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2, 30(2):151-160. DOI: 10.11926/jtsb.4455
摘要:为了解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中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C4H)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模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毛竹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出6个C4H成员(PeC4H1~PeC4H6),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 506~1 695 bp,推测编码501~564 aa,均具有保守的血红素结合域、苏氨酸结合槽基序和5个特征性底物识别位点,属于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6个PeC4Hs可分为2类,分别含有2和4个成员。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PeC4Hs在毛竹26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高度笋中PeC4Hs的表达差异显著。PeC4Hs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多种响应逆境胁迫和激素信号的顺式调控元件,PeC4Hs表达受干旱和GA3的影响,干旱时,仅PeC4H3/4在根中显著上调表达,其余成员均呈下调表达;GA3处理下叶中PeC4H3/6迅速响应,呈先显著上调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根中PeC4H2/5在处理前1 h短暂下调后又显著上调,至8 h时恢复到处理前的表达水平。因此,PeC4Hs可能在毛竹笋的木质化过程和应对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 30(2):161-170. DOI: 10.11926/jtsb.4441
摘要:为了解乙烯诱导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成花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利用代谢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乙烯诱导水仙成花的差异表达代谢物和基因。结果表明,乙烯处理的侧芽检测到12个差异表达代谢物(DEM),包括7个上调,5个下调,其中,(±)7-表茉莉酸、多巴胺、亚精胺可能与乙烯诱导水仙成花正相关,而吲哚及其衍生物呈负相关。转录组共获得1 0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包括615个上调,406个下调,在DEG中鉴定筛选了45个与乙烯信号传导和开花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乙烯诱导水仙成花启动可能先激活水仙鳞茎内源植物激素(尤其乙烯)信号通路的变化,与开花促进基因FPF1和MADS15的上调表达密切相关。9个基因的qRT-PCR结果验证了RNA-Seq的正确性。这些差异表达的代谢物和基因在水仙成花启动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2022, 30(2):171-178. DOI: 10.11926/jtsb.4421
摘要:为培育槟榔(Areca catechu)优良新品种,对10份核心资源品质进行鉴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00%~190.13%,其中,表儿茶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鲜果横径的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鲜果纵径与槟榔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聚类分析可将10份资源分为3组,I组为S-J18-06、Z-J18-01、S-J18-08、Z-J18-05、S-J18-16、S-J18-15和S-J18-22;II组为S-J18-19和S-J18-13;III组为S-J18-25,I组资源的果形均为海南加工企业需求类型。III组资源S-J18-25的表儿茶素含量高、含特异生物碱成分,可在槟榔育种研究中加以挖掘利用。
欧阳康婷,庞金辉,余小玲,许展慧,任海,王发国,马国华,刘宗君,胡明锋,张亚坚,谭广文
2022, 30(2):179-186. DOI: 10.11926/jtsb.4422
摘要: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中华双扇蕨(Dipteris chinensis)濒危原因,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对其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双扇蕨孢子萌发能力较强,萌发方式为Vittaria型,配子体萌发为Marattia型。中华双扇蕨孢子繁殖不受温度影响,而湿度显著影响孢子繁殖过程,湿润环境中孢子正常萌发,并形成心形配子体,顺利长出幼孢子体;而干旱环境下孢子难以萌发,配子体形态不规则发育,褶皱增加。中华双扇蕨在不适环境下孢子繁殖存在障碍,可能是导致其野生种群及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对这类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需要注意营造湿润的生境。
2022, 30(2):187-194. DOI: 10.11926/jtsb.4461
