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5, 13(4):277-2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01
摘要:对国产省藤属(Calamus L.)植物17种2变种的叶表皮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除单叶省藤(C.simplicifolius)、短叶省藤(C.egregiw)和白藤(C.tetradactylus)外,其它种均为首次报道。省藤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较为一致,气孔器为轮列4细胞型(tetracytic,或称四轮列型),即有4个副卫细胞,其中2个为侧副卫细胞,2个为端副卫细胞;表皮细胞为长方形,纵向排列。表皮毛有3种类型:多细胞排成单列的单毛(人喙省藤C.macrorrhynchus)、多细胞排成2-3列的单毛(毛鳞省藤ethysanolepis等)、多细胞分枝毛(白藤等)。表皮细胞的长度和宽度特征、细胞壁的厚薄及波纹的深浅和形状、端副卫细胞的长短等细微特征在种问存在差异,可以区分种类。叶表皮结构还反映了种问的亲缘关系。因此,叶表皮特征对于省藤属种类的划分和亲缘关系的确定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2005, 13(4):285-29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02
摘要:对矮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约具4个花粉囊,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2—3层)和绒毡层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排列,成熟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在矮沙冬青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没有发现异常现象,认为矮沙冬青濒危不存在雄性生殖结构与发育过程异常的内在因素。
2005, 13(4):291-29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03
摘要:用石蜡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白木香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白木香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但同时还表现出许多旱生形态。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表皮角质膜一般较下表皮角质膜厚1 μm,下表皮上零星分布着单细胞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上,微下陷,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叶肉组织发达,其间分布着较多的长方晶体,其细胞长轴与表皮垂直。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整齐的圆柱形细胞组成。栅栏组织的外层细胞转化为异细胞,海绵组织内具有一层由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横切面上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为1:3。主脉发达,有异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具双生韧皮部。叶内具有发达的木质部外纤维。这些特征与旱生环境相适应。
2005, 13(4):296-30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04
摘要:从福建省推广的谷杆两用水稻201中分离出内牛细菌12株,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鹑鸡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脂肪杆菌(Pimelobacter)和节杆菌(Arthrobacter)。选择固氮酶活性较大的3个菌株,对其抗性、革蓝氏染色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三亲交配法将标记基因nifH-lacZ导入到鹑鸡肠球菌中,用该固氮细菌回接水稻,对感染鹑鸡肠球菌的水稻根进行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固氮细菌鹑鸡肠球菌在水稻根表皮细胞、内皮层细胞、维管组织细胞和细胞间隙中存在。
2005, 13(4):303-30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05
摘要:以水稻广亲和品种Cpslo17幼穗为材料,用一步法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了一个长度为1118bp的编码线粒体磷转运蛋白的OsMPT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包含了基因完整的编码序列,编码由368个氨基酸组成的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它与玉米、大豆、Lotus japonicus、Betula pendula、拟南芥的线粒体磷转运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率分别为93.5%,85.6%,83.8%,83.7%,81.1%。氨基酸疏水谱分析显示它有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家族高度保守的6个跨膜结构域。水稻线粒体磷转运蛋白N端富含精氨酸(Arginine)、丙氨酸(Alanine)和丝氨酸(Serine)。iPSORT预测其蛋白N端具有定位于线粒体的信号肽序列,进一步分析表明此编码区段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RT—PCR结果表明,OsMPT基因在水稻两个亚种粳稻和籼稻的叶片中均有表达,在Cpslo17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都有高水平表达。水稻线粒体磷转运蛋白的克隆和表达分析将为研究其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2005, 13(4):310-31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06
摘要:用玻璃针显微分离出番木瓜(Caricapapaya L.)单染色体,经过LA-PCR扩增得到80—700 bp的DNA片段。Southem杂交表明,扩增片段与番木瓜基因组DNA之间有间源性,从而证明番木瓜单染色体DNA已经被成功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中,约获得1.18×105个克隆,酶切鉴定插入片段大小为100—400 bp。
2005, 13(4):315-31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07
摘要:针对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簇的核酸序列,筛选特异性引物,探索一种适用于自然水样中微囊藻产毒潜能检测的全细胞PCR方法。经灵敏度测试表明,这种PCR方法的检测下限相当于100 cells。该方法不需要提取基因组DNA,检测所需水样量少,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应用于水库等饮用水源水体中具有产毒潜能的微囊藻的检测。
2005, 13(4):319-32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08
摘要:以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试管植株为材料,选取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转接到株芽诱导培养基上15 d后,原茎段基部开始产生株芽突起,30 d后每一茎段可产生3-5个已生根的株芽,株芽诱导率为100%,株芽诱导数为180个/40株,其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株芽形成的适宜培养条件:温度为26±2℃,光照时间14 h d-1,光照强度为1500-2000l x:适宜培养基组成为:MS+6-BA 4.0 mg L-1+IBA 1.0 mg L-1+蔗糖6%-9%+活性炭0.5%+琼脂7%。离体诱导的盾叶薯蓣试管株芽能直接发育为新植株,为盾叶薯蓣的快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05, 13(4):324-32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09
