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2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菅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2012, 20(3):221-22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1

      摘要 (2731) HTML (0) PDF 4.88 M (2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菅属(Themeda Forssk.)是禾本科高粱族(Poaceae: Andropogoneae)中佛焰苞物种的代表类群之一,在高粱族占据关键的系统演化位置,具有高度的形态和生态多样性。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标本及文献,菅属约有27种植物,旧世界均有分布,新世界3种隶属于菅组。中国有13种,分布在西南至华南各省(区),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有10种。研究表明中国云南及印度北部是菅属的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中国云南及印度北部是否为菅属的起源地尚需确证。

    • 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在海南岛没有分布

      2012, 20(3):229-23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2

      摘要 (2603) HTML (0) PDF 2.33 M (1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属(Cimicifuga L. ex Wernisch.)为北温带分布属。Compton等1998年(Taxon 47 : 620和 Appendix 1)报道我国热带岛屿海南岛五指山有小升麻[C. japonica (Thunb.) Spreng.]植物的分布,从而使升麻属这一较典型的北温带分布属的分布区扩展至热带地区。经检查他们引证的标本——黄志44305,发现上述报道完全错误,是他们将这一标本的产地错误地归于海南岛的结果。此外,还指出他们将采自贵州平伐附近的标本J. Cavalerie 7868的产地错误地归于云南。在我国,小升麻目前仅知在安徽、重庆、甘肃、广东、贵州、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浙江有分布。

    • 饶氏藻系统位置的研究

      2012, 20(3):232-23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3

      摘要 (2558) HTML (0) PDF 3.17 M (1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饶氏藻属(Jaoa)与相关藻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饶氏藻18S rDNA的长度为1632 bp,GC%为50.6%,泡状饶氏藻18S rDNA的长度为1639 bp,GC%为50.3%。用最大简约法与饶氏藻上一级分类单元(目)构建的系统树表明有4个大的分支。两种饶氏藻与石莼目的Ulva curvataU. rigidaEnteromorpha intestinalisMonostroma grevillei构成很强的支持分支(分支B),它们之间的核苷酸趋异性最低仅0.041,而与胶毛藻目的Chaetophora incrassata的趋异性则很显著,达0.112,因此,饶氏藻应属于石莼目的一个类群,且饶氏藻和泡状饶氏藻构成一单系起源的分支,这两个物种的趋异性仅0.002,显示出它们具有非常紧密的亲缘关系,很可能是1种1变种而不是2种。

    • 越南防己科植物新记录

      2012, 20(3):236-23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4

      摘要 (2352) HTML (0) PDF 1.89 M (2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越南防己科1新记录种肾子藤(Pachygone valida Diels),原记载分布于中国。该种产自越南北部和平(Hoa Binh)省的Mai Chau地区, 凭证标本保存在 HN。

    • 中国兰科二新记录种

      2012, 20(3):239-24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5

      摘要 (3390) HTML (0) PDF 2.71 M (1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中国西藏兰科植物二新记录种:无叶沼兰(Crepidium aphyllum (King & Pantl.) A. N. Rao)和矮生白点兰Thrixspermum pygmaeum (King & Pantl.) Holttum。无叶沼兰和本属另一腐生种C. saprophytum (King & Pantl.) A. N. Rao的主要区别为假鳞茎圆柱形,唇瓣平展,顶端圆形,中萼片直立。矮生白点兰与T. masciflorum A. S. Rao & J. Joseph相似,但本种花序短于叶,苞片螺旋排列、花瓣匙形、唇瓣下凹且3裂、中裂片顶端下凹、胼胝体有毛。

    • 五加科黑叶鹅掌柴的名实订正

      2012, 20(3):243-24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6

      摘要 (2638) HTML (0) PDF 2.60 M (1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发表的五加科( Araliaceae)黑叶鹅掌柴(Schefflera atrifoliata R. H. Miau)实为尾叶柏那参(Brassaiopsis producta (Dunn) C. B. Shang)之同物异名,予以归并。

