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1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温敏雄性不育水稻培矮64S花药发育过程中钙的变化

      2009, 17(3):211-21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233

      摘要 (3007) HTML (0) PDF 1.40 M (2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焦锑酸钾沉淀法研究了温敏雄性不育水稻(Oryza sativa L.)培矮64S在高温引起雄性不育与正常可育花药发育过种中Ca2+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当培矮64S生长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引起雄性不育,与可育花药相比,不育花粉母细胞中有较多的液泡、较多的Ca2+沉积和较少的线粒体,并且有较多的Ca2+沉积在不育花药的中间层、表皮层和绒毡层中。到四分体与单细胞花粉时期,不育花药的木质部细胞的次生加厚壁上有较多的Ca2+沉淀,连接组织中的Ca2+沉淀也大大增加,所有不育花粉外壁较厚而发育都不正常。在单核细胞早期,不育花粉的四分体细胞中有较明显的大液泡出现。不育花药中的Ca2+在花药发育的各时期均比可育花药要多。这些结果说明在高温生长条件下,花粉母细胞发育的异常、花药中Ca2+沉积的增加、绒毡层与花粉外壁发育的异常可能与培矮64S花粉败育相关。

    • 农杆菌介导的MpASR蛋白在洋葱表皮细胞的定位研究

      2009, 17(3):218-22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43

      摘要 (3572) HTML (0) PDF 866.90 K (4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比较不同侵染液浓度、侵染时间、取材部位、预处理等条件下的转化效果,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转化系统,并且成功检测到大蕉ASR蛋白(MpASR)与GFP的融合蛋白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分布。

    • 巴西橡胶树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cDNA克隆及其序列特征分析

      2009, 17(3):223-22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70

      摘要 (3030) HTML (0) PDF 486.63 K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胶乳的RNA为Tester;叶片RNA为Driver,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构建了一个胶乳特异表达基因差减文库。通过反式Northern点杂交(reverse Northern dot blots)筛选到一个与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橡胶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高度同源的阳性克隆R363。采用RACE方法获得该克隆的全长cDNA(GenBank登陆号: AY461414)。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长1 156 bp,含有873 bp的阅读框,编码29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2.9 kD,等电点为7.2,含有N-端跨膜螺旋区。同源性分析表明R363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异戊烯基转移酶家族的特征,含有cis-异戊烯基链转移酶的5个高度保守区,推测R363可能是一种新的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R363在胶乳中高度表达,在叶中不表达。乙烯处理前后表达强度一致,表明该基因表达不为乙烯所诱导。

    • 野生二粒小麦籽粒含硒量的差异分析

      2009, 17(3):229-23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226

      摘要 (3258) HTML (0) PDF 533.26 K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 对种植于黔中的来自以色列15个野生二粒小麦群体110个基因型籽粒含硒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 15个群体含硒量差异极显著(P ≤0.001);110个基因型籽粒硒含量和单粒硒含量分别为0.043~0.409 mg kg-1和0.008~0.125 mg seed-1, 平均值分别为0.180 mg kg-1和0.046 mg seed-1。籽粒硒含量和单粒硒含量最低的基因型分别是Gamla群体的TZ120和Mt. Hermon群体的TZ8, 最高的基因型分别为Bat-Shelomo群体的TZ36和TZ34。在群体水平上硒浓度差异明显, 变异系数CV为9%~74%;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表明, 籽粒硒含量分别与该群体起源地海拔、年平均降雨量、平均干旱天数呈显著负相关, 与年均温、8月均温、1月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单粒硒含量的相关分析与籽粒硒含量的相似。野生二粒小麦籽粒含硒量的差异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其遗传多样性将为小麦硒营养机理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材料。

    • 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

      2009, 17(3):237-24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87

      摘要 (3124) HTML (0) PDF 423.52 K (2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温度、pH值、二价阳离子等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sen)溶血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培养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约为64.69±6.43 HU L-1,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活性为6.17±0.61×10-6 HU;在实验温度(0~37℃)下,溶血活性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pH 6.0时的溶血活性最高;Cu2+、Mg2+、Mn2+、Ca2+、Co2+、Zn2+和Hg2+等对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的影响不同。离子浓度为5 mmol/L时,Hg2+的抑制作用最强。高浓度Hg2+对红细胞的集合效应不但阻止了Hg2+进入血细胞诱导的溶血作用,而且阻止了毒素对细胞膜的破坏,但这种抑制作用可被EDTA消除。

