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2020, 28(3):217-226. DOI: 10.11926/jtsb.4097

      摘要 (880) HTML (318) PDF 544.42 K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特征,对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尧山共有种子植物132科698属1 978种,包括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27科690属1 968种。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略占优势,为53.57%,温带成分占44.05%,而属以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占比69.76%,热带性属仅占25.76%,表明热带成分在尧山已不占优势,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热带性向温带性过度特征。尧山共分布中国特有属28属,其中木本属有11属,如银杏属(Ginkgo)、杜仲属(Eucommia)、青钱柳属(Cyclocarya)等,仅分布1种及少数种的属占比高达87.25%,包含单型属45属,体现出尧山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性质。尧山与邻近地区(宝天曼、鸡公山、天目山)的区系组成均呈现出温带性,并以尧山温带成分占比最高。总体上,尧山区系呈现出明显的温带性,在区系来源上主要为华东成分,并受到华北、华中成分的渗透。本研究为尧山地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珍稀濒危植物的评估和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 广州市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状况及保护策略

      2020, 28(3):227-235. DOI: 10.11926/jtsb.4145

      摘要 (937) HTML (1268) PDF 942.45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调查到广州市有2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5种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植物居群的大小和数量以及受威胁等级,建议将广州市分布的14种野生植物列为市级重点保护对象。通过分析植物的生存现状和受威胁因素等,对广州市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出了相应对策。

    • 环纹矮柳(杨柳科)的后选模式指定及形态描述订正

      2020, 28(3):236-240. DOI: 10.11926/jtsb.4106

      摘要 (679) HTML (377) PDF 911.75 K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纹矮柳(Salix annulifera C. Marquand & Airy Shaw)的模式标本材料F. K. Ward 5870包括2个完全不同的种。根据深圳法规的相应条款,在此指定F. K. Ward 5870 (K-000335077)为S. annulifera的后选模式;将F. K. Ward 5870 (K-000335083)从S. annulifera中排除,并鉴定为藏南柳(S. austrotibetica N. Chao)。此外,对环纹矮柳的形态描述进行了相应的订正。

    • 中国姜科凹唇姜属一新记录种-广义凹唇姜

      2020, 28(3):241-244. DOI: 10.11926/jtsb.4153

      摘要 (859) HTML (334) PDF 595.59 K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姜科(Zingiberaceae)凹唇姜属(Boesenbergia) 1个中国新记录植物:广义凹唇姜(B. quangngaiensis N.S. Ly)。该物种叶背绿色,被白霜,穗状花序顶生,花交替排列成2列,偏生于花序同一侧,唇瓣近圆形或宽倒卵形,基部中间具深红色带,顶端中部具紫红色斑点,可与同属其他种区别。提供了该植物的形态描述、彩色图片及中国凹唇姜属分种检索表。

    • 中越带唇兰, 中国带唇兰属(兰科)一新记录

      2020, 28(3):245-247. DOI: 10.11926/jtsb.4168

      摘要 (784) HTML (388) PDF 573.48 K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新记录种:中越带唇兰(Tainia acuminata Averyanov),并提供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该种与心叶带唇兰(T. cordifolia Hook.f.)相近,不同在于萼片与花瓣均为狭披针形,唇瓣无侧裂片,阔披针形,渐尖,唇瓣边缘在中上部波状卷曲,唇盘具3条不明显的脊。

    • 多花地宝兰胚囊和胚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2020, 28(3):248-254. DOI: 10.11926/jtsb.4137

      摘要 (672) HTML (788) PDF 807.86 K (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多花地宝兰(Geodorum recurvum)胚胎发育的系统分类学意义,采用石蜡制片法对多花地宝兰胚囊和胚的发育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开花前,多花地宝兰胚珠原基发育缓慢,开花授粉后胚珠原基快速发育成“树状二杈分枝结构”,随后在“分枝结构”末端形成孢原细胞,开始胚囊发育。多花地宝兰的胚囊发育属于单孢蓼型胚囊,胚珠具有双层珠被。孢原细胞形成后,经过细胞膨大延长发育形成胚囊母细胞,胚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线性四分体,在珠孔端形成1个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多花地宝兰的胚发育具有藜型和紫苑型两种方式。双受精完成后,多花地宝兰合子进行一次橫裂后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形成细胞团,细胞团中的细胞向不同方向膨大延长形成多个胚柄细胞;顶细胞有两种分裂方式,一种是横裂形成藜型胚,一种是纵裂形成紫苑型胚。因此,推测多花地宝兰在兰科植物系统分类学上属于较为原始种。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毛竹APX家族基因鉴定和表达分析

