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短期增温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023, 31(2):153-162. DOI: 10.11926/jtsb.4575

      摘要 (208) HTML (494) PDF 611.12 K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气候变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土壤增温方式,研究短期4年增温(4℃)对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增温对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增温和对照样地林下植被共有植物38科59属77种,其中增温样地37科53属65种,对照样地36科52属63种。短期增温使乔木盖度增加了22.61%,草本和灌木盖度分别降低4.97%和21.75%;增温使草本、灌木和乔木的高度分别降低21.64%、3.37%和5.59%。草本植物中的蕨类重要值排名在增温后呈下降趋势,乔木重要值呈上升趋势(P>0.05)。虽然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增温后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温度增加均呈递减的趋势。因此,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对短期增温响应不敏感,增温使草本植物中的蕨类重要值下降,对植物多样性指数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这种响应并不敏感,预计长期增温将可能导致整个群落从草本向灌木和乔木方向演替。

    • 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不同坡向丛生野核桃年龄结构及数量动态

      2023, 31(2):163-172. DOI: 10.11926/jtsb.4573

      摘要 (128) HTML (324) PDF 797.96 K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丛生野核桃(Juglans regia)进行普查,以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匀滑技术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从而获得丛生野核桃树的龄级结构与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坡向丛生野核桃以中龄级为主,年龄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4个坡向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指数Vpi虽大于0,但最大仅为19.10%,且Vpi'极低,最大为1.12%,阳坡种群增长趋势最高,抗干扰能力最强,种群稳定性最好,半阳坡种群增长趋势最弱,抗干扰能力最弱,种群稳定性最差;各坡向种群均存在多个死亡高峰,阳坡最高峰在15龄级,半阳坡在15和18龄级,阴坡和半阴坡均在9龄级,存活曲线更接近Deevey-Ⅱ型;在未来2、5、10龄级后,中龄级个体数量减少,老龄个体呈增加趋势,丛生野核桃种群稳定性难以长期维持。因此对丛生野核桃幼苗的保护非常关键。

    • 我国棱果花天然主要分布区叶片多样性分析

      2023, 31(2):173-180. DOI: 10.11926/jtsb.4574

      摘要 (135) HTML (448) PDF 600.42 K (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棱果花(Barthea barthei)种质资源叶片表型的多样性,对棱果花6个种群的139株的叶片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棱果花种群间和个体间的叶片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为0.14~0.84,平均为0.32,说明棱果花叶片性状变异较大。叶面积、叶周长与叶长间的相关系数为0.75~0.99。叶片性状可提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8%,其中叶片的面积、周长、宽度、长/宽和叶形是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将139株棱果花分为6组,第Ⅰ组包含34株材料,第Ⅱ组7株,第Ⅲ组1株,第Ⅳ组15株,第Ⅴ组37株和第Ⅵ组45株,说明来自不同种群的棱果花植株分散在不同的组中,棱果花叶片表型与来源无显著关系。因此,棱果花叶片表型多样性丰富,其中种群间和单株间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为棱果花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

    • 浙江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衰老物候影响因子研究

      2023, 31(2):181-191. DOI: 10.11926/jtsb.4582

      摘要 (199) HTML (486) PDF 710.45 K (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文选取浙江省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72种木本植物,探究气候因素、系统发育关系和功能性状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衰老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变色期在9—12月,落叶期在10—12月。每月落叶物种数与月均温、月均降水量和月均日照时数没有显著相关性,每月叶变色物种数与月均温和月均日照时数呈弱相关;落叶性对叶变色期和落叶期具有显著影响;植物间系统发育关系对叶变色期和落叶期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都会影响常绿阔叶树种的叶衰老,这对于提高秋季物候预测模型具有重要价值。