    • 龙眼花芽与叶芽差异蛋白分析

      2009, 17(3):242-24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91

      摘要 (2614) HTML (0) PDF 679.26 K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花芽和叶芽为材料,对龙眼花芽与叶芽分化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蛋白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共鉴定出10个差异蛋白质: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fructokinase,LHCII type I 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peroxidase, ascorbate peroxidase,14-3-3 protein,14-3-3 family protein,putative cytosolic cysteine synthase 7,retrotransposon protein,putative,Ty1-copia subclass,Protein Group similar to 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s。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与龙眼花芽与叶芽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自由基清除和抗氧化作用、信号转导和基础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 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对模拟夏季水淹的生理生化响应

      2009, 17(3):249-25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68

      摘要 (2402) HTML (0) PDF 401.08 K (1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模拟水淹实验, 分析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的一些重要生理生化指标对夏季水淹的响应。结果表明,疏花水柏枝植株在夏季无论水淹与否均处于休眠状态。水淹时植株溶性总糖、蔗糖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都显著增加,但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水淹过后,植株迅速恢复生长,其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逐渐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恢复阶段植株的生化指标与水淹和对照无显著差异。水淹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与蒸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疏花水柏枝在水淹期间的休眠以及相关的生理生化变化是对水淹的主动适应。

    • 非洲菊试管苗叶柄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研究

      2009, 17(3):254-2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16

      摘要 (2994) HTML (0) PDF 972.03 K (2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非洲菊(Gerbera janesonii Bolus)品种‘Sunanda’试管苗幼叶的带叶叶柄为材料,研究了培养基、外植体类型和继代次数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上附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所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形态和分化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叶柄基部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是MS+TDZ 0.3 mg L-1+NAA 0.1 mg L-1。外植体以叶片长度>0.5 cm, 叶片已舒展,颜色嫩绿的幼叶最佳,继代培养基以MS+ KT 1.0 mg L-1较适宜,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MS+6-BA 2.0 mg L-1+NAA 0.1 mg L-1上分化出芽的同时还会增殖,分化率达87.4%,继代培养2次的愈伤组织分化率可提高至95%。不定芽在生根培养基1/2MS+IBA 0.6 mg L-1上的生根率达100%,试管苗移栽45 d后,成活率达97%以上。

    • 切割方式和外植体大小对蝴蝶兰叶片诱导原球茎的影响

      2009, 17(3):261-26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03

      摘要 (2836) HTML (0) PDF 917.63 K (2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试管播种苗的叶片为外植体, 以1/2MS + 10%椰乳+ NAA 0.1 mg L-1+TDZ 1.0 mg L-1+0.5%琼脂为诱导培养基, 研究了切割方式和外植体大小对类原球茎(protocorm-like body, PLB)诱导的影响。结果显示, 叶片经横切2刀和纵切2刀后, 叶片PLB诱导率和每叶片诱导出的PLB数量均极显著提高, PLB形成时间极显著缩短, 且横切处理的效果比纵切的更好; 叶片经横切成三分片段、六分片段和十二分片段后, 3种片段的PLB诱导率均极显著高于未切处理(对照), PLB形成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对照, 且六分片段的PLB诱导率极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片段。这些表明, 切割方式和外植体大小均对PLB的诱导有显著影响。

    • 绣球茜的二型花柱及其传粉生物学初步研究

      2009, 17(3):267-27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222

      摘要 (3217) HTML (0) PDF 1.23 M (1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对绣球茜(Dunnia sinensis Tutch)的花药和柱头高度、花粉和柱头形态,以及人工辅助授粉的结实情况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绣球茜在同一居群中同时具有长花柱(Pin型)和短花柱(Thrum)两种花型,长花柱植株的柱头和雄蕊高分别为9.61±0.36 mm和6.79±0.38 mm,短花柱则为6.11±0.56 mm和8.96±0.59 mm, 表现出互补式雌雄异位的花部特征。通过人工辅助授粉,两种花型植株的自交和同型植株间异交都不结实,仅在型间异交方能正常结实,说明绣球茜中存在极强的自交不亲和和型内不亲和现象。在花粉与柱头形态方面:长柱型花的单花花粉量(38555.6±6258.4)显著地小于短柱型花(52145.45±8924.5)(t=4.009, P<0.01),长柱花和短柱型花的胚珠数分别为38.73±1.85和39.1±2.25(t=-4.13, P>0.01);长柱型花花粉粒的大小(极径21.27±0.70 µm)显著地小于短柱花(21.92±0.79 µm)类型(t=3.890, P<0.01),而柱头乳突大小长柱类型要大于短柱类型,表现出明显的二型性。研究结果表明绣球茜是一种典型的二型花柱植物。此外,对其传粉昆虫及昆虫访花行为的观察表明,蝶类(青凤蝶属Graphiµm)和蜂类(熊蜂Bombus sp.和木蜂Xylocopa magnifica Smith)为绣球茜的主要访花昆虫和传粉昆虫,它们能够在两种不同花型植株之间有效地传粉。