摘要:研究β-氨苯丁酸(BABA)和剪叶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cv.Yunyan 85)防卫性酶活性和两者间互作对其抗性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BABA或剪叶都能明显地提高烟草的苯内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且这些酶活性的变化与BABA的浓度和诱抗时间有关。然而存剪叶后使用BABA,会削弱对PAL和PPO活性的诱导。BABA+剪叶处理后烟草花叶病(TMV)症状明显较BABA单独处理的严重,这表明BABA和机械性损伤呈现拮抗效应。BABA及其它以水杨酸(SA)为信号分子的化学诱抗剂可能不适宜用于剪叶后的烟草幼苗。
2005, 13(4):329-33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0
摘要:研究了乙醇溶液对木瓜蛋白酶水解酪蛋白的催化活性及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在一定浓度乙醇溶液中水解酪蛋白的活性有显著上升。动力学测定表明木瓜蛋白酶在乙醇溶液中米氏常数(Km)下降。差示光谱显示,在乙醇溶液中木瓜蛋白酶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荧光发射光谱表明,木瓜蛋白酶在乙醇溶液中发射峰位几乎没移动,但发射强度明显增高。
2005, 13(4):333-33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1
摘要:采用沙培法,对盐胁迫下坪山柚和福橘幼苗体内矿质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坪山柚和福橘幼苗根部及地上部Na+、Cl-含量增加,且相同浓度下,福橘比坪山柚高。40mmol/L NaCI胁迫下,坪山柚和福橘幼苗地上部的K+、Fe含量,根部的Ca2+、Mg2+、Zn含量显著下降,而根部Fe含量及地上部Zn含量显著增加。随NaCl浓度增大,坪山柚根部K^+含量,地上部Ca2+、Mg2+含量变化不明显,而福橘根部、地上部上述离子含量在NaCl浓度≥160mmol/L时均显著下降。因此,根部K+含量,地上部Ca2+、Mg2+含量存在品种问差异,或许可作为耐盐性鉴定指标。NaCl胁迫降低坪山柚和福橘幼苗根部及地上部P、Mn含量,而Cu含量在较高浓度NaCl胁迫下显著增加。NaCl胁迫明显降低坪山柚和福橘幼苗地上部K+/Na+、Ca2+/Na+和Mg2+/Na+值,其中K+/Na+值的变化可考虑作为柑橘耐盐性鉴定的指标。
2005, 13(4):338-34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2
摘要:利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和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短期低温光照对杨梅幼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光照处理后,杨梅叶片的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Fv/Fm(最大的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和①PSⅡ(光系统Ⅱ的量子产量)下降,Ci/Ca(细胞间隙CO2浓度/环境CO2浓度)、Fo(初始荧光)、qN(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Fi—Fo)/(Fp—Fo)(失活的PSⅡ反应中心数量)上升。此外在同一水平低温下,中等强光(350 μmol m-2s-1)加剧了PSⅡ反应中心的失活或破坏并且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这些结果说明低温和有光照条件下引起的杨梅光合作用下降是由于光合机构活性下降所致,即主要是PSⅡ反应中心的失活或破坏:我们推测QA-(还原态质体醌A)和非还原QB(质体醌B)数量的积累可能是导致PSⅡ反应中心失活或破坏的原因,在低温光抑制过程中非辐射能量耗散对保护光合机构起着重要作用。
2005, 13(4):343-34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3
摘要:以开顶式塑料薄膜温室为设施,研究了红掌叶片光合速率、植株生长和光合酶活性对高CO2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处理30 d时,处理组TI(700±100 μmol CO2 mol-1)的株高、单叶面积、株鲜重分别比对照组(大气CO2浓度360±30 μmol CO2 mol-1)增加了12.8%、2.39%、29.2%,而处理组T2(1000±100 μmol CO2 mol-1)的株高、单叶面积、株鲜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7%、1.81%、27.2%。在各自处理条件下测定的T1和T2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增加27.0%和33.8%,且在对照条件下测定的各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也均高于对照。处理组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下降,但却促进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而叶绿素含量并没有明显变化。高浓度CO2能促进Rubisco活性增加,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则明显下降。
2005, 13(4):347-35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4
摘要:利用2002—2003年间荔枝林小气候梯度观测资料,分析荔枝林小气候特征及其与背景大气候之间的关系。受“山谷风”下沉气流影响,荔枝林冠层气温与背景大气候相比,夜间气温明显偏低,其日变化幅度偏高,年平均偏低0.35—0.75℃,冬春季和夜间更加明显。因此在冬季冷空气过程中,荔枝林将承受较长的低温时间。不同梯度气温相比,冠层气温比冠层上偏高0.2—0.4℃,夏秋季和白天更加明显。荔枝林具有显著而稳定的增湿效应,全年月平均相对湿度均高于背景大气候7%左右。荔枝林气温、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素与背景大气候相比,具有相同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此研究结果可为应用常规气象站监测、预测气象资料推算荔枝林小气候状况,开展农用天气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2005, 13(4):353-35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5
摘要:野外定位观测了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t.)的开花物侯、开花动态、访花者的种类、行为和访花频率,并对其繁育系统、花粉-胚珠比(P/O)、花粉活力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柽柳单朵花的花期仅1 d,P/O为390.9±81.0,繁育系统属于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的类型。花的结构和开花式样适合以食蚜蝇为主的多种昆虫传粉。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为95.23%。柽柳的果实成熟期较短(15 d),整个居群有长达几个月的花期,开花数目众多,因此能产生人量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会形成大片的柽柳灌丛。
2005, 13(4):358-3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6
摘要:对深圳梧桐山蕨类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梧桐山蕨类植物区系由33科63属126种和2变种组成,含8种以上的科有水龙骨科、金星蕨科、鳞毛蕨科、卷柏科、蹄盖蕨科和风尾蕨科;依据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梧桐山蕨类植物种的分布可以划归为9个分布区类型和6个亚型,其中热带亚洲分布成分和东亚分布成分构成了该区系的主体。区系分析表明,该植物区系带有较明显的热带性质,约67%的种类属于热带分布。
2005, 13(4):363-36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7
摘要: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大头茶属Gordonia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北美和东亚的种类应该处理成两个不同的属,东亚(包括中国)的种类应该使用Polyspora这一属名。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对产自中国的该类植物作了正式的分类学处理。
2005, 13(4):366-36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8
摘要:
2005, 13(4):367-36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4.019
摘要: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