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4, 12(4):291-29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01
摘要:研究了姜目芭蕉群代表植物象腿蕉属象腿蕉(Enseteglaucum)、旅人蕉属旅人蕉(Ravenalamadagascariensis)与蝎尾蕉属Heliconiafaranmansis种子解剖特征。结果表明,象腿蕉无假种皮,种皮分化出表皮、厚壁组织细胞和石细胞层,石细胞仅内切向壁与径向壁增厚;合点区具有合点室与合点堆,内种皮连续;珠孔区有珠孔领和孔盖的分化,珠孔领为同形型,孔盖只由内种皮细胞构成;珠孔区种皮延伸形成种脐腔;外胚乳1层细胞;内胚乳细胞径向延长,细胞内充满淀粉粒。旅人蕉具假种皮,种皮分化出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外种皮细胞纵向延长,中种皮为7-9层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内种皮为石细胞型;合点区无合点室,内种皮在此出现缺口,缺口为整体轮廓呈喇叭形的近等径薄壁细胞群填充;珠孔区无珠孔领与孔盖的分化;外胚乳缺,内胚乳发达。蝎尾蕉属的Heliconiafaranmansis种子无假种皮,种皮无分化,由数层体积较小且径向延长并排列为栅栏状的薄壁细胞构成;珠孔端种皮向外延伸,形成类似姜科种子的种阜状结构;无孔盖与珠孔领但具有由果皮形成的硬化盖;合点区与旅人蕉相似;外胚乳约3-4层细胞,细胞壁波浪形弯曲,内胚乳发达。综合作者对兰花蕉(Orchidanha chinensis)和前人对芭蕉群的种子解剖学研究结果,初步总结了芭蕉群种子解剖学特征及其进化式样,讨论了姜目芭蕉群四科种子解剖学特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
2004, 12(4):298-30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02
摘要: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豆属(Ormosia)35种的叶表皮形态,这些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有平直、弓形、浅波状或深波状,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在种间有一些差异。气孔仅存在于下表皮,形状为椭圆形或卵形,以平列型为主;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气孔,如长脐红豆、海南红豆等的气孔为不规则形、不等型;少数种类如亮毛红豆、茸荚红豆等的气孔不明显。气孔外拱盖光滑,呈浅波状、波状或不明显,气孔内拱盖光滑、近光滑、浅波状或不明显;蜡被近光滑、颗粒状、鳞片状、条纹状或结网状;多数种具毛被。叶表皮与气孔器特征可作为区分种、变种或亚种的依据。叶表皮微观形态特征支持红豆属成为一个自然类群。
2004, 12(4):309-3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03
摘要:报道华木莲花药的结构和小孢子的形成与发育。华木莲雄蕊多数、离生;每一花药具4个花粉囊。花粉囊由1层表皮、1层纤维层、2层中层和2层绒毡层细胞组成。腺质绒毡层在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中,呈现出解体-恢复-解体直至消失的现象。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主要为左右对称和四面体形。撒粉时的成熟花粉为二细胞结构。
2004, 12(4):313-31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04
摘要: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木莲属(Manglietia)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相似。长赤道轴大于45μm,属于大的花粉。扫描电镜下观察,花粉外壁均为小穴状雕纹,但毛桃木莲(Manglietiamoto)和厚叶木莲(M.pachyphylla)略为粗糙。透射电镜下观察,5种植物花粉外壁均可分为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覆盖层不连续,有小穿孔。在远极面萌发沟区域,外壁逐渐减薄,最后覆盖层和柱状层消失,仅残留基层。柱状层内空间较密实,内部空隙小,多由颗粒构成,处于小柱发育的初级阶段。孢粉学资料证明木莲属是木兰科最原始的类群。
2004, 12(4):318-32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05
摘要:应用距离反比插值法进行杉木种子涩籽率的空间插值,并提出一种改进的距离反比插值法(MID),其包含了距离反比法(ID)和距离平方反比法(IDS)。根据福建省25个杉木种子产地的涩籽率观察值,建立了杉木种子涩籽率的改进距离反比插值模型。改进距离反比插值法经交叉验证,其平均误差及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均较距离反比法和距离平方反比法更小,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精度达88.91%,可应用于杉木种子涩籽的空间内插。这不仅为杉木种子涩籽的空间插值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辅助的杉木种子涩籽区域分布与流行趋势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福建省杉木种子园的合理布局与优化奠定基础。
周小勇, 黄忠良<sup><sup>, 史军辉, 欧阳学军, 李炯, 张池
2004, 12(4):323-33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06
