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1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磷脂脂肪酸法分析鹤山针叶林和荷木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2011, 19(2):97-1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01

      摘要 (3912) HTML (0) PDF 7.83 M (1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分析广东鹤山两种人工林——针叶林和荷木林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两种人工林的磷脂脂肪酸总量(PLFAs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细菌PLFAs)、真菌特征脂肪酸(真菌PLFAs),以及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特征脂肪酸的含量都是0~20 cm土层最高;荷木林的PLFAs总量高于针叶林,但这种差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 且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在相同土层,细菌PLFAs含量均显著高于真菌PLFAs含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丰富度受林型和土层综合作用的影响;单一的PLFAs中,i13:0、a13:0、17:0、cy17:0和16:0等脂肪酸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较大;i16:0、cy19:0、18:1ω9c、i15:0、18:2ω6c和a17:0等脂肪酸对第二主成分贡献较大。

    • 水分条件对干热河谷锥连栎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2011, 19(2):105-1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02

      摘要 (3198) HTML (0) PDF 8.54 M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 Skan)在4种施水量下的种子萌发、幼苗早期生长形态及生物量分配的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水量对锥连栎的种子萌发过程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水量增加,其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以及萌发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萌发时滞和萌发速率系数呈下降趋势。锥连栎幼苗早期生长对施水量的适应幅度较大,每次施水4~12 mm时,幼苗均能存活,但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施水量的减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速度均出现显著减缓。同时,施水量对锥连栎幼苗生物量分配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水量增加,幼苗根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表明在生物量分配上锥连栎幼苗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施水量减少时,光合产物将向地下部分迁移,增加根冠比。

    • 林芝云杉群落特征的研究

      2011, 19(2):113-11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03

      摘要 (4066) HTML (0) PDF 7.75 M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析了林芝云杉( Picea likiangensis var. linzhiensis )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性。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共有维管植物144种,隶属于53科116属,其中只含1种的属占81.03%。林芝云杉群落的区系组成、植物生活型谱、叶片性质等特征反映了群落的温带性质。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乔木层郁闭度为0.4~0.8,林芝云杉大多为乔木层的单一优势种,有时与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华山松(Pinus armandii)等混生,而群落植物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优势种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表明,该种群处于稳定状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为32.6364,其Shannon-Wiener指数为3.0926,Simpson指数为0.9366,均匀度指数为0.8942,且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 多蒴灰藓对强紫外线照射的生理响应

      2011, 19(2):120-12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04

      摘要 (3554) HTML (0) PDF 7.06 M (1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多蒴灰藓(Hypnum fertile)置于紫外辐射下照光3周,研究了紫外辐射对多蒴灰藓的损害及其生理响应。结果表明: 与对照(自然环境)相比,多蒴灰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紫外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MDA含量却明显增加,SOD、POD和CAT活性也相应增加;增加紫外辐射量会引起多蒴灰藓的氧化胁迫,其能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来减轻这种胁迫。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采收期和贮藏温度对金艳猕猴桃品质的影响

      2011, 19(2):127-13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05

      摘要 (6395) HTML (0) PDF 7.62 M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金艳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A. eriantha) 4个不同采收期(Ⅰ~Ⅳ)在常温[(23±1)℃]贮藏60 d,以及低温(4℃)贮藏2、4、6月后常温货架14 d内果实品质和果肉色彩的变化。结果表明:采收期Ⅰ和Ⅳ的果实在常温贮藏过程中呼吸高峰出现早、失重快,可滴定酸(TA)、维生素C(Vc)含量和果肉硬度迅速下降;而采收期Ⅱ和Ⅲ的果实呼吸高峰出现晚,保持了较高的TA、Vc含量和果肉硬度。4个采收期猕猴桃果实在常温贮藏期间,果实亮度L*、色度C*和色彩角h显著降低;而在低温贮藏后常温货架期间,果实色彩角h相对于亮度L*和色度C*变化更加明显。研究表明,采收期Ⅱ和Ⅲ为金艳猕猴桃的适宜采收期,色彩角h可以作为适宜的指标反映猕猴桃果实的后熟与衰老,而低温贮藏6个月金艳猕猴桃仍能保持较好的食用品质和色彩。

    • 采后龙眼果肉自溶过程中PME基因的表达分析

      2011, 19(2):135-14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06

      摘要 (3942) HTML (0) PDF 6.73 M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PCR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果胶甲酯酶基因(PME)表达与采后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果肉自溶的关系。从龙眼果实中分离得到3个包含3′非翻译区的PME基因片段,分别命名为DlPME1、DlPME2 和DlPME3,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多种植物的PME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了常温(22℃)和低温(4℃)贮藏下的龙眼果肉自溶过程中3个PME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常温贮藏下,果肉自溶过程中DlPME1的表达逐渐减弱,DlPME2 和DlPME3的表达先增高后降低;低温贮藏下,果肉自溶过程中DlPME1和DlPME3的表达先增强后降低,而DlPME2 的表达持续减弱。这些表明,龙眼果实PME基因在常温和低温下的果肉自溶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常温下可能与DlPME2和DlPME3的表达有关,而低温下可能与DlPME1和DlPME3的表达有关。

