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远志根的形态发生及组织化学研究

      2008, 16(1):1-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01

      摘要 (3136) HTML (0) PDF 0.00 Byte (3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对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根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以及1 a生与2 a生根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还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远志根储藏物质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部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志的药用部位为其主根,发育过程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来源于胚根,由3群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次生生长主要是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来完成。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并且产生多层栓内层薄壁细胞。2 a生远志根的基本结构与1 a生的基本相同,只是栓内层增加至10层以上。 远志根的储藏物质主要是脂类物质及少量的多糖。远志皂苷积累在远志根的薄壁细胞中,而山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根的木栓形成层、栓内层薄壁细胞和次生韧皮部中。

    • 木犀属植物叶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2008, 16(1):10-1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02

      摘要 (3021) HTML (0) PDF 0.00 Byte (2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木犀属(Osmanthus)26种植物叶柄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犀属植物叶柄的解剖特征存在比较丰富的变异,叶柄横切面形状有3种类型(U型、V型、Y型),周缘波状、浅波状或近平滑;表皮毛有或无;维管束一般为1大2小,维管束轮廓在种间变异丰富,维管束类型有周韧、近周韧、外韧3种;小叶月桂、牛矢果、厚边木犀、美洲木犀叶柄中央具髓腔,部分种叶柄有硬化细胞或石细胞存在。木犀属植物叶柄的解剖结构特征比较稳定,可作为该属的分种特征。

    • 香港桃金娘科一新种—凹脉赤楠

      2008, 16(1):19-2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03

      摘要 (3186) HTML (0) PDF 0.00 Byte (2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香港桃金娘科蒲桃属一新种,凹脉赤楠Syzygium impressum N. H. Xia, Y. F. Deng & K. L. Yip作了描述, 它与赤楠S. buxifolium Hook. & Arn.近似,区别在于叶倒卵形,中脉下凹,果直径约4 mm。

    • 重庆市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2008, 16(1):23-2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04

      摘要 (2283) HTML (0) PDF 0.00 Byte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重庆市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其区系特征如下:(1)植物种类和区系组成丰富,共分布有野生种子植物208科1127属4764种,其科包含12种分布型和13个变型,属包含15种分布型和23个变型;(2)科的区系组成以热带成分占主要,总共包含83科,达到重庆地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9.90%,这说明重庆种子植物区系带有一定的热带亲缘关系。属的区系组成以热带成分最多, 达到454属,占重庆市种子植物总属数的40.28%,表明重庆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关系较强;(3)特有现象明显,虽然本地区分布的特有科属相对较少,但特有种丰富。

    • 广州外来入侵植物

      2008, 16(1):29-3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05

      摘要 (2950) HTML (0) PDF 0.00 Byte (2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野外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初步探讨了广州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生境、生长特性、危害以及来源。结果表明:广州市现有外来入侵植物73种,隶属于27科59属,其中菊科(19种)、禾本科(8种)、豆科(7种)和苋科(7种)植物占了入侵植物总种数的56.2%。生活型分析发现,在广州有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中,陆生草本植物最多(58种),其次为灌木(10种)、水生草本(3种),乔木种类最少(2种),他们主要生长在人类干扰比较频繁的低海拔地区。另外,基于对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在野外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等生态学特性进行分析,可大致将它们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危害程度分为3级,其中危害严重的有11种,危害中等的有25种,危害较轻的有37种。原产地分析来看,61种来自于热带美洲地区,占广州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83.6%。与国内其他地区外来入侵植物进行比较发现,广州和广西共有种数最多,有62种,然而,对已经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植物种类,在数量上广州与香港、深圳和广西相同种类较多,分别有8种、7种和6种。对广州市目前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潜在威胁)的评估结果表明,对一些在其它地区已经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植物,应当加强监控,防止入侵扩散并造成重大生态灾难。还对广州市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途径及防治策略做了简要分析和说明。

    • 广州市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2008, 16(1):39-4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06

      摘要 (3042) HTML (0) PDF 0.00 Byte (1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文献、标本与野外调查,简要回顾了历史上记录的广州蕨类植物,阐明了广州目前分布的蕨类植物的种类、区系特点、生态与地理分布、以及珍稀蕨类植物的种类与保护现状。广州地区有蕨类植物37科82属176种,其中乔芒萁(Dicranopteris gigantea)、刺边膜蕨(Hymenophyllum spinosum)和裸果鳞毛蕨(Dryopteris gymnosora)为广东分布新记录。广州蕨类植物区系以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和凤尾蕨科(Pteridaceae)的植物最为丰富,没有本地特有种,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成分和东亚分布成分占绝对优势。这176种蕨类植物中,约80%的种类生活在密林阴湿生境,约20%生活在疏林或灌草丛干旱生境,只有2种水生蕨类植物。在水平分布上,广州蕨类植物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约90%的种类汇集在广州东北部的从化山区,74种在广州仅见于该山区。从物种多度上看,个体数量多(Cop2)的有33种,尚多(Cop1)的有48种,稀少(Sp)的有53种,很少(Sol)的有41种。华南马尾杉(Phlegmariurus austrosinicus)、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刺边膜蕨(Hymenophyllum spinosum)、粗齿桫椤(Alsophila denticulata)、小黑桫椤(A. metteniana)、黑桫椤(A. podophylla)、桫椤(A. spinulosa)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羽裂叶双盖蕨(Diplazium tomitaroanum)、闽浙圣蕨(Dictyocline mingchegensis)、微毛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adscendens)、峨眉茯蕨(Leptogramma scallanii)、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珠芽狗脊(Woodwardia prolifera)和黑鳞复叶耳蕨(Arachniodes nigrospinosa)等15种被评估为广州的珍稀植物,它们亟待有效的保护。

