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柳树对亚铁氰化物的吸收、代谢及其毒性研究

      2006, 14(1):1-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01

      摘要 (2204) HTML (0) PDF 0.00 Byte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亚铁氰化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及对植物的毒性作用,以长出新根须和嫩叶的垂柳(Salix babylonicn L.)枝条为材料,在自行设计的250 ml牛物反应器中生长192 h,培养温度为24±1℃,亚铁氰化物水溶液的浓度分别为52.99,105.98,211.95和317.93 mg CN L-1。结果表明:(1)低浓度实验组(52.99 mg CN L-1 )水溶液中10.85%的亚铁氰化物被植物吸收,随着浓度的升高吸收到植物体内的亚铁氰化物的比例(%)依次递减,但是统汁学分析显示各实验组单位体重(湿重)的植物吸收亚铁氰化物的最无显著性差异:(2)在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检测到微量的亚铁氰化物,表明亚铁氰化物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由于没有检测到在气态下的总氰化物,表明植物的蒸腾作用没有将亚铁氰化物释放到大气中;(3)尽管植物吸收到体内的亚铁氰化物足有限的,但物质平衡实验表明其在植物体内 迁移的过程中超过96%的郜能被植物有效转化;(4)所用的4种亚铁氰化物浓度在192 h内没有对柳树产生毒性作用。因此认为:依据亚铁氰化物在水溶液→植物→空气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亚铁氰化物的植物修复是可能的。

    • 角毛藻光合作用对连续强光照射的动态响应

      2006, 14(1):7-1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02

      摘要 (1928) HTML (0) PDF 0.00 Byte (2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调制荧光技术研究了角毛藻(Chaetoceros sp.)光合作用对连续强光照射的动态响应。用1 000μmol m-2s-1的强光处理12 h内,角毛藻的快速光曲线和荧光参数呈动态变化。处理30 min内,最大光合速率Pm(即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光系统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均逐渐下降至最低值,表明角毛藻受到了光抑制;初始斜率α的降低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升高,表明角毛藻可以通过降低捕光色素对光能的吸收和增加热耗散来保护光合器官免受过度损伤。此后,α开始增加,但始终不能恢复到初始值,说明角毛藻逐渐适应了强光照状态,捕光能力逐渐增加;Pm逐渐恢复并超过初始值,最终(8 h后)达初始值的2倍,表明经过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明显加快:而Fv/Fm只能恢复到初始值的一半左右,说明强光下光系统Ⅱ的光能转换效率明显降低:NPQ达最大值(1 h)后逐渐下降至低于初始值,表明热耗散在光保护中不再起主要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出现光化光关闭后的短期荧光上升现象,且上升速度逐渐加快,说明围绕光系统Ⅰ的环式电子传递速度逐渐加快,可能在光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 湛江球形棕囊藻赤潮除藻试验

      2006, 14(1):14-1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03

      摘要 (2129) HTML (0) PDF 0.00 Byte (1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4月,在广东湛江港赤潮区采集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在室内用新洁尔灭和异噻唑啉酮两种除藻剂进行棕囊藻的杀灭试验。结果表明,新洁尔灭对赤潮水体中球形棕囊藻的72 h LC50为0.96mg L-1;与新洁尔灭相比,异噻唑啉酮的除藻效果更为明显,其对球形棕囊藻的72 h LC50为0.54 mg L-1。新洁尔灭和异噻唑啉酮复配时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除藻能力,新洁尔灭和异噻唑啉酮浓度比为1.3:0.3(配比为4.3:1)时除藻效果最优,2 d的除藻率达到89%,协同指数为0.78。两种除藻剂对鲻鱼(Mugil cephdus)苗72 h的毒性试验表明,新洁尔灭和异噻唑啉酮浓度分别在2.0和0.3mg L-1以下除藻是安全的。

    • 厚荚相思树根瘤菌HJ06菌株的16S rDNA全序列和nifA基因片段分析

      2006, 14(1):19-2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04

      摘要 (2489) HTML (0) PDF 0.00 Byte (1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根瘤菌HJ06菌株的16S rDNA全序列利nifA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HJ06菌株在以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状图中位于根瘤菌属(Rhizobium)分支中,与根痛菌属各个种的相似性达95%以上;从HJ06菌株克隆出的585 bp nifa基因片段与Klebsiella pneumoniae的同源性达到99.3%,与Klebsiella oxytoca的NifF,NifL,NifA,NifB蛋白基因的同源性为97.8%。

