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18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
    • 中国马蓝属(爵床科)新组合和新分类群

      2010, 18(5):469-4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1

      摘要 (4005) HTML (0) PDF 33.30 M (4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广义的马蓝属(Strobilanthes Blume)概念,提出3个新组合:匍匐半插花(S. primufolia (Nees) Y. F. Deng & J. R. I. Wood),直立半插花(S. cumingiana (Forst.) Y. F. Deng & J. R. I. Wood)和狭叶马蓝(S. atropurpurea var. stenophylla (C. B. Clarke) Y. F. Deng & J. R. I. Wood);描述了8新种:南岭马蓝(Strobilanthes austrosinensis Y. F. Deng & J. R. I. Wood)、冯氏马蓝(S. fengiana Y. F. Deng & J. R. I. Wood)、陶氏马蓝(S. taoana Y. F. Deng & J. R. I. Wood)、启无马蓝(S. wangiana Y. F. Deng & J. R. I. Wood)、景东马蓝(S. atroviridisY. F. Deng & J. R. I. Wood)、西畴马蓝( S. rostrata Y. F. Deng & J. R. I. Wood)、黄连山马蓝(S. spiciformis Y. F. Deng & J. R. I. Wood)和匍匐马蓝(S. procumbens Y. F. Deng & J. R. I. Wood)。对南岭马蓝、黄连山马蓝、景东马蓝和匍匐马蓝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

    • 中国爵床科一新组合——尾叶爵床

      2010, 18(5):485-48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2

      摘要 (4127) HTML (0) PDF 5.46 M (2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尾叶纤穗爵床(Leptostachya caudatiflora H. S. Lo & D. Fang)的花药下方一室基部具距,应为爵床属植物, 提出1个新组合——尾叶爵床(Justicia caudatifolia (H. S. Lo & D. Fang) Z. P. Hao, Y. F. Deng & T. Daniel)。这样,纤穗爵床属仍为单种属。

    • 天麻属——广东省兰科植物一新记录属

      2010, 18(5):488-49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3

      摘要 (4135) HTML (0) PDF 6.54 M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广东兰科植物一新记录属——天麻属(Gastrodia R. Br.),提供北插天天麻(G. peichatieniana S. S. Ying)的详细形态描述及照片,该种原记录仅分布于中国台湾。

    • 中国鸡矢藤属花粉形态

      2010, 18(5):491-49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4

      摘要 (3610) HTML (0) PDF 13.61 M (2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鸡矢藤属(Paederia L.) 6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鸡矢藤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辐射对称,小型或中型,极面观3-裂圆形至钝三角形,赤道面观呈长圆球形或近长球形,具3个萌发沟,无内萌发孔。外壁纹饰网状、细网状或穿孔状,孔边缘具小刺状突起或无。臭鸡矢藤(P. foetida)和白毛鸡矢藤(P. pertomentosa)具有花粉二型现象,其中白毛鸡矢藤(P. pertomentosa)是首次报道。花粉二型现象与花柱二型现象可能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与前人的观点一致。推测鸡矢藤属外壁纹饰的可能演化趋势为:穿孔、网状、细网状→粗网状;网眼内无棒状突起→网眼内有棒状突起。鸡矢藤属花粉的外壁纹饰变化较大,且无内萌发孔,是茜草科花粉过渡类型的特征。

    • 大花美人蕉花发育过程中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动态变化

      2010, 18(5):497-50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5

      摘要 (4048) HTML (0) PDF 10.82 M (15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 Bailey)不同发育时期花瓣、苞片和花萼上气孔的分布情况、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瓣、苞片和花萼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花瓣、苞片和花萼上表皮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均小于下表皮的。随着花的发育,花瓣、苞片和花萼上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一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 >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
    •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流的养分特征研究

      2010, 18(5):502-5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6

      摘要 (3416) HTML (0) PDF 22.61 M (17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的5种养分元素K、Ca、Mg、N、P进行了测定,结合水量分配规律,研究了森林降雨过程中养分在水相中的含量变化特征和输入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离子浓度均为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流,且增幅较大,而平均浓度以K+和总氮(TN)含量最高;总磷(TP)、磷酸盐(HPO42-)、总有机磷(TOP)含量均最低。(2) 大气降雨中的离子平均浓度中以总有机氮(TON)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282;最小的是NO3-(0.502);穿透雨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TOP(2.357);最小的是TN(0.621)。树干流中各养分元素浓度与树种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3) 季风常绿阔叶林树干流和穿透雨各养分对森林土壤的年输入量为TN>K+>Ca2+>Mg2+>TP,树干流和穿透雨对森林土壤层Ca2+的输入大于凋落物分解输入。因此,大气降雨是养分从林冠层转移到土壤层的重要因素。

