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6, 24(2):119-127.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01
摘要:为探讨异源多倍体基因组中直系同源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对重亚硫酸盐测序PCR (BSP)技术进行了改进优化。结果表明,改进的BSP技术检测到萝卜-芥蓝四倍体及其亲本BZIP17同源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为3.8%~18.8%,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ZIP17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且BZIP17同源基因的表达调控与启动子甲基化等作用相关。因此,改进的BSP技术可应用到更多同源基因的甲基化检测中,以分析异源多倍体中同源基因的分子进化方式。
耿妍 , 陈玲玲 , 鲁焕 , 宁婵娟 , BJÖRN Lars Olof , 李韶山
2016, 24(2):128-142.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02
摘要:为探究华南地区严重入侵植物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生物入侵的分子机制,对五爪金龙及其近缘种七爪金龙(I. digitata)和裂叶牵牛(I. nil)进行de novo转录组测序和组装,得到56551条unigenes,其中56522条得到注释,7815条GO注释,15615条COG注释,180201条KEGG数据库注释。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五爪金龙氮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高于对照。次生代谢关键酶(PAL、4CL、CAD、查耳酮合酶、苯基丙乙烯酮异构酶、槲皮黄3-O-甲基转移酶等)基因在五爪金龙与七爪金龙及裂叶牵牛中均得到协同性的差异表达,而这些代谢通路指导的产物合成对五爪金龙的抗逆境能力、生长、化感作用等均起关键作用。关键基因的RT-q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结果具有一致性。因此,这从分子生物学层面上对解释五爪金龙在华南地区的入侵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2016, 24(2):143-150.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03
摘要:为明确不同抗性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砧木幼苗苯丙烷类代谢与抗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关系,以高感砧木‘Ls-89’和高抗砧木‘坂砧2号’为试材,采用盆栽人工接种二龄幼虫的方法,研究番茄砧木幼苗苯丙烷类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未接种根结线虫时,‘坂砧2号’的根系PAL活性与‘Ls-89’无显著差异,而根系PPO活性及叶片PAL、PPO活性和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含量却显著高于‘Ls-89’。接种根结线虫后,两砧木根系与叶片的PAL、PPO活性与总酚、类黄酮含量均呈周期性升高,木质素含量也逐渐升高,但‘坂砧2号’的升幅均显著高于‘Ls-89’。在一个侵染周期内,‘坂砧2号’根系PAL、PPO活性与总酚、类黄酮含量的峰值分别比‘Ls-89’高28.45%、71.47%、54.24%、91.71%,而叶片的分别高47.29%、64.00%、23.33%、52.61%。这说明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使砧木幼苗苯丙烷类代谢活性显著增强,且‘坂砧2号’显著高于‘Ls-89’,表明番茄砧木幼苗苯丙烷类代谢与抗南方根结线虫水平密切相关。
森林 , 余坤 , 胡志刚 , 汪文杰 , 徐雷 , 刘合刚 , 潘宏林
2016, 24(2):151-159.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04
摘要:为阐明裸子植物对陆生生境生态响应的分子机制,以新近的裸子植物分类系统为指导,基于psbA基因编码全序列对4亚纲53种代表植物进行分子进化分析。首先,依据"放松分子钟"模型重建裸子植物在时间尺度下系统发育关系;其次,采用6个模型(MEC/JTT、MEC/cpREV、M5、M7、M8、M8a)估测氨基酸位点ω值,并对各模型结果进行统计检测;随后,利用Bootstrap方法检PSBA蛋白内部氨基酸位点的共进化动态。结果表明,系统树提示的物种分化历程支持前期分类结果; 光合系统反应中心核心PSBA蛋白有3个氨基酸位点(13、19和243)曾经受正选择压力;PSBA蛋白内部有多对氨基酸位点间构成了共进化网络。因此,psbA基因编码序列具有作为描绘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关系标记的潜力,PSBA蛋白部分位点经历了适应性进化,通过位点间共进化网络协同作用方式辅助裸子植物响应陆生生境。
2016, 24(2):160-166.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05
摘要:标本室和野外观察表明匙苞翠雀花(Delphinium subspathulatum W. T. Wang)和吉隆翠雀花(D. tabatae Tamura)与须弥翠雀花(D. himalayae Munz)属于同一种植物,故将前二者均处理为须弥翠雀花的异名。
2016, 24(2):167-172.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06
摘要:报道中国爵床科一新记录种——翅柄裸柱草[Gymnostachyum sigantum (Benoist) J. B. Imlay],并提供了该种的描述。为名称Gymnostachyum sigantum指定了后选模式。
2016, 24(2):173-175.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07
摘要:报道了兰科羊耳蒜属一新记录种——秀雅羊耳蒜(Liparis elegans Lindl.),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本种与近缘种细茎羊耳蒜(L. condylobulbon Rchb. f.)和L. parviflora (Blume) Lindley的区别是:卵状假鳞茎较短,花序直立,花不倒置,花梗和子房较短等。
2016, 24(2):176-181.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08
摘要:为研究北部湾棕囊藻(Phaeocystis)藻华的成因,采用PCR克隆了棕囊藻北部湾株核糖体18S rDNA序列。结果表明,棕囊藻北部湾株具有游动单细胞与群体结构两种形态;其18S rDNA序列和NCBI基因库中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同源性为99%~100%,在系统进化树上与不同海域来源的球形棕囊藻聚在一大分支上,且与球形棕囊藻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其他种。首次从分子生物学上确定棕囊藻北部湾株为球形棕囊藻。
2016, 24(2):182-188.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09
摘要:为探究水分对毛枝五针松(Pinus wangii)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幼苗松针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80%时,其POD、SOD和CAT活性较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质膜渗透性减弱,抗逆性变弱;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以20%~40%的田间持水量较高;处理30 d后丙二醛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时,丙二醛含量最低,抗逆性最强。因此,人工培育幼苗时,土壤水分过多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30 d,控制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50%,这样能提高幼苗存活率。
