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6, 14(4):269-27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01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测定。结果表明,有植株参与的稻田CH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地下5 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稻田CH4和N2O季节平均排放通量在有植株参与时分别为1.16±0.38 mg m-2h-1和42.33±20.00 μg m-2h-1,而无植株参与的分别为0.15±0.11 mg m-2h-1和51.69±15.87 μg m-2h-1。水稻种植对CH4的排放影响较大,对N2O的排放影响较小,有植株参与的稻田CH4平均排放量显著高于无植株参与的稻田,N2O的平均排放量无显著差异。
2006, 14(4):275-28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02
摘要: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分析了松阔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优势树种马尾松多呈单种聚集,其余树种中、强度混交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马尾松在空间大小对比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其余树种则分化严重,既有占优势的树种,也有受压的树种:从林木水平分布格局上看,该地林分是以团状分布为主。
2006, 14(4):281-28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03
摘要:采用5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湖南三道坑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测定,并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演替等。结果表明:(1)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共有维管束植物76种,隶属48科57属。群落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68.42%),与其它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相似。(2)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灌木层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乔木层和草本层。整个群落的丰富度高达76;Simpson指数D为0.9516,接近Dmax;Shannon-Wiener指数H为3.3247:基于Simpson指数的均匀度指数Js为0.5843,而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的均匀度指数Jsw为0.8826。(3)从鹅掌楸种群的生势衰退和数量削减以及幼龄个体的贫乏来看,目前这个群落已处于发育过程的衰老阶段。
2006, 14(4):287-29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04
摘要:通过样地法比较了川滇桤木(Alnus ferdinandi-coburgii)、墨西哥柏(Cupressus lusitanic0)、银荆(Acacia dealbata)3个人工林群落林下植物和次生灌丛的群落学特征。结果发现,3个群落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为地面芽植物;在高位芽植物中又都以小高位芽植物比例较高;其叶型谱以中型叶为主。生活型谱和叶型谱都与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相似。从3种人工林的群落学特征看,以川滇桤木林的水热条件最好;川滇桤木林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说明川滇桤木林林下植物种类成分复杂,生境优越,群落破坏后恢复能力最强,最有利于向顶极演替发展。
2006, 14(4):294-30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05
摘要: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的乳汁管能分泌含有多种药用成分的乳汁。采用石蜡切片、冰冻切片和半薄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麻疯树乳汁管的类型、分布和大小。结果表明,麻疯树中存在有节连接和非连接乳汁管、无节分枝和不分枝乳汁管;乳汁管普遍分布在皮层和韧皮部,茎和叶脉的木质部存在少量的乳汁管,茎、叶柄、花梗和果柄的髓部有少量分布:靠近维管组织的皮层中的乳汁管直径较大,而靠近表皮的皮层中的乳汁管直径较小,如茎中靠近维管组织的乳汁管直径为40-60 μm,而靠近表皮的乳汁管直径为5-18 μm。
2006, 14(4):301-30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06
摘要:研究了采自福建九龙江口的3种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xa)和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的叶片结构并探讨了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这3种红树植物叶片都具有适应海生环境的结构,较厚的角质层,表皮之内有内皮层,内皮层属贮水组织;气孔都分布在下表皮,下陷,并有大的孔下室;中脉有发达的维管束,其导管粗大。从叶片的横切面来看,秋茄叶片具有对称的结构,为等面叶:木榄和红海榄的叶片结构不对称,为异面叶。3种植物叶内都含有较丰富的单宁,以秋茄最高,红海榄次之,木榄最少。这些结构差异可为物种鉴定提供依据。
2006, 14(4):307-31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07
摘要:药壁褐变是影响花药离体培养效率的因素。研究了粳稻品种台中65(Oryza satva L.)花药培养前低温预处理对药壁褐变的影响,观察了花药褐变前后药壁各层的变化及褐变对小孢子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药壁褐变主要发生在表皮与药室内壁。10℃低温预处理在花药培养前期可有效延缓表皮与药室内壁膜结构的降解速度,减缓褐变发生;花药经低温处理后,药壁中层细胞膨大,绒毡层降解速度减缓,有利于花粉脱分化。药壁褐变会影响药腔内小孢子的活力和继续发育,但不是制约花粉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
2006, 14(4):312-31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08
摘要:通过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E)以及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技术,对荔枝开花后20d的正常与败育胚蛋白质图谱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正常胚总蛋白质斑点数为129,败育胚总蛋白质斑点数为130,其中24个蛋白质点在两种胚中的表达丰度没有明显变化,35个蛋白质点在表达丰度上有明显差异,55%的蛋白则发生了蛋白质缺失、增加以及位置改变等变化。这两种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说明了胚内蛋白质成分在其败育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这些蛋白可能参与了胚败育的调节和控制。
2006, 14(4):318-3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09