摘要:分析了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永久样地在4a演变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乔、灌、草3层的物种个体数量有很大变化,但其物种组成结构变幅很小;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的优势地位逐步丧失,而阔叶树种荷木(Schimasuperba)和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等优势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中生性树种的罗伞(Ardisiaquinquegona)和九节(Psychotriarubra)等地位也在加强,整个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变;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增加而灌木层的生物量逐步减少,但群落总生物量仍在增加;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较为复杂,但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只表现微小的起伏,说明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缓慢的、较为稳定的过程。同时,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偶见种及珍稀植物的保护值得关注。
2004, 12(4):331-33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07
摘要:水稻细胞质型雄性不育系IR69700A的幼穗经离体培养,获得一个体细胞克隆突变体0A15-1。经短日照和低温处理表明,0A15-1具有在高温下不育和低温下转为可育的特性,是一例温敏不育突变体。花粉染色显示0A15-1属于典败型不育。通过与明恢63、优B和广陆矮等多个父本的杂交,其F2和BC1群体的育性分离比都揭示0A15-1的不育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并且为孢子体型雄性不育。该新种质可以用于对相关温敏核不育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及用于两系法生产杂交水稻。
2004, 12(4):337-34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08
摘要:以4个籼粳测验种做母本按NCII(4×90)设计配置的360个杂交F1组合为材料,研究亲本的程氏指数差异(ID)、同工酶遗传距离(GD)与杂种F1结实率的关系。结果显示:ID、GD与杂种F1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40,p<0.01;r=-0.316,p<0.01),但决定系数不高,分别是0.2916、0.0999。ID、GD与F1结实率的相关性受父本和母本影响,其中对非广亲和品种测交F1结实率的预测效果较好,对广亲和品种及南京11的测交F1的预测则无效。因此,在利用ID和GD对水稻杂种F1结实率进行预测时,宜在一定的亲本类型之间进行,ID比GD的预测效果更好。
2004, 12(4):341-34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09
摘要:利用高空气球搭载黄色普通鸡冠花(CelosiaargenteaL.)(yellowflower)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飞行高度为40.112 km,飞行时间近4 h,回收后播种栽培,采收子一代(SP1)的花序和叶片。采用比色法研究搭载组和对照组花序、叶片水提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并测定分析了样品的VC,黄酮醇的含量和SOD活力。结果表明,搭载组和对照组花序和叶片水提液均能降低·OH引发的还原型细胞色素C[Cyt·C(Ⅱ)]氧化作用和O2-·对羟胺的氧化作用,而搭载组样品水提取液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这与其自由基清除剂含量和活力的增高有关。这说明高空环境诱变处理对鸡冠花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合成和抗氧化功能产生了显著效应。
2004, 12(4):345-35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0
摘要:用茉莉酸甲酯(MJ,1 mg ml-1)处理培养在含0.1 mmol/LAIP(水杨酸合成抑制剂)和/或1 mmol/LAOA(乙烯合成抑制剂)的MS培养基上的烟草愈伤组织,测定某些酶的活性。结果表明:MJ明显提高过氧化物酶(POD)、β1,3-葡聚糖苷酶和几丁质外切酶的活性,略微促进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抑制几丁内切酶的活性,而AOA和AIP则明显抑制MJ对POD和β1,3-葡聚糖苷酶活性的诱导作用,但对MJ诱导的PAL和PPO的活性影响很小,AOA和AIP可能作为逆境因子促进PAL的活性。AOA能部分解除MJ对几丁内切酶的抑制作用,但对MJ诱导的几丁外切酶的影响较小,而AIP抑制几丁内切酶的活性,也抑制MJ对此酶的诱导作用。因此我们认为:MJ对POD、PPO和几丁内切酶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乙烯途径,对β1,3-葡聚糖苷酶和几丁外切酶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水杨酸(SA)途径,而对PAL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其它途径。
2004, 12(4):351-3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1
摘要:以青梅(PrunusmumeSieb.&Zucc.)、龙眼(DimocarpuslonganLour.)和杨桃(AverrhoacarambolaL.)3种南方果树为材料,研究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其生理胁迫的效应。在酸雨胁迫下3种果树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随pH值的降低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叶片伤害率、细胞质膜透性、脯氨酸及丙二醛(MDA)含量则随pH值的降低而上升。抗性较强的龙眼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幅最小,其次是杨桃,对酸雨胁迫反应较敏感的青梅变幅最大。
