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2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荷木对干湿季土壤水分的利用和适应性调节

      2017, 25(2):105-114. DOI: 10.11926/jtsb.3674

      摘要 (1393) HTML (271) PDF 8.17 M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荷木对土壤水分利用的干湿季差异,利用热消散探针法(TDP)连续监测荷木(Schima superba)液流密度(Js),基于测定的叶片水势(ΨL)、叶面积指数(LAI)及胡伯尔值(AS:AL)等参数,结合同步监测的环境因子,分析整树水力导度(KL)、冠层气孔导度(GS)和蒸腾有效储存水量(Q)的干湿季变化。结果表明,干季荷木林出现土壤水分亏缺,使荷木对水分吸收和传输的阻力增加。但GS对水汽压亏缺(VPD)的敏感性较高,使干湿季正午叶片水势(ΨL-mid)、土壤-叶片水势差(ΔΨS-L)保持相对稳定;干季荷木通过降低LAI、KL和GS有效调控蒸腾;增加Q对日蒸腾的贡献率及单位叶面积的Q以部分补偿水分胁迫。这些适应性调节使荷木在光热资源仍然充足的干季保持旺盛的蒸腾活动,维持与湿季相似的单位叶面积蒸腾量。因此,KL和GS的调节作用、Q的水力补偿效应以及自身水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荷木干湿季单位叶面积的水分利用呈常数状态,并且SWC对蒸腾无明显的限制作用的原因。

    •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2017, 25(2):115-126. DOI: 10.11926/jtsb.3656

      摘要 (1756) HTML (285) PDF 9.60 M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响应。结果表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典型的南方酸性土壤,有效钾、土壤温度四季内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理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已鉴定出23门206属细菌和2门17属的古菌。夏季反映细菌总数的Chao指数最高,但反映细菌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比春季低0.21,夏季古菌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冬季高21.7%和0.27%。4个季节共有的细菌和古菌分别占总数的83.1%和70.0%,说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不同季节的核心微生物组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门和属水平的聚类树分析表明,春季和冬季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组成最为接近,而夏季与其他3个季节的差异最大。冗余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是决定和影响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效钾、有效碳和总氮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随季节变化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2017, 25(2):127-135. DOI: 10.11926/jtsb.3665

      摘要 (1906) HTML (487) PDF 7.15 M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正确认识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凋落物和土壤C、N、P时空分配格局及两者间的关系,对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的C含量均显著大于土壤,且不同林龄间凋落物C含量无显著差异,1年生人工林土壤表层(0~20 cm)的C含量显著小于3~7年生,其他土层C含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凋落物的N含量均显著高于土壤,且1年生人工林显著大于其他林龄的,而土壤表层的N含量以7年生人工林最大,1年生的最小。凋落物的P含量除1年生人工林显著大于3年生外,其他林龄间均无显著差异,土壤的P含量在不同林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凋落物C:N随林龄呈逐渐增大趋势,且显著大于土壤层。凋落物的C:P和N:P在不同林龄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土壤层。凋落物的N含量与表层土壤的C、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凋落物的C:N与表层土壤的C:P,N:P呈显著正相关,表层土壤C、N积累受到凋落物N的制约。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凋落物分解的N限制性、提高养分传递效率及合理施肥显得十分重要。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毛状根的诱导

      2017, 25(2):136-140. DOI: 10.11926/jtsb.3646

      摘要 (1530) HTML (319) PDF 2.22 M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的毛状根诱导体系,采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A4侵染叶片,研究了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南景天叶片外植体的预培养时间为48 h、农杆菌侵染时间为6 min、共培养时间为48 h是适宜的毛状根诱导时间,毛状根的诱导率可达85%。PCR检测表明诱导的毛状根中存在rolB基因片段。这是东南景天首次建立用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体系。

    • 短期极端高温对鸡冠花种子活力及早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7, 25(2):141-148. DOI: 10.11926/jtsb.3663

      摘要 (1264) HTML (262) PDF 7.15 M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种子对短期高温的耐受性,种子经短期高温处理30 min,采用纸上发芽法测定种子活力及早期幼苗生理指标。结果表明,60℃下,鸡冠花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分别为101.68%、70%、101.41%,而相对伤害率仅为-1.41%,其早期幼苗根系长度与侧根数、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过氧化物酶(P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温度再升高,种子活力逐渐降低,早期幼苗CAT活性、根系活力与叶绿素含量均迅速降低。这说明鸡冠花种子可耐受的短期极限高温为60℃,且CAT对高温较SOD与POD敏感,可作为评价植物对短期高温反应的一个指标。

    • 基于ISSR方法的芦笋育种亲本间亲缘关系分析

      2017, 25(2):149-156. DOI: 10.11926/jtsb.3644

      摘要 (1524) HTML (287) PDF 5.92 M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育种亲本间的遗传关系,采用ISSR方法对19份芦笋育种亲本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8条引物共扩增出187条谱带,多态性比率达93.6%。UPGMA聚类分析表明,亲本的相似系数为0.56~0.80,在相似系数0.62处可将亲本分成3大类群,第Ⅰ类群为美国芦笋品种‘绿龙’;第Ⅱ类群由荷兰品种‘金林’人工培育的部分亲本和美国品种‘格兰德’组成;第Ⅲ类群为其余亲本组成。同一品种不同个体间也可能存在较大的遗传距离,芦笋经倍性育种培育出的个体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为芦笋杂交育种中的亲本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 茶树新梢中纤维素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2017, 25(2):157-162. DOI: 10.11926/jtsb.3651

