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麻疯树水通道蛋白新基因JcPIP干旱胁迫下的功能分析

      2008, 16(4):289-29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46

      摘要 (2757) HTML (0) PDF 0.00 Byte (2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大戟科(Euphorbiaceae)耐旱植物麻疯树(Jatropha curcas)cDNA中克隆得到了一个麻疯树质膜内膜蛋白(PIP)新基因,命名为JcPIP。聚类分析表明,麻疯树PIP蛋白与蓖麻、葡萄和菠菜的PIP蛋白在进化上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将JcPIP基因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xenopus oocytes)中异源表达发现细胞膨胀率扩大了10倍,表明JcPIP基因编码的是一个水通道蛋白。合成亲水性、抗原性好的JcPIP保守序列多肽,制备并纯化JcPIP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检测显示JcPIP蛋白富集在29 kDa区段,且在麻疯树各组织中均有大量表达。PEG-6000干旱胁迫下麻疯树叶片JcPIP蛋白丰度增加,复水后丰度开始下降,表明JcPIP与麻疯树的耐旱性相关。

    • 野生花生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

      2008, 16(4):296-30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43

      摘要 (2861) HTML (0) PDF 0.00 Byte (1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花生属(Arachis) 6个区组24种(包括栽培种) 84份种质为材料,用SSR技术对其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206对SSR引物中筛选到59对能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条带的引物,这些引物能在花生属基因组DNA 中扩增出1~6个DNA片段。结果表明,84份种质的遗传距离为0.04~0.93,平均为0.64,其中匍匐区组的A. appressipila的2份种质(G4与G5)的遗传距离最小(0.04),匍匐区组的A. rigonii (G14)与根茎区组的A. glabrata (G28)的遗传距离最大(0.93)。聚类分析结果与花生属的区组分类基本一致,栽培种花生被聚在花生区组中,而且7份栽培种被聚在同一亚亚组中,相同植物学类型(相当于变种)的材料均被分别聚在一起。异形花区组与直立区组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花生区组的亲缘关系较近的是匍匐区组。花生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A. villosa、A. duranensis和A. benensis与栽培种花生关系较近,可以作为桥梁物种来转移其他野生花生的优良基因。

    • 华南丘陵区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CH4和N2O通量研究

      2008, 16(4):304-31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36

      摘要 (2589) HTML (0) PDF 0.00 Byte (1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南丘陵区马尾松林和果园地表CH4 和N2O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观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期16个月,果园15个月),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CH4和N2O通量的季节变化, 地表CH4和N2O通量与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以及凋落物对地表CH4和N2O的通量影响。结果表明, 在有凋落物覆盖下,马尾松林和果园年均地表CH4通量分别为-3.41±0.3和-3.24±0.44 kg CH4 hm-2a-1;年均地表N2O通量分别为4.57±0.50和11.99±0.67 kg N2O-N hm-2a-1;去除凋落物情况下,马尾松林和果园年均地表CH4通量分别为-2.98±0.44和-1.93±0.53 kg CH4 hm-2a-1;年均地表N2O通量分别为3.12±0.28和9.42±0.56 kg N2O-N hm-2a-1。2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CH4影响较小,对N2O通量的影响较大,果园地表N2O通量显著大于马尾松林(P<0.01)。马尾松林和果园土壤对CH4的吸收在旱季(10~3月)高而雨季(4~9月)低,N2O排放雨季较高而旱季较低。土壤含水量对地表CH4和N2O的通量影响比温度要大。凋落物对地表CH4通量的影响较小,对N2O通量的影响较大,凋落物对马尾松林和果园N2O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31.71%和21.40%。研究还表明,地表N2O通量存在明显的降雨驱动效应。

    •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保护条件下林分的组成和立木结构

      2008, 16(4):315-3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44

      摘要 (2475) HTML (0) PDF 0.00 Byte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不同程度的保护条件下(试验区中的群落Ⅰ、缓冲区中的群落Ⅱ、核心区中的群落Ⅲ)3种群落类型的组成和立木结构。结果表明, 3种群落的区系成分相似,都是以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为主。群落Ⅰ的优势度在3种群落中最为明显。经F检验表明3种群落的丰富度和立木胸径都有极显著差异(P<0.001)。受保护程度最低的群落Ⅰ的丰富度和平均胸径都最小,中等保护程度的群落II的平均立木胸径和受保护程度最高的群落Ⅲ在丰富度和区系成分上表现出优势。频繁的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群落的丰富度、结构和区系成分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但并非保护程度越高,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越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必须考虑到该地区的可持续性,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控制好人为干扰的程度,以维持林分群落较高的丰富度和高大的乔木,禁止对森林造成破坏的人为干扰。

