的Ⅱd亚类WRKY家族蛋白。CpWRKY2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ATG前的1 513 bp的序列)含有ARE、ABRE、MBS、TC-rich repeat和W-box等可能的胁迫响应顺式作用调控元件。CpWRKY2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根和茎,在叶片和果实中的表达量较低。经5 ℃、10% 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0.1 mmol/L ABA、50 mmol/L ETH、10 mmol/L SA和50 mmol/L MeJA处理后叶片中CpWRKY2均出现上调表达,因此,推测CpWRKY2基因参与了西葫芦不同非生物胁迫的防御反应。

    • 巨桉扩展蛋白EgrEXPA8EgrEXPA10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特性分析

      2023, 31(6):827-834. DOI: 10.11926/jtsb.4672

      摘要 (102) HTML (334) PDF 2.13 M (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扩展蛋白在桉树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以在桉树初生生长到次生生长转换转录组测序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EgrEXPA8EgrEXPA10为基础,从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中克隆了2个扩展蛋白基因EgrEXPA8EgrEXPA10,分别编码249和244个氨基酸,属于亲水蛋白,但EgrEXPA8稳定性高于EgrEXPA10。qRT-PCR分析表明,EgrEXPA8EgrEXPA10基因均在幼叶和茎尖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表达量较低;且在茎顶端初生生长阶段表达量较高,而在下部次生生长节间表达量较低,可能其主要参与巨桉的初生生长或者负调控次生生长;另外在盐胁迫、茉莉酸甲酯处理下其均被抑制表达;而在水杨酸、缺硼、缺磷处理下均上调表达。这说明EgrEXPA8EgrEXPA10在巨桉响应逆境胁迫时起到重要作用,且呈现出相似的调控方式。

    • 隔离降水对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的影响

      2023, 31(6):835-844. DOI: 10.11926/jtsb.4679

      摘要 (105) HTML (241) PDF 10.21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亚热带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隔离降水环境下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隔离降水处理的土壤湿度显著下降(P < 0.05),但杉木细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显著(P > 0.05),表明其细根保持着低水平的膜脂氧化损伤;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P < 0.05),并且过氧化氢含量也显著增加(P < 0.05),意味着杉木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并且进行自我调节;长期降水隔离导致的过氧化氢积累一定程度上促使谷胱甘肽显著提高,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内源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含量显著下降,与杉木生长调控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21.5%,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显著提高16.7%,但抗氧化酶系统对杉木细根的水分缺失适应调控无显著影响。因此,50%降水减少条件下杉木能通过其细根的渗透物质和内源激素等非酶促物质进行综合调节,以有效适应土壤湿度的显著降低。

    • 高温高湿胁迫对鼠尾草属5种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2023, 31(6):845-852. DOI: 10.11926/jtsb.4671

      摘要 (116) HTML (307) PDF 698.70 K (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鼠尾草属(Salvia)植物的耐湿热性,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高湿环境,对丹参(S. miltiorrhiza)、张家界鼠尾草(S. daiguii)、贵州鼠尾草(S. cavaleriei)、铁线鼠尾草(S. adiantifolia)及‘辰丹月白’鼠尾草(‘Chen-danyuebai’)的外部形态变化及生理生化响应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5种鼠尾草属植物的耐湿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鼠尾草在胁迫下黄叶数明显增多,但受湿热伤害程度不高,胁迫结束后经过正常养护均可恢复正常生长;在复合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下降,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上升,植株受到一定程度的湿热伤害;胁迫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显著提高,产生了适应性反应。5种鼠尾草的耐湿热能力表现为:张家界鼠尾草≈铁线鼠尾草 > ‘辰丹月白’鼠尾草≈丹参 > 贵州鼠尾草。‘辰丹月白’鼠尾草表现出了较强的耐湿热能力,可以推广栽培。

    • 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2023, 31(6):853-862. DOI: 10.11926/jtsb.4667

