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浙闽樱桃地理分布模拟及气候限制因子分析

      2017, 25(4):315-322. DOI: 10.11926/jtsb.3702

      摘要 (1661) HTML (292) PDF 731.56 K (1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浙闽樱桃(Cerasus schneideriana)地理分布特征及与气候限制因子之间的关系,基于DIVA-GIS平台获取实际地理分布点的气候资料,利用BIOCLIM模型预测当下适生区范围以及预测其未来潜在分布。结果表明,浙闽樱桃实际分布区覆盖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西及湖南6省,浙闽交界的山区是自然分布的核心区,浙皖交界是其分布的北界。未来气候变化情境(CCM3)下,浙闽樱桃的潜在分布区概率将增大,且有北扩的趋势。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年降水量(bio12)、最湿季降雨量(bio16)、最暖季降雨量(bio18)、温度季节变化方差(bio4)是影响浙闽樱桃当下适生区的气候限制因子,频率直方图进一步确定他们的适宜范围分别为1503~2003 mm、604~951 mm、528~791 mm和601~872 (标准差*100)。ROC曲线检验表明BIOCLIM对浙闽樱桃分布预测的精度很高(AUC=0.998),结果是可信的。因此,浙闽樱桃适合生长在我国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区,水热因子是造成其分布格局的主导气候限制因子。

    • 遮荫处理对秋枫幼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2017, 25(4):323-330. DOI: 10.11926/jtsb.3705

      摘要 (51601) HTML (1022) PDF 734.97 K (1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遮荫对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幼苗生长的影响,对夏季1年生秋枫幼苗在4种遮荫(透光率分别为自然光的100%、41.3%、14.6%和3.6%)处理150 d后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年生秋枫幼苗的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暗呼吸速率(Rd)随着遮荫程度加重而减小,表观量子效率(AQY)则增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表明秋枫有明显的"午休"现象,遮荫引起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限制,而全光照条件下则是气孔限制。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随遮荫程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以41.3%透光率的最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遮荫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因此,秋枫幼苗主要通过提高Pn、抗氧化酶活性(SOD和CAT)、叶绿素含量,降低LSP、LCP和Rd,增大AQY来提高弱光利用能力;适度遮荫(41.3% NS)更有利于1年生秋枫幼苗在夏季的生长。

    • 不同处理方法对油楠成熟和过熟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017, 25(4):331-338. DOI: 10.11926/jtsb.3698

      摘要 (1376) HTML (326) PDF 768.34 K (1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破除油楠(Sindora glabra Merr.ex de Wit)种子的物理休眠,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油楠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方法对油楠成熟和过熟种子萌发均产生显著影响。40℃热水和50 mg L-1萘乙酸有利于成熟种子的萌发,发芽率超过55%,较对照显著提高约10%,而其他方法处理的成熟种子发芽率为4.0%~46.0%,低于对照。采用98%浓硫酸浸泡25 min最有利于过熟种子的萌发,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90%、76%和7以上,且发芽时间显著缩短了9 d,对过熟种子处理的其他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萌发。因此,对于成熟种子,推荐采用低温热水浸泡或弱腐蚀性的化学处理;而对于过熟种子,宜采用浓硫酸浸泡25 min的处理。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不同遮荫度对‘红叶’南天竹叶色变化及矿质营养积累的影响

      2017, 25(4):339-347. DOI: 10.11926/jtsb.3700

      摘要 (1470) HTML (629) PDF 741.61 K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遮荫对‘红叶’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Hongye’)叶色及矿质营养积累的影响,对不同遮荫处理下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遮荫度增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明显。随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遮荫度的花色素苷相对含量都明显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与花色素苷后期变化相似,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全光照(CK)及30%遮荫度(C1)有所增加,55%遮荫度(C2)下变化比较平稳,而75%遮荫度(C3)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叶片中氮含量在较大遮荫度时较高,磷、钾含量在中度遮荫时较高,钙含量随遮荫度的增高而减少,镁和铁在不同遮荫度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花色素苷含量与可溶性糖、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叶绿素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钾、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遮荫可以影响‘红叶’南天竹叶片色素、可溶性糖及矿质元素的含量,适宜摆放或种植在30%遮荫度的疏荫环境中,不仅生长表现良好,而且呈色最佳。

