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1, 29(5):455-464. DOI: 10.11926/jtsb.4328
摘要:为揭示喀斯特生境中藤本植物的生态策略,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陈旗流域中9种木质藤本的叶片功能性状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厚度、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6个叶功能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性状的种间变异为9.24%~98.18%,种内变异为0.64%~39.71%。落叶植物性状的种内变异系数低于常绿植物;相较于喀斯特乔灌木,藤本植物具有较低的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和较高的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藤本植物叶功能性状间关系紧密,比叶面积与叶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组织密度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厚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除叶厚度外,叶面积与其余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合叶经济谱理论分析,刺葡萄(Vitis davidii var. davidii)、野葛(Pueraria montana)和野葡萄(V. amurensis)倾向于“快速偿还”型,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红毛悬钩子(Rubus pinfaensis)、小果蔷薇(Rosa cymosa)和崖豆藤(Millettia extensa)倾向于“慢速偿还”型,插田泡(Rubus coreanus)和勾儿茶(Berchemia polyphylla)的功能分异明显,介于两者之间。可见,为适应干旱贫瘠的喀斯特环境,藤本植物通过权衡叶功能性状关系来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
郑俊鸣,李敏,张盟,Tarin Muhammad WaqqasKhan,何天友,陈凌艳,陈礼光,洪小龙,郑郁善
2021, 29(5):465-473. DOI: 10.11926/jtsb.4346
摘要:为了解东山岛滨海防护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和花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 var. amoenus)混交林群落的稳定性,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群落的种间关联和生态位。结果表明,群落总体的种间联结呈现不显著的正关联(VR=1.72,W=20.625),表明群落处于不稳定的动态演替状态。花吊丝竹和马缨丹(Lantana camara)、梵天花(Urena procumbens)和木麻黄表现出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和共现性(PC≥0.7,OI≥0.8,DI≥0.8)。马缨丹等外来植物生态位宽度较高,与花吊丝竹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从而与花吊丝竹具有较高的正联结,使得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滨海防护林生境单一,优势物种习性相似,使花吊丝竹与多数物种形成强的正关联。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强的正关联与物种生态位宽度较大有关。种对间强的正关联以及外来物种潜在的生存优势可能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王雪,闫晓俊,范爱连,贾林巧,熊德成,黄锦学,陈光水,姚晓东
2021, 29(5):474-482. DOI: 10.11926/jtsb.4372
摘要:为了解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一级根养分元素变化规律,基于根序法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群落的89种树种一级根进行碳、氮浓度测定。结果表明,89种树种一级根的C、N质量浓度分别为433.9 和13.7 mg/g,C∶N为36.7,变异系数分别为6.4%、39.2%和39.9%;一级根C浓度在叶片习性和生长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N浓度和C∶N在不同叶片习性和生长型间的差异不显著;6主要科[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和杜英科(Elaeocarpaceae)]树种间一级根C、N浓度和C∶N均差异显著;一级根N浓度随物种系统发育由低级向高级呈现增加的趋势。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级根C浓度种间变异低于N浓度;一级根N浓度受系统发育的影响,而C浓度则受叶片习性和生长型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效应。
2021, 29(5):483-493. DOI: 10.11926/jtsb.4334
摘要:为揭示固氮树种土壤养分转化的酶学机制,对固氮树种[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黑木相思(A. melanoxylon)、卷荚相思(A. cincinnata)、大叶相思(A. auriculiformis)和马占相思(A. mangium)]及非固氮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思林40~60 cm土层的pH均高于尾巨桉林;5种相思林土壤各土层的TP、TK含量均低于尾巨桉林,而20~40 cm土层的TC、TN含量均高于尾巨桉林,黑木相思林和马占相思林各土层的有效养分均显著高于尾巨桉林(P<0.05)。0~10 cm土层中,相思林的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尾巨桉林,大叶相思林的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显著高于尾巨桉林(P<0.05),卷荚相思林的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尾巨桉林(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AP显著负相关(P<0.05),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NH4+-N显著负相关(P<0.05),脲酶、纤维素酶、芳基硫酸酯酶与土壤TK显著负相关(P<0.05),几丁质酶活性与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淀粉酶活性与NH4+-N呈显著正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T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与尾巨桉人工林相比,在我国南方退化山地引种相思树可提高土壤关键酶的活性,对土壤有效养分具有明显改良作用,有利于退化地土壤的生态修复及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