摘要:探讨了二乔玉兰(Magnolia soulangeana Soul-Bod.)花粉在不同温度和贮存条件下的活力。结果表明:二乔玉兰花粉在5%蔗糖+0.01%硼酸及5%蔗糖+0.1%硼酸两种培养液上萌发较好,萌发率均达到70%以上。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花粉萌发率不断降低,降低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室温、5℃和20℃。超低温(-196℃)保存花粉的萌发率并没有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液氮保存2 a的花粉萌发率达到79.3%,与新鲜花粉的萌发率差异不显著。超低温反复冻存6次的花粉萌发率与新鲜花粉没有显著变化。
2006, 14(4):321-32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10
摘要:对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itdica)的20个杂种及相应的父母本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并对影响甘青杂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主要因子进行探讨,适于小孢子培养的培养基为l/2NLN,附加0.5 mg L-1 NAA、0.05 mg L-1 BA、5 mg L-1 AgNO3、0.2 mg L-1 2,4-D和0.1 mg L-1活性炭。结果有14个杂种能产生胚状体,诱导率70%;不同杂种间小孢子胚胎发生频率存在很大差异,最高的是绿洲808×夏宝,平均每蕾16.2个胚。诱导杂种胚状体发生的最佳时期是小孢子单核靠边期至双核期,34 ℃热激2 d有利于小孢子细胞对称分裂。在含糖170 g L-1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 d,添加低糖(含糖110 g L-1)的培养液,可显著提高出胚率。
2006, 14(4):327-33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11
摘要:对大豆(GZycine max(L.)Merrill)“垦农4号”萌发种子和初生幼苗中的多胺氧化酶(polyamine oxidase,PAO,EC 1.4.3.6)的活性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O活性仅在种子萌发起始后(吸胀后24 h)才检测到,然后随着种子萌发进程,PAO活性快速升高。但是,在萌发种子(吸胀后72 h)和初生幼苗(吸胀后120 h)中,PAO活性在各器官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在萌发种子中,PAO活性在胚根最高(5.17±0.91 U g-1 FW),胚轴次之,胚芽再次之,子叶活性最低(0.12±0.03 Ug-1 FW);在初生幼苗中,PAO活性在下胚轴中最高(5.47±0.66Ug-1 FW),幼根次之,顶芽再次之,子叶最低(0.10±0.03 U g-1 FW)。这种差异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态建成有积极意义。运用细胞化学定位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初生幼苗PAO在各部位的分布,发现PAO主要定位在顶芽细胞的液泡膜上、子叶细胞的细胞壁及其外侧表面、下胚轴细胞的细胞壁及其表而,且PAO与细胞壁表面结合较紧;根细胞的细胞壁、细胞间隙、细胞膜、液膜上均有分布,但以液泡膜分布居多。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PAO在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有着较广泛的分布。首次报道PAO在细胞膜和液泡膜上有分布。
2006, 14(4):333-33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12
摘要:比较温度对入侵种喜早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和其本土近缘种莲子草(A.sessilis(L.)DC.)的营养生长、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实验将生长均衡的这两种植物放在不同温度(10 ℃、15 ℃、20 ℃、25 ℃、30 ℃)的光照培养箱中处理28d。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营养生长的速率和对温度的响应明显不同于莲子草:前者主茎生长的有效积温明显低于后者,分别是l1.6 d ℃和27.0 d ℃;而新叶萌发的有效积温高于后者,分别是12.1 d ℃和6.7 d ℃。入侵种主茎和叶的发育起点温度都比本土种低,分别是10.4 ℃、11.O ℃和12.8 ℃、14.9 ℃,表明喜早莲子草的发育对低温反应不及莲子草敏感。对两种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测定结果还表明:入侵种比本土种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尤其在25 ℃时;10-30 ℃的温度范围内喜早莲子草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显著变化,而莲子草在1O ℃低温条件下Fv/Fm值显著降低。较快的主茎生长速率、较宽的温度适应范围以及较高的光合能力可能使喜早莲子草比本地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在其入侵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006, 14(4):340-34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13
摘要:以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切花为材料,以保鲜基本液(BP,20gL^-1蔗糖+200 mg L-1柠檬酸+150 mg L-1 8-羟基喹啉柠檬酸盐)和添加30 mg L-1烯效唑(S-3307)的基本液(BP+S-3307)作对比实验,通过对切花外部形态观察和切花衰老过程中一些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探讨了S-3307对非洲菊切花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S-3307处理使切花的瓶插寿命比对照(蒸馏水)延长了4.3 d,比BP处理延长了2.3 d,而弯颈率分别仅为对照和BP处理的9.6%和28.8%。说明S-3307可增强切花的吸水能力,增加花枝的鲜重,延缓了切花花瓣中蛋白质的降解和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的下降,并减少了游离脯氨酸和MDA的积累,维持膜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延缓了非洲菊切花的衰老和提高了切花瓶插期间的观赏品质。
2006, 14(4):345-34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14
摘要:报道中国爵床科马蓝属植物一新记录种-紧贴马蓝Strobilanthes adpressaJ.R.I.Wood。
2006, 14(4):347-35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15
摘要:总结了虎尾草亚科72属601个分类单位的细胞学资料。虎尾草亚科的染色体基数是10和9,来源于原始染色体基数6经非整倍性减少为5,再经多倍化及非整倍性减少而来。细胞学性状对虎尾草亚科属上类群的分类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推测染色体基数演化的趋势为:X=6→x=5→x=10→x=9。据认为,虎尾草亚科的原始染色体基数为5的二倍体类群在演化早期就灭绝了。
2006, 14(4):354-35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4.016
摘要:流式细胞术(FCM)是根据所测定的各种细胞性质的不同组合,从细胞群体中把某个亚群分选出来,并对它的功能和形态学进行研究或进一步培养分析。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灵敏和同时进行多参数检测等优点,对其基本原理和在高等植物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