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2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蟛蜞菊属和孪花菊属(菊科-向日葵族)的细胞学研究

      2012, 20(2):107-11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01

      摘要 (3222) HTML (0) PDF 11.87 M (1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菊科向日葵族鳢肠亚族蟛蜞菊属(Sphagneticola O. Hoffm.)和孪花菊属(Wollastonia DC. ex Decne.)各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蟛蜞菊[S. calendulacea (L.) 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 核型公式为2n=18m+30sm+2st,南美蟛蜞菊[S. trilobata (L.) Pruski]的染色体数目为2n=56, 核型公式为2n=24m+28sm+4st, 孪花菊[W. biflora (L.) DC.]的染色体数目为2n=30,核型公式为2n=24m+4sm+2st,山孪花菊[W. montana (Blume) DC.]的染色体数目为2n=74, 核型公式为2n=37m+31sm+6st。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以前的有关资料,推测蟛蜞菊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为x=14和x=25,而不应是x=15。该属的3个新世界热带种[S. brachycarpa (Baker) Pruski、S. gracilis (Richard) Pruski和南美蟛蜞菊]可能都基于x=14, 其中S. gracilis为二倍体(2n=2x=28), S. brachycarpa和南美蟛蜞菊为四倍体(2n=4x=56); 唯一的亚洲种(蟛蜞菊)可能是基于x=25的二倍体(2n=2x=50)。染色体资料不支持将山孪花菊(x=37)这一植物置于孪花菊属(x=15)中。

    • 焦核与大核龙眼雌配子体发育、授粉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

      2012, 20(2):114-1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02

      摘要 (2791) HTML (0) PDF 15.46 M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人工授粉,采用压片法对大核龙眼‘九月乌’和焦核龙眼‘闽焦64-1’、‘闽焦64-2’、‘白核’等的自交与杂交后花粉管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同时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大核与焦核龙眼的雌配子体以及合子胚早期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龙眼胚珠在单核胚囊形成前就开始败育,且焦核品种(系)的败育率显著高于大核品种。不同亲本组合的授粉率存在差异,所有授粉组合在授粉36~48 h后均能观察到1个花粉管生长并进入胚囊受精。焦核品种(系)的胚胎在谢花后10 d开始败育,且败育率明显高于大核品种。受精是龙眼子房发育的首要条件,胚珠败育的雌蕊在谢花后10 d不膨大,不能发育形成焦核果实。谢花后10~30 d的早期胚胎败育是形成焦核龙眼的主要原因。焦核品种‘白核’胚乳具有成胚能力。约有24%的‘闽焦64-1’胚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助细胞、合点端细胞及胚乳发生异常,这可能与早期胚胎败育有关。

    • 石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

      2012, 20(2):121-12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03

      摘要 (2885) HTML (0) PDF 9.69 M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二价体提前分离、赤道板外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不均等分离等异常现象,各时期的畸形率都低于3%,石竹的减数分裂过程基本正常,石竹染色体数目2n=2x=30。

    • 芋营养器官中的草酸钙晶体及其可能的生理作用

      2012, 20(2):126-13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04

      摘要 (3227) HTML (0) PDF 11.20 M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徒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芋(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营养器官中晶体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用化学方法对晶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芋营养器官中的晶体为草酸钙结晶体,形态上可以分为针晶和簇晶两大类。含针晶束的异细胞有3种类型:含发射型草酸钙针晶束异细胞(存在于叶片、叶柄、块茎中),含大型草酸钙针晶束异细胞(存在于叶片、叶柄、块茎、块茎皮中),含大量草酸钙针晶的管状异细胞(仅存在于不定根中)。草酸钙针晶也有散乱分布于块茎和不定根中的。草酸钙簇晶在叶片、叶柄、块茎、块茎皮、不定根中均有分布,且叶片、叶柄、块茎皮中的簇晶比块茎和不定根中的尖锐。芋营养器官中的草酸钙晶体很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防止动物的取食。

    • 中国兰科一新记录属——拟线柱兰属

      2012, 20(2):132-13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05

      摘要 (3777) HTML (0) PDF 5.82 M (2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中国广西西南部发现的兰科(Orchidaceae)新记录属——拟线柱兰属(Zeuxinella Aver.)。该属与线柱兰属(Zeuxine)相近,不同在于唇瓣先端3裂,唇盘上具4条肉质的垫状凸起,喙不裂。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巴西橡胶树 HbERFB4-1 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2012, 20(2):135-14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06

      摘要 (3043) HTML (0) PDF 10.02 M (1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EST序列信息,利用RACE技术分离了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的1个AP2/ERF类基因,命名为HbERFB4-1。该基因cDNA全长732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47个氨基酸,不含内含子。推导的HbERFB4-1氨基酸序列与杨树(Populus trichocarpa)、蓖麻(Ricinus communis)、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大豆(Glycine max)中相应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78%、71%、62%和55%,具有典型的AP2类蛋白结构特征。聚类分析表明,HbERFB4-1属于ERF家族B4亚族。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胶乳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但乙烯利刺激后其在胶乳中的表达量迅速增加,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胶乳中乙烯信号的转导。