    • 气候变化对5种植物分布的潜在影响

      2010, 18(5):511-52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7

      摘要 (3632) HTML (0) PDF 29.06 M (2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ART(分类和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模型,采用A2和B2气候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独叶草( Kingdonia uniflora)、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和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目前适宜分布范围相比,气候发生变化后,观光木的分布范围变化不大,其它植物则缩小;观光木的新适宜与总适宜分布范围扩大,而其它植物缩小;草丛蓉和刺五加的目前适宜、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缩小幅度较大,鹅掌楸和独叶草次之;观光木和鹅掌楸向目前适宜分布区北部区域扩展,独叶草向西南区域扩展,草丛蓉和刺五加的适宜范围在2081~2100年会散失。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的适宜分布范围随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不一致,观光木的目前适宜、独叶草的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以及草苁蓉的分布范围与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这些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将随气候变化而发生变化。

    • 深圳市大南山地区铁榄群落研究

      2010, 18(5):523-52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8

      摘要 (3507) HTML (0) PDF 16.15 M (2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深圳市大南山地区的主要植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铁榄(Sinosideroxylon wightianum)常生长在瘠薄坡地、陡峭沟谷中,是该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林群落,常组成单优势群落,呈斑块状分布,也是该地区存留的少数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之一;大南山地区的铁榄群落有10个主要类型,铁榄是常绿阔叶林植被的主要特征种;大南山地区铁榄群落结构简单,物种分布不均匀,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 铁榄以II级小树为主,兼有I级苗木和III级壮树,表明铁榄在群落中的优势度仍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铁榄与漆树等物种间的种间联结关系薄弱,表明群落处于群落演替的早期发育阶段。

    •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沉水樟林种群生态位分析

      2010, 18(5):530-53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09

      摘要 (3839) HTML (0) PDF 14.33 M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12个样地13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生态位重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沉水樟林的优势种群多数为广生态位,对资源有一定共享性,其中沉水樟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且在群落径级分布中占绝对优势,表明沉水樟种群在群落中具有比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较高,其中大于0.5的种对占44.9%;相对来说,沉水樟与生态位较宽树种的重叠值较大,生态位重叠值多为0.05~0.10,没有大于0.10的,表明目前沉水樟尚能适应该群落生境,与群落中其他树种竞争还不激烈,可以与生态位较宽的物种形成混交林。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白沙枇杷果实发育、果实水势及与裂果关系研究

      2010, 18(5):536-54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0

      摘要 (3598) HTML (0) PDF 10.40 M (1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生长在山坡地6年生白沙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的裂果与果实发育、可溶性糖含量、土壤相对含水量及果实水势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覆盖地膜、断根和果实套袋技术对预防裂果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白沙枇杷果实的发育,果形指数变小;临近成熟期,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加,同时果实水势也升高。模拟大雨后,果实水势与裂果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41。这说明白沙枇杷临近成熟时,果实内积累了大量的可溶性糖等高渗透物质,从高含水量的土壤中大量吸收水分,使果实水势升高,导致裂果。以覆盖地膜、断根和果实套袋组合的技术预防裂果的效果最好,其中覆盖地膜和断根对预防裂果的贡献较大。

    • 栲树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

      2010, 18(5):541-54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1

      摘要 (3325) HTML (0) PDF 13.33 M (2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基因组DNA富集法FIASCO对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建群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进行了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从栲树基因组中分离和筛选了15个微卫星位点,并对江西九连山栲树自然分布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栲树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每个位点在28株栲树个体上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6.7 (4~8个),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90 (0.250~1.000),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698 (0.293~0.867)。每个位点的第一排除概率值Pr (Ex1)为0.043~0.527,位点综合值为0.9972。单个位点的第二排除概率Pr (EX2)为0.159~0.694,位点综合值为0.9999。这些微卫星标记可为研究栲树的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遗传结构提供有效的遗传工具。

    • >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裂叶荨麻主要营养成分及重金属安全性评价

      2010, 18(5):547-55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2

      摘要 (3606) HTML (0) PDF 10.87 M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裂叶荨麻(Urtica fissa Pritz.)嫩茎叶的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和重金属等含量,采用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系数比值法,对裂叶荨麻嫩茎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裂叶荨麻矿物质除Na和Se外,其余各元素的含量、尼克酸和膳食纤维含量均高于其它蔬菜,其蛋白质含量为6.2%(鲜重),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1.69%;裂叶荨麻嫩茎叶蛋白质贴近度为0.8667,氨基酸比值系数为62.53,仅次于芹菜,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裂叶荨麻嫩茎叶中的Hg、Pb、As含量均未超过蔬菜的卫生限量标准,属于可食安全范围。

