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6, 14(2):93-9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01
摘要:模拟pH6.5(对照)、4.5和2.5三个酸雨梯度,研究其对1a生组培柚木(Tectona grandis L.f.)幼苗生长、光合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不同处理问的各项生理指标差异不明显,但模拟酸雨对柚木形态构件参数造成较严重的影响。pH4.5和pH2.5处理组柚木基径(D)和树高(H)增长明显下降,使得D2H下降更加显著;不同处理下柚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E)日变化趋于一致,气孔导度(gs)日变化与对应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十分相似,同时,对照与两个处理的Pn与gs之间都表现正相关(p〈0.01),且在pH4.5处理表现更为显著,但是对照和两个处理的E与gs的线性关系不显著;pH4.5和2.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趋于一致;对照胞问CO2浓度与大气CO2浓度比(Ci/Ca)均值最低,表明对照柚木对CO2利用最有效。
2006, 14(2):100-10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02
摘要:比较油页岩污染点(茂名石化公司废渣场)和相对清洁点(茂名市林科所)生长的灌木翅荚决明(Cassia alata L.)和乔木乌墨(Syzygium cumini(Linn.)Skeels)的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在两个试验点,翅荚决明的净光合速率、气孑L导度和蒸腾速率的绝对值在一天的多数时段均高于乌墨,但与对照点相比,在污染点翅荚决明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下降幅度却大于乌墨,气孔导度则相反,可能与土壤含水量有关。结果表明乌墨的抗油页岩废渣污染能力强于翅荚决明。
2006, 14(2):107-11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03
摘要:选取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的3个径级(径级1—3分别为5—10cm,10—20cm和20—30cm),并且将每个径级的锥栗粗木质残体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分解阶段。通过测定锥栗粗木质残体3个径级的Ⅰ-Ⅲ阶段的7种化学元素(C、N、P、K、Ca、Na、Mg)的浓度和CWD密度变化来研究其分解过程中的元素动态、分解速率及其分解过程中基质质量的变化。到分解阶段Ⅲ时,3个径级的重量与原来相比分别损失了36%、48%和43%。元素N、P、Mg、Ca、Na的浓度升高。元素N的累积可能和锥栗粗木质残体中寄生着固氮细菌和真菌有关。元素P、Mg、Ca、Na的浓度升高则可能是由于这4个元素因淋溶流失的速度小于锥栗粗木质残体质量的损失速度,造成元素积聚,元素C、K的浓度降低。N/P比值是较好的分解指示指标。虽然存在元素的净释放,但是由于C和其它主要元素的释放速率较慢,因而锥栗粗木质残体是森林中重要的C库和长期的元素来源。
2006, 14(2):113-11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04
摘要:LEAFY同源基因是高等植物花的分生组织分化的重要调节基因。根据已发表的LEAFY同源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引物,以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基因组DNA序列为模板,克隆了一条长2866bp的LEA∥同源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外显子编码42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单个外显子核苷酸序列与拟南芥似rabidopsis thaliana)LEA∥基因同源性在90%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而与琴叶拟南芥(Arabidopsis lyrata)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0%。不同植物物种的LEAFY同源氨基酸序列在C端高度保守,而N端则有较大程度的变异。3个外显子进化速率不同可能是由于所受选择压力不同所致。存在于荠菜CapLFY基因346位上的精氨酸突变可能是造成荠菜两种生态型花期不同的原因。
2006, 14(2):120-12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05
摘要:比较了SSR标记和形态标记在研究番茄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上的应用。用7对SSR引物检测了11个番茄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得到53条带,每一个位点上扩增出2-9条带,平均为6条;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39—0.84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0。根据11个形态学性状表型值计算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27—0.72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58。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SSR标记和形态标记都可依果肉颜色和果实大小将供试材料分组,即黄色和红色果肉,樱桃小番茄和大、中果形的混合型;两种方法对番茄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评价相近。
梁秀文, 黄丽, 黄城贵, 葛晶, 陈红梅, 徐杰, 董宇亮, 郭晋雅, 杨净, 曾秋莲, 徐杰
2006, 14(2):126-12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06
摘要:提取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L.)Makino vat.utillis Tsen et Lee)和生菜(Lactuca sativa L.)绿叶粗蛋白,经SDS-变性后作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证实这两种蔬菜含有分别向负极泳动和向正极泳动的蛋白。菜心绿叶粗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从负极电泳缓冲液中获得向负极泳动的蛋白,其苯丙氨酸含量为57.05%,碱性/酸性氨基酸残基的比例为3.04,表明是富含苯丙氨酸的碱性蛋白。
2006, 14(2):130-13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07
摘要:运用扫描电镜对鹤顶兰(Phaius tankervdliae(Aiton)B1.)花粉管在子房内的生长途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粉管在子房中的生长途径可以分为3个阶段:(1)沿子房壁轴向生长阶段,从授粉开始至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时期,花粉管经过合蕊柱到达子房,经由胎座基部沿子房壁轴向生长;(2)沿子房径向生长阶段,二核胚囊之后,花粉管在胚珠之间穿梭,以径向生长为主;(3)朝珠孔定向生长阶段,胚囊成熟时,花粉管朝珠孔定向生长进入胚囊。实验结果说明花粉管的定向生长受胚珠的分子信号调控。