    • 4种木本植物对热带珊瑚岛极端环境的适应策略解析

      2023, 31(2):192-200. DOI: 10.11926/jtsb.4550

      摘要 (147) HTML (492) PDF 595.46 K (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适生木本植物对热带珊瑚岛极端环境的适应策略,从海南文昌移栽夹竹桃(Nerium indicum)、黄金香柳(Melaleuca bracteata)、桑树(Morus alba)和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到热带珊瑚岛,对两地植物的叶片形态解剖学特性和抗性生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文昌相比,热带珊瑚岛桑树的比叶面积显著增高;夹竹桃的栅栏海绵组织比无显著差异,而其他3种植物则显著降低;夹竹桃和桑树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高,黄金香柳和银叶树则显著降低;桑树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其他3种植物则显著升高;夹竹桃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其他3种植物则显著升高。因此,4种木本植物为适应热带珊瑚岛生境,夹竹桃和桑树呈现出“提高碳同化潜力-承受更高伤害”策略;而黄金香柳和银叶树呈现为“提高抵抗力-降低碳同化潜力”策略。

    • 上海地区郁金香引种栽培与品种综合评价

      2023, 31(2):201-210. DOI: 10.11926/jtsb.4588

      摘要 (166) HTML (593) PDF 4.11 M (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建立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品种评价体系,筛选生长适应性好、观赏价值高,适宜应用于园林景观的郁金香品种对29个郁金香进口品种在上海地区进行引种栽培,观察记录其物候期,并对植株高、冠幅等12个生长特性,以及开花整齐度、花型、花色等32个观赏特性进行了观测。从观测指标中筛选出了包括开花整齐度、花色均匀度、花色等27个评价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了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将29个品种分成了4个等级:I级包含10个品种,II级12个品种,而III级和IV级包含品种数较少,分别只有4和3个品种。I、II级品种普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适应性较强,适合今后推广应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园林绿化。这对筛选适于上海及周边地区园林种植的郁金香品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的评价体系对评价其他郁金香品种在园林中应用也有积极参考意义。

    • 姜科花卉种质资源的引种保存、评价与创新

      2023, 31(2):211-222. DOI: 10.11926/jtsb.4551

      摘要 (174) HTML (489) PDF 534.76 K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科学开发利用姜科花卉种质资源,收集84种姜科花卉种质资源进行引种,结合生长情况、观赏特点和经济用途进行引种保存的分析与评价,采用人工杂交育种的方法进行种质创新。结果表明,84种姜科花卉种质资源引种成活了77种,成活率91.7%,成活种类的开花率98.7%,结果率63.6%。生长状况优的种类占59.5%,生长良好的占7.1%,生长中等的占25%,死亡的占8.3%。分布于中低海拔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大部分姜科种类能在粤港澳大湾区保存,而分布在热带、中高海拔及特殊生境地区的则不适宜。阶段驯化法可用于引种保存工作;有60.7%的种类为多用途花卉。杂交育种法既可创新种质又可转移保存优良姜科花卉基因。

    • 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

      2023, 31(2):223-231. DOI: 10.11926/jtsb.4572

      摘要 (150) HTML (401) PDF 2.69 M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2月和11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两个航次共发现109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1种。冬秋季节优势种不尽相同,冬季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红海束毛藻(T.erythraeum)和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ata)等,秋季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5.27±6.14)×107 cells/L]显著高于秋季[(1.56±1.40)×105 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亚硝酸盐、盐度等环境因子影响。冬秋季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5、0.71、1.36和3.28、0.75、1.77。因此,宣德群岛海域冬秋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物种较为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铜藻多糖对H2O2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2023, 31(2):232-240. DOI: 10.11926/jtsb.4567

      摘要 (156) HTML (451) PDF 682.34 K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铜藻多糖(Sargassum horneri polysaccharides,SHP)对H2O2诱导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测定了SHP对总抗氧化能力(T-AOC)、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以评价SHP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建立H2O2诱导HaCaT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活性氧以及酶活,评价SHP对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当SHP为1 mg/mL时,DPPH的清除率为68%、·OH清除能力65.48 U/mL;在SHP为3 mg/mL时,O2·清除能力为84.86 U/mL,T-AOC为33.55。SHP能显著提高H2O2诱导氧化损伤的HaCaT细胞活力,其中经100 μg/mL SHP处理后,HaCaT细胞存活率由56.85%提高到80.57%,并且显著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提高细胞内SOD活力,减少细胞内MDA的含量(P<0.05)。因此,SHP对H2O2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SHP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在化妆品以及药妆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盐雾胁迫对极小种群植物日本荚蒾光合生理的影响