    • 白蜡虫7种寄主植物叶片解剖结构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2012, 20(3):247-25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7

      摘要 (2594) HTML (0) PDF 7.17 M (1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石蜡切片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7种寄主植物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寄主植物的叶脉、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维管束解剖结构及数量性状特征在属、种间存在显著差异。7种寄主植物中,华南小蜡(Ligustrum calleryanum Decne.)和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表皮被毛,华南小蜡表皮毛浓密,白蜡树表皮毛稀疏,其它寄主植物表皮无毛;女贞树(Ligustrum lucidum Ait.)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脉的厚度最厚、维管束直径最大,其它寄主植物相对较小。因此,叶片表面光滑、叶脉发达、叶片肥厚是白蜡虫优良寄主植物的重要解剖学特征。7种寄主植物中脉和侧脉发达,近轴面凹陷,远轴面突起,肉脉包埋在叶肉中,推测叶脉突起和凹槽可能是白蜡虫固定位点选择的关键线索。

    • 不同倍性盾叶薯蓣的核型分析

      2012, 20(3):256-2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8

      摘要 (2714) HTML (0) PDF 4.56 M (2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根尖压片技术对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野生和栽培植株的染色体进行核型研究。结果表明, 野生盾叶薯蓣为二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2x=20=14m+6sm。4个栽培植株均为四倍体,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株 系A02-6为4x=40=20m+18sm+2st,株系A05-6为4x=40=16m+22sm+2st, 株系A09-2-1为4x=40=18m+20sm+2st,株系'红卫’为4x=16m+22sm+2st。不论是野生种还是栽培株系的核型类型均为2B型,且二倍体与四倍体间、四倍体的不同株系间的核型均存在较大差异。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3种地被竹对大气臭氧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2012, 20(3):263-26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09

      摘要 (2888) HTML (0) PDF 0.00 Byte (2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tus)、白缟椎谷笹竹(Sasa glabra f. albostriata) 3种优良地被观赏竹为试材,用开顶式同化箱(OTCs)模拟大气O3浓度,研究了不同O3浓度胁迫(环境背景大气、100 nL L-1和150 nL L-1)对竹子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气O3浓度的升高,美丽箬竹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黄条金刚竹呈相反变化规律,白缟椎谷笹竹呈下降趋势;它们的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明显。美丽箬竹的Pn日均值先缓慢升高后降低,黄条金刚竹先略有升高后急剧降低,白缟椎谷笹竹逐渐降低;大气O3浓度升高明显影响3种竹的光合参数日变化进程;大气O3浓度为100 nL L-1时,美丽箬竹的光合作用未受到抑制,黄条金刚竹和白缟椎谷笹竹则出现明显的抑制效应;大气O3浓度达150 nL L-1时,3竹种的光合生理都受到严重的伤害。耐受O3胁迫能力存在种间差异,美丽箬竹明显高于黄条金刚竹、白缟椎谷笹竹。

    • 生长光强对六个橡胶树品种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2012, 20(3):270-2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10

      摘要 (3058) HTML (0) PDF 5.92 M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6个橡胶树品种幼苗(适应1年后)在不同生长光强(100%、50%、25%和5%自然光)下的叶片光合系统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6个橡胶树品种对不同的光环境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在不同生长光强下,橡胶树幼苗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以及叶绿素含量(Chl)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光饱和点(LSP)和AQY(表观量子效率)则无显著差异。相同生长光强下,6个橡胶树品种间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叶绿素含量(Chl)有显著差异(P<0.05),其光补偿点(LCP)、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则无显著差异。综合比较各参数,RRIM600、云研77-4和PR107适宜于相对光强为100%~50%的植胶环境,而云研77-2、GT1和热研523适宜于相对光强为50%~25%的植胶环境。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粤东橄榄资源核心种质取样方案的研究