2004, 12(4):355-35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2
摘要:对小麦体细胞杂种F6株系Ⅰ-1-3和其亲本小麦济南177的幼苗在不同NaCl浓度处理6d时的生长量和Na+、K+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杂种的生长量明显高于亲本小麦。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杂种和亲本的叶、茎和根中Na+含量均增加,但杂种叶与茎的Na+含量显著低于亲本,而根的却高于亲本,这可能提示杂种根部液泡较亲本有较强的储Na+功能。受盐胁迫的杂种叶与茎中K+含量显著高于亲本, K+/Na+比值高。杂种的Na+净积累速率也高于亲本。可见杂种比亲本小麦有更强的耐盐性。
2004, 12(4):359-3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3
摘要:分析了离体筛选出的一个菜心耐羟脯氨酸选择系的脯氨酸含量和耐热性。Hypr01比原品种六十天特青有较高的游离脯氨酸含量;35℃热胁迫下Hypr01中有显著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为六十天特青的4倍和耐热品种四九菜心的近2倍。与对照相比,在35℃下连续培养的Hypr01愈伤组织表现出更强的活力和根的分化能力,鲜重增量明显加大;相对电解质渗出率、愈伤组织褐变程度和MDA含量低;SOD、CAT活性较高。在人工气候箱模拟栽培高温逆境下,Hypr01再生苗生长优于未经选择的六十天特青,并具较低的电解质渗出率和较高的鲜重增长,说明有较强的耐热性。
2004, 12(4):363-36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4
摘要:研究了台湾青枣(ZiziphusmauritianaLam.cv.Liuxiang)在25℃下贮藏期间1-甲基环丙稀 (1-MCP) 处理对果实品质和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250 μg L-1的1-MCP有效抑制了果实腐烂和褐变。在25℃下贮藏12 d,对照和处理的好果率分别为12.5%和92.5%。果实经1-MCP处理后,乙烯合成受到显著抑制,乙烯高峰出现延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提高,从而减缓了丙二醛 (MDA) 的积累和细胞膜透性的升高。
2004, 12(4):367-3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5
摘要:首次成功建立阳桃胚乳组织培养并获得胚乳再生植株。胚乳愈伤组织诱导以培养基MS+2,4-D 2.0 mg L-1 +BA 0.2 mg L-1的效果最好,诱导频率可达94.7%,愈伤组织乳白色,结构致密,生长旺盛;将其接种在培养基MS+ZT 3.0 mg L-1 +NAA 0.2 mg L-1上,愈伤组织由乳白色致密型转变为淡绿色致密型,进而形成绿色芽点,分化出不定芽,分化频率可达73.3%;胚乳植株在培养基MS+ZT 2.0-2.5 mg L-1 +NAA 0.05 mg L-1上进行壮苗和营养繁殖。
严岳鸿, 秦新生, 邢福武<sup><sup>, 陈红锋, 黄忠良
2004, 12(4):371-37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6
摘要:报道海南岛产7种蕨类植物新记录,即普通铁线蕨(Adiantumedgewothii)、光脚短肠蕨(Allantodiadoederleinii)、岭南铁角蕨(Aspleniumsampsoni)、毛轴碎米蕨(Cheilosoriachusana)、藤蕨(Lomariopsiscochinchinensis)、网脉海金沙(Lygodiumsubareolatum)、翠绿凤尾蕨(Pterislongipinnula)。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SC)。
2004, 12(4):374-38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7
摘要:转录因子与结构基因的结合,激活合成基因的表达是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启动前的重要分子事件,对植物次生代谢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转录因子可激活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中多个基因协同表达,从而有效启动次生代谢途径。因此,转录因子为揭示植物次生代谢调控机制提供重要工具,转录因子的基因工程可为植物次生代谢的遗传改良提供有效的手段。
丹阳, 黄忠良<sup><sup>, 魏孝义, 叶万辉, 薛瞡花, 李炯
2004, 12(4):381-38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8
摘要:概述了松材线虫病的现行防治措施及存在问题,介绍了植物源和真菌源天然毒素毒杀松材线虫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指出天然毒素在未来松材线虫病生物防治中的研究方向。
2004, 12(4):388-39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4.019
摘要:综合近年来禾本科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对当前禾本科研究的4个热点进行讨论:1.禾本科内不同阶元系统的种系发育研究方法,有传统的、实验的、历史的、分支的4种分析方法;2.性系统的演化,涉及自交亲和繁育方式的优势、偏离正常性比的发育模式、性别决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3个方面;3.花序演化的形态学、遗传学、发育形态学研究;4.禾本科的起源时间。总的看来,不同性状的数据比较和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已构成现代禾本科系统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建立一个反映植物系统发育历史的分类是禾本科系统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