廖宇杰,洪维,陈富强,张干荣,李仕裕,李志宏,庄晓纯,邢福武,王发国
2021, 29(5):494-502. DOI: 10.11926/jtsb.4361
摘要:为了解广州市龙眼洞林场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对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锥-马占相思阔叶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乔木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 > 层间植物层。乔木层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945和0.237,密度为2 671 ind./hm2,红锥、马占相思、三桠苦(Melicope pteleifolia)、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和台湾相思(A. confusa)的重要值较高。灌木层中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的重要值超过10%。层间植物的优势科为茜草科(Rubiaceae),其次是夹竹桃科(Apocynaceae)。草本层植物密度约38 000 ind./hm2,以禾本科(Poaceae)占优势,有9种。红锥林从幼龄向中龄过渡,优势种群为增长型,而马占相思林则由近熟龄或成熟龄向过熟龄过渡。对不同区域4种近似林分的比较表明,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远远高于人工纯林。因此,红锥-马占相思阔叶混交林已形成了混交复层异龄林结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
2021, 29(5):503-508. DOI: 10.11926/jtsb.4331
摘要:为了解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叶形态和生长性状的家系变异特征,对15个家系的叶形态性状和生长指标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乐昌含笑叶片形态在家系间和家系内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系间以帽子峰家系叶形态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23.55%),乐九5家系的最小(12.63%);不同叶形态性状间以干物质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5.50%),叶柄长宽比的最小(5.14%);树冠浓密度、胸径和树高在家系内的变异比家系间的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叶干物质质量与叶面积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根据聚类分析结果,15个家系可分为4类,第I类家系具有树冠浓密、树体高大等特征;第II、III类家系具有树冠较稀疏且树体较矮小等特征;第IV类家系具有树冠较稀疏但树体较高大等特征。因此,这为乐昌含笑树种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 29(5):509-518. DOI: 10.11926/jtsb.4333
摘要:为了解姜花属(Hedychium)植物的抗寒性并筛选抗寒种质,测定了3种姜花属植物和11个品种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和MDA含量及SOD、POD活性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对姜花属植物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姜花属植物的5个生理指标随越冬时间的延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多数于气温最低月(2月)达到最大值。同一时期,抗寒性强的种类或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较低,而SOD和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较高。SOD活性与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MDA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对电导率与MD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指标可转化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29%。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姜花属植物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为:‘橙汁’姜花、‘橙塔’姜花、‘活宝’姜花、‘黄白’姜花、白姜花、‘西里岛’金姜花、‘伊丽莎白’姜花、‘粉红色’姜花、峨眉姜花、‘塔拉’金姜花、‘绝色’姜花、‘美梦成真’姜花、‘白星’姜花、‘星爆’姜花。这为筛选姜花属优良的抗寒种类和品种资源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2021, 29(5):519-529. DOI: 10.11926/jtsb.4349
摘要:为建立木莲属(Manglietia)植物的抗寒性综合评价体系,对7种木莲属植物扦插苗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叶片的抗寒性关键生理指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隶属函数法筛选抗寒性关键指标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种木莲属植物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依次为木莲 < 红花木莲 < 荷花木莲 < 巴东木莲 < 球果木莲 < 锥花木莲 < 粗枝木莲,且与相对电导率显著正相关。7种木莲属植物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温度降低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则不断增加、后趋于平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种木莲可分为3类,木莲和红花木莲抗寒性较强;荷花木莲、巴东木莲和球果木莲抗寒性中等;粗枝木莲和锥花木莲抗寒性较弱。
2021, 29(5):530-538. DOI: 10.11926/jtsb.4353
摘要:为规范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erum)种植和提高产量,对不同光强下白花前胡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遮阳40%和60%相比,对照(CK)和遮阳20%的白花前胡叶片具有更高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分别为247.129和266.866 μmol/(m2·s)]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5.621和28.167 μmol/(m2·s)],且最大净光合速率对应的饱和光强[分别为2 130.419和1 927.804 μmol/(m2·s)]也显著高于遮阳40%和60%处理。不同遮阳处理的白花前胡叶片的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有差异,但光化学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则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白花前胡为典型的阳生植物,光适应性较强,建议选择光强充足的开阔田地栽培白花前胡。
