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23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巨桉AGO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5, 23(4):361-369.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01

      摘要 (2365) HTML (0) PDF 1.25 M (2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中Argonaute (AGO)的功能, 经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巨桉中存在14 个AGO基因家族成员, 基因长度为2676~3225 bp, 编码的蛋白质具有保守的Piwi、PAZ、DUF1785 结构域。巨桉EgrAGOs 基因可分为3 组, 内含子和外显子结构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组内成员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高, 同源性分别达到88.14% 和82.97%。EgrAGO基因分布于第2、4、7、8、10、11 条染色体上, 在进化过程中存在着串联复制和大片段基因复制机制。预测巨桉的大部分AGO 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胞质中, 表现出偏碱性和亲水性, 具有较高的脂溶指数。基因表达分析表明, 桉树EgrAGO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 与木材形成相关的组织/ 器官中有较高的表达。这些为深入研究EgrAGO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小桐子低温诱导查耳酮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2015, 23(4):370-378.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02

      摘要 (2083) HTML (0) PDF 2.31 M (1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查耳酮合酶在小桐子(Jatropha curcas)抗冷性形成中的作用, 基于小桐子低温锻炼转录组和数字基因表达谱数据, 克隆了低温新诱导表达的小桐子查耳酮合酶基因(JcCHS), 并分析了该基因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结果表明, JcCHS 基因的cDNA全长为1386 bp, 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ORF) 1170 bp, 编码389个氨基酸, JcCHS的理论分子量为42.2 kDa、等电点为6.53, 与蓖麻CHS 蛋白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3.6%, 具有III 型聚酮合酶家族保守的查耳酮合酶/ 对苯乙烯合酶结构域。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 JcCHS 在小桐子各组织中都有表达, 其中根的表达量较高。JcCHS 基因的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重组酵母菌的低温抵抗能力, 这说明JcCHS 基因可能参与了小桐子的抗低温响应。

    • ‘砀山酥梨’褐皮芽变中两个ERF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5, 23(4):379-385.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03

      摘要 (1906) HTML (0) PDF 1.67 M (2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梨(Pyrus bretschneideri)中ERF基因的功能, 采用3' RACE 和PCR 技术从‘砀山酥梨’中克隆了两个ERF基因, 并对其表达进行了分析。克隆的两个ERF基因都具有典型的AP2/ERF 结构域, 属于ERF基因家族, 分别命名为PbERF2PbERF4, GenBank 登录号分别为KJ623716 和KJ62371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PbERF2 与枇杷ERF1, PbERF4 与黄瓜ERF1的亲缘关系较近。表达分析表明, PbERF2PbERF4 在叶片中几乎不表达, 果皮中的表达量高于果肉;‘锈酥’果皮3 个发育时期的PbERF2PbERF4 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砀山酥梨’, 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为深入研究梨ERF基因家族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云南芒果种质基因组大小测定与变异分析

      2015, 23(4):386-390.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04

      摘要 (1933) HTML (0) PDF 990.16 K (2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云南芒果(Mangifera indica L.)种质资源的基因组的变异情况,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5 份云南芒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测定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 云南芒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大小存在一定差异, 基因组的平均C值是0.445110 pg, 0.4353177×109 bp, 最小的是采自景洪的半栽培种YSM-44 (0.434567 pg, 0.4250060×109 bp), 最大的是采自红河的野生种YSM-25 (0.458679 pg, 0.4485881×109 bp)。基因组C值变异程度最大的是野生种(CV=1.65%), 其次为半野生种(CV=1.26%)、半栽培种(CV=1.21%)和栽培种(CV=0.11%)。与芒果具有相近基因组大小的多为苔藓植物, 与"C值悖论"观点相一致。因此, 应用流式细胞术能准确、快捷地测定芒果基因组大小, 而且云南野生、半野生及半栽培芒果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类型丰富, 有较大的挖掘利用潜力。

    • 龙眼采后果肉劣变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2015, 23(4):391-398.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05

      摘要 (1755) HTML (0) PDF 960.10 K (2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龙眼(Dimocarpus longan)果肉常温劣变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 在‘福眼’龙眼果肉常温劣变过程中发现共有24 个2 倍差异表达蛋白, 其中21 个蛋白被成功鉴定。这些蛋白参与了应激反应与防御(56%)、能量与碳代谢(19%)、初级代谢(5%)、蛋白转运(5%)和细胞骨架(5%)等细胞代谢活动。大多数与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的蛋白质都下调表达, 说明龙眼采后果肉的抗氧化能力有所下降, 不能有效地缓解ROS 积累引起的毒性作用, 从而使果肉劣变。此外, 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全部下调表达, 表明龙眼果实采后果肉劣变可能与能量供应不足有关。这些结果为龙眼采后保鲜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地方果蔗品种种质资源形态与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015, 23(4):399-404.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06

