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观光木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2009, 17(5):419-42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19

      摘要 (2712) HTML (0) PDF 1.51 M (2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解剖学研究。观光木的花药由花药原基发育而来,具4个小孢子囊,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2~3层中层和1~2层绒毡层组成。中层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开始解体,最终消失;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细胞具1~2核,在花药发育过程中不断分泌各种物质,提供小孢子发育,直到花粉成熟绒毡层才自溶消失。初生造孢细胞分裂形成次生造孢细胞,次生造孢细胞再转化为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修饰性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交叉型、对称型或“T”型(极少),成熟花粉粒二细胞型,开花时散出。观光木的成熟花粉粒存在严重的败育现象。

    • 毛钩藤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

      2009, 17(5):427-43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45

      摘要 (2677) HTML (0) PDF 2.34 M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了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毛钩藤花两性,具5枚雄蕊,花药4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花药开裂时,药室内壁高度纤维化带状加厚。花药壁的发育方式属于双子叶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在四分体时期开始沉积花粉外壁,小孢子大液泡化时期开始沉积花粉内壁。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毛钩藤的花粉发育特征和茜草科植物基本一致。毛钩藤绒毡层属于分泌型,双重起源,分别起源于次生周缘层和药隔细胞。小孢子发育早期绒毡层开始降解并分泌形成大量乌氏体,花药开裂时绒毡层完全消失,剩下少量乌氏体。小孢子早期内壁加厚突出形成,小孢子细胞核分裂以后内壁加厚开始脱落,花药开裂时,只剩下少量的内壁加厚突出。初步推测,内壁加厚突出与乌氏体共同作用为雄配子体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 羽叶薰衣草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2009, 17(5):436-44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96

      摘要 (3174) HTML (0) PDF 2.07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羽叶薰衣草(Lavandula pinnata L.)雄性不育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羽叶薰衣草花药4枚,每枚花药通常具4个小孢子囊。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从外向内分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为四面体及十字交叉型。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可分为造孢细胞期、减数分裂时期、小孢子发育早期、小孢子发育晚期。未观察到二胞花粉期和成熟花粉期。羽叶薰衣草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花粉时期,细胞内物质解体并逐渐消失变成空壳花粉或花粉皱缩变形成为各种畸形的败育花粉。在此之前小孢子的发育正常。羽叶薰衣草小孢子不育机制体现在绒毡层过早解体、四分体时期以后各细胞中线粒体结构不正常、胼胝质壁与小孢子母细胞脱离、花药壁细胞中淀粉出现时间异常等。

    • 薇甘菊水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分离鉴定及表达分析

      2009, 17(5):445-45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339

      摘要 (2680) HTML (0) PDF 588.76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水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在植物防御系统中的作用,采用RACE法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cDNA文库中克隆到薇甘菊水杨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SAMT全长cDNA,并进行外源表达以及水杨酸诱导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 299 bp,其中编码区长1 089 bp,编码362个氨基酸,Blast显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仙女扇(Clarkia breweri)的相似性为74%,证实其主要功能是将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甲基化成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MeSA),由此将该基因命名为MmSAMT,GenBank登录号为FJ869889。将MmSAMT 编码序列克隆至pET-32a(+)载体, 转化Rosetta-gami (DE3)中表达,SDS-PAGE显示单体分子量在40 kD左右,与预测结果一致。Western blot显示在20℃、0.05 mmol/L IPTG和180 r min-1下诱导6 h,可获得较多的可溶性蛋白质。对喷施100 µmol/L SA薇甘菊叶片中MmSAMT的转录谱进行研究,该基因的诱导受到SA的激活,48 h的表达水平达最高,暗示MmSAMT可能通过催化合成MeSA引发系统获得性抗性,提高抗性防御的警戒等级。

    • 紫茎泽兰hsp90和hsp17.66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2009, 17(5):451-45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76

      摘要 (3028) HTML (0) PDF 722.47 K (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为材料,采用基于PCR方法的染色体步行和改良的热不对称交错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TAIL-PCR)两种方法分别克隆到hsp90和hsp17.66基因的5’上游启动子序列,长度分别为864 bp和1485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434253和FJ434252)。测序结果表明:这两个启动子序列均具有hsp启动子特有的HSE元件,及其他一些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 如TATA-box, CAAT-box等。