    • 外来入侵植物的氮代谢及其土壤氮特征

      2008, 16(4):321-32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95

      摘要 (1841) HTML (0) PDF 0.00 Byte (1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4种外来入侵植物(五爪金龙、南美蟛蜞菊、金腰箭和马缨丹)和1种本地植物鸡矢藤(对照)的氮代谢及其土壤氮特征。结果表明:外来入侵植物的组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际土壤NH4-N、NO3-N含量、蛋白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较高,分别为鸡矢藤的1.65~4.34、1.56~2.15、1.72~3.11、1.43~3.23和1.41~3.33倍,而植物组织硝态氮含量则较低,仅为鸡矢藤的17.5%~50.6%。相关分析表明:植物组织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根际土壤总氮、NH4-N、NO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蛋白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说明,外来植物入侵使土壤氮代谢加快,氮的生物有效性增强,氮同化能力提高,并且较好地将植物体氮素代谢与土壤氮素代谢协调起来。因此,较强的氮素同化能力与加速土壤氮素的转化可能是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

    • 电导率与极端低温分布在闽中桉树引种决策上的研究

      2008, 16(4):328-33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58

      摘要 (1763) HTML (0) PDF 0.00 Byte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闽中地区永安市1971~2005年的极端低温与极值分布数学模型和气象学原理, 探讨5~10 a内该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可能出现的极端异常低温, 利用电导率测定引种区所引种的不同抗寒程度的桉树种的半致死温度, 事前评价引种的可行性。首次提出利用极端低温与电导率进行引种决策, 并把该方法称作"极端环境反应法"。结果表明: 在出现10 a以上异常低温时, 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在该区域垂直分布可达海拔775 m, 巨桉(E. grandis)及相近抗寒能力的桉树可在海拔467 m以下栽植, 赤桉(E. camaldulensis)可在海拔960 m以下栽植。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其它区域与不同树种引种的事前评价与决策。

    • 木瓜蛋白酶的固定化及其性质研究

      2008, 16(4):334-33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890

      摘要 (2745) HTML (0) PDF 0.00 Byte (1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木瓜蛋白酶(immobilized papain on sodium alginate-chitosan,IPSAC)的实验中,当给酶量为1 mg g-1载体时,酶活性为39.2 U,酶活力回收为21.1%。在尼龙布固定化木瓜蛋白酶(immobilized papain on nylon,IPN)的实验中,当每块尼龙布(3 cm×3 cm)给酶量为1 mg时,酶活性为35.6 U,酶活力回收为19.2%。木瓜蛋白酶(papain, PA)、IPSAC、IPN的最适pH分别为7.2、7.2和6.8。PA及IPSAC在70℃以下活性稳定;IPN在50℃以下活性稳定。IPSAC与IPN半衰期分别为59 d和66 d。

    • 百合花瓣衰老过程中的蛋白质变化研究

      2008, 16(4):339-34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77

      摘要 (1978) HTML (0) PDF 0.00 Byte (1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5个百合品种为材料,对百合切花花瓣衰老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百合切花都具有相同的蛋白质条带,如49.9 kDa、45 kDa、32.8 kDa、22.1 kDa;但品种间也有明显差异,如38.4 kDa是‘黄色风暴’特有的;40 kDa为‘铁炮百合’特有;‘金百合’没有26.5 kDa的条带,但是相同的杂交品系之间蛋白条带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不同杂交品系;在百合花花瓣衰老过程中有的蛋白质的含量不断下降,而有的保持不变;在花瓣衰败期有新的蛋白条带出现,如‘西伯利亚’、‘黄色风暴’和‘索邦’均出现58.3 kDa条带、‘金百合’出现67 kDa的条带,这些条带可能与花瓣衰老相关,是衰老特异蛋白。

    • 变异鳞毛蕨的孢子培养与配子体发育研究

      2008, 16(4):344-34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90

      摘要 (2019) HTML (0) PDF 0.00 Byte (1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无菌培养和常规泥土培养两种方法对变异鳞毛蕨(Dryopteris varia)孢子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其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蔗糖浓度为2%的1/2MS与MS培养基对孢子萌发时间和萌发率影响不大,但前者较适于孢子萌发,而后者则适于孢子体形成;在1/2MS培养基上,1%的蔗糖浓度比其它浓度更适宜于孢子的萌发。以菜园土为培养基质时,变异鳞毛蕨孢子的萌发时间短且萌发率高,但幼孢子体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无菌培养。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符合鳞毛蕨属配子体发育的特征。

    • 中国钩藤属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2008, 16(4):350-35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78

      摘要 (1996) HTML (0) PDF 0.00 Byte (1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钩藤属(Uncaria Schreb.) 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钩藤属植物的花粉为单粒,小型,辐射对称,赤道面观圆球形至近长球形,极面观3-裂圆形,具3孔沟,萌发沟裂缝状,长达两极。萌发沟中央有"内壁加厚突出"结构。外壁具条纹至细网纹饰,表面光滑无附属物。钩藤属花粉大小、形状、萌发沟和纹饰类型都较接近,属于单一型花粉。钩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是茜草科(Rubiaceae)中较为原始的类型。

