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5, 13(1):1-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01
摘要:在MV和强光的光氧化条件下研究外加光合碳代谢中间产物、光呼吸C2酸和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等对菠菜叶绿体PSⅡ光化学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光氧化条件下外加“RuBP再生系统”和乙醇酸钠可提高qP和ΦPSⅡ,而R5P、DHAP和HCO3-可提高qN,显示其对光氧化下叶绿体PSⅡ活性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他外加化合物3-PGA、3-GAP、HPMS、DCMU、DBMIB、Ant A、短杆菌肽D等则对以叶绿素荧光参数表示的光化学活性和氧电极测定的全链电子传递速率表现抑制效应。据此认为在叶绿体水平上阻断或改变光合电子流的流向,更改光合碳还原和光呼吸代谢物浓度,皆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光氧化下PSⅡ的光化学活性,其作用因不同化合物而异。
2005, 13(1):8-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02
摘要:对‘白蜡’荔枝果肉在3℃和-1℃下的贮藏效果及果肉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去果皮的荔枝果肉在3℃下贮藏40d,-1℃下保鲜50d,不表现冷害症状。低温下果肉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冷藏30d,-1℃与3℃果肉之间的膜透性、MD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30d后,-1℃处理明显延缓了果肉膜透性和MDA含量的增加。在3℃下贮藏果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20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30d时分别到达高峰值。-1℃延缓了这些保护酶活性的升高并降低了峰值
2005, 13(1):13-1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03
摘要:通过测定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荷木(Schima superba),及黄果厚壳桂(Cryptocarw concinna)、藜蒴(Castanopsis fissa)和锥树(Castartopsis chinensis)叶片中甲醇提取物和细胞壁碱性酚类提取物中UV-B吸收物质的含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面积,研究全日光强下植物对UV-B的防护策略。结果表明,在全日光强下植物叶片甲醇提取物的UV-B吸收能力较遮阴下的高,如藜蒴和锥树分别高出42.6%和32.6%,而马尾松仅高出4.2%。全日光强下的黄果厚壳桂和荷木叶片细胞壁碱性酚类提取物的UV-B吸收能力亦分别比遮阴下的高3596和11.7%,而马尾松、锥树和藜蒴则较遮阴下的低,可能这些树种在全日光下细胞壁UV-B吸收物质有部分转移到细胞质,以增强栅栏组织细胞的保护。全目光强下这几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遮阴下的低,但有较高的比叶面积,这可能有利于减少对光的吸收和对深层组织细胞器的保护。可见不同植物是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适应增高的UV-B辐射。
2005, 13(1):17-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04
摘要:以体细胞杂种红橘+枳和红橘+粗柠檬、有性杂种Troyer枳橙和Swingle枳柚、枳(对照)作砧木的‘国庆4号’温州蜜柑2 a生嫁接苗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砧木对柑橘幼树生长和叶片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处理的生长势比对照旺盛;红橘+枳处理的花量极显著多于对照,其余3种砧木处理的则极显著少于对照。在光合色素含量上,Troyer枳橙处理最高,对照最低。不同砧木处理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年变化动态特征影响明显;不同砧木处理的叶片淀粉含量年变化动态特征相似。在不同时期,不同砧木处理对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初步评价了体细胞杂种红橘+枳和红橘+粗柠檬用作柑橘砧木的利用价值。
2005, 13(1):21-2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05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研究温度、N和P、维生素、抗生素对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适宜生长温度和N、P浓度分别为21-25℃,882-1 765 μmol/L和18-72 μmol/L。复合维生素B的加入有利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而50 U ml-1以上的抗生素则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彭喜春 , 杨维东 , 刘洁生 , 彭志英 , 邓瑞霞 , 江天久
2005, 13(1):25-2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06
摘要:研究从实验室培养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提取溶血毒素的条件, 探讨不同生长期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生成特征, 用薄层色谱法对溶血成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球形棕囊藻细胞壁的超声波破碎最适条件为:功率600 W, 4℃下处理30 min。对数生长期、平稳期和衰亡期藻细胞适宜处理量分别为每次3 000、2 000、1 000 ml;在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平稳期和衰亡期具有明显的溶血活性, 对数生长期溶血活性很低, 甚至检测不到。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至少含有4种糖脂类化合物。