      2012, 20(3):277-2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11

      摘要 (2439) HTML (0) PDF 5.64 M (1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基于分子标记数据构建橄榄(Canarium album L.)核心种质的取样方案, 以粤东地区64份橄榄种质材料的ISSR分析结果为基础,分别利用SM和Nei & Li遗传距离,采用UPGMA聚类法进行多次聚类随机取样,比较了不同分组情况下P、S、L和G等取样策略对核心种质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群的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等参数,最终选择根据Nei & Li法计算遗传距离,G策略取样得到的16个样品作为核心种质。该核心种质保留了初始种质25%的样品,多态性位点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保留率分别为92.93%和98.31%,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分别为9.26%、102.56%、107.39%和106.29%。因此,按该方案进行取样的核心种质可以较好地代表原有种质库的遗传多样性。

    • 香蕉植株内生细菌群落多态性研究

      2012, 20(3):285-29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12

      摘要 (2758) HTML (0) PDF 4.99 M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平板法对香蕉(Musa nana)植株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细菌脂肪酸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香蕉的健康植株和感病植株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细菌21属24种。从健株分离得到9种内生细菌,其中根、茎和叶分别分离到6种、2种和8种内生细菌。从病株分离得到15属17种内生细菌,其中根、茎和叶分别分离到3种、11种和6种。香蕉健株根部的内生细菌含量最高,达5.195×106 cfu g-1,下部叶片内生细菌的含量最低,仅为30 cfu g-1;香蕉病株茎部内生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达1.05×107 cfu g-1。这说明香蕉在不同生长状态下,其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多样性。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钝叶榕榕果挥发物成分及其构成特征分析

      2012, 20(3):292-2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13

      摘要 (2734) HTML (0) PDF 5.10 M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钝叶榕与其传粉榕小蜂及两种协同进果的非传粉榕小蜂Diaziella yangiLipothymus sp.间的化学联系与分配机制,采用顶空动态法提取钝叶榕(Ficus curtipes Corner)雌花期和传粉后的榕果挥发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鉴定、分析了挥发物的成分和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从钝叶榕榕果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物成分,主要是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6-甲基-5-庚烯-2-酮、β-罗勒烯、反-β-金合欢烯、α-金合欢烯、α-派烯、香桧烯、顺-β-罗勒烯、顺-β-香柠檬烯、大香叶烯D和4,8-二甲基-1,3,7-壬三烯可能是构建钝叶榕特异性化学信息的基础。雌花期榕果挥发物释放量明显高于传粉后挥发物的释放量,且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异质性。这说明榕蜂育幼繁殖系统间存在着化学信息的联系。

    • 欧洲李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2012, 20(3):299-30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14

      摘要 (2967) HTML (0) PDF 2.89 M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离手段,从蔷薇科植物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 L.)种子中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松柏醛 (1)、东莨菪亭 (2)、(-)-二氢脱氢二松柏醇 (3)、(-)-榕醛 (4)、(E)-3,3'-二甲氧基- 4,4'-二羟基茋 (5)和5-羟甲基糠醛 (6)。这些化合物均系首次从欧洲李种子中分离得到。

    • >研究进展
    • 花色苷对高等植物器官颜色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

      2012, 20(3):303-3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15

      摘要 (3023) HTML (0) PDF 6.17 M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花色苷对高等植物器官颜色的决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花色苷本身的呈色属性、液泡定位及其在植物器官中的非均一性分布决定了花色苷能赋予植物器官颜色。花色苷单体和聚合体分子结构及其变化的多样性,以及花色苷合成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相关性决定了植物器官颜色的多样性。温度、光、水和矿质通过影响花色苷在液泡中的积累量而制约植物器官色度,液泡pH、氧化剂和还原剂通过影响花色苷的分子结构变化而制约植物器官色相。同时,细胞形状也通过影响花色苷的光学属性而制约器官颜色的变化。最后,还对植物器官颜色的机理和人工改良研究进行了展望。

    • 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研究进展

      2012, 20(3):311-31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3.016

      摘要 (2021) HTML (0) PDF 6.57 M (1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的类型、理化性质、生物合成和毒性作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