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8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和多样性分化特点研究

      2010, 18(6):593-5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0

      摘要 (3615) HTML (0) PDF 8.70 M (1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大尺度的植物分布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分析,探讨了云南种子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多样性分化特点。结果表明,从科到属和种,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的数据集离散程度均呈递增趋势。相对属和种而言,科的多样性的空间分异和高值区域并不明显, 这可能与科、属、种所代表的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有关;南部地区属和种的多样性明显高于除滇西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种的多样性分布中心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地区、云南南部地区、哀牢山、无量山地区和昆明地区,这可能与生境异质性和热量条件有关。相对科而言,属的区系分化强度的空间分异更为明显, 并与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比较接近, 暗示着植物多样性与区系分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相对科而言,属的区系分化中心高值区域更为明显。总体上, 云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分化可能与其生境、热量条件和地质历史有关。

    • 荷木人工林蒸腾与冠层气孔导度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010, 18(6):599-60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02

      摘要 (3363) HTML (0) PDF 9.64 M (1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荷木人工林水分利用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于2007年12月(干季)和2008年9月(湿季)对荷木(Schima superba)人工林的15株样树树干液流进行测定并结合环境因子,计算林段总蒸腾(Jd)和冠层气孔导度(gs)。结果表明:边材面积(As)越大的径级对林段总蒸腾量的贡献越大。Jd干湿季差异显著,9月和12月平均分别为21.1 g H2O s-1和7.03 g H2O s-1,显示了明显的季节变化。环境因子与Jd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依次为:光合有效辐射(PAR)>水汽压亏缺(VPD)>空气相对湿度>气温。gs在9月和12月的最大值分别为30.8 mmol m-2s-1和19.7 mmol m-2s-1;gs与PAR呈线性正相关;当PAR >1000 μmol m-2s-1且VPD>2 kPa时,gs与VPD呈线性负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gs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显示所研究时间内土壤水分状况对荷木人工林蒸腾没有显著影响。

    • 华南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特征研究

      2010, 18(6):607-6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03

      摘要 (3512) HTML (0) PDF 7.80 M (1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华南地区4种25年林龄的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特征。测定了林内0~10 cm和10~20 cm层土壤的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含量、易分解碳库/稳定性碳库大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结果表明,4种林型土壤TOC含量为:马占相思林>大叶相思林>湿地松林>荷木林,其中豆科人工林(马占相思和大叶相思林)的TOC含量显著高于非豆科人工林(湿地松和荷木林)。在表土层(0~10 cm),荷木林易分解碳库最大(7.80 mg g-1),易分解性碳潜在周转时间最短(49 d),马占相思林易分解碳库最小(2.14 mg g-1),占总碳量也最小(8.63%),说明马占相思林土壤有机碳库比其它人工林具有更好的稳定性。4种人工林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马占相思林>湿地松林>大叶相思林>荷木林,马占相思林显著高于其它3种人工林,表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格局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相似,较高的微生物量有利于更多的枯枝落叶转化为土壤有机碳。在亚表土层(10~20 cm),大叶相思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最大,马占相思林最小,与表土层的格局相反,但亚表土层微生物碳总含量并不高。因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有关。

    • 闽西山地耐寒桉属树种/种源引种试验研究

      2010, 18(6):613-6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04

      摘要 (3434) HTML (0) PDF 9.80 M (1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5.5年生21种耐寒桉树的53个种源在闽西山地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在树种/种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经聚类分析可将参试树种/种源分为5类,适宜在闽西山地推广种植的树种包括巨桉(Eucalyptus grandis)、邓恩桉(E. dunnii)、柳桉(E. saligna)、边沁桉(E. benthamii var. benthamii)、道里格白桉(E. dorrigornsis)和赤桉(E. camaldulensis)等,其中巨桉最优种源是来自Near Coffs Harbour NSW的20116号,5年生时材积生长量达171.03 m3 hm-2,邓恩桉最优种源是来自NSW的20633号,5年生时材积生长量达158.61 m3 hm-2,边沁桉最优种源是来自NSW的18788号,5年生时材积生长量达110.96 m3 hm-2。原产地海拔对桉树的适应性影响不大,而降雨的分布类型是引种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子,最优树种/种源是来自南纬26º~30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南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北部内陆夏雨型树种/种源,邓恩桉、巨桉、边沁桉和柳桉可耐-4~-4.5℃的低温,适宜在闽西山地引种栽培。

