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1, 29(6):579-588. DOI: 10.11926/jtsb.4386
摘要:为有效控制薇甘菊入侵,及时掌握其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基于无人机高光谱数据,通过深度学习(DL)、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等方法提取云南省德宏州微甘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DL、SVM和RF等3种方法均有效实现了薇甘菊的分布提取,以DL方法的提取效果最佳,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6.61%和95.00%;其次为RF方法,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4.83%和91.67%;SVM方法的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2.45%和81.67%。这3种方法均能很好提取薇甘菊集中分布区域,且DL和RF方法对零散分布薇甘菊的识别效果优于SVM。因此,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为薇甘菊的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治提供了支撑和依据,对保护当地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1, 29(6):589-596. DOI: 10.11926/jtsb.4385
摘要:为揭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季节性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等环境影响下,菌根树木优势度变化趋势机理,对3种优势EM树木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锥(Castanopsis chinensis)、黧蒴锥(C. fissa)和3种优势AM树木云南银柴(Aporusa yunnanensis)、山蒲桃(Syzygium levinei)、广东金叶子(Craibiodendron scleranthum var. kwangtungense)的水力性状和养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M树木叶片导水率下降50%和88%时的水势(P50、P88)和膨压丧失点(Ψtlp)均低于AM树木,边材比导水率(KS)、叶片比导水率(KL)、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和光合磷利用效率(PPUE)均高于AM树木。可见,EM树木比AM树木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以及更高的导水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这可能是在干旱加剧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EM树木优势度增加而AM树木优势度减少的生理机制。
2021, 29(6):597-604. DOI: 10.11926/jtsb.4375
摘要:为探讨福建敖江口表层沉积硅藻空间分布特征,2019年7月对敖江口进行表层沉积硅藻的采样调查,并研究了硅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13个站点共检出硅藻114种,隶属于39属。硅藻丰度具有从河口向外海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聚类分析表明,主要硅藻属种可划分为淡水种组合带和半咸水-咸水种组合带。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硅藻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河口区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双面曲壳藻、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外海区北部盐度相对较高,主要分布咸水种流水双菱藻;外海区南部盐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淡水种优美曲壳藻和颗粒沟链藻;滩涂的沉积物较粗,主要分布优美曲壳藻。此外,河口区和外海区南部可能存在一定的水体污染。
2021, 29(6):605-615. DOI: 10.11926/jtsb.4381
摘要:为了解全球升温背景下我国亚热带地区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树木年轮学方法,在湖南莽山建立不同海拔(1 400、1 200、1 000 m)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标准年表,利用响应分析和单年分析研究其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海拔1 400 m处华南五针松的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均温和最高温显著负相关,与当年4月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1 200 m处的径向生长与当年3月均温及上年和当年10月均温、最低温显著正相关,与当年7月的最低温显著负相关,与上年11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海拔1 000 m处的径向生长与当年6月均温、最高温和当年1月的平均温、最低温以及上年10月的最低温显著负相关,与当年3月、上年10月和当年10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温度和降水共同影响着该地区华南五针松的径向生长,生长季初期的温度和降水以及夏季温度是影响其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2021, 29(6):616-625. DOI: 10.11926/jtsb.4387
