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9, 27(5):469-480. DOI: 10.11926/jtsb.4049
摘要:介绍了恢复生态学常用的理论,并指出恢复生态学研究大多涉及植被生态系统恢复。植被恢复的目标就是要恢复植被的合理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从而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植被恢复可以把区域的地带性植被生态系统作为参考生态系统,但目前的植被恢复工作绝大部分只是恢复了植被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结构和功能。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研究主要从退化的原因与过程、恢复的过程与机理,以及从生境恢复、种群恢复、群落恢复、生态系统和景观恢复等不同尺度上的恢复开展。在介绍华南地区的植被生态系统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华南地区开展的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尤其是华南植物研究所(园)开展的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华南地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的方向及发展趋势。
2019, 27(5):481-490. DOI: 10.11926/jtsb.4094
摘要:土壤有机碳(SOC)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资产,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以来,促进SOC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受到特别重视,被认为是有效减缓大气CO2浓度上升的最重要地表措施。从服务于这个目标出发,对过去几十年全球在探索SOC形成机制上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从弄清SOC全球分布规律,阐明样地以下尺度的SOC循环过程及其相应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机理,到样地及以上尺度的土壤固碳机制,最后给出了成熟森林SOC积累机制的实例。SOC形成机制的探索历程就是寻求为促进土壤固碳提供理论指导的过程。
鲁显楷 , 莫江明 , 张炜 , 毛庆功 , 刘荣臻 , 王聪 , 王森浩 , 郑棉海 , MORITaiki , 毛晋花 , 张勇群 , 王玉芳 , 黄娟
2019, 27(5):500-522. DOI: 10.11926/jtsb.4113
摘要:人类活动加剧了活性氮的生产和排放,并导致氮沉降日益增加并全球化。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氮循环的干扰已经超出了地球系统安全运行的界限。中国已成为全球氮沉降的高发区域,高氮沉降已经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理清和解决的热点问题。对国际上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并从生物学和非生物学两大过程重点阐述模拟氮沉降增加对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自2000年以后才开始重视大气氮沉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模拟氮沉降研究表明,持续高氮输入将会显著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威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处于氮沉降热点区域的中国中南部。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沉降效应依赖于系统的氮状态、土地利用历史、气候特征、林型和林龄等。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长期跟踪研究和不同气候带站点之间的联网研究,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对长期氮沉降响应与适应的过程机制、地下碳氮吸存潜力研究、以及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的耦合研究等方面,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依据。
2019, 27(5):523-533. DOI: 10.11926/jtsb.4108
摘要:植物功能性状是指能够反映植物碳获取、水分传递、养分循环等的重要生命活动的属性,包括植物生理、形态和物候等方面的特征。通过植物功能性状探讨物种分布格局、生长策略和存活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不同尺度下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存在差异,并且性状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从物种、种群、群落、植被区系到全球尺度,围绕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梳理了近年来植物功能性状研究领域的进展,并讨论了目前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局限性和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9, 27(5):534-540. DOI: 10.11926/jtsb.4112
摘要: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最早应用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中,但最近20年来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关于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植物N/P生态化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我们对陆地植物包括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认识。就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90周庆为契机,总结我们关于南亚热带森林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工作,进而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发展重点,以期促进和推动我园和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相关领域的研究。
郭霞丽 , 余碧云 , 张邵康 , 黎敬业 , 王婕 , 黄建国
2019, 27(5):541-547. DOI: 10.11926/jtsb.4101
摘要:全球变化对树木木质部生长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以及全球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过程。树木木质部生长动态主要包括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生长季长度以及分裂速率等,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调节,如植物激素、碳水化合物、氮素和气象因子等。通过在精细的时间尺度上对比研究树木木质部生长动态,揭示木质部形成的决定因子,可以加深对树木生长生理机制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精度。对近年来在木质部的形成动态及其调节机制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9, 27(5):548-557. DOI: 10.11926/jtsb.4082