    • 大花蕙兰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探索

      2006, 14(1):25-3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05

      摘要 (1920) HTML (0) PDF 0.00 Byte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SDS、CTAB和改良CTAB法分别提取大花蕙兰叶片基因组DNA,发现以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高,产率也较高。以5'-GGTGCTCCGT-3'(BA440)为随机引物,并以大花蕙兰品种‘金杯’(Cymbidium hybridium CV.Hiroshima Golden Cup“Sunny Moon”)的DNA为模板,对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25 μl反心体系中,Mg2+、Taq DNA聚合酶、引物、模板DNA和dNTP5种主要成分的适宜浓度或用量分别是:2.0 mmol/L、1.0 U、0.20 μmol/L、25 ng和0.20 mmol/L。扩增程序优化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0.5 min,37℃退火1 min,72℃延伸1 min,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

    • 甘蔗杂交后代蔗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2006, 14(1):31-3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06

      摘要 (2153) HTML (0) PDF 0.00 Byte (1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4×3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选配的12上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对蔗汁锤度,旋光读数,转光度,蔗汁蔗糖分,视纯度和重力纯度等6个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由基因加性效应引起,其中蔗汁锤度,旋光读数,转光度,蔗汁蔗糖分主要由父本基因加性效应引起。CP72-330、HoCP93-750、桂糖91-116和粤糖92-1287等4个亲本的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gca)为正值且较大,是配合力较好的高糖亲本。CP72-330×桂糖91-116及HoCP93-750×粤糖92-1287的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sca)相对效应为正值且较大,杂交后代品质性状平均值也较高,为较好的高糖杂交组合。品质性状父本gca方差大于母本gca方差,亲本gca方差为组合sca方差的7-28倍,广义遗传力(hB2)为58%-68%,狭义遗传力(hN2)为56%-60%,属于遗传能力较强的品质性状。

    • 广东潮州凤凰山的蕨类植物

      2006, 14(1):38-4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07

      摘要 (2333) HTML (0) PDF 0.00 Byte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实地调查和标本研究,广东潮州凤凰山蕨类植物共有96种,隶属于31科58属。区系分析表明:该地蕨类植物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均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型为主。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有13科,占41.94%,属有36属,占62.08%,其中泛热带分布属(22属,占37.93%)是最重要的分布类型;世界分布属占24.14%,温带分布属不明显,占13.79%,显示出该区蕨类植物区系从热带向亚热带渗透和过渡性质;热带、亚热带颁布的种所占比例最大(52种,占54.17%),其中以热带亚洲性质的占优势(38种,占39.58%),温带成分次之(36种,占37.5%),其中中国-日本分布性质的占优势(30种,占31.25%),按生长基质的不同,将凤凰山蕨类植物划分为土生,石生、附生三种生态类型,其中以上生为主。按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应用性,又可分为药用、观赏和食用蕨类植物等。

    • 海南岛石灰岩特有植物的初步研究

      2006, 14(1):45-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08

      摘要 (2427) HTML (0) PDF 0.00 Byte (3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有植物是了解一个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规律的关键。对海南岛石灰岩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分类的初步研究表明:本区共有石灰岩特有植物63种,隶属于37科52属,其中热带性的属占的比例较高;属于海南石扶岩专性种的有18种,一些种类对生长基质的要求相当严格。与其它地区比较,石灰岩山地的特有化发展在海南不很明显。从特何植物的分布来看昌江是海南一个重要的石灰岩植物分化中心。对海南石灰岩特有种比例较低的原因和保育进行了探讨。

    • 影响香根草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因素初探

      2006, 14(1):55-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09

      摘要 (2083) HTML (0) PDF 0.00 Byte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提高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遗传种质改良效率的有效途径,初步研究了影响香根草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若干因素。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配比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香根草的腋芽及无菌不定芽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2,4-D是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关键因素,当培养基中只含2,4-D而不含或少含细胞分裂素(6-BA)时,外植体经由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形成再生植株。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在有的品种之间差异显著,最高的达到96.7%(cv.Zomba),最低的不到30%(cv.Malaysia);而有的品种之间著异不显著(例如cv.Kandy和cv.Sunshine)。胚性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可以长期保持,从未经继代培养的到持续继代第23代的胚性愈伤组织,再生频率都在80%以上,而且再生植株的生长良好。在3—7℃的低温下进行分化培养时,仍然有40.5%-50.0%不同世代的胚性愈伤组织还保持着再生能力。