    • 喜树开花特性及繁育系统的研究

      2009, 17(3):275-2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094

      摘要 (3063) HTML (0) PDF 1.60 M (2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位观测了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花部构造、开花特性, 用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等方法测定了喜树的繁育系统。结果表明:喜树花序为由4~6个头状花序组成的聚伞花序,聚伞花序上部的头状花序由两性花组成,下部的花序由雄花组成,两性花雌雄蕊发育正常,雄蕊10枚,雌蕊1枚,下位子房,一室,倒生胚珠;雄花雄蕊发育正常,雌蕊不发育。自然条件下,同一头状花序散粉后2 d,花粉活力最高;两性花在柱头外翻后3~4 d,柱头可受性最强,第6天失去可受性。喜树两性花为半同步雌雄蕊异熟类型,每个头状花序的所有小花同步开放,雄蕊先成熟,表现为雄性时期,雄蕊脱落后,雌蕊成熟,表现为雌性时期,上一级头状花序雌蕊成熟期与下一级头状花序雄蕊成熟期重合。繁育系统检测结果为部分自交和异交, 需要传粉者活动才能完成授粉过程。

    • 云南哀牢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2009, 17(3):283-29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92

      摘要 (3098) HTML (0) PDF 807.70 K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采集的4 000余份标本及馆藏标本的整理和鉴定,云南哀牢山地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99科945属2 238种215变种(亚种)。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是云南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种子植物区系总体上是亚热带性质, 其热带科占70.47%,热带属占63.89%,热带成分虽多于温带成份,但相当数量温带成分的存在反映了该区系具有从热带向温带的过渡性质。该植物区系缺少典型热带成分,但具有不少东亚特征科属。因此,该植物区系在区划上仍属于东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云南高原地区,属于东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

    • 福建兰科一新记录属—兜兰属

      2009, 17(3):292-29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90

      摘要 (2718) HTML (0) PDF 710.62 K (2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福建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的属—兜兰属Paphiopedilum Pfitz.。

    • 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及一新异名

      2009, 17(3):295-29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51

      摘要 (7332) HTML (0) PDF 554.58 K (2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1新记录种,即苏瓣石豆兰(Bulbophyllum dayanum Rchb. f.),本种的花序具2~5朵花,萼片和花瓣的边缘被流苏状丝质毛,可与该组的其他种相区别。将Dendrobium menglaensis X. H. Jin & H. Li归并为杓唇扁石斛(D. chrysocrepis Parish & Rchb. f. ex Hook. f.)的新异名,该种的花单生于压扁状的茎上,唇瓣勺状,与其近缘种易于区别。

    • 千金子中非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2009, 17(3):298-30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211

      摘要 (2592) HTML (0) PDF 263.15 K (1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千金子中分离得到6个非萜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金色酰胺醇酯(1)、蔓荆子黄酮(2)、青蒿亭(3)、胡萝卜苷(4)、对羟基苯甲酸(5)、秦皮乙素(6)。其中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千金子中分离得到。

    • 见血封喉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2009, 17(3):302-3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83

      摘要 (2658) HTML (0) PDF 241.13 K (1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 (Pers.) Lesch.)树叶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 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其结构为:(3S,5R,6S,7E,9R)-3,6-dihydroxy-5,6-dihydro-β-ionol (1)、(5R)-4,5-二氢布卢门醇A(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4)、山柰甲黄素-3-O-β-D-葡萄糖苷(5)和环氧松柏醇(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 白木香花和果实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2009, 17(3):305-30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93

      摘要 (2903) HTML (0) PDF 236.64 K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l.) Gilg)花和果实的挥发油,经GC-MS分析,从花挥发油中鉴定出26个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2.07%;从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26个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3.66%。其中11个化合物为共有成分,且二者均含壬酸等致香成分。

    • 木薯储藏根采后生理性变质研究进展

      2009, 17(3):309-31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9.3.2162

      摘要 (2884) HTML (0) PDF 793.31 K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能源作物。木薯产量很高,储藏根富含淀粉,但收获后采后生理性变质严重,严重影响了木薯的开发和利用。结合近期研究工作,综述了木薯储藏根采后生理性变质的研究进展,包括采后生理性变质的检测标准、生化基础、抗采后生理性变质的杂交育种、以活性氧自由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功能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木薯储藏根采后生理性变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