    • Gibberella fujikuroi侵染果蔗叶片病程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分析

      2012, 20(2):141-14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07

      摘要 (2858) HTML (0) PDF 18.67 M (1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用梢腐病病原菌(Gibberella fujikuroi)侵染不同果蔗品种叶片,对病程相关蛋白编码基因SoSODSoCHITSoPODSoTPS6P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蔗的SoSODSoCHITSoPODSoTPS6P受到梢腐病病原菌的诱导表达,丰城紫皮、白鳝、福安与拔地拉果蔗叶片中它们的表达量较高,而在温岭、宁德与歪干担叶片中的表达量较低。这说明这些病程相关蛋白编码基因表达水平与不同果蔗品种的梢腐病抗病性存在一定的关联。

    • 人工高温下苋菜叶的抗热特征和光合性能

      2012, 20(2):149-15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08

      摘要 (3302) HTML (0) PDF 14.13 M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连续6 昼夜人工热胁迫(40℃/35℃)对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两个栽培品种绿叶苋和花红苋叶片的组织结构、苋菜红素和热稳定蛋白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昼夜高温胁迫后,花红苋叶中苋菜红素大量积累,第6天时的含量是绿叶苋的1.81倍。苋菜红素在花红苋叶片下表皮、维管束细胞和上表皮中积累,但绿叶苋则不明显。花红苋栅栏组织结构正常,但绿叶苋出现部分断裂,叶绿体受损较为严重。花红苋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幅较绿叶苋低,热稳定蛋白含量轻微上升,其光补偿点和饱和光强比绿叶苋明显滞后。高温胁迫6 d后,绿叶苋的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均显著低于花红苋(P<0.01)。可见,高温下苋菜红素在组织或细胞中的积累与花红苋的耐热性密切相关,较好地维持了花红苋叶片相对稳定的光合性能。

    • 渗透胁迫和离子毒害对转Bt基因棉幼苗生长及离子分布的影响

      2012, 20(2):156-1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09

      摘要 (3126) HTML (0) PDF 13.79 M (1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渗透和盐胁迫处理对转Bt基因抗虫棉(Gossypium hirsutum) 99B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幼苗不同器官离子吸收和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渗透和盐胁迫均对转Bt基因抗虫棉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PEG的抑制作用最强,而3种盐的抑制程度以CaCl2>NaCl>Na2SO4,且在Na+含量相同时,Cl-的毒害大于SO42-。渗透胁迫下使根、茎和叶中的Na+和Cl-含量提高,K+、Ca2+、SO42-含量和K+/Na+、Ca2+/Na+和SO42-/Cl-比值降低,且地上部的变化幅度大于地下部的,其中以PEG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CaCl2,Na2SO4处理最弱。这些说明,转Bt基因抗虫棉99B的耐盐性较弱。

    • 土壤盐度对加拿利海枣幼苗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影响

      2012, 20(2):163-16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10

      摘要 (3017) HTML (0) PDF 10.78 M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加拿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 Hort. ex Chab.)幼苗培养在不同盐度(1.2~14.5)的土壤中,探讨土壤含盐量对其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基质盐度的提高,幼苗新生叶片数降低且叶片死亡数增加。随基质盐度的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在低盐度时增加而当盐度超过5.1时下降。土壤盐度在1.2~5.1时,MDA含量约为4.30 μmol g-1,以后随土壤盐度的升高而升高。SOD活性在低盐时升高,土壤盐度超过10.8时,SOD活性迅速下降。盐胁迫下叶片Na+和Cl-含量升高,K+、Ca2+、Mg2+含量及K+/Na+下降。盐胁迫导致加拿利海枣生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叶片有效光合面积减少,离子平衡破坏。这些表明加拿利海枣具有很高的耐盐能力,其幼苗在土壤盐度5.1时生长正常,当土壤盐度为10.8时才开始出现受害症状,适宜在滨海地区推广应用。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广州增城叶迳背乐昌含笑林群落特征研究

      2012, 20(2):169-1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11

      摘要 (2794) HTML (0) PDF 15.10 M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州南亚热带低丘平地的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 Dandy)林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的乐昌含笑林组成种类复杂,1600 m2样带内有维管束植物44科58属70种,种子植物属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体现出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群落结构较复杂,灌层密集而优势种明显,大径级个体较多,群落的胸高断面积极大,达66.13 m2 hm-2;频度分析表明本群落不符合Raunkiaer的频度定律,具有最大频度的种群比例小;基于样带面积统计的优势种年龄结构分析表明,群落建群种均属衰退种群,但从区域角度结合优势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分析表明,本群落属本地带顶级群落类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 戴云山罗浮栲林主要乔木树种营养生态位研究

