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8, 16(3):189-19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61
摘要:水稻(Oryaz sativa L.)基因组中的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小亚基(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small subunit, OsAgpS)由两个基因编码,即OsAgpS1和OsAgpS2。其中OsAgpS1基因产生两个转录本OsAgpS1a和OsAgpS1b,区别在第一个外显子的位置不同。通过RT-PCR方法分析了两个转录本在水稻组织和胚乳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性;同时通过报告基因GUS检测了两个转录本上游转录调节区DNA片段的转录启动特性。结果表明,两个启动子与其下游转录本的表达模式完全一致,即OsAgpS1a转录本和OsAgpS1a上游启动子控制的GUS基因主要在胚乳中高水平表达,在叶片中有很低水平的表达;而OsAgpS1b转录本和OsAgpS1b上游启动子控制的GUS基因主要在叶片和胚乳发育早期低水平表达。这说明OsAgpS1基因产生的两个转录本是由不同的启动子控制转录的,OsAgpS1a上游启动子可以作为胚乳表达用启动子。
2008, 16(3):195-1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24
摘要:通过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对IPP异构酶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IPP异构酶基因均是单系分支,并且各个分支有着不同进化模式;似然比分析结果发现,绿藻来源的IPP异构酶有9.8%的氨基酸位点经受了正选择的压力,其基因的进化模式不同于高等植物和细菌中的IPP异构酶基因。
2008, 16(3):199-2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11
摘要:为探究替代物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抑制外来入侵杂草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潜力,采用de Wit取代系列设计,在野外小区内设置3水平多年生黑麦草栽植时间、4水平种植密度以及3水平混种比例等不同种植处理,于12周后收获,分别测量黑麦草与紫茎泽兰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用单株相对产量分析其竞争力。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混种比例和黑麦草栽植时间显著影响紫茎泽兰的地上生物量,紫茎泽兰的竞争力在低种植比例情况下,随黑麦草栽植时间的推迟而明显增强,随种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强。种植密度、混种比例、黑麦草栽植时间以及这些因素的互作等对黑麦草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栽植时间越晚、密度越大,黑麦草的竞争力就越弱(尽管不存在直线关系)。在大多数种植处理条件下,紫茎泽兰经历的种间竞争明显大于种内竞争,表现出较弱的竞争力;而黑麦草在与紫茎泽兰同时栽植的情况下,经历的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2008, 16(3):205-21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06
摘要:研究分析了广西猫儿山中山森林中3种落叶阔叶树(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青榨槭Acer davidii;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和4种常绿阔叶树(铁椎栲Castanopsis lamontii;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桂南木莲Manglietia chingi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光合特性的季节性变化。除青榨槭外,在雨季饱和光照下,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差异不明显,而落叶树的最大气孔导度(Gmax)要比常绿树高;在旱季,落叶树的Pmax和Gmax下降幅度远大于常绿树, 这伴随前者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的大幅提高。常绿树和落叶树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和凌晨光系统II潜在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redawn)在雨季差异不明显;在旱季,落叶树的AQY和Fv/Fm-predawn小于常绿树,说明前者遭受较严重的光抑制。此外,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显著直线相关,但常绿树的直线斜率要比落叶树大, 说明前者光合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这有利于常绿植物在干旱和低温条件下生存。光合速率与电子传递速率和温度也呈显著直线相关,但常绿树的直线斜率都小于落叶树,这说明常绿植物可以调节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来适应温度的宽幅的季节性变化。总之,落叶阔叶树需要相对较高的温度和水分供应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而在干旱和低温条件下,落叶阔叶树尽管可以通过气孔和光系统II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还是无法避免严重的光抑制从而导致叶片脱落;与之相反,常绿植物却可以通过气孔调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通过电子分配耗散多余能量来适应干旱和低温的胁迫而使叶片维持四季常绿。
2008, 16(3):212-21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852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石蒜(Lycoris radiata)对群落杂草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蒜的生长能减少群落中物种的种类,降低群落中杂草的密度,并减少商陆(Phytolacca acinosa)、蹄盖蕨(Athyrium frizellia)及禾本科(Gramineae)几个物种的数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群落均匀度提高。群落相似度与没有石蒜分布的群落相比显著降低。说明石蒜改变了杂草的群落结构,有利于限制杂草的发生危害。