      摘要 (76) HTML (299) PDF 1.23 M (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乌龙茶品种鲜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轮廓特征,以绿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一芽二或三叶)和成熟鲜叶(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对照,对采自乌龙茶品种春、秋两季的幼嫩和成熟鲜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 茶树品种、芽叶嫩度和采摘季节对供试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均有影响。全部供试茶样可按茶树品种特性划分成乌龙茶与绿茶品种2大类群,且芽叶嫩度对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影响仅次于茶树品种特性引起的茶样组群差异。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成熟鲜叶、春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及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成熟鲜叶间存在客观的类群区分。不同鲜叶来源对供试茶样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大部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较高的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和较低的γ-氨基丁酸含量是乌龙茶品种有别于绿茶品种春季鲜叶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相同采摘季节的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相较成熟鲜叶拥有更高的精氨酸含量,而不同芽叶嫩度的春季和秋季乌龙茶鲜叶存在不同的差异特征组分。因此,茶树品种遗传特性是影响茶树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主导因子,乌龙茶特定的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化学模式为其加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红背漆, 福建漆树科一新种

      2023, 31(6):863-869. DOI: 10.11926/jtsb.4813

      摘要 (138) HTML (256) PDF 5.52 M (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描述了福建省中北部山区漆树科(Anacardiaceae)漆树属(Toxicodendron)一新种:红背漆(Toxicodendron purpureum),该种与小漆树(T. delavayi)相近,与小漆树不同之处在于叶长达25 cm (vs长达13 cm);小叶叶背紫红色,稀绿色,小叶柄长2~ 5 mm (vs叶背被白粉,小叶柄长1~2 mm);花序长不超过叶长1/3 (vs与叶近等长);花瓣不具暗褐色脉纹(vs具暗褐色脉纹)。通过比较4相近种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29物种的核基因片段ITS和2个质体基因片段(trnL-F和ndhF)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均支持该新种的成立。

    • 广西五皇山地区植物区系特性

      2023, 31(6):870-878. DOI: 10.11926/jtsb.4689

      摘要 (150) HTML (198) PDF 863.38 K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广西南部五皇山地区的植物区系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对广西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及邻近区域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五皇山地区分布野生植物1 002种,隶属于167科581属,包括蕨类植物20科37属73种, 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144科540属924种,以被子植物占优势。科属的地理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的热带性更强,其中泛热带成分占最大优势,温带成分则以北温带为主。中国特有属4属,未见中国特有科。该地区植物区系总体表现为物种丰富度高,区系热带性质强,特有性弱的特征。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光果金樱子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抗SARS-CoV-2活性评价

      2023, 31(6):879-885. DOI: 10.11926/jtsb.4781

      摘要 (101) HTML (215) PDF 587.39 K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光果金樱子(Rosa laevigata var. leiocapus)的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活性(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三萜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laevigaterpene A (1)、2α, 23-二羟基齐墩果酸(2)、1β-羟基蔷薇酸(3)、3β-(p-hydroxytrans-cinnamoyloxy)olean-12-en-28-oic acid (4)、3β-反式对羟基肉桂酰氧基-2α-羟基齐墩果酸(5)、2α, 3α-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6)、坡模酸(7)、桦木酸甲酯(8)、2α, 3α, 19α, 23-四羟基-12-烯-乌苏酸(9)、乙酰基-11α-甲氧基-β-乳香酸(10)、阿江榄仁尼酸(11)、2α, 3α, 19α-trihydroxy-28-norurs-12-ene (12)、蔷薇酸(13)、2α, 19α-dihydroxy-3-oxo-12-ursen-28-oic acid (14)和齐墩果酸(1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光果金樱子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41012为首次从蔷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5对SARS-CoV-2主蛋白酶(main protease, 简称Mpro)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6.74±0.33)和(5.19± 0.25) μmol/L,具有潜在的抗SARS-CoV-2活性。

    • >研究进展
    • 气候变化背景下橡胶树物候研究进展

      2023, 31(6):886-896. DOI: 10.11926/jtsb.4743

      摘要 (211) HTML (280) PDF 6.27 M (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广布于热带地区的经济林木,是战略物资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其物候学的研究对胶园生产管理和评估热带地区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物候研究主要服务于苗木繁育、割胶规划和抗逆栽培等生产应用;利用遥感监测植被物候日趋成熟,已广泛应用于橡胶树并成为主流的物候监测方法;橡胶树物候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复杂,其中温度和降水是关键影响因子,同时内因(品系、基因和树龄等)和外因(种植密度、地理位置和农业措施等)也共同影响了其物候。为更好服务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热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未来的橡胶树物候研究应重点关注多源遥感数据的协同重建、物候指标提取算法的普适化和遥感预测模型的精准化。该文系统梳理了橡胶树物候的监测方法、服务价值、时空格局,提出了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