    • 外源施加AsA和MeJA对乙烯利诱导水稻叶片衰老的影响

      2017, 25(4):348-356. DOI: 10.11926/jtsb.3688

      摘要 (1418) HTML (271) PDF 890.93 K (1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野生型水稻(Oryza sativa)株系中花11 (ZH-11)及其抗坏血酸合成关键酶基因GLDH下调株系(GI-2)为材料,研究了外源抗坏血酸(AsA)与茉莉酸甲酯(MeJA)对乙烯利诱导下水稻叶片早衰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AsA提高了水稻GI-2中的抗坏血酸含量、Rubisco含量及叶绿素的含量,减缓了其光合特性参数的下降速率,但对水稻ZH-11没有显著影响。外源MeJA降低了两株系的抗坏血酸、Rubisco及叶绿素含量,加快了叶内光合特性参数的下降速率,且对ZH-11的影响大于GI-2。因此,外源AsA处理能有效缓解乙烯利诱导的水稻叶片早衰现象,使叶片的衰老进程得以延缓,而外源MeJA作用相反。

    • 有棱丝瓜苗期耐热性及其对热胁迫的生理响应

      2017, 25(4):357-369. DOI: 10.11926/jtsb.3680

      摘要 (1434) HTML (316) PDF 1.27 M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鉴定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的耐热性,对32个品种进行了耐热性筛选,并对不同耐热性品种在热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有耐热品种3个,热敏品种4个,居中的25个。对耐热品种WB121,较耐热品种YL8和热敏品种WB105进行高温处理,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3个品种叶片的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均逐渐增加。3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未表现出与耐热性一致的变化。3个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eild和ETR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均下降,以热敏品种下降幅度最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热害指数与相对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r=0.693*),与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4, 0.899**),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 Yield, ETR)呈极显著负相关(r=-0.892,-0.896,-0.897**),与3种保护酶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可见,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 Yield, ETR)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植物热害,建议将其作为有棱丝瓜耐热性鉴定的重要生理指标。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铁皮石斛醇溶性浸出物和六类物质的动态变化研究

      2017, 25(4):370-378. DOI: 10.11926/jtsb.3703

      摘要 (1972) HTML (552) PDF 1.06 M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不同生长期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化学成分的变化,对茎、叶醇溶性浸出物、多酚、黄酮、三萜类、有机酸、氨基酸、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茎的醇溶性浸出物总量及六类物质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春末夏初时达到最低,而叶片中各成分的变化未体现一致性规律。六类物质中以小分子的糖含量最高,其次是三萜类和有机酸。茎的醇溶性浸出物总量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叶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为评估铁皮石斛质量和确定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

    • 油橄榄品种间叶片性状及总黄酮含量分析

      2017, 25(4):379-386. DOI: 10.11926/jtsb.3708

      摘要 (1325) HTML (291) PDF 485.62 K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油橄榄(Olea europaea L.)叶片性状和总黄酮含量在品种间的差异,对四川省青川县栽培的10个油橄榄品种的叶片性状和总黄酮含量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叶片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钟山24号’的叶面积最大,‘皮削利’的最小。叶片性状中以周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叶面积的最小。‘鄂植8号’的叶面积、‘莱星’的叶宽、‘小苹果’叶长宽比、‘埃蒙’的叶形的变异系数最大,而‘皮削利’的叶片性状相对稳定。6个叶片性状可以简化成形状系数和叶长作为主要代表性状。叶片总黄酮含量为0.07~3.39 mg g-1,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春梢含量总体高于秋梢;‘皮削利’、‘豆果’‘、‘钟山24号’和‘卡林’‘的春秋梢叶片含量差异较大,‘佛奥’‘的最小;‘鄂植8号’和‘科拉蒂’‘春秋梢叶片的总黄酮含量较高,‘皮削利’的秋梢好于春梢;‘卡林’的春梢叶片的总黄酮含量最少,为3.02 mg g-1,秋梢中‘豆果’的最低,为2.64 mg g-1;‘科拉蒂’、‘钟山24号’、‘埃蒙’和‘鄂植8号’的总黄酮含量与叶片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这说明总黄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片生长的影响。