      摘要 (1695) HTML (0) PDF 951.78 K (2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利用地方果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的种质资源, 对42 份地方果蔗种质资源18 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 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各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 以曝光后节间颜色(2.074)和芽形状(2.011)的最高, 其次是叶鞘毛群、芽位、曝光前节间颜色、节间形状, 多样性指数为1.428~1.6153;再次为叶姿、蜡粉带、内叶耳形状, 多样性指数为1.1918~1.2869, 最小的为茎形、脱叶性和外叶耳, 皆为0.3712。聚类分析可将42 份地方果蔗种质资源划分为高杆密生型、中径中高型、中大径高杆型、矮杆稀疏型4 类。这为果蔗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根系盐胁迫对盐生植物和甜土植物的幼苗生长及矿质元素分布的影响

      2015, 23(4):405-412.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07

      摘要 (1670) HTML (0) PDF 2.06 M (1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研究了根系NaCl 胁迫在温室条件下对盐生植物榄仁(Terminalia catappa)和甜土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幼苗生长、矿质元素和灰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根系盐胁迫下, 两种植物幼苗的叶片病斑多分布于中心区, 灰分含量增加, 幼苗的Na+-Cl-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盐胁迫对两种植物幼苗的5 种矿质元素(Ca2+, Mg2+, Na+, K+, Cl-)含量影响不大, 但它们在植物中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可见, 盐生植物和甜土植物抗盐性的区别是量上的不同, 没有质的差别。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影响泽泻蕨孢子培养的环境因素研究

      2015, 23(4):413-418.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08

      摘要 (2149) HTML (0) PDF 1.30 M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环境因子对泽泻蕨(Hemionitis arifolia Moore.)培养的影响, 采用孢子培养技术研究温度、光照、pH、密度等对其有性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泽泻蕨孢子为需光萌发, 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5℃, 日光灯光照强度为150 μmol m-2s-1, pH 为6.5, 播种密度为5~8 grains cm-2, 幼苗管护简单, 成活率较高, 未见病虫害。这为保护和开发我国泽泻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鄱阳湖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分析

      2015, 23(4):419-427.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09

      摘要 (2124) HTML (0) PDF 960.93 K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状况, 从2010 年至2014 年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种类、分布、传播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南矶山湿地保护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32 种, 隶属于l8 科28 属, 其中菊科最多, 有8 种6 属;其次是苋科, 有4 种3 属, 绝大多数是草本植物;以原产地为美洲的最多, 有15 种, 其中来自北美的有9 种。对保护区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植物有5 种, 分别为野燕麦(Avena fatua)、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裸柱菊(Soliva anthemifolia)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危害较强的主要有7 种, 危害较轻的有20 种。对外来植物的入侵途径、规律与成因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与建议。

    • 亚热带果园土壤固碳潜力估算——以永春县为例

      2015, 23(4):428-434.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10

      摘要 (1716) HTML (0) PDF 1.12 M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亚热带果园土壤的固碳潜力, 比较分析了永春县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982 年到2010 年的变化, 并估算了现有经营条件下亚热带果园土壤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 近28 年来, 永春县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不同气候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年均变幅为南亚热带气候区 > 过渡带 > 中亚热带气候区。有机碳年均变幅与初始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 永春县果园土壤有机碳潜在储存能力估计值为13.74~21.05 g kg-1。按照2010 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 永春县果园土壤的固碳潜力为64108.77 t。这些有助于认识和评价我国果园土壤碳汇能力和固碳潜力。

    • 红马蹄草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及其扦插繁殖

      2015, 23(4):435-441.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11

      摘要 (1601) HTML (0) PDF 1.17 M (2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红马蹄草(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对其形态解剖特征及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红马蹄草叶片较薄, 栅栏组织不发达, 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厚度之比较大;遮荫条件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 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叶绿素a/b 以及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b 含量, 这显示其耐荫特性, 对弱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同时, 红马蹄草扦插繁殖迅速, 成活率较高, 以荫蔽潮湿的生长环境为佳。因此, 红马蹄草适合生长在弱光环境中, 因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地被植物。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中国毛茛科翠雀属的分类学研究(六):拟川西翠雀花二新异名