摘要:为了解东乡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对苗期的RNA-seq转录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共检测到10 20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5 201个上调表达,4 999个下调表达,其中有426个DEGs位于已报道的水稻耐冷QTL区间,且37个为耐冷调控相关的家族基因。GO功能分类和KEGG代谢路径分析表明,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及光合作用代谢等均参与响应低温胁迫过程。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ABA响应蛋白基因、MYB转录因子和40S核糖体蛋白SA基因等12个可能与低温胁迫响应相关的DEGs表达模式与RNA-seq的一致。可见,植物激素传导途径和转录因子相关调控基因在东乡野生稻苗期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021, 29(6):626-633. DOI: 10.11926/jtsb.4378
摘要:为探究环境因子对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生长的影响,对不同盐度、温度和光照强度下针叶蕨藻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体日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合效率(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qP)随盐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非光化学淬灭(qN)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藻体光合活性和固碳效率在盐度27.5‰时达到最高,且与25‰和30‰盐度的差异显著(P<0.05,n=3)。藻体SGR、Fv/Fm、Yield、ETR和qP随温度升高而下降,qN则相反,藻体光合活性和固碳效率在26℃下达到最高,且与28℃和30℃的差异显著(P<0.05,n=3)。藻体的SGR、Fv/Fm、Yield、ETR和qP随光照强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qN则相反,且在18.75 μmol/(m2·s)弱光照下出现轻微光抑制,藻体生长、光合活性及固碳效率在光照强度25.00 μmol/(m2·s)时达到最高,但与18.75和31.25 μmol/(m2·s)的差异不显著(P>0.05,n=3)。因此,针叶蕨藻在27.5‰盐度、26℃和25.00 μmol/(m2·s)光照强度下生长最快且光合作用能力最高。
2021, 29(6):634-641. DOI: 10.11926/jtsb.4373
摘要:为了选育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抗寒株系,拓宽种植范围,在云南元江选择8株海巴戟,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叶片解剖结构,并测量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对抗寒株系的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活性和GPAT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解剖结构表明有4株海巴戟叶片的栅海比较高,细胞结构紧密,确定为抗寒性优良的候选株系(5、6、8和12号)。5号植株叶片经低温处理后的CAT、POD、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确定为抗寒株系,且低温处理后5号植株叶片的GPAT活性和GPAT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不抗寒材料。因此,海巴戟叶片通过增加栅海比和细胞结构紧密度,同时GPAT基因迅速应答来提高抗寒性。
王春萍,杨小苗,李怡斐,雷开荣,黄启中,黄任中,林清,吴红,张世才
2021, 29(6):642-648. DOI: 10.11926/jtsb.4404
摘要:为筛选出适用于重庆加工型辣椒疫病抗性鉴定的分子标记,以63份重庆加工型辣椒种质资源为材料,研究了12个辣椒疫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效率。结果表明,7个分子标记在种质间无差异条带,2个分子标记的扩增结果不稳定,只有ZL6203、ZL6726和E73等3个分子标记在种质间能扩增出差异条带。ZL6203筛选高抗、抗性和中抗材料的效率分别为87.50%、77.78%和63.64%;ZL6726筛选抗性和感病材料的效率分别为100.00%和66.67%;E73筛选抗性和高抗材料的效率分别为77.78%和62.50%。因此,同一辣椒抗疫病分子标记对不同抗性材料筛选效率存在较大差异,ZL6203、ZL6726和E73适用于重庆地区加工型辣椒抗疫病材料的鉴定。
余文权,林郑和,陈常颂,钟秋生,游小妹,陈志辉,单睿阳,阮其春
2021, 29(6):649-659. DOI: 10.11926/jtsb.4376
摘要:为探讨茶树(Camellia sinensis)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对19份区试茶树新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观测,结合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1001 (‘春绿2号’)、1017、46-6为特早生种,萌发期比对照‘福鼎大白’早10 d以上;除1001是小乔木外,其余品系均为灌木;新品系叶形多为长椭圆形,1017品系为近圆形,1011与1012品系为近椭圆形。利用48对SSR引物对19个茶树新品系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1个等位基因(Na),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4.8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4~0.85,平均0.55,PIC超过平均值(0.55)的有28对引物,占引物总数的58.33%。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32时,29份种质资源可分为4类,第一类有1009、‘黄玫瑰’、‘黄旦’和‘黄观音’等4个,第二类有1011、1008、1014等16个,第三类有‘福鼎大白’、‘福云6号’、1017、1019、1015等5个;第四类有1001与‘早春毫’。这为茶树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质资源。