2006, 14(2):134-14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08
摘要:对羽叶薰衣草(Ltwandula pinnata L.)茎和叶上两种表皮毛(腺毛和非腺毛)发育的解剖学观察表明,两者的发生都源于茎或叶的原表皮细胞,但外部形态、发育过程及功能明显不同。腺毛有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两种类型,均由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头部细胞构成。头状腺毛的头部只有1个或2个分泌细胞,盾状腺毛由8个分泌细胞构成头部。非腺毛由3—20个细胞组成,可分为三种类型:单列不分枝、二又分枝和三又及三又以上多分枝的树状分枝。非腺毛的顶部细胞由基部到顶部逐渐变细,先端成尖形。腺毛发育由原表皮细胞经两次平周分裂形成,由于柄细胞和头部细胞所处的分化状态不同而发育成两类腺毛。非腺毛由非腺毛原始细胞经二次或多次平周分裂和不均等分裂,再发育成数个至二十多个子细胞。
2006, 14(2):141-14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09
摘要:对番木瓜叶枯病与植株营养、土壤相关养分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木瓜叶枯病是由于土壤有效钾缺乏而导致的一种生理性缺钾症:施用钾肥能有效控制该症的发生并获得较高产量。在发生缺钾叶枯病的番木瓜根、茎、叶片、叶柄等器官中镁含量均明显升高,说明番木瓜植株钾镁间存在拮抗作用。
2006, 14(2):146-15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10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蔗糖、NAA、Ca3(PO4)2、多效唑(Pac)和光照条件对江西兴国九山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cv.Jiushan)进行试管姜的诱导,成功诱导出试管姜。结果表明,诱导试管姜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2 mg L-1+NAA 0.5mgL-1+Ca3(PO4)22.5 mg L-1+Pac 2.5 mg L-1+蔗糖8%;适宜浓度的Pac、Ca3(PO3)3、蔗糖有利于试管姜诱导;NAA和6-BA对试管姜的诱导不起促进作用;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试管姜膨大。
2006, 14(2):151-15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11
摘要:以寒兰(Cymbidium kanran Makino)根状茎为外植体,采用B5 基本培养基,并附加不同浓度的6-BA、NAA、TDZ(苯基噻二唑基脲-thidiazuron)和S-3307(优康唑.uniconazole),对类原球茎的诱导、继代增殖、分化、生根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诱导类原球茎的最佳培养基为B5+TDZ 0.50 mg L-1+NAA 0.25 mg L-1,诱导率98.3%;继代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B5+S-33071.0 mg L-1+NAA0.2 mg L-1+蔗糖3.5%,增殖系数9.4:类原球茎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B5 +S.33070.75 mg L-1+6-BA 1.0 mg L-1+NAA0.4 mg L-1,分化率87.8%: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B5+NAA0.2 mg L-1+活性炭0.05%,生根率达100%。
2006, 14(2):157-15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12
摘要:从肥牛木(Cephalomappa sinensis)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5个酚性成分,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没食子酸(1),原儿茶酸(2),没食子酸乙酯(3),阿魏酸(4),山奈酚3-O-α-L-广鼠李糖苷(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
2006, 14(2):160-16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13
摘要:报道我国3个省5种海桐花属植物的新分布种,其中四川分布新记录是尖萼海桐Pittosporum subulisepalum Hu etF.T.Wang:云南分布新记录是管花海桐Ptubiflorum H.T.Chang & S.Z.Yah、光叶海桐P.glabratum Lindley和海金子Pillicioides Makino:广东分布新记录是木果海桐Pxylocarpum Hu & F.T.Wang。
2006, 14(2):162-16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14
摘要: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nH.B.K.防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薇甘菊的防除,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清除、化学防除、生态防除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其中生物防治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生物防治中艳娴珍蝶Actinote thaliapyrrha和安婀珍蝶A.anteas是较有前途的两种昆虫:柄锈菌Puccinia spegazzirii de Toni能使薇甘菊生长受阻、矮化、枯萎和死亡,在中国有利用的可能;风凰木Delonix regia、血桐Macaranga tanarius、棍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可以利用植物相克作用控制薇甘菊;菟丝子属Cuscuta的3种菟丝子能侵染薇甘菊,其中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对薇甘菊控制作用较强,是以草治草的一种新方法。
2006, 14(2):169-17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2.015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已经发现了一系列与植物盐胁迫相关的基因。根据这些基因产物的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效应分子基因和调控分子基因。根据近年来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提高植物耐盐性的策略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探讨了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