2016, 24(2):189-196.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10
摘要:为比较不同气候过渡区地带性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气候过渡区的石门台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的鸡公山落叶阔叶林为样地,探讨不同气候区土壤微食物网能流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石门台土壤线虫群落属数(S)、生物量(Biomass)、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成熟度指数(MI)和结构指数(SI)在表层土壤(0~10 cm)均显著高于鸡公山。石门台的土壤线虫通路指数(NCR)均值高于0.5,而鸡公山的NCR均值小于0.5,说明前者土壤食物网可能偏向于细菌能流通道,而后者偏向于真菌能流通道,这也与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生物量的计算结果一致。可见线虫群落结构确实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并较好地指示了土壤能流和养分循环状况。
邱礼城 , 韦桂峰 , 李湘姣 , 史栾生 , 林叔忠 , 韩博平
2016, 24(2):197-207.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11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鉴江水系底栖硅藻多样性和时空分布特征,对全流域进行了底栖硅藻采样调查。结果表明,从19个采样点4次采样中共检出底栖硅藻10科52属242种,其中舟形藻属(Navicula)、菱形藻属(Nitzschia)和异极藻属(Gomphonema)是优势类群,出现频次和相对丰度较高。硅藻多样性指数(丰富度、真香农多样性指数和真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河流等级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它们季节变化不明显。底栖硅藻群落相异性在上游和下游河段较高,从一级到三级河流递减,四级河流又增加。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空间变化明显,季节变化显著。群落丰富度的稀疏曲线表明,热带河流底栖硅藻群落以400个体计数,不能完整反映底栖硅藻多样性。这些为鉴江水系河流健康监测和水生态保护奠定了基础。
2016, 24(2):208-214.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12
摘要:为了解桢楠(Phoebe zhennan)不同种源细根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差异,采用全根调查的方法,对桢楠自然分布区13个种源2.5年生幼苗的细根形态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桢楠种源间各级细根的平均直径、总根长和表面积差异显著,在种源内细根的平均直径随根序的增加而增加,但根序间总根长和表面积差异规律不明显。根序生物量分配随根序增加而增加,1~4级根生物量分配分别为6.33%、14.47%、25.03%和54.17%。通过综合评价,以HT、LF、ES和WC种源的根系最优,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
2016, 24(2):215-222.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13
摘要:为比较浙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块根和须根中的主要成分,采用GC-MS对2年生块根及须根中的有效成分和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麦冬块根的总糖含量高于须根,而须根的可溶性糖、黄酮含量皆略高于块根。从浙麦冬根的挥发油中共检出73种化合物,其中块根50种,须根48种,共同含有的物质有香桧烯、莰酮、愈创木醇等25种,含量较多的成分有β-榄香烯、长叶烯及绿花白千层醇等。低沸点的醇类及烯烃为麦冬根部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浙麦冬须根的化学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皆与块根相似,有些成分甚至高于块根,可以作为块根的替代品应用于保健品及药物研发等领域。
胡引明 , 张旻 , 胡章立 , 昝启杰 , 陈涛 , 冯世秀
2016, 24(2):223-227.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14
摘要:为了解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的药理活性化学基础,从其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 (7S,8R)-蛇菰脂醛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 (1)、4β,10α-香木兰烷二醇 (2)、原儿茶酸 (3)、3'-甲氧基-槲皮素-3- O-β-D-吡喃葡萄糖苷 (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 (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6)、槲皮素-3-O-β-D-芸香糖苷 (7)和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 (8)。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幌伞枫中分离得到。
2016, 24(2):228-232.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15
摘要:为了研究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 f. et Thoms)的化学成分,利用各种柱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了9个化合物。他们分别为:白桦脂酸 (1);齐墩果酸 (2);N-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 (3);N-反式阿魏酰酪胺 (4);N-顺式阿魏酰酪胺 (5);丁香脂素 (6);N-顺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 (7);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 (8);3-羟基-30-去甲基-20-酮基-28-羽扇豆酸 (9)。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领春木中分离得到。
2016, 24(2):233-240.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6.02.016
摘要:为评价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花中三萜类物质的组成特点,采用HPLC法对53份代表性枇杷种质花中的科罗索酸、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枇杷花中3种三萜类物质含量平均为0.439%,其中科罗索酸、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分别占19.1%、65.6%和15.3%。不同枇杷种质资源中三萜类物质含量存在丰富多样性,以科罗索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9.34%),齐墩果酸含量差异最大(最高和最低分别相差6.7倍)。来源于广东的枇杷花中科罗索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变异最大,而来源于云南的枇杷花熊果酸含量变异最大。根据枇杷种质资源花中三萜类物质含量聚类分析,提出了高、中、低分级指标。在8个主栽枇杷良种中贵妃和长红3号花中三萜类物质含量处于高含量区位。因此,经综合筛选,三萜类物质含量高的枇杷种质有3份:贵妃、香钟1号和长红3号。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