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4, 12(5):393-3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1
摘要:应用叶绿体DNAtrnL内含子序列分析檀香目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取样研究的檀香目个体的trnL内含子序列长度在科间呈现较大差异(从291bp到587bp)。最大简约性分析产生的严格一致树与以前已发表的基于其它基因的檀香目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大体一致。香芙木属(铁青树科)是最早分支出的类群;桑寄生科、槲寄生科分别表现为单系类群,檀香科为并系;桑寄生科和槲寄生科并不具密切亲缘关系,槲寄生科从檀香科内衍生出来。本研究表明,具相对高的核苷酸替换率的叶绿体DNAtrnL内含子序列可为高等级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位点。
2004, 12(5):399-4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2
摘要:根据大戟科216个分类性状的分布,采用欧氏距离系数-类平均法对Webster(1994)广义大戟科49个族或亚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现行的大戟科分类系统中,大多数族和亚族水平的分类基本合理,而Galearieae族的系统位置和五月茶族Antidesmeae等亚族的划分出现较大矛盾。该系统中未包含的方鼎木属Archileptopus,应与叶下珠族的Pseudolachnostylidinae亚族接近。
2004, 12(5):405-4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3
摘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表格操作及邻体分析功能,以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的沟谷雨林为例,探讨热带雨林的取样技术。结果表明,用种-面积曲线所获得的热带雨林的最小面积往往过大,而采用重要值-面积曲线所确定的最小面积则为4000m2;无样地取样采用最近个体法,由种-点数曲线可以确定最少点数为119,而采用重要值-点数曲线,可以确定该雨林取样的最小点数为280。种-个体曲线表明,如果要获取多一倍的物种数,则所需调查的个体数应是原来的4倍。
2004, 12(5):411-41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4
摘要:采用样方法对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本底调查,利用野外普查数据和卫星照片解译相结合的技术,分析其植被现状。结果表明:片口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且保存较完整,共有6种植被类型和15种群系。
2004, 12(5):419-42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5
摘要:应用叶面分析仪、根系分析仪对北美车前(Plantagovirginica)地上和地下部分形态进行了测定,考察北美车前种群密度对植株形态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殖生长期间,北美车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形态参数均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如地上部分的叶数、叶面积、叶周长、鲜重、花穗重、花数、花穗长;地下部分的根重、根长、根部表面积和根体积。不同直径的根的形态指标受种群密度影响的程度不同,其中以对中等直径等级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部投影面积的制约作用最大。
2004, 12(5):425-43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6
摘要:在韶山针阔叶混交林中设立了10个30 m×30 m的样方,对1年中各个季节的森林截留沉降、降雨后树冠层总滤出量、盐基离子滤出量以及树冠层对H+和NH4+的摄入量进行了分析和估算。韶山森林湿沉降成分中以Ca2+为主,Mg2+,K+含量较低。树冠层盐基离子总滤出量中Ca2+最高,达到155.34 mmol m-2a-1,Mg2+最低,为30.74 mmol m-2a-1,K+居中,为84.13 mmol m-2a-1。Ca2+的大量滤出表明它是树冠层缓冲降水酸度的主要介质,同时也表明酸雨对韶山森林的潜在危害,其在总滤出量中的比重的季节变化是:夏(58.4%)>春(54.1%)>冬(51.4%)>秋(32.5%)。盐基离子的滤出量以冬→春→夏→秋依次递减,但是树冠层季节摄入NH4+的量在30-100 mmol m-2,而对H+的摄入量则在30-180 mmol m-2。
2004, 12(5):431-43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7
摘要:利用RT-PCR方法,从非洲菊(Gerberahybrida)花瓣的cDNA中克隆到了查尔酮合酶(ChalconeSynthase,CHS)基因CHS,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到的CHS基因全长为1197bps,编码一个由39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与Helariutta等发表的非洲菊查尔酮合酶CHS1基因的cDNA序列的CHS基因同源性高达99%。进一步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上,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高效表达的融合蛋白。
杨泽民, 章群, 谢数涛, 韩博平, 吕颂辉, Hodgkiss
2004, 12(5):435-43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8
摘要:根据GenBank中检索到的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antarctica)psaA基因序列设计psaAL和psaAR引物,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的psa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了629bp的DNA序列。应用ClustalX对球形棕囊藻P1、P2株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球形棕囊藻psaA基因片段序列无插入/缺失,核苷酸差异率为3.34%。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推断球形棕囊藻和南极棕囊藻的psaA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发现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不大,序列中209个氨基酸只有1个发生了变化,其氨基酸变异率为0.48%;除部分结构域比较相似外,RNA二级结构上体现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可能对棕囊藻的分子分类研究有参考价值。因所获得的psaA基因片段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具有种的极端保守性,不适宜用作Phaeocystis属种间的分子分类研究。
2004, 12(5):440-44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09
摘要:研究了特丁基三嗪(tertbutyltriazine)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球形棕囊藻两种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特丁基三嗪能有效地控制和杀灭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球形棕囊藻,其中96 h杀灭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有效浓度为0.2 mg L-1,杀灭球形棕囊藻的有效浓度为0.3 mg L-1。特丁基三嗪具有高效、作用时效长的特点,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赤潮藻去除剂。
2004, 12(5):444-44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0
