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9, 17(4):315-3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206
摘要: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圆瓣姜花(Hedychium forrestii Diels)的花部维管束系统解剖结构,探讨了同源异形的各轮花器官维管束来源和属性。结果表明,圆瓣姜花的2枚花瓣状结构为外轮雄蕊成员;唇瓣是三重结构,其中脉源于1枚外轮雄蕊维管束系统,两侧脉源于2枚内轮雄蕊维管束系统;上位腺体为隔膜蜜腺。本研究支持Thompson和Gregory关于姜科唇瓣是三重结构的观点;与其他姜科植物一样,圆瓣姜花子房延长部形成的上位腺体属于隔膜蜜腺而不是雄蕊成员。与已研究过的姜花属植物比较,姜花属花器官维管束系统的来源与走向是一致的,同源异形现象在姜花属植物花的进化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为解释花器官属性提供重要线索。
郑书馨 , 古松 , 江莎 , 任艳萍 , 王永周 , 赵娜 , 高玉葆
2009, 17(4):321-32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174
摘要: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黄顶菊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花药具4个花粉囊,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由4层细胞构成—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属于变形型,其细胞为双核;(2)从孢原细胞出现到二细胞花粉粒形成,同一花药四个花粉囊的发育不同步;(3)孢原细胞为单孢原起源;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形成的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排列;(4)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三个萌发孔,花粉外壁具有明显的刺,偶尔观察到巨大花粉;(5)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花药壁中层毗邻绒毡层的一面产生外绒毡层膜,包被绒毡层和小孢子母细胞。
2009, 17(4):328-33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108
摘要:通过野外观察和繁育系统的实验, 对黄花牛耳朵(Chirita lutea Yan Liu et Y. G. Wei)的传粉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花牛耳朵的花期从7月初至8月底, 单株花期约35~47 d, 单花花期约6~10d , 花的开放无固定的时间。在花期内花粉活性约80%, 柱头可授性约75%~90%。花粉/胚珠比率(P/O)为1215.73±266.13。柱头在花药散粉时已生长至花筒口部, 明显高于花药, 便于接受异花花粉。黄花牛耳朵不存在无融合生殖,高度自交亲和,但较难发生自动的自花授粉,产生种子主要依靠传粉媒介。自然授粉的结实率明显低于人工授粉的结实率,存在传粉限制,蜜蜂(Apidae sp.)、方头泥蜂(Crabro sp.)、无垫蜂(Amegilla sp.)是主要的传粉者。
黄运峰 , 杨小波 , 党金玲 , 罗涛 , 叶凡 , 杨立荣
2009, 17(4):343-35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200
摘要:在对海南岛南端沿海低山丘陵森林植被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2科484属876种(包括变种);植物区系成分热带性质较强,热带性的科有78科,占总科数的69.64%,其中泛热带分布科有47科,占41.96%,是最大的类型。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的属占优势,各占非世界属总数的33.47%和19.62%;中国特有属有3属,分别为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海南椴属(Hainania)和乐东藤属(Chunechites),其分布中心为海南岛。热带成分的种占非世界种数的74.94%,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中国特有种有204种,占总种数的23.13%,其中海南特有种有78种。与琼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比较,两地种子植物区系在物种组成上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不同的气候和地质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区域分异引起的。
2009, 17(4):351-3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398
摘要:报道了广东竹亚科13新组合,1新名称和3新异名,其中簕竹属3新组合1新名称,牡竹属4新组合,青篱竹属5组合1新异名,箬竹属2新异名及方竹属1新组合。
2009, 17(4):355-35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326
摘要:对中国萝藦科眼树莲属两新记录种线叶眼树莲Dischidia singularis Craib 和倒卵叶眼树莲Dischidia griffithii Hook. f.作了描述,并给出中国眼树莲属的分种检索表。
2009, 17(4):358-36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202
摘要:通过RT-PCR从蓝色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花瓣中克隆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F3,5H)全长cDNA (GenBank登记号EF37102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克隆的F3,5H基因与GenBank登记号D14588、Z22545和DQ352142等的F3,5H基因序列高度一致;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记号BAA03438.1(矮牵牛)、BAC10997.1(银杯草)和AAV85470.1(马铃薯)的高度同源,同源率分别为99%、88%和87%。利用pBIN19、pBluescript SK(+)和pMD18-PchsA质粒成功构建了花特异性启动子PchsA驱动的F3,5H基因的表达载体pBIN19-PchsA-F35H,并导入到野生型发根农杆菌K599中。利用K599诱导菊花生根,不定根的诱导率可达30.7%。这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蓝色花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周玉萍 , 赵军 , 何涛 , 程惠珍 , 段俊 , 田长恩
2009, 17(4):365-3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221
摘要: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IQM3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推定IQM3的启动子中存在多种光、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可能参与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RT-PCR分析表明,IQM3在拟南芥莲座叶、花序叶、茎、花和根中的表达较强,但在荚果中的表达很弱;IQM3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iqm3-1和iqm3-2分别是功能缺失和超表达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分析表明,IQM3基因与种子萌发及幼苗子叶膨大有密切关系。