宋丽丽 , 蒋跃明 , 李长涛 , 刘海 , 尤艳莉 , 易春 , 徐志防
2008, 16(3):219-22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07
摘要:采用外加0.1 mmol/L ATP或0.5 mmol/L二硝基苯酚(DNP)的方法,研究了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切花在25?1℃和80%~90%相对湿度下瓶插期间呼吸电子传递途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香石竹切花在瓶插7 d时的呼吸速率达到高峰;ATP处理明显加快切花的呼吸速率,在瓶插7 d时呼吸速率高峰值较对照(未用ATP处理)升高1倍。细胞色素途径与总呼吸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细胞色素途径占总呼吸的比重在切花瓶插4 d后上升,并且线粒体电子传递主要依靠细胞色素主路途径进行。经ATP处理后香石竹切花的交替呼吸途径的容量、实际运行活性和运行系数明显增加;交替呼吸途径占总呼吸活性比重在瓶插4 d后迅速上升,并且交替呼吸途径容量与总呼吸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而DNP处理则降低交替呼吸途径容量。这说明外源ATP处理加强了香石竹切花在整个瓶插期间的呼吸作用,增加了呼吸速率的高峰值,提高了抗氰呼吸作用。
2008, 16(3):225-22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30
摘要:以金百合“普瑞头(Prato)”为试材,研究1-MCP对切花瓶插寿命及相关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百合“普瑞头(Prato)”为呼吸跃变型切花。30 nl L-1的1-MCP能显著延长切花瓶插寿命2.15 d、盛开天数增加0.43 d,使其花径增大1.68倍(P<0.01);有效延缓了水分代谢的失调与呼吸峰的出现时间;明显降低了呼吸强度与细胞膜透性,为供试百合品种最适应用浓度。
2008, 16(3):230-23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18
摘要:选用果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14个品种, 用典范相关分析法研究不同生育期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对果蔗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蔗茎蔗糖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与蔗茎含水率,可溶性总糖含量与蔗汁还原糖含量均呈正相关;伸长初期叶绿素含量、CAT活性与蔗茎蔗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蔗茎纤维含量均呈正相关;伸长盛期Mg2+-ATP酶活性与蔗茎纤维含量, 可溶性总糖含量与蔗茎蔗糖含量呈正相关,C/N与蔗茎含水率呈负相关;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蔗茎蔗糖含量呈正相关,可溶性总糖含量与蔗汁还原糖含量呈负相关。
2008, 16(3):236-24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15
摘要: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IC)测定了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18个品种(小毛枇杷、夹脚、卓南1号、解放钟、富阳、森尾早生、华宝2号、香钟10号、白花、土肥、多宝2号、乌躬白、洛阳青、茂木、早钟6号、白梨、塘头4号和长红3号)的成熟果肉和2个品种(解放钟和早钟6号果)成熟果实不同组织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成熟果肉中均含有苹果酸、奎尼酸、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富马酸、草酰乙酸、酒石酸8种有机酸,有的还含有微量的阿魏酸、顺乌头酸和β-香豆酸。大多数品种果肉中苹果酸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4 399 mg kg-1 FW,占总酸的 62.7%;其次是奎尼酸,其平均含量为2 042 mg kg-1 FW,占总酸的29.1%。品种之间可滴定酸和有机酸含量差异很大。通过对果肉可滴定酸进行聚类分析,可把18个枇杷品种分为五个组群:极高酸(小毛枇杷)、高酸(夹脚、卓南1号、解放钟和富阳)、中酸(森尾早生、华宝2号、香钟10号、白花、土肥和多宝2号)、低酸(乌躬白、洛阳青、茂木和早钟6号)和极低酸(白梨、塘头4号和长红3号)。解放钟和早钟6号果肉和果皮的总酸含量及可滴定酸均无显著差异,但果皮和果肉的总酸含量和可滴定酸均大大高于种子。相似于果肉,果皮和种子的主要有机酸也是苹果酸和奎尼酸。果皮中苹果酸含量远高于奎尼酸,但种子中苹果酸含量比奎尼酸稍低。此外,种子中苹果酸和奎尼酸比果肉和果皮中的低得多。
2008, 16(3):244-24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47
摘要:从疏毛吴茱萸干燥近成熟果实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谱学数据分析并与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比较,确定其分别为:吴茱萸次碱(1),吴茱萸碱(2),7β-羟基吴茱萸次碱(3),N14-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4),去氢吴茱萸碱(5),吴茱萸果酰胺-I(6),胡萝卜苷(7)和金丝桃苷(8)。其中,化合物3,4,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8, 16(3):249-2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26
摘要:以腐殖土为基质, 对阔叶鳞盖蕨Microlepia platyphylla (D. Don) J. Sm.和粗毛鳞盖蕨M. strigosa (Thunb.) Presl 进行了孢子繁殖;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了它们的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两者的孢子及配子体性状极为相似: 孢子同型,三裂缝,萌发慢;孢子萌发需要光,萌发方式为书带蕨型Vittaria-type;配子体生长慢,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Adiantum-type; 原叶体心形或其他形状, 无毛状体,多数为雌雄异株。性器类型为薄囊蕨型Leptosporangiate-type。它们既具有大量的原始性状, 也具有少数进化性状。与阔叶鳞盖蕨相比,粗毛鳞盖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更为原始,说明粗毛鳞盖蕨的系统位置更加低下。首次观察到阔叶鳞盖蕨中细胞自然死亡时的叶绿体聚集现象,粗毛鳞盖蕨原叶体老化时叶绿体呈现规则的、相互镶嵌的多边形的形状以及在正常光照下粗毛鳞盖蕨某些细胞中的部分叶绿体成链珠状排列等现象。