      2020, 28(3):255-264. DOI: 10.11926/jtsb.4155

      摘要 (632) HTML (668) PDF 1.50 M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毛竹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得到7条APX同工酶基因(PeAPXs),根据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可分为3个亚类。各个基因启动子序列中存在低温、干旱以及光响应元件。毛竹PeAPXs在7个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qRT-PCR结果表明,在干旱、盐和低温胁迫下各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PeAPX2在3种胁迫下均维持着较高的表达水平;低温胁迫对PeAPXs有诱导作用,其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干旱胁迫下,PeAPX1的表达量下调,未检测到PeAPX3、PeAPX6、PeAPX7表达;盐胁迫下,除PeAPX3和PeAPX6外,其余基因表达量上调。因此,毛竹APX基因可能参与到不同的非生物胁迫过程并在毛竹的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多叶斑叶兰花蜜特征和分泌规律及其对昆虫访花的影响

      2020, 28(3):265-270. DOI: 10.11926/jtsb.4125

      摘要 (707) HTML (355) PDF 663.86 K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osa)花蜜体积及其成分的变异性,及其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采用毛细管法、折光仪和高效液相-蒸发光法对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单花花蜜体积、总糖浓度和可溶性糖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用摄像机对其传粉昆虫访花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单花花蜜体积在10:00达到最大[(7.19±2.29) μL, n=10],糖浓度在16:00达到最大[(25.85±1.83)%, n=10]。花蜜中的主要可溶性糖为果糖和蔗糖,果糖在上午10:00含量达到最高(78.310 mg/g);蔗糖在下午16:00含量达到最高(247.600 mg/g)。中华蜜蜂(Apis cerana)访花时间为每天9:00-15:00,访花高峰期在10:00-14:00; 橘尾熊蜂(Bombus friseanus)访花时间为每天8:00-16:00,访花高峰期在10:00-12:00和16:00-18:00。因此,这两种传粉昆虫访花频率与多叶斑叶兰单花花蜜体积及糖浓度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更倾向于访问较高花蜜体积及糖浓度的花朵。多叶斑叶兰植物蜜成分中蔗糖占优势,能有效吸引各种蜂类、蝶类和蚁类访花,且访问频率较高,中华蜜蜂和橘尾熊蜂能携带其花粉块,是主要的有效传粉昆虫。花形态和访花昆虫的体型大小的匹配,决定了是否成为有效传粉昆虫。

    • 琴叶风吹楠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2020, 28(3):271-276. DOI: 10.11926/jtsb.4162

      摘要 (646) HTML (325) PDF 498.25 K (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濒危植物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的遗传多样性,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的8个居群共56份琴叶风吹楠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琴叶风吹楠在物种水平的多态性较高,多态性率为75.16%;在居群水平,其平均多态性率为36.20%;AMOVA分析结果显示,琴叶风吹楠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75.45%),而居群间的变异仅为24.55%;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r=0.119 7,P=0.321 0);基于遗传相似性系数,对8个居群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性系数0.951为界,8个居群聚为3组。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保护建议,为琴叶风吹楠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云南48种木兰科野生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2020, 28(3):277-284. DOI: 10.11926/jtsb.4161