      摘要 (1434) HTML (265) PDF 4.65 M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茶树新梢中纤维素酶的生理特征,对3个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新梢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和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新梢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平阳特早’和‘凫早2号’随着叶片成熟度增加,内切葡聚糖酶和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升高,‘舒茶早’则相反。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3个茶树品种都是在一芽三叶时期最低,且幼嫩部位的酶活性高于成熟部位,但其酶活性高于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5个纤维素酶相关基因在3个茶树品种新梢中均有表达,有2个β-葡萄糖苷酶同源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因此,纤维素酶可能在茶叶的品质形成中起作用。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榕树高度专性共生体系内影响传粉蜂子代繁殖的因素

      2017, 25(2):163-170. DOI: 10.11926/jtsb.3667

      摘要 (1797) HTML (386) PDF 7.09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影响传粉蜂子代数量及性比的因素,以广州地区分布的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及其传粉小蜂爪哇榕小蜂(Valasia javana Mayr)为材料,采用自然收蜂与控制放蜂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内的榕小蜂群落随季节更替发生显著变化,非传粉蜂的介入、季节差异使雌蜂间的干扰强度不同,导致传粉蜂子代数量发生变化,其中雌蜂间的干扰会使传粉蜂性比显著升高,而非传粉蜂的介入对传粉蜂性比的影响不大,传粉蜂仍能正常地进行繁殖。另外,传粉蜂在雌花期雄花序内的产卵和存活时间一般较短,约为15 h;传粉蜂子代在干、湿季的雄花序内的发育时间差异显著,干季时间长,湿季时间短。这表明传粉榕小蜂进化出了适应广州地区季节变化的繁殖策略。

    • 中国玉凤花属(兰科)一新记录种——宽叶玉凤花

      2017, 25(2):171-174. DOI: 10.11926/jtsb.3645

      摘要 (1852) HTML (311) PDF 2.69 M (1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中国兰科植物(Orchidaceae)玉凤花属(Habenaria Willd.)一新记录种——宽叶玉凤花(H. lindleyana Steud.),并提供了该种的形态描述和野外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 中国禾本科植物一新记录种——日本小丽草

      2017, 25(2):175-178. DOI: 10.11926/jtsb.3640

      摘要 (1675) HTML (274) PDF 2.97 M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中国禾本科(Gramineae)小丽草属一新记录种——日本小丽草(Coelachne japonica Hack.),该种原记载特产于日本本州和九州,现在浙江省苍南县莒溪和泰顺县黄桥发现有该种分布。同时,还描述了该种形态特征与生境,提供活植物照片和凭证标本,重新修订浙江有分布的小丽草属植物。

    • 中国锦葵科一新记录属——沙稔属

      2017, 25(2):179-181. DOI: 10.11926/jtsb.3652

      摘要 (1777) HTML (319) PDF 2.46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中国锦葵科(Malvaceae)一新记录属——沙稔属(Sidastrum Baker f.),小花沙稔[Sidastrum micranthum (A. St.-Hil.)Fryxell]首次在广东发现。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2017, 25(2):182-188. DOI: 10.11926/jtsb.3676

      摘要 (1517) HTML (277) PDF 6.57 M (1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的化学成分,从海南栽培肾茶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丁香脂素(2)、3,4-二羟基苯乙醇(3)、甜橙素(4)、5,6,7,4'-四甲氧基黄酮(5)、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6)、6-羟基-5,7,4'-三甲氧基黄酮(7)、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烷酮(8)、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9)、松脂素(10)和熊果酸(11)。化合物3910为首次从肾茶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6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5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 华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2017, 25(2):189-194. DOI: 10.11926/jtsb.3668

      摘要 (2005) HTML (289) PDF 4.37 M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华石斛(Dendrobium sinense)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其全草乙醇提取液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鼓槌石斛素(1)、2',4'-二羟基查尔酮(2)、2,5,7-三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3)、4,7-二羟基-2,3-二甲氧基-9,10-二氢菲(4)、2,5-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5)、2,7-二羟基-3,4,6-三甲氧基-9,10-二氢菲(6)、(E)松柏醛(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酯(8)、对羟基苯丙酸甲酯(9)和十二元内环酯(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石斛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710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 火绒草的苯丙素类成分

      2017, 25(2):195-201. DOI: 10.11926/jtsb.3649

      摘要 (1329) HTML (501) PDF 5.33 M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含水乙醇提取、三氯甲烷脱色、正丁醇萃取和多种色谱分离方法,从新疆产菊科植物火绒草(Lentopodium lenotopodioides)全草中获得8个苯丙素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二氢去氢二松柏醇4-O-β-d-葡萄糖苷(1)、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葡萄糖苷(2)、去氢二松柏醇9'-O-β-d-葡萄糖苷(3)、去氢二松柏醇9'-甲醚-4-O-β-d-葡萄糖苷(4)、(-)-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5)、(-)-杜仲树脂酚4-O-β-d-葡萄糖苷(6)、枸橼苦素C(7)和咖啡酸(8)。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报道。在500 μmol L-1浓度下,这些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均低于50%。

    • >研究进展
    • 排序法在植物群落与环境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2017, 25(2):202-208. DOI: 10.11926/jtsb.3670

      摘要 (1424) HTML (283) PDF 7.06 M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水文、土壤及地形方面。大尺度上,气候类型明显影响植物的带状分布与物种空间格局;中小尺度上,土壤、水文、地形以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必需的环境与资源条件,并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起决定性作用。多元数量分析是研究植物群落生态关系的重要方法,在揭示植物群落与环境关系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排序法作为数量分析的重要手段,经常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植物群落分布以及群落结构方面的应用已形成一种趋势。主要从植物群落分布以及群落结构的角度综述了当今排序法的应用,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可能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排序方法的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