王玉兵 , 赵泽洪 , 彭定人 , 谭伟福 , 黎德丘 , 冯国文
2008, 16(3):255-26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865
摘要:初步得出广西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63科163属412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6属13种,种子植物57科157属399种。按植物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划分,广西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5种类型。分析表明: 该区水生维管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热带性质的属有93属,占总属数的78.15%,温带性质的属有25属,占总属数的21.01%;热带性质的种有180种,占总种数的53.73%,温带性质的种有101种,占总种数的30.15%,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这与广西所处的气候带相一致。世界分布属有44属,世界分布种有77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26.99%和18.69%,它们是湿地植被的主要组成成份或关键属(种)。特有属种匮乏。此外,还对区系中受危种和外来种进行了讨论。
2008, 16(3):266-2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2064
摘要:特有性是植物区系研究中的重要指标,中国植物区系中的中国特有属对于中国大陆腹地的类群而言是相对稳定的,但对于分布于云南的类群则需要具体分析。巴豆藤(Craspedolobium schochii)分布区发生变化的例子说明对周边国家的植物区系调查仍然不够深入、彻底,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些类群的特有概念会有时效的限制,同样,其他一些类似属的分析也支持这样的判断。如何更好地分析此类情况,需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加大植物区系调查的力度。
2008, 16(3):271-27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98
摘要:Litsea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 (Nees) Allen作为豺皮樟学名被广泛使用,而Iozoste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 Nees则长期被认为是其基名,经研究发现Litsea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 (Nees) Allen的基名是Actinodaphne chinensis var. oblongifolia Nees。
2008, 16(3):274-2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74
摘要:描述了广西苦苣苔科细筒苣苔属Lagarosolen W. T. Wang一新种-靖西细筒苣苔L. jingxiensis Yan Liu, H. S. Gao & W. B. Xu。该种与细筒苣苔L. hispidus W. T. Wang相近, 但叶片边缘具圆齿, 苞片线形或狭披针形, 长4~8 mm, 宽0.5~1 mm, 花丝较长, 约6~7 mm, 花冠裂片卵形, 内面具2条淡黄色条纹可与后者区别。靖西细筒苣苔的分布范围较狭窄, 目前仅见于广西靖西县地州乡和龙邦镇的几个岩溶洞穴的洞口带。
2008, 16(3):277-27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82
摘要:报道安徽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 Y. Chang),标本存放于筹建中的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
2008, 16(3):279-2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72
摘要:选取萌发3~5 d、长度3~5 cm的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幼苗,将其分为上、中、下3部分并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其上、中部片段更适宜愈伤组织诱导;诱导培养基以添加1 mg L-1 NAA和1 mg L-1 BA的MMS培养基效果最好,此培养基也可用于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愈伤组织在上述培养基中已生长一年之久。分化培养基为添加1 mg L-1 BA的MMS培养基,平均每块愈伤组织可以产生2.8株植株。
2008, 16(3):283-28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3.1956
摘要:兰科菌根是一种内生菌根,主要寄生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种子及根系上。对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类及真菌资源多样性、兰科菌根的形态和菌根对兰科植物的效应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研究已知,感染兰科植物根部并能与之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半知菌门(Deuteromycotina),也有部分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兰科菌根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兰科植物种子的侵染;二是对成长新根的侵染。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发育均有一定影响。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