2009, 17(4):371-37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215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组蛋白脱乙酰化酶SIR2家族成员(SRT3001、SRT3002、SRT3003、SRT3004、SRT3005、SRT3006和SRT3007)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R2 HDACs家族成员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分布于细胞的不同部位;它们编码的蛋白均含有蛋白激酶C磷酸化、酪蛋白激酶II磷酸化、N-糖基化、N-豆蔻酰化4个相同的位点;它们均无跨膜区,且为亲水蛋白质,都无信号肽。多序列比对发现稻瘟病菌SIR2 HDACs家族结构域高度保守,均含有SIR2结构域;这些蛋白可能参与病原菌的转录调节、能量代谢和染色质沉默等过程。
2009, 17(4):378-3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205
摘要:40℃连续6 d处理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两个栽培品种花红苋和绿叶苋,探讨热胁迫下它们生理特性的改变。结果表明:与绿叶苋相比,高温下花红苋叶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PO(多酚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苋菜红素显著积累。绿叶苋对高温表现敏感,苋菜红素含量在处理2 d后明显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和质膜透性均高于花红苋,叶片呈现较明显的氧化漂白症状。与常温对照相比,高温下两种苋菜的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热胁迫下花红苋积累较多的苋菜红素和渗透调节物质,酶活性提高,可能是其对高温逆境具有较好耐受能力的生理基础。
2009, 17(4):383-38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156
摘要:以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茎尖及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改良B5培养基(B5大量元素和钙盐+MS有机物、铁盐、微量元素)最有利于吊钟花的培养, 外植体在改良B5+2,4-D 1 mg L-1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在含BA 1∼2 mg L-1+NAA0.1∼0.5 mg L-1培养基中,可诱导产生不定芽。继代培养以改良B5+BA 1 mg L-1+NAA 0.5 mg L-1培养基的增殖系数最高。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 2 mg L-1为最佳,生根率可达80%以上。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0%以上。
谢伟东 , 陈建华 , 赖家业 , 石海明 , 黄开响 , 刘敬宝 , 黎向东
2009, 17(4):388-39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125
摘要:利用温度指数(WI)、湿润指数(HI)等气候因子,研究了蒜头果(Malana oleifera Chun et S. Lee)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极端最高温、7月均温、年均温、≥10℃年积温和年均降水量是蒜头果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由半峰宽(PWH)计算法确定蒜头果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0~22.0℃,年降水量为1 106.5~1 585.1 mm;水热组合较好的乐业地区是蒜头果的主要分布区。极端高温和干燥的气候可能是蒜头果分布区逐渐缩小并濒危的重要因素。
2009, 17(4):395-40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163
摘要:以南亚热带退化丘陵生态恢复进程中16种3 a生木本植物为对象,研究叶片重要特征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N、P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值,N: P平均值则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成熟叶片的N和P含量之间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001),N: P与N有弱的正相关关系(r=0.322, P<0.01),与P显著负相关,推断植物叶N: P主要由P决定(r=0.639, P<0.00001)。含N量高的植物具有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合N利用效率(PNUE)和低的比叶重(LMA),反之,含N量低植物具有低的Pmax、PNUE和高的LMA;Pmax与PNUE极显著正相关,LMA与PNUE极显著负相关。
林朝展 , 祝晨蔯 , 张翠仙 , 赵钟祥 , 何文江 , 李锦坤 , 柴玲 , 邓洁薇 , 韦瑀龙
2009, 17(4):401-40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229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杜虹花(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杜虹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0.14%。其中(-)-斯巴醇(20.23%)、β-石竹烯(17.22%)、大根香叶烯(8.06%)和β-桉叶烯(5.52%)为其主要成分。此外,t-榄香烯(4.18%)、马兜铃烯(3.78%)、异香橙烯氧化物(2.71%)及4-松油醇(2.50%)的含量也较高。抗氧化实验中,3种不同浓度的挥发油均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有明显的量-效相关性。
2009, 17(4):406-40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189
摘要: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 Dandy)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检出61个峰,鉴定了其中4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1.41%。其中石竹烯(18.74%)、β-榄香烯(14.56%)、榄香醇(13.14%)、γ-榄香烯(9.18%)、α-桉叶醇(7.22%)、α-石竹烯(5.20%)和γ-桉叶醇(4.90%)为主要成分。
2009, 17(4):409-4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4.2246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粤东产重瓣臭茉莉(Clerodendrum chinense (Lour.) Merr.)挥发油进行提取, 并运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31个峰, 确定了31种化合物, 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成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100%, 其主要成份1-辛烯-3-醇(蘑菇醇) (49.50%)、(E)-3-己烯-1-醇(青叶醇) (13.39%)、芳樟醇(9.41%)、环己醇(3.37%)、3-辛醇(1.69%)、n-正戊酸-(Z)-3-己烯酯(1.42%)、1-己醇(1.38%)、糠醛(1.37%)和a-萜品烯醇(1.17%)等9种化合物占全油的81.53%。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