    • 油页岩废渣场植物修复的生态效应

      2006, 14(1):61-6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10

      摘要 (2167) HTML (0) PDF 0.00 Byte (2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东茂名页岩油工业同体废物裸露灰渣地植林18a(南排)和3-5a(北排)后的植物生长、凋落物、土壤容重、有机质、pH和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对比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南排和北排已形成了森林环境。土壤基质已得到了改善,南排的凋落物现存量增加了1.39倍,土壤有机质增加了52.39%(0-20cm)、50%(20-40cm),土壤pH值提高了0.28个单位。南、北排林地土壤pH值分别比植林前裸地提高了0.99个单位和0.71个单位。这说明植树造林对增加土壤育机质效果明显,对提高土壤pH值则相对较慢。南排自堆放油页岩灰渣后,45a来入侵定居的野生植物有48科118属138种,其中草本植物占总种数的54%,乔木15种:北排堆放28a来,有24科63属66种植物入侵定居,其中草本种类占67%。

    • 长苞铁杉林林隙主要树种生态位初步研究

      2006, 14(1):69-7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11

      摘要 (1996) HTML (0) PDF 0.00 Byte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林隙前、中、后期3个发育阶段的各个林隙为一维资源位状态,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Levins指数及生态位重替公式,计算林隙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树种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前期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长苞铁杉、米槠、木荷、甜槠、深山含笑、香桂、青冈、猴头杜鹃、山矾、细叶青冈;中期的为:米槠、木荷、长苞铁杉、香桂、深山含笑、山矾、甜槠、猴头杜鹃、青冈、细叶青冈;后期的为:米槠、木荷、长苞铁杉、青冈、山矾、香桂、深山含笑、细叶青冈、甜槠、猴头杜鹃;林隙发育的不同时期主要树种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但随着林隙的不断发育,主要树种间生态位重叠值有减小的趋势;长苞铁杉在林隙发育的不同阶段与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有较小的生态位重叠值,而与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值。

    • 国产樟科一新种—香港油果樟

      2006, 14(1):75-7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12

      摘要 (2436) HTML (0) PDF 0.00 Byte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樟科油果樟属一新种,香港油果樟Syndielis hongkongensis N.H.Xia,Y.F.Deng & K.L.Yip。它以小枝红褐色,花被片6,能育雄蕊6,无腺体,而明显区别于近缘种油果樟S.chinensis Allen。

    • 香港樟科一新种—腺叶琼楠

      2006, 14(1):78-8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13

      摘要 (2434) HTML (0) PDF 0.00 Byte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樟科琼楠属一新种,即腺叶琼楠Beilschmiedia glandulosa N.H.Xia,F.N.Wei & Y.F.Deng。腺叶琼楠与美脉琼楠B.delicata S.Lee & Y.T.Wei和网脉琼楠B.uangii Menrr.近似,但叶面具腺状小突起,花序短和果实表面光滑,不具小瘤点而容易区别。

    • 赤潮藻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2006, 14(1):81-8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14

      摘要 (2712) HTML (0) PDF 0.00 Byte (1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成毒素是赤潮藻类的一个常见特征,已知能够产牛毒素的微藻有70多种。作为次级代谢产物,藻毒素的产生可能是一种压制或清除其它藻类竞争者的一种反应,在群落演替、种间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对藻毒素生物合成机理依然知之甚少,相关基因的研究仍光明显突破。利用环境因子诱导毒素生成变化进而分离差异表达基因或者比较不同产毒藻株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从中克隆藻毒素牛物合成基因似乎是一种极具具潜力的研究方向。

    • 植物缺氧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2006, 14(1):87-9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6.1.015

      摘要 (2089) HTML (0) PDF 0.00 Byte (1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近年来缺氧应答相关基因的分离、克隆及缺氧响应信号转导模式与调控机制作了综述。分析了缺氧应答基因的序列特点,概述了植物感受缺氧胁迫的信号传递模式,阐述了缺氧响应的调控机制并着重讨论了调控因子AtMYB2的调控特点,并对缺氧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