2005, 13(1):29-3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07
摘要:观察了中国木犀属4组2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花粉为圆球形或近长球形,外壁表面均具网状纹饰。大多数种类都具有三孔沟的萌发孔,极少四孔沟,或六萌发孔。内孔明显或不明显,有9种植物同时存在具三孔沟和具三沟二种类型的花粉及中间过渡类型(显脉木犀同时存在具三拟孔沟和具四拟孔沟)。很多特点表明,木犀属花粉的萌发孔在木犀科中处于由简单萌发孔向复合萌发孔过渡的阶段。根据网眼从沟间区中央到沟边是否变细,可将本属花粉分为两大类型,与分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综合一些花粉特征,可发现本属花粉形态差异较明显,与一般形态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花粉形态在木犀属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2005, 13(1):40-4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08
摘要:首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山茶属(Camellia)连蕊茶组(Sect. TheopsisCoh. St.) 6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4大类型: 皱波状(肖长尖连蕊茶CamelliasubacutissimaChang和岳麓连蕊茶C.handeliiSealy); 不规则皱网状(毛柄连蕊茶C.fraternalHance和七瓣连蕊茶C.septempetalaChang et L. L. Qi); 脑纹状(柃叶连蕊茶C.euryoidesLindl.); 穴状(小长尾连蕊茶C.parvicaudataChang)。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可为组内种间的区分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分类学意义。
2005, 13(1):45-4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09
摘要:五唇兰(DoritispulcherrimaLindl.)大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呈长圆形,细胞核偏向珠孔端,细胞呈现极性分化。大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二分体。随后,二分体珠孔端的一个细胞退化,合点端的一个细胞体积增大成为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二核胚囊。这一过程属于双孢子葱型胚囊的大孢子发生类型。珠孔端的二分体细胞(大孢子)在退化过程中质膜保持完好,液泡数量增多,染色质高度凝集,具有细胞程序死亡的部分特征。功能大孢子的细胞器和染色质分布均匀。功能大孢子合点端的细胞壁上有发达的胞间连丝,二核胚囊期胞间连丝消失。在功能大孢子靠近合点端一侧有吞噬结构,其内含有结构模糊的细胞器。
2005, 13(1):49-5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0
摘要:测定了木槿属植物裂瓣槿(Hibiscusschizopetalus(Masters)Hook. f.)、木芙蓉(H.mutabilisL.)和扶桑(H.rosa-sinensisL.)及扶桑的3个栽培变种重虹中玫槿(H.rosa-sinensisL. cv. Double Rainbow)、橙黄中玫槿(H.rosa-sinensisL. cv. Flavo-plenus)、洋红中玫槿(H.rosa-sinensisL. cv. Carminatus)的气孔器长度、宽度和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以及花粉粒大小。结果表明,气孔器长度、宽度和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以及花粉粒大小均与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作为鉴定木槿属植物倍性的参考指标。扶桑及其3个栽培变种的花粉粒大小都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探讨了这种现象与木槿属植物多倍体起源的关系。
2005, 13(1):53-5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1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福清黑松群体进行醇溶蛋白的多样性分析,共获得40种图谱,9个等位基因位点。对这些位点的统计分析表明,福清黑松的多肽位点百分率P=55.56%, 等位基因平均数A=3.00,平均等位基因有效数目Ae=2.28,预期杂合度He=0.533,平均实际杂合度Ho=0.402,固定指数F仅为0.246>0。该群体表现出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该群体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原因可能是取样偏差、群体中个体密度分布不均和个体生长状况不好,不能产生充分的随机交配,出现遗传漂移导致的。
2005, 13(1):59-6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2