摘要:‘黄山白茶1号’是温度敏感型白化茶树品种,由其鲜叶加工的绿茶,即‘黄山白茶’,具有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等特征。为探究不同白化时期加工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差异,分析了绿茶中挥发性代谢物、儿茶素、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白化时期的‘黄山白茶’在香气和滋味上存在差异。气相质谱(GC-MS)分析表明,共有29个高丰度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芳樟醇、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顺-3-己烯醇、(Z)-丁酸-3-己烯酯可能是导致3类绿茶香气存在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滋味成分分析表明儿茶素类物质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低;在白化中期绿茶中略有增加但不显著,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则显著增加;咖啡碱在3类绿茶中无显著差异;游离氨基酸在白化早期绿茶中含量最高,为干质量的4.4%,而在白化后期绿茶中只占干质量的1.3%。因此,不同时期的‘黄山白茶1号’嫩梢中的代谢物积累存在差异,使得加工的绿茶风味不同。
2022, 30(2):195-201. DOI: 10.11926/jtsb.4457
摘要:为推进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育种进程,对广东乐昌市龙山林场和韶关市曲江区国有小坑林场杉木第3代育种园亲本群体的早期(3 a生)生长和结实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育种园亲本无性系在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和结实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生长性状的差异甚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2.8%~73.5%、6.5%~59.2%,生长性状重复力也处于较高水平(≥0.70),利于亲本的再选择。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估算亲本生长性状育种值并进行综合排名(各生长性状育种值排名均在前50%内),结合结实能力表现,从龙山育种园和小坑育种园中分别选出生长和结实皆优亲本22和30个,2处育种园共有的生长和结实皆优亲本有cx836、cx837、cx840、cx845、cx851、cx856、cx859和cx877等。
徐倩,邬梦晞,曾心美,姜贝贝,贾茵,李梦霞,张曼瑜,张璐,蔡露,黄文沛,潘远智
2022, 30(2):202-212. DOI: 10.11926/jtsb.4428
摘要:为挖掘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耐涝种质资源,对13个木芙蓉品种水淹15 d后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并构建耐涝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水淹胁迫后,木芙蓉品种各性状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均不同,部分性状间的相关性显著(P<0.05)。14个指标按贡献率大小归因为形态生长指标、不定根形态指标、膜脂过氧化指标、根系生物量指标、抗氧化指标及渗透调节指标。根据综合耐涝评价值(D)进行聚类分析,表明13个木芙蓉品种可分为强耐涝(3个品种)、较强耐涝(5个品种)、中等耐涝(3个品种)和不耐涝(2个品种)等4个类型。因此,株高、不定根数、不定根长可作为木芙蓉苗期耐涝性快速、简便的鉴定指标。
2022, 30(2):213-223. DOI: 10.11926/jtsb.4462
摘要:为加快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幼苗的生长,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1.5 a生望天树实生苗分别接种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侧孢芽孢杆菌(B.laterosporus)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菌剂。结果表明,3种芽孢杆菌菌剂处理对苗木的生长、光合指标均有提高,其中苗高、地径增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0.2%~57.2%和5.3%~49.7%,根系活力提高了74.5%~227.4%,净光合速率提高了15.3%~227.6%。6.0×109cfu/g的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均表现最好,与苗木质量指数和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一致。因此,6.0×109cfu/g巨大芽孢杆菌对望天树苗木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大。
2022, 30(2):224-232. DOI: 10.11926/jtsb.4448
摘要:为了解植物对镉的吸收和迁移特性,用200 μmol/L镉处理蟛蜞菊(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南美蟛蜞菊(S.trilobata)及其杂交种,研究了其对镉的吸收、迁移与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时间的延长,3种植物茎和叶中的镉含量逐渐上升,叶片的镉含量逐渐与茎相当,而根部的镉含量一直是最高的;整株水平上,杂交种的镉含量一直是最高的。恢复生长后,3种植物根中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杂交种(50.4%)>蟛蜞菊(35.8%)>南美蟛蜞菊(33.7%)。镉在3种植物的叶位分布模式在去镉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杂交种更偏向将重金属镉积累于幼叶和成熟叶中。3种植物从叶脉、叶脉间隙到叶片边缘的镉含量逐渐下降,南美蟛蜞菊叶脉的镉含量(2 766.3 μg/kg)最高。可见,杂交种对镉的吸收和转运转移能力高于双亲,预示其在未来应用于植物修复中具有更大的潜力。
程欣欣,洪维,邓双文,魏雪莹,张干荣,冯蔚,郭勇,叶华谷,王发国
2022, 30(2):233-240. DOI: 10.11926/jtsb.4434