    • 应用超声波技术强化提取余甘多糖

      2010, 18(5):552-55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3

      摘要 (3110) HTML (0) PDF 16.09 M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超声波时间、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 L.)多糖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时间、料液比、超声波提取温度。余甘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475 W、超声波时间70 min、料液比1: 20、超声波提取温度80℃,余甘多糖收率为95.86 mg g-1 DW。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余甘多糖是含有糖醛酸的α型吡喃酸性杂多糖,超声波处理没有改变多糖结构。

    • 小叶榕叶中具有抗HSV活性的黄烷成分

      2010, 18(5):559-56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4

      摘要 (3427) HTML (0) PDF 10.44 M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叶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鉴定了(+)(2R,3S)阿夫儿茶素(1)、(-)(2R,3R)表阿夫儿茶素(2)、(-)(2R,3S)阿夫儿茶素-(4α-8)(2R,3S)阿夫儿茶素(3)、(-)(2R,3S)阿夫儿茶素-(4α-8)(2R,3R)表阿夫儿茶素(4) 4个黄烷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2对兔肾细胞中培养的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具有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9 和0.55 mg mL-1,治疗指数(TI)分别为4.31和3.19,可用作小叶榕叶药材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从该提取物中还分离鉴定了另外7个已知成分: 儿茶素(5)、phaseic acid (6)、苯甲酸(7)、4-羟基苯甲酸(8)、间苯三酚(9)、胡萝卜苷(10)和β-谷甾醇(11)。

    • 细花线纹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2010, 18(5):564-56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5

      摘要 (3979) HTML (0) PDF 11.90 M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色谱技术对细花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 var. graciliflora)全草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了11种单体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分别鉴定为牡荆素(vitexin, 1)、藿香黄酮醇(pachypodol, 2)、猫眼草黄素(chrysoplenetin, 3)、9-羟基-5,7-豆甾二烯-4-酮(9-hydroxy-5,7-megastigmadien-4-one, 4)、3,9-二羟基-5,7-豆甾二烯-4-酮(3,9-dihydroxy-5,7-megastigmadien-4-one, 5)、黑麦草内酯(loliolide, 6)、4-乙酰-5-甲基二氢呋喃-2-酮(4-acetyl-5-methyldihydrofuran-2-one, 7)、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aldehyde, 8)、5-甲氧甲基-1H-吡咯-2-甲醛(5-methoxymethyl-1H-pyrrole-2-carbaldehyde, 9)、3-吲哚甲醛(indole-3-aldehyde, 10)和丁二酸单丁酯(succinic acid monobutyl ester, 11)。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线纹香茶菜中分离得到。

    • 牛膝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2010, 18(5):569-57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6

      摘要 (2605) HTML (0) PDF 9.53 M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种子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N-反式-阿魏酰酪胺(1)、亚油酸甘油酯(2)、β-蜕皮甾酮(3)、水龙骨甾酮B(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5)、竹节参皂苷-1(6)、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苷(7)和胡萝卜甙(8)。化合物1、2、5和7为首次从牛膝中分离。

    • 海南国产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2010, 18(5):573-5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7

      摘要 (2619) HTML (0) PDF 8.50 M (1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国产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3,3´-(3-hydroxypropane-1,2-diyl)diphenol (1)、guaiacylacetone (2)、6-羟基-2-(4´-羟基-2-苯乙基)色酮 (3)、6-羟基-2-(2-羟基-2-苯乙基)色酮 (4)、6-羟基-2-(2-苯乙基)色酮 (5)和5α,6β,7α,8β-四羟基-2-(4´-甲氧基-2-苯乙基)-5,6,7,8-四氢色酮 (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首次从国产沉香中分离得到。

    • >研究进展
    • 沿海地区森林风害研究综述

      2010, 18(5):577-58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8

      摘要 (3377) HTML (0) PDF 23.54 M (4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导致森林风害的因素、风害对沿海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风害评估方法、降低森林风害的经营管理措施等方面,综述了风害与沿海森林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我国未来应加强在不同尺度下沿海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局域和区域尺度下各类生物/非生物因素与森林风害的关系以及森林风害预测评估模型的构建等3方面的研究。

    • 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适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2010, 18(5):586-59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10.05.019

      摘要 (2824) HTML (0) PDF 18.11 M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喀斯特地区适生植物的生境适应性、光合生理、水分生理、养分生理、菌根生理以及遗传生理等方面综述了当前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开展的一些生理生态学研究成果,提出今后喀斯特地区需要开展适生植物的钙适应机制、碳循环以及抗旱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