摘要:选择了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等9个影响台湾桤木(Alnusformosana)分布和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探讨台湾桤木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结果表明,台湾桤木气候生态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部分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宜区表现出明显的热带南亚热带性质,次适宜区以中亚热带性质为主。适生区的气候特点是:年均温度在15℃以上,极端最低温在-10℃以上,年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一年中降水量<50 mm的月份不超过5个月。适生区气象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温度因子(年均温、≥10℃积温、最冷月平均温和极端最低温)影响台湾桤木的成活和分布,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温度和降水)的综合作用影响台湾桤木的生长。四川和福建的引种实践表明,本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05, 13(1):65-6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3
摘要:描述了石豆兰属15种野生药用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资源现状、药用价值等。石豆兰属药用植物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南、西南地区,其中云南、广东、广西分布较多,云南最多,有12种,占我国野生石豆兰属药用资源的80%。不同的种类在各地的资源蕴藏量不同,广东石豆兰、密花石豆兰在广东、广西常见,芳香石豆兰在广东常见。近年来,石豆兰的野生资源被当作药材和观赏花卉遭到滥采乱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石豆兰属药用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禹玉华, 唐源江, 廖景平, 陈升振, 方坚平, 陈忠毅, 樊汉明
2005, 13(1):70-7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4
摘要: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技术, 利用良姜亚属的益智(AlpiniaoxyphyllaMiq.)作母本, 艳山姜亚属的小草蔻(AlpiniahenryiK. Schum.)作父本, 进行远缘杂交, 经多年多代分离、筛选和鉴定, 从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姜科花卉新品种大苞红唇益智。该品种综合园艺性状优良, 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丛生性, 花序直立, 花大艳丽, 唇瓣红色, 赏花期长, 适应性广。适合于园林布置或生产切花用。
2005, 13(1):74-7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5
摘要:
2005, 13(1):76-7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6
摘要:报道广东新发现一种隶属于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危害森林的大型藤本植物―金钟藤(Merremiaboisiana),并对其形态进行描述。
2005, 13(1):78-7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7
摘要:报道海南新记录植物4种和1变钟:腋花苋(Amaranthusroxburghianus),细辛锦香草(Phyllagathisasarifolia),三瓣锦香草(Phyllagathisternata),狭萼扁担杆(Grewiaangustisepala)和毛使君子(QuisqualisindicaL. var. villosa)。
2005, 13(1):80-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8
摘要:介绍提高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的方法。从外源基因的优化、整合、转录、翻译、运输以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总结提高外源蛋白在植物宿主体内表达的常用策略。
2005, 13(1):85-9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5.1.019
摘要:从四个方面概述了生态系统模拟模型的发展现状:1)个体及种群,种群动态模型主要模拟在一个生境中单个种的动、植物个体出生或发芽、成长及其死亡过程,还有种内竞争和种间相互作用,主要分析生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概述了林窗模型和土壤一植物一大气系统模型。2)群落与生态系统,概述了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及演替模型。主要模拟植物种类在整个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植被类型的转变和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改变,从而反映生物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景观生态系统,景观动态研究包含了时空两个方面的动态变化,一般可分为随机景观模型和基于过程的景观模型。随机模型用于模拟群落格局在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等,基于过程的景观模型深入研究组成景观的各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4)生物圈与地球生态系统,基于过程的陆地生物地球化学模式被用来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和其它矿物营养物质的潜在通量和蓄积量,较为流行的模式有陆地生态系统模式TEM、CENTURY、法兰克福生物圈模式FBM、Biome-BGC、卡内基-埃姆斯-斯坦福方法CASA等。这些模式己被用于估算自然生态系统对大气CO2加倍及相关气候变化在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平衡响应。最后,结合实际工作展望了生态系统模拟模型在各方面的发展方向。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