      摘要 (770) HTML (652) PDF 902.43 K (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省是木兰科植物的避难所和发源地,原始种和进化种相间分布,对研究木兰科植物系统进化与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48种木兰科野生植物资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0条引物共扩增出条带151条,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5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100%。总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2.00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64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37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5101。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t)为0.3680,属间基因多样性(Dst)为0.2519,占68.4%,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840,基因流(Nm)为0.2310。UPGMA聚类结果将48种木兰科植物划分为7个类群,聚类结果并非按照属的划分方式聚在一起,而是不同属植物相间分布,长喙厚朴、素黄含笑和球花含笑可能为云南省木兰科植物中的原始种。云南省48种木兰科野生植物总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属间遗传变异较高,基因流较小,存在遗传漂变的风险,并且聚类结果与刘玉壶分类系统存在分歧,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为木兰科植物间的起源、进化与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6种拟南芥突变体热敏感性差异的比较分析

      2020, 28(3):285-291. DOI: 10.11926/jtsb.4147

      摘要 (659) HTML (432) PDF 1.02 M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热敏感突变体的热敏感性,对6种常用的拟南芥热敏感突变体,hot1、apx2、fes1a、hsfa7a、hop1-2-3及hsp70-15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突变体的热敏感性均高于野生型,但他们之间的热敏感性有显著差异,45℃极度高温下90 min,hot1的白化死亡率最高,处理105 min后,fes1a也出现高比率的白化死亡,处理135 min后,apx2、hsfa7a和hop1-2-3表现出几乎相同的损伤现象,热损伤均比hsp70-15严重。因此, 6种突变体的热敏感性依次为hot1>fes1a>apx2、hsfa7a和hop1-2-3> hsp70-15。

    • 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2种化感物质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

      2020, 28(3):292-300. DOI: 10.11926/jtsb.4150

      摘要 (688) HTML (390) PDF 841.35 K (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入侵机制,通过外源添加薇甘菊2种化感物质(绿原酸和β-石竹烯),测定其对土壤氮素和氮循环功能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绿原酸和β-石竹烯均显著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添加绿原酸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β-石竹烯则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绿原酸和β-石竹烯均显著抑制了自生固氮菌和氨化细菌的繁殖,绿原酸显著促进了氨氧化细菌和硝酸化细菌的繁殖,而β-石竹烯仅促进了氨氧化细菌的繁殖,对硝酸化细菌没有影响。因此,薇甘菊能通过化感物质绿原酸和β-石竹烯影响氮循环功能菌的繁殖从而影响土壤氮循环。

    • 极小种群博罗红豆所在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

      2020, 28(3):301-309. DOI: 10.11926/jtsb.4151

      摘要 (765) HTML (493) PDF 761.14 K (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保护博罗红豆(Ormosia boluoensis)资源,基于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0.6 hm2固定样地,研究了博罗红豆所在群落的物种组成、径阶结构、空间格局、种内关联及其与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调查到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4 503株,隶属于38科57属84种。优势种有甜槠(Castanopsis eyrei)、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密花山矾(Symplocos congest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和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等,博罗红豆的重要值仅为1.84%, 径阶结构呈倒“J”型,空间分布格局在0~22.1 m的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在22.2~30.0 m的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博罗红豆与甜槠无关联性,与赤楠在个别尺度上有微弱的负相关性,与密花山矾主要呈负关联性,与密花树、深山含笑主要呈正关联性。博罗红豆的成树和幼苗在0~3.7 m的空间尺度上呈现强正关联、小树和幼苗在0~5.9 m的尺度上呈正关联性,而成树与小树的关联性较弱。因此,推测博罗红豆的空间分布格局受负密度制约、种子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的作用,在后期的管理中可以适当移植幼苗和对群落中的灌木及小乔木进行适度的疏伐。

    • 六种园林植物耐旱性分析

      2020, 28(3):310-316. DOI: 10.11926/jtsb.4128

      摘要 (713) HTML (439) PDF 712.44 K (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选择耐旱性较强的园林绿化植物,选择6种常见的园林植物,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紫荆(Cercis chinensis)、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进行盆栽控水试验,对植株外观形态和土壤含水率、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金银木、胡枝子和荆条的长势较好;紫薇、紫荆和构树出现叶片萎蔫、掉落现象,6种植物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紫薇外,SOD活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MDA含量持续上升。可见,金银木、胡枝子和荆条的耐旱性较强,紫薇、紫荆和构树的耐旱性较弱。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