    • 白头树化学成分研究

      2008, 16(1):46-5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07

      摘要 (2244) HTML (0) PDF 0.00 Byte (2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多种层析方法,从白头树(Garuga forrestii)树枝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3α,14β,17α-羊毛甾-7,24-二烯-1β,3β-二醇(1)、豆甾-5-烯-3β,7α-二醇(2)、豆甾-5-烯-3β,7β-二醇(3)、豆甾-3β,6α-二醇(4)、β-谷甾醇(5)、儿茶素(6)、(Z)阿魏酸二十四烷基酯(7)、(E)阿魏酸二十四烷基酯(8)、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9)和1-甲氧基-2,3苯并环戊烷(10)。这些化合物均为该种植物首次报道。

    • 布渣叶中三萜和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2008, 16(1):51-5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08

      摘要 (2808) HTML (0) PDF 0.00 Byte (2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布渣(Microcos paniculata L.)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无羁萜(1)、阿江榄仁树葡糖苷Ⅱ(2)、山柰酚-3-O-β-D-[3,6-二-(对羟基桂皮酰)]-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5)、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6)、牡荆苷(7)、佛来心苷(8)、异佛来心苷(9)、异牡荆苷(10)。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布渣叶中分离得到。

    • 白地霉的化学成分研究

      2008, 16(1):57-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09

      摘要 (2378) HTML (0) PDF 0.00 Byte (1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固体发酵培养物,经乙醇提取、柱层析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亮氨酸(1)、尿嘧啶(2)、胸腺嘧啶(3)、焦儿茶酸(4)、4-羟基苯甲酸(5)、3,5-二羟基苯甲酸(6)和7,8-dimethylalloxazine(7)。7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白地霉中得到。

    • 福建山樱花天然居群表型变异研究

      2008, 16(1):61-6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10

      摘要 (3484) HTML (0) PDF 0.00 Byte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闽、赣、粤三省天然分布的福建山樱花(Cerasus campanulata Maxim.)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1个居群226个单株的l7个表型性状指标,运用变异系数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表型变异的地理格局;并且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结果表明,福建山樱花天然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居群分化较小;花色、花量与经度、纬度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花瓣宽与纬度、海拔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花色、花量与年降雨量极显著相关,花量、花瓣宽、开花习性与年日照时数显著相关,花瓣宽与年均温、无霜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存在较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而居群间马氏距离聚类分析结果与参试居群分布地域性呈现高度一致,二者之间相关显著。

    • 三峡地区柏木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的研究

      2008, 16(1):69-7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11

      摘要 (2432) HTML (0) PDF 0.00 Byte (2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三峡地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林柏木种子的萌发、幼苗存活、幼苗生长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柏木种子的萌动期约为10 d,播种35-45 d后进入萌发高峰期,柏木种子的平均萌发率为47.7%。土壤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光照对萌发则没有显著的影响。(2)幼苗平均死亡率为52.6%。土壤类型和光照强度对幼苗的存活都有显著影响,以林下土和80%光照条件下幼苗的存活率最高。 (3)柏木幼苗生长初期茎的生长动态呈“S”型,而叶片数量的增长动态近于直线型。幼苗生长初期生物量形成主要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土壤类型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和光照条件对柏木林柏木幼苗的更新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土壤条件主要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存活,而光照条件则主要对幼苗的生长和存活产生影响。

    • 海南儋州普通野生稻开花习性及育性研究

      2008, 16(1):75-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12

      摘要 (2191) HTML (0) PDF 0.00 Byte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海南儋州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 Griff)的开花习性、花粉育性和结实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海南儋州普通野生稻居群在原生境的开花时间为10月初到12月初; 晴天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11:30-11:50, 最适开花的气温为29.84±2.27℃, 相对湿度为53.33±6.63%, 阴天开花时间要推迟20-30 min; 每朵颖花从开颖到闭颖历时70-100 min, 颖花开放历时10-20 s, 50-60 s之后开始散粉, 闭颖约需要1 h。花时与风速呈负相关, 与温度呈正相关。单株可育率大于50%的居多。结实率介于0-45%, 其中多数小于10%。此居群与当地常规稻的开花有一定的差异, 初步提出了对此居群普通野生稻原生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策略。

    • 云南火焰兰种子无菌萌发和试管育苗

      2008, 16(1):83-8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13

      摘要 (2184) HTML (0) PDF 0.00 Byte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云南火焰兰进行无菌播种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适宜萌动培养基为1/4MS+椰子水 20%+蛋白胨 1 g L-1+蔗糖 10 g L-1,播种30 d时萌动率可达93.1%;适宜萌发培养基为VW+ 椰子水 10%,培养75 d时萌发率达36.6%。盐浓度较高的MS培养基不适合种子萌发和原球茎生长,低盐的KC培养基上种子能较好地萌发和成苗;添加椰子水可明显提高种子萌动率,并有利于原球茎的生长和分化。光培养和暗培养对种子萌动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但暗培养3周会对种子后期发育不利。添加150 g L-1的苹果匀浆有利于幼苗生长。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在95%以上。

    • 红锥基因组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2008, 16(1):89-9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8.1.014

      摘要 (3215) HTML (0) PDF 0.00 Byte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A. DC.)嫩叶为材料,应用改良的CTAB方法成功提取了红锥基因组DNA,并对影响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反应的各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红锥RAPD的优化反应体系及程序。在25μl反应体积中,各组分浓度为:模板DNA 0.8 ng μl-1, 10×Buffer 2.5μl, Mg2+ 2.0 mmol/L, Taq DNA 聚合酶0. 8 U, dNTPs 0.35 mmol/L, 随机引物S42 0.28 μmol/L。PCR循环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 然后94℃ 30 s,39℃ 1 min, 72℃ 2 min, 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 4℃保存。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