      2015, 23(4):442-448.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12

      摘要 (1677) HTML (0) PDF 4.40 M (1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标本室和野外观察, 发现根据四川丹巴标本描述的毛茛科光果拟螺距翠雀花(Delphinium bulleyanum Forrest ex Dielsvar. leiogynum W. T. Wang)和根据四川汶川标本描述的汶川翠雀花(D. wenchuanense W. T. Wang)与此前发现分布于四川宝兴、都江堰、汶川一带的拟川西翠雀花(D. pseudotongolense W. T. Wang)没有区别, 故将二者均处理为拟川西翠雀花的异名。

    • 加查银莲花(毛茛科)的名实订正

      2015, 23(4):449-453.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13

      摘要 (1907) HTML (0) PDF 1.53 M (1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标本检查, 发现毛茛科加查银莲花(Anemone jiachaensis W. T. Wang)与西藏银莲花(A. tibetica W. T. Wang)属于同一种植物, 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加查银莲花发表时被置于鹅掌草组[A. sect. Stolonifera (Ulbr.) Juz.], 但其花粉为三沟而非多沟, 与岩生银莲花亚组[A. subsect. Rupicolae (Tamura ex Chaudhary & Trifonova) Starod.]的岩生银莲花(A. rupicola Camb.)(西藏银莲花亦属于该亚组)的花粉类型一致, 而与鹅掌草组植物的多沟花粉明显不同, 从而进一步表明加查银莲花与西藏银莲花确为同一种植物而且应为岩生银莲花亚组的成员。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4种石斛属植物花朵挥发性成分分析

      2015, 23(4):454-462.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14

      摘要 (2475) HTML (0) PDF 1.08 M (2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石斛属植物花朵中的挥发性成分, 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方法结合GC-MS 技术测定了鼓槌石斛、罗河石斛、细叶石斛和密花石斛盛花期的花朵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 从4 种石斛属植物花朵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57 种, 包括酯类、萜烯类、醇类、烷类、醛类、酮类、醌类、芳香族和含氮化合物。4 种石斛花朵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差异明显。鼓槌石斛和细叶石斛的主要香气成分是3-蒈烯, 相对含量分别为84.606% 和71.251%。罗河石斛挥发性成分中水杨酸甲酯相对含量最高(57.449%), 其次为D-柠檬烯(22.416%)。密花石斛花朵主要挥发性成分是2-亚甲基-4,8,8-三甲基-4-乙烯基-双环[5.2.0]壬烷(82.013%), 其次为α-法尼烯(4.699%)。这些对于香型石斛兰品种的培育和兰花精油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

    • 阔叶丰花草的三萜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2015, 23(4):463-468.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15

      摘要 (1673) HTML (0) PDF 893.61 K (2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阔叶丰花草(Spermacoce latifolia)的化学成分, 从其全株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三萜类化合物, 经过波谱分析, 他们的结构鉴定为:熊果酸 (1)、mesembryanthemoidigenic acid (2)、3β,6β-dihydroxy-olean-12-ene-28-oic acid (3)、scutellaricacid (4)、arjunic acid (5)、29-hydroxyhederagenin (6)和3β,6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7)。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47 对部分测试菌株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南美蟛蜞菊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

      2015, 23(4):469-473.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16

      摘要 (1554) HTML (0) PDF 840.19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的化学成分, 从其全株中分离得到9 个酚酸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6-乙酰基-7-羟基-2,3-二甲基色原酮 (1)、七叶内酯 (2)、丁香醛 (3)、5-羟甲基糠醛 (4)、对羟基苯甲酸 (5)、水杨酸 (6)、反式对羟基桂皮酸 (7)、咖啡酸甲酯 (8) 和反式咖啡酸 (9)。化合物1~8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研究进展
    • 植物根系的身份识别能力、作用及影响机制

      2015, 23(4):474-478.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5.04.017

      摘要 (1313) HTML (0) PDF 767.11 K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生境中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传播距离有限, 这类植物更有可能与其亲缘相近的植株相邻。植物个体能否识别邻株的身份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会对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亲缘选择理论预测亲缘相近的植物间可以通过亲缘识别和选择作用, 有效地削弱彼此间的干扰和竞争, 从而增加适合度。对植物通过根系进行自我/ 非我和亲缘识别能力、作用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综述, 同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疑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植物身份识别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