2021, 29(5):539-546. DOI: 10.11926/jtsb.4337
摘要:为了解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广东省12个野生猴耳环群体的146份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4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SSR引物检测的等位基因数(Na)为11.857,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500,期望杂合度(He)为0.71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76;12个群体中博罗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I=0.528)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0.716)均最大,是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群体;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71,AMOVA分析表明,猴耳环的遗传变异主要在群体内(97%),群体内的遗传分化大于群体间。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系数在0.16时,可将12个群体分为6大类,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大致相同。这为发掘、利用与保护猴耳环群体种质资源,开展猴耳环优良品种的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1, 29(5):547-555. DOI: 10.11926/jtsb.4364
摘要:为探讨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的濒危原因,利用限制性酶切位点相关的DNA测序技术(RAD-seq)开发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评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海南风吹楠的遗传多样性较低(Ho=0.167),其中BWL居群表现出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Fst=0.120)。Structure分析表明居群的最佳聚类值为2,但个别居群的遗传结构混杂,Mantel检测结果也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r=0.733,P<0.075)。自身更新能力低以及过度的人为活动干扰,可能是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遗传多样性高的居群(BWL和YGL)进行就地保护;对生境破坏严重的居群(EXL和DLS)进行近地或迁地保护,以增加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同时构建核心种质,防止遗传资源丢失加剧。
魏艳梅,周丽琬,陈惠琴,杨理,杨小雨,刘凡值,梅文莉,徐幸莲,戴好富
2021, 29(5):556-562. DOI: 10.11926/jtsb.4339
摘要:为了解薏苡(Coix lachryma-jobi)糠壳的化学成分,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豆酸(1)、香豆酸甲酯(2)、2-羟乙基-香豆酸酯(3)、咖啡酸甲酯(4)、阿魏酸甲酯(5)、(E)-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酸(6)、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7)、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8)、对羟基苯甲酸(9)、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0)、1,3,5-三甲氧基苯(11)、methyl(3-hydroxy-2-oxo-2,3-dihydroindol-3-yl)-acetate(12)、尿囊素(13)、2-(2-羟乙基)-3-甲基反丁烯二酸(14)和油酸(15),其中化合物3、7、12、13和14为首次从薏苡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9、10和11对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021, 29(5):563-572. DOI: 10.11926/jtsb.4352
摘要:为探讨嘉宝果(Myrciaria cauliflora)叶片多酚的分离纯化方法,对4种树脂(NKA-2、NKA-9、HPD-826和HPD-400A)进行了筛选,并分析了其多酚的抗氧化、体外降糖活性和组成成分。结果表明,NKA-9树脂适于嘉宝果叶片多酚纯化,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2.00 mg/mL、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70%、上样流速1.0 mL/min、上样量204 mL、洗脱流速0.9 mL/min、洗脱量70 mL。嘉宝果叶多酚纯度可达69.86%。嘉宝果叶片纯化后的多酚抗氧化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高于纯化前,但α-淀粉酶抑制活性低于纯化前。HPLC结果表明,嘉宝果叶片中含有杨梅苷、芦丁、金丝桃苷和鞣花酸,其中鞣花酸含量最高[(16.15±0.49)mg/g]。因此,NKA-9树脂适合分离纯化嘉宝果叶片多酚,纯化后的多酚抗氧化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增强。
2021, 29(5):573-578. DOI: 10.11926/jtsb.4435
摘要:为研究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的化学成分,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其心材中分离得到5个新黄酮和7个其他类型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hydroxy-2',3',4'-trimethoxyisoflavan(1)、6,4'-dihydroxy-7-methoxyflavan(2)、R-dalbergiphenol(3)、R-4-methoxydalbergione(4)、mimosifoliol(5)、R-5-O-methyllatifolin(6)、R-latifolin(7)、maackiain(8)、secundiflorol Ι(9)、3,9-dimethoxy-6H-benzofufo[3,2-c]chromen-6-one(10)、mucodianin C(11)、lup-(20)29-ene-2α,3α-diol(12)。化合物1、5、8~12为首次从交趾黄檀植物中分离得到。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