摘要:为了解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关系,对广州龙眼洞林场内闽楠(Phoebe bournei)-樟(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混交林进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0.37 hm2样地内共有128种植物9 563株,隶属于57科99属;其中乔木35种,灌木61种,草本98种。在乔木层中,重要值排名前5的植物分别是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33.86%)、闽楠(17.24%)、樟(12.96%)、三桠苦(Melicope pteleifolia)(7.92%)和山苍子(Litsea pungens)(3.70%);灌木层以茜草科(Rubiaceae)植物为主;草本层以禾本科(Poaceae)植物为主。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230、1.708和1.754,Simpson指数分别为0.635、0.680和0.707,表明该人工混交林下草本物种丰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不同样方的物种组成相似性并不一致,部分样方含有偶见种。群落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其中11.64%为幼苗,苗木占比6.08%,小树占比55.34%,壮树占比25.28%,大树占比仅为0.70%,因此推测闽楠-樟人工混交林仍处于演替初期。
2022, 30(2):241-248. DOI: 10.11926/jtsb.4436
摘要:报道了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种凤尾藓属(Fissidens)植物,其中内卷凤尾藓济州岛变种(F.involutus Wilson ex Mitt.var.jejuensis Y.-J.Yoon,B.C.Tan&B.-Y.Sun)为中国首次报道,该变种此前只分布在日本和韩国,其特征是背翅基部明显下延,鞘部细胞的每个角都有1个不明显的疣。异形凤尾藓(F.anomalus)和锐齿凤尾藓(F.serratus)为浙江省新记录。在该保护区,凤尾藓属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分布。与我国东南部地区其它保护区相比,乌岩岭的凤尾藓多样性仅次于广西的雅长自然保护区。而且,这一地区凤尾藓的多样性并没有表现出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的趋势。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东南部地区凤尾藓的调查和研究。
2022, 30(2):249-256. DOI: 10.11926/jtsb.4447
摘要:为探究木本植物白化突变体叶片表皮形态的变化,在扫描电镜下观测了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白化突变体(AAS)和正常(CK)幼苗叶片的表皮细胞和气孔器,对MAP65家族蛋白构建了进化树,并分析了MAP65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AS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大小、形态均发生较大变化。与CK相比,AAS表皮细胞的周长、面积较小,密度较大,凸出数量和长度均减少,气孔器较小且大小不一。下表皮小细胞和异常气孔器的数量在AAS中大幅增加。MAP65家族成员大部分基因在AAS中下调表达。因此,推测菠萝蜜白化突变体的发生可能与MAP65基因表达有关。
2022, 30(2):257-266. DOI: 10.11926/jtsb.4453
摘要:报道了中国菊科2新记录属:距格菊属(Koyamasia H.Rob.)、婴带菊属(Struchium P.Browne)和2新记录种:距格菊[K.curtisii (Craib & Hutch.) Bunwong,Chantar.&S.C.Keeley]、婴带菊[S.sparganophorum (L.) Kuntze]。这2属都来自海南,属于菊科(Asteraceae)斑鸠菊族(Vernonieae)。
2022, 30(2):267-275. DOI: 10.11926/jtsb.4438
摘要:描述了福建省中北部山区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一新种:君子峰鸢尾(I.junzifengensis S.P.Chen,X.Y.Chen&L.Ma),新种与蝴蝶花(I.japonica Thunb.)、台湾鸢尾(I.formosana Ohwi)相近。与蝴蝶花不同之处在于叶片宽大,叶脉明显,表面粗糙;花为顶生稀疏总状聚伞花序,分枝2~6;花大,直径5.0~7.0 cm,花被裂片边缘波状皱褶,全缘,顶端稍有凹缺;蒴果三棱状圆柱形。与台湾鸢尾不同之处在于花小,花被裂片边缘波状皱褶,全缘,顶端稍有凹缺;蒴果三棱状圆柱形。形态特征比较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均支持该新种的成立。
2022, 30(2):276-290. DOI: 10.11926/jtsb.4424
摘要:酸枝木类为《红木》国家标准中最大的一类,原植物皆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黄檀属(Dalbergia)。为准确鉴定红木酸枝木市场的树种,回顾了豆科黄檀属分类学历史,对13种酸枝木的原植物进行了分类学文献考证研究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
2022, 30(2):291-300. DOI: 10.11926/jtsb.4508
摘要:林下密集蕨类层在森林尤其是受干扰森林中广泛存在,对森林更新具有强烈的过滤效应,能够改变林下层的多样性,影响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生态学研究,对揭示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论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特征,从机制上解释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类阐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通过资源竞争、化学互感、动物取食策略和机械干扰等途径影响森林更新的过程;探讨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对森林演替动态的潜在影响。最后,简要指出了目前林下密集蕨类层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