      2023, 31(2):241-248. DOI: 10.11926/jtsb.4568

      摘要 (177) HTML (434) PDF 3.84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日本荚蒾(Viburnum japonicum)的耐盐雾能力,对4 a生实生苗用不同盐雾浓度处理(盐雾NaCl质量浓度分别为0%、1%、2%、3%),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叶绿素含量(Chl)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盐雾处理的日本荚蒾植株能够存活,但生长不良,大于2%的盐雾处理的植株全部死亡。随着浓度的升高,日本荚蒾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Fv/Fm及Chl含量下降,而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盐雾胁迫通过伤害光系统II反应中心、改变植物可利用光能范围及降低叶绿素含量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 小桐子YABBY全基因组家族成员的鉴定、表达和可变剪接分析

      2023, 31(2):249-262. DOI: 10.11926/jtsb.4570

      摘要 (155) HTML (471) PDF 1.78 M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发掘能源植物小桐子(Jatropha curcas)的YABBY转录因子,以最新公布的小桐子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在全基因组层面鉴定出5个亚家族的7个YABBY基因,同一亚家族的成员具有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组成。YAB2和FIL/YAB3亚家族的2个旁系同源基因对(JcYAB2A/JcYAB2BJcYAB1/JcYAB3)具有良好的共线性关系,表明片段复制或全基因组复制是小桐子YABBY家族扩张的主要方式。纯化选择是进化的主要动力,而YAB2亚家族成员可能在进化中经历了更明显的功能分化。基因表达模式和蛋白互作预测分析表明JcYAB2B和JcYAB3可能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细胞分裂素、干旱或高盐胁迫处理抑制了大多数JcYABs成员的基因表达。此外,转录组测序结合qRT-PCR分析表明,低温处理有效诱导JcYAB2AJcYAB2B的基因表达模式发生变化,并伴随着新的、截短的可变剪接转录本的动态积累。因此,推测JcYABs可能通过剪接体的功能竞争或功能互补参与低温响应的调节,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YABBY家族成员的功能分化并阐明可变剪接如何调控小桐子低温响应的分子机制。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华南吊灯花属(夹竹桃科)植物小志

      2023, 31(2):263-271. DOI: 10.11926/jtsb.4581

      摘要 (213) HTML (411) PDF 9.54 M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查阅及文献考证,订正了华南吊灯花属(Ceropegia Linn.)植物,将狭瓣吊灯花(C.angustilimba Merr.)从吊灯花(C.trichantha Hemsl.)的异名中予以恢复,提供了二者的形态描述,确认华南地区记录的柳叶吊灯花(C.salicifolia H.Huber)实为剑叶吊灯花(C.dolichophylla Schltr.)的错误鉴定,并提供了后者的形态描述。

    • 斯勒卷瓣兰,中国云南南部兰科一新种

      2023, 31(2):272-278. DOI: 10.11926/jtsb.4578

      摘要 (271) HTML (434) PDF 4.89 M (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描述并绘制了云南南部兰科石豆兰属一新种:斯勒卷瓣兰Bulbophyllum dresslerianum Z.D.Han&H.Wang)。该新种属于双叶卷瓣兰组(section Tripudianthes Seidenf.),在形态上与该组的4种,即狄氏卷瓣兰(B.dickasonii)、堪布里石豆兰(B.kanburiense)、皱掌卷瓣兰(B.rugosisepalum)和拟双叶卷瓣兰(B.tripudians)近似,主要区别在于该种唇瓣前缘具囊泡,侧面及腹面被稀疏的短腺毛;侧萼片棕黄色,表面光滑。编制了斯勒卷瓣兰及其近缘种的检索表。目前,该种仅在云南南部墨江县发现一个居群,濒危状况有待评估。

