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长江中游(以湖北湖南为主)的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2005, 13(3):185-19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1

      摘要 (2316) HTML (0) PDF 0.00 Byte (3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植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湖北、湖南为主)的植物区系、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保护对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根据两省土著种子植物名录统计,本区共有202科1476属7037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7科30属64种;被子植物196科1445属6973种。以鄂湘为代表的华中区分布类型复杂、物种丰富、起源古老,而且特有的科、属、种多,特有度高。北温带木本植物属高度集中,体现了长江中游具有古第三纪.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代表性。拥有众多的东亚特有属、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和中国特有属,它们既是本地植物区系的特色,也代表了中国植物区系的核心。本地中山以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为主的阔叶林系第三纪.泛北中生落叶阔叶林的后裔。在植被区划上,本区属于常绿阔叶林区域,包括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地带。后者分为北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亚地带,南部含华南植物区系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亚地带。本区主要的自然植被类型(以原生类型为主)有171个类型(相当于群系formations)。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三个层次上(物种、群落、景观)对保护现状、特点、保护方针和策略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 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植物胸径生长对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

      2005, 13(3):198-2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2

      摘要 (2811) HTML (0) PDF 0.00 Byte (2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林地分别喷加0、50、100和150 kg N hm-2a-1,研究鼎湖山马尾松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植物胸径生长(年增长率)对增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喷加N,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胸径年增长率分别为4.84%、4.09%和2.99%;外加氮对植物胸径生长的影响因森林类型和植物种而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低氮处理(喷加50 kg N hm-2a-1)没有对胸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中氮处理(喷加100 kg N hm-2a-1)则分别增加了77.8%和105.6%。外加氮处理均使阔叶林胸径年增长率下降,低氮、中氮和高氮处理(喷加150 kg N hm-2a-1)分别比对照(不喷N)低36.8%、28.5%和41.0%。这表明外加氮处理促进马尾松生长,但抑制大多数阔叶树种生长。

    •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旱季能量平衡研究

      2005, 13(3):205-2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3

      摘要 (2397) HTML (0) PDF 0.00 Byte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涡度相关(Eddycovariance,EC)法开路系统、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及土壤热通量板等设施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旱季(2003/1/9—2003/1/23)的能量分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平均净辐射通量(Net radiation,Rn)为53.14 W m-2,与下行短波辐射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林冠上层EC法潜热通量(Latent heat,LE)、显热通量(Sensible heat,Hs)实测平均值分别为57.18 W m-2、43.40 W m-2,林冠下层分别为12.61 W m-2 、7.61 W m-2。白昼EC法所测得的LE和Hs数据与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owen ratio and energy balance,BREB)计算出的数据相比,略偏低,而夜间及凌晨数据差异较大。土壤热通量日变化曲线呈“S”形,平均土壤热通量为.1.50 W m-2,表面土壤总热通量(Gt)仅为5 cm处土壤热通量的84.0%,可见表层土壤尽管很薄,但其热储量不能忽略。将LE、Hs之和与可供能量(Rn—Gt)进行闭合,回归直线斜率为0.9128,相关系数达0.8517,与许多研究结果的60%-90%的区间相符,这说明鼎湖山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数据是非常可靠的。

    • 浙江及邻近地区蛇足石杉依存环境的初步研究

      2005, 13(3):211-21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4

      摘要 (2571) HTML (0) PDF 0.00 Byte (2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浙江及邻近地区产的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ct)7个种群的自然环境进行野外观察,测定了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有机质含量、pH值,植株和土壤中K、Ca、Mg、Fe、Zn、Cu、Mn、Na、A1、Pb、Cd 11种元素的含量,以及植株中石杉碱甲(HupA)含量。结果表明,蛇足石杉种群多分布于海拔350-1700m的山地密林下或沟谷阴湿土中,郁闭度、年均降雨量、空气相对湿度均较大:环境中土壤含水量为10%-30%,pH值4.57—5.31,电导率0.061—0.385 ms cm-1,有机质含量6.18%-9.75%;蛇足石杉对K、Ca、Zn和Na的需要程度较高,对Pb、Cu、Cd3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在人工栽培中应注意协调各元素的合理配给:蛇足石杉较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为:土壤电导率以及pH值相对较低;郁闭度高,年均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对7个种群分布点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石杉碱甲含量高的磐安种群分布点具有特殊性,提示环境条件对蛇足石杉中HupA含量有较大的影响。