    • 不同光照及赤霉素处理对菟丝子寄生关系建立的影响

      2009, 17(5):458-46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87

      摘要 (2975) HTML (0) PDF 864.54 K (1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菟丝子属 (Cuscuta spp.) 隶属于旋花科 (Convolvulaceae),为寄生草本植物。成熟菟丝子的根、叶已退化,只能通过缠绕寄主及形成吸器从寄主体内获取养分。菟丝子种子中储存的营养物质通常只能维持幼苗不超过3周的时间,因而,尽早发现寄主并与之建立寄生关系对其生存至关重要。菟丝子有着广泛的寄主范围,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浸染机制,但对首次使用LED作为光源,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及GA3对菟丝子(Cuscuta spp.)弯钩打开、缠绕发生与吸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信号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参与了菟丝子对寄主的识别及缠绕发生的调控,而化学信号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GA3参与了对菟丝子缠绕发生的调控,但对弯钩打开没有明显的作用。除了典型的光敏色素作用外,还有另一类光反应(HER)参与了上述过程,这类光反应可由879 nm远红光引发,证明菟丝子存在HER,还有Pfr向Pr的暗转化过程,在缠绕发生过程中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发生相互作用。

    • 类芦和狗牙根内生固氮菌初步研究

      2009, 17(5):465-4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49

      摘要 (2975) HTML (0) PDF 471.57 K (1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水土保持禾草的固氮能力, 利用乙炔还原法(ARA)对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植株内生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类芦茎部和狗牙根叶片中存在高固氮酶活性的内生固氮菌群;这些菌群在无氮培养基上经划线分离纯化得到40个菌株, 其中26株有微弱固氮酶活性, 14株检测不到固氮酶活性;从类芦茎部和狗牙根叶片中筛选到的固氮菌群在兼性厌氧的环境中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 且在石蜡油密封条件下, 两者的固氮酶活性均最高;在不改变自然界微生物之间的协同关系情况下, 混合菌群均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 而人为组配混合得到的菌群固氮酶活性较低。

    • 短枝木麻黄小枝单宁对其幼苗生长及单宁含量的效应

      2009, 17(5):471-4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36

      摘要 (3427) HTML (0) PDF 678.76 K (2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小枝中提取的单宁处理其幼苗,探讨其化感作用及其对幼苗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宁对木麻黄幼苗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处理15 d后,单宁的化感作用对芽长的抑制程度显著高于根长。单宁处理后,幼苗体内单宁含量也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尤其是总酚和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含量,单宁溶液的浓度与被处理幼苗体内单宁含量间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因此,短枝木麻黄体内的单宁会对同种的幼苗产生化感作用,这种化感作用不仅影响幼苗的生长和发育,也会通过影响幼苗体内次生代谢物质的形成而影响幼苗对食草动物和其他不利因素的抵抗能力。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 2,4-二硝基苯酚对采后龙眼果皮脂氧合酶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2009, 17(5):477-4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329

      摘要 (3007) HTML (0) PDF 951.69 K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福眼’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 ‘Fuyan’)果实为材料,研究呼吸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DNP)对采后果皮脂氧合酶(LOX)活性、膜脂脂肪酸组分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及其与果皮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DNP处理导致龙眼果皮细胞膜透性、LOX活性和褐变指数增加,膜脂脂肪酸组分中的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等饱和脂肪酸的组分增加,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花生一烯酸(C20:1)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组分下降,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脂肪酸不饱和度下降。因此认为,DNP促进了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可能是由于提高了LOX活性,促进了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而引起膜系统完整性受损,最终导致细胞膜结构的破坏, 使酚酶与酚类物质接触而引起酚类物质氧化的结果。

    • 黔西南红土型金矿硬叶小金发藓对几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特征

      2009, 17(5):483-48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47

      摘要 (2947) HTML (0) PDF 427.38 K (1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黔西南红土型金矿硬叶小金发藓(Pogonatum neesii (C. Muell.) Dozy)植株及其土壤中的Au、Pb、Cu、、Zn、Ca、Mg、Hg和As等8种金属元素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植物对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硬叶小金发藓体内的金属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对不同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具有较大的差异,Ca-Mg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Hg-As呈显著正相关。该植物对Hg和As均具有强烈的富集作用。