摘要:对3种不同年龄的吊丝单竹株在不同发笋时期、不同竹冠部位的叶片比叶重、光合、呼吸性状及N、P、K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吊丝单竹在不同发笋时期、不同竹冠部位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差异。比叶重发笋盛期高于初期和末期,随着竹株年龄增大而减小,随着竹冠的升高而增大;净光合速率盛期高于初期,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则初期高于盛期,并且不同竹龄、不同竹冠部位之间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N、P、K含量由发笋初期至盛期逐渐减小,N含量以1 a>2 a>3 a,以竹冠中部最高,P、K含量则随着竹冠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竹株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为经营管理吊丝单竹林提供科学依据。
2004, 12(5):449-4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1
摘要:经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和SephadexG-75柱层析分离,从荔枝果皮中分离提纯了过氧化物酶(POD),该酶被纯化了12.5倍,产率为1.9%。经SDS-PAGE确定为单一条带。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5℃,对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经75℃处理30min,酶活性只损失50%。最适pH约为6.5,但在pH4.0-8.0范围内活力仍比较稳定。该酶在25℃和0.05 mol/L磷酸缓冲液(pH7.0)条件下对愈创木酚、邻苯二酚和没食子酸的Km分别是2.75、12.4和12.8 mmol/L。二硫苏糖醇和抗坏血酸能完全抑制POD活性,L-半胱氨酸、柠檬酸、FeSO4、GSH、SDS和ZnSO4对POD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FeCl3和CuSO4对POD则有较好的激活作用。
2004, 12(5):455-45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2
摘要:研究了气候因子对台湾相思(Acaciaconfusa)、大叶相思(A.auriculaeformis)和南岭黄檀(Dalbergiabalansae)根瘤固氮酶和吸氢酶活性的影响。3种树木根瘤均具有吸氢酶活性,外源H2可提高固氮酶活性,表明吸氢酶有助于固氮效率的提高。3树种根瘤的固氮活性有明显季节变化,夏秋活性较高,早春及冬季活性较低。离体根瘤固氮和吸H2活性表达的最适温度为25-30℃。光照强度及土壤湿度均显著影响根瘤固氮和吸H2活性。
2004, 12(5):459-46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3
摘要: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广东省2000-2002年超甜玉米的一些新的杂交组合进行区域试验,在鲜穗产量、株型性状、生育期、抗逆性、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各组合的模糊综合指数(FCI值)可以反映综合评价水平的高低。同时,该方法在评价因子的定量化方面更加准确和可靠。所获得的最终评价值,不仅能反映各评价单元之间的相对级别,而且也能直接反映它们的绝对等级。
2004, 12(5):464-46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4
摘要:用不同化合物从根部喂荞麦幼苗,测定其根叶中草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异柠檬酸、抗坏血酸及其前体物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荞麦根叶中草酸含量;而乙醇酸与乙醛酸则显著提高其草酸含量,表明荞麦叶片草酸合成主要来自乙醇酸途径,而非来自抗坏血酸等途径。水培条件下,以铵态氮或尿素等作唯一氮源时,荞麦中草酸含量远低于以硝态氮培养的;将谷氨酸或丝氨酸加到含硝态氮培养液中也能显著降低其草酸含量,不同氮素影响荞麦草酸含量可能与乙醇酸途径有关。
2004, 12(5):467-4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5
摘要:玉米种子脱水试验表明,25℃下萌发24 h种子脱水耐性开始丧失,丧失50%和100%的时间分别为33 h、58 h。萌发过程中随着吸胀时间增加,玉米种子脱水耐性逐步丧失。显微观察显示,种子吸胀过程中,胚根细胞的贮藏物质逐步减少,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分化程度则不断提高,尤其是脂类物质的分解程度与脱水耐性变化的关系似乎更明显。
2004, 12(5):471-47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6
摘要:以细裂银叶菊叶片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培养及生根诱导培养。结果表明: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以MS+2,4-D 2 mg L-1+BA 1 mg L-1+NAA 0.1 mg L-1培养基较好;分化培养以MS+BA 0.5 mg L-1+NAA 0.1 mg L-1为好;生根诱导以1/2MS+NAA 0.01 mg L-1效果最好。
2004, 12(5):473-47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7
摘要:
2004, 12(5):475-4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8
摘要:对堇菜科堇菜属Viola的两个种进行了组合。认为过去在东南亚植物文献上记载的Violacurvistylis实为我国云南、海南等地产的云南堇菜V.yunnanensis,前者为后者的异名;而我国文献上记载的光叶堇菜V.hossei实为东南亚分布的V.sumatrana,前者为后者的异名。文中引用的标本全部存放于邱园(Kew)标本馆。
2004, 12(5):476-4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19
摘要:报道了茜草科玉叶金花属玉叶金花一新变种,即白花玉叶金花MussaendapubescensAit.f.var.albaX.F.DengetD.X.Zhang,var.nov.
2004, 12(5):477-48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20
摘要:植物无融合生殖是指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产生种子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能使基因型的杂合性得以保持,从而可固定杂种优势。对近几年来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作一综述,列举了新发现的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植物种类;总结了控制无融合生殖的遗传机理;指出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2004, 12(5):482-48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21
摘要:从4个方面综述了木本植物对氮沉降增加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进展。(1)氮沉降增加引起木本植物组织氮浓度增加,从而改变其体内的氮代谢:(2)氮沉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及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含氮组分,一定范围内氮沉降会增加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和Rubisco含量:(3)氮沉降增加将导致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4)氮沉降增加不利于植物的抗逆性,导致植物的抗寒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
任海, 简曙光, 张征, 郑祥慈, 张奠湘, 王峥峰, 郝刚, 段俊, 廖景平, 魏孝义, 傅德志
2004, 12(5):489-49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5.022
摘要:植物园是通过人工模拟区域自然环境和群落结构,实现物种多样性高度富集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机构,也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科普教育、资源储存和开发利用的基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园中的应用,将产生数字化植物园。在研究数字化植物园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广义和狭义的数字化植物园定义,并以华南植物园的数字化建设内容为例,探讨了数字化植物园的信息技术体系、虚拟植物和专类园智能化管理技术等理论与技术体系结构。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