    • 木棉根化学成分研究

      2017, 25(4):387-393. DOI: 10.11926/jtsb.3706

      摘要 (1481) HTML (452) PDF 727.65 K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木棉(Bombax ceiba)的化学成分,从其根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4-烯-环阿尔廷酮(1)、环阿尔廷醇(2)、木栓酮(3)、羽扇豆醇(4)、3β-乙酰齐墩果酸(5)、齐墩果酸(6)、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7)、胆甾-4-烯-3-酮(8)、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22E-三烯-3β-醇(9)、β-谷甾醇(10)、6β-羟基-豆甾-4-烯-3-酮(11)、胆甾醇(12)、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二十烷酸酯(13)、亚油酸三甘油酯(14)、正三十一烷醇(15)、正二十二烷酸(16)、油酸月桂醇酯(17)。除化合物4691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白菊木树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2017, 25(4):394-398. DOI: 10.11926/jtsb.3689

      摘要 (1398) HTML (589) PDF 442.96 K (1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白菊木[Gochnatia decora (Kurz) A.L.Cabrera]的化学成分,从其树皮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出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木栓醇(2)、齐墩果酸(3)、齐墩果烯(4)、豆甾醇(5)、β-谷甾醇(6)、棕榈酸(7)、正十五烷酸(8)、十四烷酸-1-甘油酯(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0)和没食子酸甲酯(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菊木属植物中发现。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NO)模型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试验对单体化合物1~4进行了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4具有明显的NO抑制活性(IC50<10 μmol L-1),化合物234具有一定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短孢角毛藻相似种类的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

      2017, 25(4):399-408. DOI: 10.11926/jtsb.3701

      摘要 (1463) HTML (323) PDF 1.14 M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短孢角毛藻的形态特征多变,容易导致物种的错误鉴定,并且其与若干相似种类之间存在物种混淆的情况。基于建立的单克隆培养藻株,结合生活史中形态特征的连续观察,以及基于目标基因序列分析的分子系统学数据,对短孢角毛藻(Chaetoceros brevis Schütt)及其相似种类的形态学和系统学进行了研究。丰富了短孢角毛藻休眠孢子的形态学描述,报道了一个新的特征:休眠孢子壳面上刺的末端具有帽状结构,该特征未报道于其他角毛藻种类,可作为短孢角毛藻的标志性特征。报道了我国角毛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拟短孢角毛藻(C.pseudobrevis Pavillard),该种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独立的系统学位置,应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而非短孢角毛藻的同种异名。垂缘组角毛藻的种类在系统发育树中显示出较好的单系起源,链端角毛及其走势是否可以作为该类群的共享特征,目前尚难做出定论。

    • >研究进展
    • 燕麦属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2017, 25(4):409-418. DOI: 10.11926/jtsb.3669

      摘要 (1556) HTML (590) PDF 601.04 K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整理燕麦属(Avena L.)细胞遗传学研究文献,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燕麦属有7组29种植物,分属5个基因组类型(A、C、AB、AC、ACD)。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种间杂交实验表明,A、C基因组染色体结构差异较大,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具有等臂染色体,C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具有不等臂染色体。燕麦属植物D基因组和A基因组间分化程度较小,B基因组有可能是A基因组的变型——A'基因组。普遍观点认为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可能是燕麦属六倍体物种母系亲本,砂燕麦(A.strigosa)为该属多倍体物种A基因组祖先的假说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加那利燕麦(A.canariensis)可能是多倍体物种A或D基因组的供体。燕麦属多倍体物种基因组互换及染色体重排事件,增加燕麦属种间亲缘关系、多倍体物种基因组起源研究的困难。结合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有望为上述问题提供新证据。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