2021, 29(6):660-668. DOI: 10.11926/jtsb.4377
摘要:为探索草果(Amomum tsaoko)的遗传多样性和栽培起源,对草果和拟草果(A. paratsaoko)在8个SSR位点上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SSR位点在20个草果居群和5个拟草果居群分别检测到149和101个等位基因,特有等位基因分别为44和59个。方差分析(AMOVA)表明,仅10.4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2物种间,8.66%于种内居群间,80.91%于居群内(P<0.01)。拟草果居群总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大(0.15≤Fst≤0.25),草果的为中度(0.05≤Fst≤0.15)。SMM模式下2物种的遗传分化均加大(Fst<Pst)。因此,草果和拟草果共享祖先的遗传多样性,可能通过随机遗传漂变完成谱系分选后基因突变的积累形成了现有遗传分化模式;围绕大围山的马关、屏边地区可能是草果栽培起源地理中心。
2021, 29(6):669-677. DOI: 10.11926/jtsb.4374
摘要:为了解益智(Alpinia oxyphylla)多糖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功能,对其茎、叶、果实中的多糖含量及其单糖组成进行了研究,并采用Real-Time qPCR分析了益智多糖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益智多糖含量依次为果实 > 叶 > 茎,主要由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利用益智转录组数据共获得47 690条unigenes,其中31 892条在NR、Swiss-Prot、KEGG、COG、KOG、GO和Pfam数据库获得注释,其中208个unigenes参与益智多糖的生物合成,涉及15个酶。表达分析表明,所筛选的18个基因在茎、叶、果实中均有表达,14个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量最高,以糖基转移酶基因和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且其表达模式与不同组织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一致。
2021, 29(6):678-682. DOI: 10.11926/jtsb.4360
摘要:通过标本考证和野外研究,证实中国文献记载的纤细蛇根草(Ophiorrhiza gracilis Kurz)实为尾瓣蛇根草(O. caudipetala Deb & Monda)错误鉴定,而后者之前仅被报道分布于印度,因此为中国新记录。尾瓣蛇根草具有明显不等大的对生叶片, 花冠裂片背部具长0.6~1 mm的角状突起,易与中国蛇根草属其它种类区分。
2021, 29(6):683-687. DOI: 10.11926/jtsb.4469
摘要:对中国杜鹃花科特有种:臭越橘(Vaccinium foetidissimum H. Lév. & Vaniot)的花部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基于新补充的花部特征,讨论了该种与其相似种的区别。
2021, 29(6):688-693. DOI: 10.11926/jtsb.4369
摘要:为明确重齿当归(Angelica biserrata)数量性状的分布规律,对6份种质资源的14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6份种质资源的8个数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在6个数量性状的差异不显著。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7%~33.34%,最大的是叶面积,最小的是复叶回数。复叶回数不符合正态分布,叶序数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余数量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叶宽、叶长、叶面积、叶周长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8~0.925,其余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560;主成分分析表明,10个数量性状在2个以上主成分中起主要决定作用。概率分级结果表明,去除复叶回数、叶周长、叶面积、叶长、叶序数等5个数量性状,8个数量性状被分为5个连续分布的分级,1个数量性状被分为3个连续分布的分级。
2021, 29(6):694-702. DOI: 10.11926/jtsb.4416
摘要:为提高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测定了‘珍珠’、‘水蜜’、‘红宝石’和‘西瓜’4个品种叶和幼果提取物中的酚类与黄酮含量,并分析了其与清除DPPH·、ABTS+、HO·自由基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相关性,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了提取物的酚类成分。结果表明,4个番石榴品种叶的酚类和黄酮含量、清除自由基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显著高于幼果,‘珍珠’叶的酚类含量最高,生物活性最强。酚类、黄酮含量与清除自由基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UPLC-MS/MS鉴定结果表明,4个品种叶酚类含量较高的均为槲皮素-3-O-葡萄糖苷、金丝桃苷、鞣花酸和杨梅苷,除鞣花酸外大部分存在于叶的酚类成分也存在于幼果中,且含量显著高于幼果。因此,4个品种中,‘珍珠’叶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优良资源。
2021, 29(6):703-704. DOI: 10.11926/jtsb.4541
摘要: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