      2012, 20(2):177-18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12

      摘要 (2913) HTML (0) PDF 13.12 M (1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生态位空间分割,应用多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戴云山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营养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各物种在不同资源空间的营养利用情况存在差异。同一物种不同龄级生态位宽度不同,同一龄级不同物种生态位宽度也存在差异。罗浮栲天然林主要种群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2~0.3的有33对,占27.5%;大于0.3的有51对,占42.5%,群落中优势种种群生态位具有较大程度重叠,对资源的利用能力相似且竞争格局明显。乔木层中,个体多度分布较大的罗浮栲与其它树种生态位重叠在0.042~0.424,罗浮栲与其它物种在资源利用上所受到的竞争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按照经典的分层频度分析,罗浮栲种群属于典型的衰退种,与群落演替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多尺度响应研究

      2012, 20(2):184-19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13

      摘要 (2904) HTML (0) PDF 16.45 M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3S技术平台支撑下,用典范对应分析排序方法对武夷山风景区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尺度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取样尺度上(粒度分别为30 m、90 m、150 m、210 m、300 m和450 m),排序轴总特征值呈递减趋势,依次为9.626、7.814、5.708、4.019、3.386、2.310;前4轴累积景观环境解释量变化程度小(97.3%~98.8%),前2轴各尺度平均累积解释量为89.4%,景观-环境的相关系数呈先减后增趋势。6个尺度中环境因子与景观格局的平均相关系数依次为郁闭度(0.7989**)>腐殖质层厚度(0.7248**)>海拔(0.6083**)>坡度(0.6132**)>经度(-0.4064**)>土层厚度(0.3696**)>纬度(0.0614)>坡向(0.0295)。风景区景观类型可划分为3类,即与海拔因子密切相关的裸地、河流、建设用地、农田景观,与土壤因子密切相关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景观,以及受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茶园、经济林、竹林、灌草丛景观。因此,风景区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具有尺度效应,各环境因子对排序轴相关系数的影响规律在6个取样尺度内可尺度推绎。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枝顶孢属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代谢产物研究

      2012, 20(2):192-19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14

      摘要 (3069) HTML (0) PDF 8.61 M (1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组织分离法从采集于广东鼎湖山的腐殖质中分离得到一株枝顶孢属真菌(Acremonium sp. SC0105),其固体发酵物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多种柱层析,从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姜糖脂B (1)、姜糖脂C (2)、D-甘露醇(3)、酒渣碱(4)、枝顶孢素F(5)。其中酒渣碱是首次从枝顶孢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 海南产木薯茎化学成分研究

      2012, 20(2):197-20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15

      摘要 (2904) HTML (0) PDF 6.98 M (1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呋喃(1)、肥牛木素(2)、3-吲哚甲酸(3)、3,9,13-megastigmanetriol (4)、穗花杉双黄酮(5)、yucalexin P-21 (6),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46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 陆地革菌的化学成分研究

      2012, 20(2):201-20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16

      摘要 (1877) HTML (0) PDF 8.62 M (1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陆地革菌(Thelephora terrestris)子实体中分离得到9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鉴定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 -醇 (1),(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6β -三醇 (2),(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 (3),24-亚甲基羊毛甾-8-烯-3β -醇 (4),熊果酸 (5),木栓酮 (6),cerebroside B (7),(2S,3S,4R,2'R)-2-(2'-羟基二十二碳酰氨基)-十八碳烷-1,3,4-三醇 (8),(2S,3S,4R,2'R)-2-(2'-羟基二十三碳酰氨基)-十八碳烷-1,3,4-三醇 (9)。

    • 荔枝核的五个苷类成分

      2012, 20(2):206-20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17

      摘要 (2082) HTML (0) PDF 5.45 M (2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溶剂分部和多种色谱分离,从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核中得到5个苷类成分。经光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松脂素4-O-β- D-吡喃葡萄糖苷 (1)、苯乙基β- D-吡喃葡萄糖苷 (2)、乙基β- D-吡喃葡萄糖苷 (3)、乙基α- D-吡喃葡萄糖苷 (4)和胞苷 (5)。它们均为首次从荔枝核中分离得到。

    • >研究进展
    • 蝴蝶兰属植物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2012, 20(2):209-2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2.02.018

      摘要 (2675) HTML (0) PDF 24.35 M (1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蝴蝶兰属(Phalaenopsis)植物的种质资源, 杂交育种过程中亲本的选择和某些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杂交组合登录情况等进行了综述,并且对我国杂交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蝴蝶兰属植物遗传育种现状,就如何加快我国蝴蝶兰属植物杂交育种和新品种培育的进程提出了建议。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