摘要:在最新分类系统框架下对长蒴苣苔亚科(Didymocarpoideae)的染色体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长蒴苣苔亚科的细胞学研究仍存在不足,尤其在种级水平上的研究不足25%,且存在一些属的染色体数据空白的现象。在新的分类系统下,一些修订后的属染色体数目表现出一致性或更加具有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仍十分复杂,如汉克苣苔属(Henckelia)和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基于已有的染色体数据,对长蒴苣苔亚科内一些重要属的染色体进化模式及其对物种分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推测染色体数目的多倍化及非整倍化进化可能对各类群的物种分化具有重要作用,但需要今后利用基于DNA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并结合分子系统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才能深入地解析染色体的进化模式及其对物种分化的影响。
2019, 27(5):558-564. DOI: 10.11926/jtsb.4090
摘要:采后生理学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围绕鲜活果蔬的保存、运输和供给。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白组等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果蔬采后生理学发展迅速。近几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学科发展前沿,深入探讨果蔬采后成熟、衰老和品质保持的调控机理和贮藏环境对品质的生理应答机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Met氧化存在被Met亚砜还原酶A和B逆转,提出了LcMsrA1/B1下调表达导致LcCaM1氧化加速,增强了LcNAC13和LcWRKY1的DNA结合活性,从而激活或抑制荔枝(Litchi chinensis)果实采后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MaMYB3通过直接抑制淀粉降解相关基因和MabHLH6对淀粉降解产生负作用,从而延迟香蕉(Musa acuminata)果实成熟;鉴定出直接调控柑橘(Citrus reticulate)果实的α-和β-支链类胡萝卜素转化的R2R3-MYB转录因子和参与桃(Amygdalus persica)果实香气形成的萜类合成酶编码基因TPS家族成员以及WRKY和AP2/ERF转录因子;SlVPE3通过激活KTI4方式调节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果实抗病性机制。针对国际上学科发展方向与特点,认为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紧跟国际发展前沿,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存在学科大而不强、领军人才不足、有待提升等问题;同时对未来发展需求、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2019, 27(5):565-579. DOI: 10.11926/jtsb.4070
摘要:染色质重塑复合体(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es)通过具有ATPase活性的亚基水解ATP释放能量,通过改变核小体"构象"(包括核小体重定位、核小体滑动和核小体替换等)而改变DNA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进而影响特定的生理、生化过程。染色质重塑复合体最早在酵母中发现,生化分析表明其至少含有13个亚基。目前植物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的组成还未完全解析,但通过对其酵母同源亚基(染色质重塑因子)的研究可从侧面探究植物染色质重塑复合体的功能。同时,还着重讨论了近年来在植物染色质重塑因子研究上取得的结果,以期为植物染色质重塑的作用机制提供启示。
2019, 27(5):580-590. DOI: 10.11926/jtsb.4095
摘要:链霉菌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一类微生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其基内菌丝多核有间隔,气生菌丝上附着孢子链,从孢子萌发到孢子释放完成整个生命周期。链霉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定殖于多种植物体的根、茎、叶等部位而发挥功能,能分泌多种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与生物防治功能的代谢物。对近几年链霉菌在提升植物营养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应对逆境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恢复污染水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链霉菌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9, 27(5):591-600. DOI: 10.11926/jtsb.4117
摘要:茶(Camellia sinensis)的挥发性物质不仅会影响茶香的品质,也会在茶树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学功能。除了萜类和脂肪酸衍生类挥发性物质外,苯丙素类/苯环型挥发性物质(volatile phenylpropanoids/benzenoids,VPBs)也同样具有这些方面的功能。正因为具有这些功能,茶树中的VPBs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对近年来茶中一些具代表性VPB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2-苯乙醇、苯乙醛等VPBs的生物合成及其对光胁迫的响应;1-苯乙醇和苯乙酮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对昆虫胁迫的响应;吲哚的生物合成及其在温度和机械损伤胁迫下的响应机制。此外,也探讨了VPBs中一些非传统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这些途径在某些胁迫条件下的响应机制。
2019, 27(5):601-610. DOI: 10.11926/jtsb.4103
摘要: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和微生物资源。为了挖掘其中的微生物资源,对近年来鼎湖山林下土壤来源的真菌和放线菌次生代谢物研究进行了综述。
张明泽 , 何春梅 , 王浩斌 , 俞振明 , 司灿 , 赵聪慧 , 段俊
2019, 27(5):611-622. DOI: 10.11926/jtsb.4073
摘要:兰科(Orchidaceae)是有花植物中第二大科,目前已确认的兰科植物有736属28 000种,其中有82属343种可作药用。常见的兰科药用植物有铁皮石斛、天麻、白及和金线莲等。兰科药用植物功效成分主要为糖类、茋类、酚类、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和甾醇等,其中主要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等单糖构成的水溶性多糖是其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和改善记忆等多种药理功能。对兰科药用植物活性多糖的结构、药理作用和生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兰科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