    • 两种浮萍植物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对模拟酸雨的敏感性

      2005, 13(3):217-22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5

      摘要 (2026) HTML (0) PDF 0.00 Byte (1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蒸馏水和不同pH值(5.5,4.5,3.5和2.5)的模拟酸雨培养浮萍(Lemna minor L.)和紫萍(Spirodela polyrrihiza(L)Schleid)48 h后,测定叶状体膜系统渗漏率,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酸雨pH的下降,两种浮萍叶状体的膜系统渗率增大,叶绿体超微结构受损。浮萍和紫萍对酸雨的敏感性和伤害时细胞与叶绿体形态变化显示一定的种间差别。浮萍的结构性损伤始于pH 4.5,原生质体收缩,出现质壁分离,基粒结构混乱;pH3.5时叶绿体肿胀呈球状,片层结构破坏并出现许多空泡。紫萍在pH 3.5时膜系统的外渗率仍较低,基粒和基质类囊体结构无明显改变:pH 2.5时叶绿体结构才出现严重伤害,但未见明显的肿胀与质壁分离现象。因此认为在两种浮萍的共生水体中,紫萍对酸雨污染有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而浮萍则可用作pH<4.5水体的灵敏指示植物。

    • 脱落酸引发对夜香紫罗兰种子萌发的效应

      2005, 13(3):224-22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6

      摘要 (2039) HTML (0) PDF 0.00 Byte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脱落酸引发及其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复合处理对夜香紫罗兰(Matthiola bicornis)种子萌发的效应。结果表明,将夜香紫罗兰种子于20℃下在2.5×10-5 mol/L脱落酸(ABA)溶液中引发7 d,能显著缩短种子平均萌发时间,增加种子萌发指数。在ABA溶液中加入吲哚乙酸(NAA)未能进一步改善夜香紫罗兰种子萌发,但其他复合处理均显著提高正常幼苗百分率。ABA和细胞分裂素CKT)及NAA复合处理进一步增加种子萌发指数,不仅比单独用ABA引发的效果好,而且也比用聚乙二醇(PEG)引发的效果好。ABA引发和PEG引发的夜香紫罗兰种子相对吸水量显著不同。对ABA引发机理和应用潜力进行了讨论。

    • 乌龙岭’龙眼胚胎发育时期特异性蛋白质的变化

      2005, 13(3):229-23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7

      摘要 (2556) HTML (0) PDF 0.00 Byte (2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IEF-SDS-PAGE技术分析龙眼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各发育阶段大多数蛋白质组分的电泳图谱基本一致,但也有变化。其中花后38 d存在TE1(27.1kD、p,7.3),TE2(17.5kD、pI8.2)2个特异蛋白,45 d存在TE3(11.4kD、pI7.6),TE4(13.2kD、pI9.9)2个特异蛋白,52d存在TE5(22.6kD、pI7.2),TE6(18.6kD、pI8.3),TE7(23.5kD、pI3.6)3个特异蛋白。31 d胚胎电泳图谱中的蛋白质点数相对较多,表明此时蛋白质旺盛合成与积累,这与蛋白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龙眼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异蛋白的出现或消失.对胚胎的分化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 檀香幼苗半寄生性初步研究

      2005, 13(3):233-23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8

      摘要 (2826) HTML (0) PDF 0.00 Byte (4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不同寄主植物繁殖的基础上,研究了檀香(Santalum album L.)幼苗对寄主植物的半寄生性。檀香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初期,并不需要寄主植物的参与,但随后的生长其根系必须寄生于适宜的寄主植物的根上。不同寄主植物对檀香幼苗的生长和吸器的发育影响不同,表现在根寄生吸器的数量、大小和结合的程度上。初步筛选了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烂头钵(Phyllanthus reticulatus)等优良的檀香幼苗寄主植物。檀香幼苗根系极不发达,细根缺乏根毛,但其导管非常发达,有利于从寄主根吸收养分和水分。此外还观察了檀香和寄主植物扶桑建立半寄生吸器的过程。

    • 茉莉酸甲酯对烟草愈伤组织一些活性氧生成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005, 13(3):239-24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09

      摘要 (2262) HTML (0) PDF 0.00 Byte (1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烟草愈伤组织用茉莉酸甲酯(MJ,1 mg ml-1)处理;同时将愈伤组织在含AIP(0.1mmol/L,水杨酸合成抑制剂)和/或AOA(1 mmol/L,乙烯合成抑制剂)的MS培养基上进行暗培养,测定在活性氧产生和脂质过氧化中起作用的相关酶活性及一些代谢物的含量。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能激活超氧阴离子的产生,提高脂氧合酶同工酶1(LOX1)的活性从而启动脂质过氧化,对脂氧合酶同工酶3(LOX3)没有明显影响;降低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保护酶的活性,减少了膜脂过氧化中有毒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信号转导途径,MJ调节超氧阴离子和MDA生成,SOD和APX活性很可能是通过乙烯起作用,且对MDA生成和APX活性的调节可能通过水杨酸起作用;MJ直接调节LOX1活性,但对LOX3活性没有明显作用。

    • 用RAPD和ISSR检测的橡胶树野生种质和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2005, 13(3):246-25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10