    • 广椭牛齿兰,中国兰科一新记录种

      2023, 31(2):279-281. DOI: 10.11926/jtsb.4595

      摘要 (202) HTML (446) PDF 3.22 M (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发现的兰科牛齿兰属中国一新记录种:广椭牛齿兰[Appendicula ovalis(Schltr.) J.J.Sm.ex Mansf.]。该种原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婆罗洲、苏拉威西岛,在形态上与国内记录的4种牛齿兰属植物均有较大差别,如茎中部具分枝、叶广椭圆形、单个花序仅着生1朵花、且唇瓣扭转具粉紫色斑块等特征。对产自海南的该种形态和生境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高清解剖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海南大学林学院教学标本馆(HUFB)。

    • 酢浆草叶片及花朵感夜运动的结构机制

      2023, 31(2):282-288. DOI: 10.11926/jtsb.4569

      摘要 (205) HTML (483) PDF 8.49 M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叶片和花朵的感夜性,采用半薄切片方法对其叶枕和花托进行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黑暗处理酢浆草后叶片完全闭合,3枚叶片以叶轴为轴线向下紧贴闭合。黑暗处理8 h花瓣完全闭合并螺旋成束状,花萼紧贴螺旋的花瓣但不发生螺旋。叶片张开时屈肌侧皮层薄壁细胞收缩,伸肌侧皮层薄壁细胞膨大。叶片闭合时屈肌侧皮层细胞膨胀,伸肌侧表皮细胞和3~5层外皮层薄壁细胞收缩。花朵闭合时,花托基部的5个维管束收缩合并成2束明显分离的维管束群,且存在细胞壁加厚的现象;花托角隅处细胞膨胀。叶枕中的屈肌和伸肌细胞的收缩或膨胀控制酢浆草叶片的感夜运动,酢浆草花朵的感夜运动主要与花托基部的维管束群和花托角隅处细胞的膨大和收缩有关。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木麻黄根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2023, 31(2):289-294. DOI: 10.11926/jtsb.4747

      摘要 (193) HTML (489) PDF 548.19 K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的化学成分,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分离技术,从其根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光波谱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hydroxy-3-methoxyphenyl-6-O-syringoyl-β-d-glucopyranoside (1),高良姜苷A (2),heterophylloside C (3)、6'-O-vanilloylisotachioside (4)、3,4,5-trimethoxyphenyl-6-O-syringoyl-β-d-glucopyranoside (5)、香草醛(6)、丁香醛(7)、3,4-二羟基苯甲醛(8)、齐墩果酸(9)、桦木酸(10)、胡萝卜苷(11)、胡萝卜苷亚油酸酯(12)、(±)-lyoniresinol 2-O-a-rhamnoside (13)和(-)-9-acetyl-isolariciresinol 9'-O-a-l-rhamnopyranoside (14),其中化合物14为新的木脂素。

    • >研究进展
    • 谷类作物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2023, 31(2):295-304. DOI: 10.11926/jtsb.4645

      摘要 (390) HTML (446) PDF 633.51 K (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Beta-葡聚糖是由β-(1,3)和β-(1,4)糖苷键连接的非纤维素多糖,主要分布在谷类作物籽粒胚乳及糊粉层中,在高尔基体合成,经由囊泡运输到质膜,最终在细胞壁上沉积。通过增加胆汁酸排泄,延迟葡萄糖吸收,β-葡聚糖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及血糖水平。Beta-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最早在水稻(Oryza sativa)中得到鉴定,后在其他作物中陆续被发现。该基因家族包括3个主要成员:CslFCslHCslJ亚基因家族,起源于不同分支,经过趋同演化,执行合成β-葡聚糖的功能。Beta-葡聚糖基因家族成员均受到负选择压力,演化过程中序列高度保守。CslF亚家族基因成员相对较多,常在染色体上形成基因簇,CslF6是介导β-葡聚糖合成的主效基因。CslF亚家族在叶基部等幼嫩组织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且明显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CslHCslJ亚家族成员较少,其中CslH亚家族在叶尖等成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而CslJ亚家族在籽粒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该文综述了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关系、表达模式,β-葡聚糖合成酶的亚细胞定位,以及作物中的定向育种研究进展,提出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的精准定位是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推动染色体工程在作物β-葡聚糖定向育种中的应用。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