    • 天宝岩3种典型森林类型CWD持水能力的比较

      2010, 18(6):621-62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05

      摘要 (3442) HTML (0) PDF 7.47 M (1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典型森林类型内粗死木质残体(CWD)的持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柳杉(Crytomeria fortunei)林内CWD的持水量最低;不同森林类型各类CWD的水分蓄持能力不同,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林内以倒木>枯立木>树桩,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林和柳杉林内为枯立木>倒木>树桩;CWD有效持水量和自然含水率随CWD腐烂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 海南龙血树种群生境及自然更新能力调查

      2010, 18(6):627-63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06

      摘要 (3583) HTML (0) PDF 9.07 M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海南岛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生境、人为破坏情况和自然更新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其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属典型的岩石伴生型植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少雨地区,常生长在陡峭且裸露的花岗岩或石灰岩的石缝残积土中,或紧贴石壁生长于砂壤土中,其伴生树种以小乔木或灌木为主;由于无节制采挖和生境破坏,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数量已十分有限。自然条件下海南龙血树的更新方式有种子更新、根蘖更新和桩蘖更新,但现有生境条件下无论何种更新方式均无法有效地实现种群的扩大和更新。可见,原生境破坏和无节制采挖是海南龙血树濒危的外因,“濒危生境”造成种子无法萌发或幼苗生长失败,导致种群无法实现自然更新是内因和主要原因。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国产堇菜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2010, 18(6):633-64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07

      摘要 (4105) HTML (0) PDF 11.82 M (2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基于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对国产堇菜属(Viola L.)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选择Hybanthus concolor和鳞隔堇(Scyphellandra pierrei)作为外类群,对国产堇菜属植物54种1亚种共66个序列进行分析。分子系统树中获得强烈支持的中国堇菜属属下组级分类群有Sect. Viola、Sect. Diffusae、Sect. Bilobatae、Sect. Vaginatae。Subgen. Melanium与Sect. Viola和Sect. Trigonocarpae聚在一起,说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但Sect. Trigonocarpae支获得的支持率较低。分子系统树证实了Subgen. Dischidium与Subgen. Chamaemelanium的近缘关系,但不支持根据距的长短将Subgen. Dischidium划分为Sect. Longicalcaratae和Sect. Brevicalcaratae的处理。而Pinnatae类群应该作为Sect. Adnatae下的一个亚组处理。根据分子系统发育和形态学特征对V. lucens、V. magnifica、V. dissecta、V. yunnanensis等的分类地位进行了重新评价。

    • 油果樟属和近缘属的网脉结构式样

      2010, 18(6):643-64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08

      摘要 (3122) HTML (0) PDF 6.70 M (1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油果樟属(Syndiclis Hook. f.)及其近缘属琼楠属(Beilschmiedia Nees)、孔药楠属(Sinopora J. Li et al.)、国产土楠属(Endiandra R. Br.)和Potameia的网脉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网脉结构可分为3种类型:A型网格小且小脉无游离末端;B型网格小但有不分枝或简单分枝的游离末端;C型网格粗且网脉末端多分枝。琼楠属网脉结构多样,具有全部3种类型,其余4属均仅有1种类型,油果樟属、孔药楠属以及土楠属均为A型,明显不同于Potameia的C型网脉结构。

    • 娃儿藤属(萝藦科)植物花粉器形态

      2010, 18(6):650-6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09

      摘要 (3135) HTML (0) PDF 5.28 M (2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光镜对我国萝藦科(Asclepiadaceae)娃儿藤属(Tylophora) 17种植物的花粉器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着粉腺的形态有4种类型:长圆形、近方形、三角形和倒立三角形。花粉块的形态有3种类型:球形、长球形和超长球形。花粉块柄的长度、着粉腺和花粉块的形态和大小在种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可作为区分种的辅助特征,对娃儿藤属植物的分类有较大意义。

    • 落葵薯粘液细胞分布及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2010, 18(6):655-6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10

      摘要 (3537) HTML (0) PDF 8.41 M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 (Tenore) Steenis)粘液细胞的分布及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粘液细胞普遍存在于落葵薯的茎、叶、叶柄中,粘液细胞单个散生分布于茎的髓及皮层组织中;叶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都可见粘液细胞,且海绵组织中的数量明显多于栅栏组织中的;叶柄中的粘液细胞不多,主要分布在维管束四周的皮层组织中。粘液细胞的发育分为4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液泡化阶段、成熟阶段和细胞质解体阶段。粘液细胞最早出现于第六叶原基,且其发育与茎、叶器官的组织分化不同步。

    • 越南木兰科植物新记录

      2010, 18(6):661-66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11

      摘要 (4283) HTML (0) PDF 3.81 M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越南木兰科1新记录种Michelia mannii King,原记载分布于印度。该种产自越南北部的Cuc Phuong 国家公园的原生石灰岩森林和越南南部的Lam Dong 省的Langbiang地区。凭证标本保存在 CHI, CPNP, IBSC, L和VFU。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中国板栗EST-SSR信息分析及其通用性