      摘要 (2098) HTML (0) PDF 0.00 Byte (2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19个RAPD引物和12个ISSR引物对14份野牛橡胶树种质和我国的37份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引物共产生132条带,多态性带占88.6%,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432—0.947。ISSR引物其产生101条带,多态性带占87.1%,相似系数为0.505—0.941。平均基因杂合度分析表明野生种质比栽培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根据UPGMA法对51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ISSR分析中所有材料可分为2类:第一类为野生种质,第二类为栽培品种:而RAPD分析中野牛种质和栽培品种不能被分为明显的两人类。虽然ISSR和RAPD的聚类分析结果存在差异,但对两种方法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他们之间仍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74。品种PR107、热研217等一些栽培品种可以通过特异带在51份供试材料中被区分开。这些结果可以对橡胶树的育种上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RAPD和ISSR技术也是进行橡胶树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有效手段。

    • 兰花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005, 13(3):253-25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11

      摘要 (2122) HTML (0) PDF 0.00 Byte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广东省的濒危植物兰花蕉(Orchidantha chinensis T.L.Wu)的7个居群137个个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用10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清晰谱带101条,其中58条具有多态性,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7.43%。居群水平相对较低,多态位点百分率在6.93%-35.64%之间,平均为18.24%。经POPGENE1.31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Nei基因多样性为0.125±0.1686:Shannon信息指数为0.2000±0.2429;Nei基因分化系数为0.5481,表明54.81%的遗传变异分布在居群间,45.19%的遗传变异分布在居群内。物种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在0.8855—0.9511之间。我们认为红花潭是其最适合生境,建议在此建立自然保护区:鉴于兰花蕉居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兰花蕉的遗传多样性,建议在自然居群间进行相互移栽,以提高群体间的基因交流。

    • 甘蔗生物量育种的ADGE遗传分析

      2005, 13(3):259-26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12

      摘要 (2066) HTML (0) PDF 0.00 Byte (1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甘蔗11个亲本品种及不完全双列杂交(NC designⅡ)遗传设计的30个组合的F1代实生苗生物量进行加性.显型-随机环境效应模型(ADGE)分析。结果表明:甘蔗的生物量性状遗传丰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显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共同决定的,但基因的加性效应作用较大;甘蔗杂交亲本对其后代表型的遗传作用丰要为母本的遗传效应影响;甘蔗生物量性状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率(h2B)和狭义遗传率(h2N),且h2B>h2N,说明了对甘蔗生物量性状在选育种早期阶段的选择效果好;通过对亲本的加性基因随机效应分析的综合,较优良的甘蔗亲本有粤糖72/426、粤糖79/177、粤糖85/177、ROC24和ROC25;根据杂交组合显性随机效应分析,认为粤糖72/426×ROC16、粤糖79/177×ROC24、粤糖79/177×ROC23及粤糖80/101×ROC22是较优良的高生物量甘蔗杂交组合,可以应用于甘蔗的高生物量育种。

    • 螺序草属(茜草科)的种子形态

      2005, 13(3):264-2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13

      摘要 (2188) HTML (0) PDF 0.00 Byte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螺序草属(Spiradiclis B1.)16种2变型共18个样品的种子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本属植物种子为小型(0.2—0.3 mm)或中型(0.3—2 mm),整体形状不太规则,表面纹饰为蜂窝状,种脐稍突出。种子的外壁由内外2层种皮组成。依据表面突起分布方式,螺序草属的种子大致分为2种类型:(1)平周壁微下陷,疣突均匀分布于其上,如大叶螺序草、螺序草、尖叶螺序草、柳叶螺序草、峨嵋螺序草和龙州螺序草;(2)平周壁下陷成穴状,突起分布在穴边缘,如红花螺序草、心叶螺序草、两广螺序草、广东螺序草、海南螺序草、宽昭螺序草、疏花螺序草、多枝螺序草、罗氏螺序草、小叶螺序草、石生螺序草和紫花螺序草。螺序草属的种子形态特征对属下类群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用GC-MS分析不同方法提取的茶油脂肪酸

      2005, 13(3):271-27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14

      摘要 (2194) HTML (0) PDF 0.00 Byte (3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超临界CO2、超声波、微波和机榨4种方法提取茶油,利用GC-MS分析茶油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茶油与超声波和微波提取的主要化学成分几乎无差异,机榨茶油的化学成分与前3种的有一些差异,未测出维生素E和角鲨烯。超临界CO2萃取的茶油已达到国家成品茶油的一级标准,超临界CO2萃取法为提取茶油的较理想方法。

    • 云南植物新资料

      2005, 13(3):275-2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3.015

      摘要 (2110) HTML (0) PDF 0.00 Byte (1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云南新分布种子植物4种和4变种:多毛荛花,峨眉水东哥,广西火桐,广西梭罗树,大黄檗,工布小檗,延叶山桂花,少毛牛膝。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