    • 基因枪法获得转cry1Ac基因甘蔗的研究

      2011, 19(2):142-14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07

      摘要 (4139) HTML (0) PDF 7.34 M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定向克隆原则,以pGreenⅡ0229为载体骨架,cry1Ac为目的基因,bar为筛选标记基因,构建了大小为8602 bp的植物表达载体pUBCG0229-cry1Ac。酶切结果表明,构建的载体pUBCG0229-cry1Ac结构完全正确。用基因枪轰击法将pUBCG0229-cry1Ac质粒DNA转化甘蔗(Saccharum Complex)品种福农95-1702和桂糖94-119的胚性愈伤组织,使用PPT(phosphinothricin)对轰击后的材料进行继代、分化和生根筛选,移栽成活后使用Basta溶液喷洒进行初步筛选,共获得86株抗性植株,通过PCR检测、Dot-Southern检测及PCR产物测序,证明已将cry1Ac基因整合到其中22株甘蔗基因组中。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中国石豆兰属(兰科)二新记录

      2011, 19(2):149-15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08

      摘要 (9362) HTML (0) PDF 3.10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中国兰科石豆兰属2新记录种,即普洱石豆兰(Bulbophyllum didymotropis Seidenf.)和版纳石豆兰(Bulbophyllum protractum Hk. f.),并提供描述和图片。

    • 兜兰亚属12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2011, 19(2):152-15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09

      摘要 (3843) HTML (0) PDF 6.11 M (2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兜兰亚属(Paphiopedilum subgenus Paphiopedilum)1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12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存在差异,其中菲律宾兜兰(P. philippinense)的核型公式为2n=2x=26=16m+10sm, 长瓣兜兰(P. dithanum)为2n=2x=26=20m+6sm, 密毛兜兰(P. densissimum)为2n=2x=26=22m+4sm, 飘带兜兰(P. parishii)和带叶兜兰(P. hirsutissimum)为2n=2x=26=24m+2sm, 亨利兜兰(P. henryanum)、虎斑兜兰(P. markianum)和根茎兜兰(P. rhizomatosum)为2n=2x=26=26m, 而胼胝兜兰(P. callosum)为2n=2x=32=2M+24m+6sm, 布玲兜兰(P. microchilum)为2n=2x=38=28m+10sm, 卷萼兜兰(P. appletonianum)和海南兜兰(P. hainanensis)为2n=2x=38=30m+8sm。兜兰亚属的染色体主要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未见随体;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2.07~3.44, 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比率为0~0.231,核不对称系数为53.50%~58.95%。长瓣兜兰、飘带兜兰、亨利兜兰、密毛兜兰、虎斑兜兰、带叶兜兰和根茎兜兰等6种的核型类型为1B型,其余6种为2B型。

    •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分布及其区系特点

      2011, 19(2):159-16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10

      摘要 (4162) HTML (0) PDF 6.50 M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调查,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有兰科(Orchidaceae)植物33属62种,以地生兰占优势,有22属45种;附生兰11属16种;腐生兰1属1种。从海拔分布来看,1000 m以上的高海拔区域主要分布的是中国特有种和温带分布种;400 m以下的低海拔区域则以热带分布种为主。单种属有21属,占保护区兰科植物总属数的63.6 %。保护区兰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1个分布型和2个变型,种以东亚分布占主体。保护区特有种丰富,中国特有种15种。与邻近地区相比,保护区兰科植物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最高(44.0%),与庐山自然保护区的最低(38.2%)。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大型海藻龙须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2011, 19(2):166-170. DOI: doi: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11

      摘要 (4141) HTML (0) PDF 5.50 M (1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Bory) Daws)中分离获得了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S)-1-O-棕榈酸-3-O-β-d-吡喃半乳糖甘油酯(1)、(2S)-1-O-棕榈酸-2-O-棕榈油酸-3-O-β-d-吡喃半乳糖甘油酯(2)、(2S)-1-O-棕榈酸-2-O-油酸-3-O-β-d-吡喃半乳糖甘油酯(3)、棕榈酸(4)、亚油酸(5)、尿苷(6)、腺苷(7)、邻苯二甲酸丁酯异丁酯(8)和1,4-二苄氧基苯(9)。它们均为首次从龙须菜中分离得到。

    • 见血封喉种子中的强心苷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

      2011, 19(2):171-1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12

      摘要 (3340) HTML (0) PDF 5.63 M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海南产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 (Pers.) Lesch.)种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强心苷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NMR, MS, IR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杠柳苷元(1)、见血封喉阿洛糖苷(2)、见血封喉去氧阿洛糖苷(3)、毒毛旋花子苷元(4)、毒毛旋花子阿洛糖苷(5)、毒毛旋花子爪哇糖苷(6)和去葡萄糖桂竹香毒苷(7)。化合物7为首次从见血封喉种子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7均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人胃癌细胞(SGC-7901)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

    • >研究简报
    • 海南龙血树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与有效引物筛选

      2011, 19(2):177-18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13

      摘要 (3959) HTML (0) PDF 6.30 M (2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因子试验与正交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 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 筛选出16条有效引物并优化了它们的退火温度, 此外还检测了体系的重复性。优化后的25 μL反应体系包含:10× PCR buffer 2.5 μL, 3.0 mmol/L MgCl2, 300 μmol/L dNTPs, Taq聚合酶3.0 U, 引物0.2 μmol/L, DNA模板20 ng。该反应体系可用于海南龙血树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

    • >研究进展
    • 基于EST数据库进行SNP分子标记开发研究进展及在猕猴桃属植物中的应用研究

      2011, 19(2):184-19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1.02.014

      摘要 (3492) HTML (0) PDF 12.29 M (3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基于EST数据库开发SNP标记的特点、开发策略等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在中华猕猴桃复合体(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中开发EST-SNP的基本思路和初步结果,为后续分子实验验证及其在自然居群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并为其它相关物种的EST-SNP分子标记开发提供借鉴。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