    • 陆地棉核不育株扦插繁殖与宿生保持及杂种优势利用

      2009, 17(5):489-49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89

      摘要 (2964) HTML (0) PDF 386.74 K (2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广西南宁冬季无霜冻的气候特点,对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洞A细胞核雄性不育扦插株与宿生株及其杂交一代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1 a生扦插株开花较早,茎粗、主茎节间长度、铃重、子指4个性状显著好于实生株,但扦插株的种子产量显著低于实生株,其原因是果枝扦插形成的僵苗占扦插株的23.04%,而且扦插株全为不育株,实生株中则有50%左右的可育株;(2)2 a生扦插株性状与实生株无显著差异;(3)由扦插繁殖的不育株和种子繁殖的不育株配制的杂交F1代的产量与纤维品质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扦插繁殖陆地棉核不育株用于多年杂交制种是可行的,选择营养枝扦插是陆地棉核不育株扦插繁殖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 马占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及其动态模拟

      2009, 17(5):494-50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51

      摘要 (2956) HTML (0) PDF 808.87 K (2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BIOME-BGC模型对广东鹤山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生态系统1985~2100年间的碳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马占相思生物量在前12 a增长较快,之后增长缓慢,最终达到300 t hm-2;预计2100年马占相思生物量在干、根、叶中的分配分别为73.91%、21.74%和4.35%。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碳贮量在前12 a增长较快,之后增长缓慢并最终维持在325 t C hm-2左右,在造林初始阶段主要分布于土壤中,之后在植被、土壤和凋落物3大碳库中的分配分别为43.08%、52.30%和4.62%;马占相思净初级生产力(NPP)在4~12 a较大,最大可达11 t C hm-2,之后下降至3~6 t C hm-2;马占相思叶面积指数(LAI)前3 a增长迅速,5 a达到7.84,之后下降,约为2.7~5.0;LAI与NPP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I可能是限制马占相思林NPP增长的主要因子。模拟结果还显示马占相思林前期生长迅速,但随后生长缓慢,叶生物量还出现负增长现象。因此,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在以马占相思作为先锋树种进行地带性森林植被恢复时,可在12 a后进行林分改造。

    • 广西木论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水平与植被及地形的关系

      2009, 17(5):502-50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93

      摘要 (2910) HTML (0) PDF 667.70 K (1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广西木论喀斯特森林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的土壤养分特征,测定了陡坡、缓坡、洼地3种主要地形内林地0~5 cm表层土壤中的有机质(SOM)、氮、磷、钾含量,以及它们在石土面、土面两类主要小生境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林分成熟度高、优势种不明显的原生林积累了高水平的SOM,缓坡石土面最高, 达345 g kg-1,洼地的含量较低,但仍在80 g kg-1以上;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含量也较高。以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广西野桐(Mallotus conspuyrcatu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等为优势种的次生林,物种多样性较原生林低,SOM、TN、AN含量也低,缓坡石土面和土面小生境的SOM分别为110 g kg-1和77 g kg-1,是原生林的32%和35%,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陡坡,而洼地的差异不明显。全磷(TP)、有效磷(AP)、全钾(TK)、有效钾(AK)含量在两林型间差异无明显规律。原生林和次生林土壤养分含量(除TK外)以缓坡>陡坡>洼地;但次生林中三者间无显著差异。同类型样地内小生境土壤养分含量(除TK外)均为石土面含量高于土面。

    • 水稻内生真菌Fusarium moniliform ZSU-1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009, 17(5):510-51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32

      摘要 (3307) HTML (0) PDF 293.10 K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内生镰刀菌对稻田病害生物防治的物质基础,对一株来自健康水稻茎部的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 ZSU-1进行发酵培养,用色谱技术分别对其菌体提取物、发酵液提取物进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1D、2D NMR、质谱等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镰刀菌酸(1)、镰刀菌酸•脱氢镰刀菌酸缔合物(1: 1)(2)、白僵菌素(3)和甘露醇(4)。鉴于镰刀菌酸、镰刀菌酸•脱氢镰刀菌酸缔合物(1: 1)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推测这两个化合物对稻田病害生物防治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 水稻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的研究进展

      2009, 17(5):514-51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5.2248

      摘要 (3285) HTML (0) PDF 426.53 K (2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是生物体内信号转导途径MAPK级联反应的重要组分,通过传递胞内外信号,介导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反应、激素反应、调控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对水稻(Oryza sativa)MAPK家族的结构、作用机制、分类以及在抗逆应答、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为水稻MAPK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