      2010, 18(6):665-66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12

      摘要 (3217) HTML (0) PDF 7.17 M (1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已公布的壳斗科(Fagaceae)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48501条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EST序列,其中8479条EST含有 12116个长度大于10 bp的SSR,EST-SSR的出现频率为24.98%。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是中国板栗EST-SSR最主要的重复类型,分别占总数的38.05%和42.20%。对中国板栗EST-SSR标记在茅栗(C. seguinii)和锥栗(C. henryi)上的通用性检测表明,677对中国板栗EST-SSR引物皆能扩增,证实这些引物在栗属中国特有种间具有很高的通用性。115个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表明,中国板栗、茅栗和锥栗分别有106、108和101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在575个等位基因中,有260个(45.22%)是3物种的共有等位基因,各物种都有各自特有的等位基因。这项研究为中国栗属植物EST-SSR标记的建立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 草莓ζ-胡萝卜素脱氢酶基因ZDS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2010, 18(6):670-67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13

      摘要 (3485) HTML (0) PDF 6.82 M (1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果实中克隆到ζ-胡萝卜素脱氢酶基因ZDS,命名为FaZDS,其cDNA全长2148 bp,具有1个171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6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FaZDS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的ZDS蛋白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草莓与苹果的ZDS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原核表达结果表明FaZD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高效表达。用半定量RT-PCR技术进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FaZDS基因在草莓的花、叶片和果实中均有表达,表达量为花>红果>粉红果>白果>青果>叶。

    • 石硖龙眼未成熟种子种胚的萌发及成苗的研究

      2010, 18(6):675-67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14

      摘要 (3176) HTML (0) PDF 5.14 M (2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花后82~87 d的石硖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 ‘Shixia’)未成熟果实在4℃贮藏24 h,研究种子与种胚的萌发与成苗情况。结果表明,河沙直播未成熟胚的最终成苗率达到80%,远高于离体培养未成熟种子的最终成苗率(12.63%~44.03%);虽然4℃的低温贮藏略为推迟了河沙直播未成熟胚的萌发时间,但对最终成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大,这对龙眼杂交育种中未成熟种子种胚的挽救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黄瓜‘新津春四号’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2010, 18(6):679-6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15

      摘要 (3324) HTML (0) PDF 6.83 M (1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根癌农杆菌介导‘新津春四号’黄瓜(Cucumbis sativus L.)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瓜叶片适宜的潮霉素(Hygromycin, Hyg)筛选浓度为40 mg L-1;500 mg L-1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 Carb)可有效抑菌。预培养2 d有利于转化;共培养2 d有利于提高转化频率并避免农杆菌的过度生长;添加150 μmol/L乙酰丁香酮(Acetosyringone, AS),农杆菌浸染液pH 5.7、浓度0.8,浸染时间8 min为最佳遗传转化条件。再生植株经gus基因的瞬时表达检测及PCR检测证明hpt基因已成功转化。

    • >研究简报
    • 短葶飞蓬减数分裂、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及其对应的花部形态特征

      2010, 18(6):685-68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16

      摘要 (2845) HTML (0) PDF 4.90 M (2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压片-透明法对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它们与花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短葶飞蓬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花序和花蕾形态变化与减数分裂、雄配子体的发育时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花蕾的长度可有效确定该花蕾中减数分裂与雄配子体发育时期。

    • >研究进展
    • 一种兼具研究与应用开发价值的盐生植物——海马齿

      2010, 18(6):689-69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17

      摘要 (2841) HTML (0) PDF 10.28 M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 L.)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滨海地区的多年生兼性草本盐生植物。综述了海马齿在耐干旱、高盐及重金属离子等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潜在的开发价值及可能的用途。

    • 蝴蝶兰离体培养及其相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2010, 18(6):696-70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6.018

      摘要 (2692) HTML (0) PDF 16.07 M (1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蝴蝶兰(Phalaenopsis)的离体培养、褐化及控制、物理化学诱变、转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蝴蝶兰离体培养中的外植体选择、体细胞胚胎及类原球茎诱导、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培养方式、褐化控制等关键因素,并概括了生物反应器、转基因、诱变育种等相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成体植株的花梗、茎尖和种子以及试管苗的叶片、茎尖、根尖等均可作为外植体;影响外植体褐化的主要因素有培养基的种类、pH值、温度、外植体的生理状况等;蝴蝶兰诱变育种及转基因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