    • 孟仁草的花序发育研究

      2008, 16(4):357-3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76

      摘要 (2068) HTML (0) PDF 0.00 Byte (1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禾本科(Poaceae)虎尾草属(Chloris Sw.)孟仁草(Chloris barbata Sw.)的花序发育过程,以寻找适于虎尾草群(Chloris group)分支分析的发育性状。结果发现了未见于成熟花序的23个发育性状。阐明孟仁草花序的本质是二级长侧枝包围平截的主轴构成指形花序。该类型花序仅见于单子叶植物和少数高度特化的双子叶植物。涉及花序分枝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亟待开展。

    • 长叶毛花忍冬的正确学名

      2008, 16(4):363-36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2072

      摘要 (1736) HTML (0) PDF 0.00 Byte (1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叶毛花忍冬的正确学名应是Lonicera trichosantha Bur. & Franch. var. deflexicalyx (Batal.) Hsu & H. J. Wang。列出了该变种的异名和常见文献。

    • 国产冻绿属的分类处理

      2008, 16(4):366-36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87

      摘要 (2348) HTML (0) PDF 0.00 Byte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国产冻绿属植物进行了分类学处理,确认有5种1变种,列出了分种检索表,提出2个新组合。

    • 杨梅核脂肪酸及蜡质成分分析

      2008, 16(4):370-37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63

      摘要 (2513) HTML (0) PDF 0.00 Byte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杨梅(Myrica rubra)核中的脂肪酸及蜡质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梅核中脂肪酸和蜡质的总含量为31.10%,其中含有8种脂肪酸和3种长链烷烃,主要为棕榈酸(C16:0) 28.22%、亚油酸(C18:2) 14.4%、顺式-油酸(C18:1) 25.74%、芥酸(C22:1) 15.68%、十七烷5.2%、十八烷5.87%和十九烷4.71%,是一种优质和价廉的脂肪酸来源。

    • 木荷花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2008, 16(4):373-3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48

      摘要 (2323) HTML (0) PDF 0.00 Byte (1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无水乙醚超声萃取得到新鲜木荷(Schima superba)花浸膏提取物,顶空固相微萃取富集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中的51个成分, 约占相对总含量的99%;挥发性成分中含氧化合物的含量超过93%,其中主要的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为酮代异佛尔酮(26.33%)、氧化芳樟醇(19.53%)、环氧芳樟醇(8.80%)、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8.23%)、白藜芦素(7.89%)、4-羟基-3,5,5-三甲基-2-环己烯-1-酮(6.54%)、2,6,6-三甲基-1,4-环己二酮(4.06%)、苯乙醇(2.17%)、2-甲基-2-壬烯-1-醇(2.04%)等。

    • GC-MS分析甜菊叶的挥发性成分

      2008, 16(4):377-38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42

      摘要 (2358) HTML (0) PDF 0.00 Byte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甜菊(Stevia rebaudianum Bertohi)叶经固相微萃取(SPME)和同时蒸馏萃取(SDE),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其挥发性成分。从甜菊叶中共检出101种化学物质,其中从SPME萃取物中检出67种,SDE萃取物中检出80 种,二者共有组分46种。主要成分为反式-α-香柠檬烯、β-蒎烯、石竹烯氧化物、匙叶桉油烯醇、橙花叔醇等,其主要成分与菊科(Compositae)其他植物的明显不同。

    • 组培广藿香形态特征及挥发油成分分析

      2008, 16(4):382-38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45

      摘要 (2539) HTML (0) PDF 0.00 Byte (1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原产于广州石牌和海南的两个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栽培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并获得了再生植株。用GC法对广藿香再生植株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藿香两个品种的再生植株生长2~3个月后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生长3个月的再生植株中,原产于广州石牌的广藿香挥发油含量为1.4%,低于原产于海南的广藿香(2.9%);而挥发油的成分中,广州石牌广藿香的广藿香酮含量为375.76 mg ml-1,显著高于海南广藿香(7.82 mg ml-1)。这说明组织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保持了其原植物在形态、挥发油含量和成分上的差异性,为广藿香的品种分类提供了实验依据。

    • 一种简单快速植物组织冰冻切片方法

      2008, 16(4):386-38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38

      摘要 (3197) HTML (0) PDF 0.00 Byte (3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不同冷冻方法对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直接包埋法处理的植物细胞超微结构保存较好, 而液氮冷冻处理的植物细胞内膜系统损伤严重。建立了一种直接包埋冷冻和适当回温相结合的方法, 不仅可以制作出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保存完整的组织切片, 而且避免了使用冰冻保护剂的弊端。其操作程序是: 样品固定→冰冻与包埋→适当回温→快速切片→展片→染色。此法制作的切片可进行不同的染色和组织细胞化学测定, 具有操作简便, 易于推广的特点。

    • 外来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研究进展

      2008, 16(4):390-39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4.1960

      摘要 (2909) HTML (0) PDF 0.00 Byte (2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外来植物,隶属菊科黄菊属,为一年生草本,是较为少见的双子叶C4 植物。黄顶菊异常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已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入侵植物。对黄顶菊的译名、生物及生态学特性、遗传学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重点对黄菊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史、光合生理特性与C4 途径演化的关系,以及黄顶菊体内碳酸酐酶、NADP-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Rubisco及其活化酶等C4 光合重要酶的分子及基因工程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