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4, 12(3):195-20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01
摘要: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表明2002年8月-2003年7月,大气总降水量为1690 mm,林内净降水量为1212.7 mm,占总降水量的72%,其中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分别为1125.3和87.4 mm,占总降水量的66.6%和5.2%。林冠截留量为477.3 mm,截留率28.2%。地表径流量62.1 mm,占总降水量的3.7%。在一定的降水量范围内,林冠对降水的截留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雨量级,林冠截留量变化的趋势曲线不同,且一次截留降水量饱和值约为25 mm;穿透雨量、茎流量均随着林外大气降水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当日大气降水量在0-30 mm时,地表径流量很小,且呈线性递增;当日大气降水量>30 mm时,地表径流量随降水量增加以对数递增。与马尾松纯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相比,针阔叶混交林在减少地表径流和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水文生态效应。
2004, 12(3):202-20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02
摘要:对鹤山丘陵荒坡人工植被土壤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鹤山人工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以马占相思林较高,为6.164×106 g-1 drysoil,接近村边次生自然林(6.323×106g-1 drysoil);其次是果园和红荷木林,分别为5.115×106和4.083×106g-1 drysoil;松林中微生物数量最少,仅为1.424×106g-1 drysoil。土壤微生物的组成以细菌为主,占微生物总数的71.4%-87.7%,其次是放线菌,为总数的9.2%-22.7%,真菌相对较少(1.1%-9.6%)。细菌的数量与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人工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gCmic(100g)-1drysoil)是马占相思林(57.11)>果园(47.79)>红荷木林(42.55)>松林(29.68),与相应的土壤有机碳(gCorgkg-1 drysoil)顺序相吻合[马占相思林(16.13)>果园(13.40)>红荷木林(12.59)>松林(11.89)],与土壤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亦相似。与1988年用同一种方法的采样分析结果相比,人工植被中微生物的总数、细菌的数量及其占微生物总数的比率均有所提高,意味着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地得到了改善,其中以马占相思林的土壤恢复速率相对较快。
2004, 12(3):207-2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03
摘要:2001年夏季(7月15-19日)和秋季(10月20-25日)分别测定了在3组土壤水分条件下(高WH、中WM和低WL3种土壤水分处理)单性木兰(Kmeriaseptentrionalis)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潜在水分利用效率(IntrinsicWUE)和叶绿素含量等特性。夏季和秋季土壤水分的减少均引起单性木兰叶片单位面积干重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夏季,单性木兰的Pn均在上午900达到峰值,其日进程为鞍型格式,WH、WM和WL处理组的Pn分别为4.41±1.10、4.28±1.23和1.89±0.94 μmol m-2s-1,土壤水分的降低限制了单性木兰叶片的Pn,它们的Gs和IntrinsicWUE的日进程与Pn相似。秋季,WH组的Pn在上午1200达到峰值,WM和WL组在900达到峰值,3组的Pn的日进程相似,都为单峰曲线格式。3组的Pn、Gs和IntrinsicWUE的日平均值都是秋季比夏季高。不管夏季和秋季,凡土壤水分低的,其Pn、Gs和IntrinsicWUE都低。因此,调节土壤水分将有助于促进单性木兰的生长和有效提高单性木兰的迁地保护。
2004, 12(3):213-22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04
摘要:研究了海桑科海桑属(Sonneratia)6种植物的木材结构特征,并与同科的八宝树属(Duabanga)、千屈菜科的紫薇属(Lagerstroemia)植物的木材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射线高度和射线宽度可作为卵叶海桑区别于其它种类的鉴定特征或辅助特征;2.海桑属形成一单系的类群,并与紫薇属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而与同科的八宝树属的亲缘关系更远;3.导管数量特征的聚类分析可以推测海桑属植物沿两支进化,一支进化为水分输导效率高的种类(即导管直径宽和输导面积大,管孔密度小,如海桑和拟海桑),另一支进化为水分输导安全性高的种类(即导管直径窄、输导面积小,管孔密度大,如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无瓣海桑、海南海桑)。
2004, 12(3):221-22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05
摘要:对我国主产地的白芍(RadixPaeoniaalba)原植物10个居群进行调查及标本采集,植物鉴定结果为川白芍原植物粉红花居群为原变种芍药PaeonialactifloraPall.,白花居群为芍药变种毛果芍药P.lactifloravar.trichocarpa(Bunge)Stern;亳白芍原植物线条居群和蒲棒居群均为芍药;杭白芍原植物红花、白花、粉红花居群均为毛果芍药;陕西韩城、江苏东海、山东荷泽白芍均为芍药,各居群在花色及形态上有明显而稳定的变异。根横切面解剖结构显示,按木质部的排列方式可将白芍原植物10个居群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呈两个不相连的扇形中央导管群,并且有狭长、具分枝的从形成层到根中央部分连续排列的木质部,基本上是原植物芍药的植物特征,其中亳白芍线条居群兼有毛果芍药和芍药的特征;第二类为具有不明显的根中央扇形导管束,导管束呈环状围绕中央排列,并且有粗短不分枝的靠近形成层处成群的导管,与原植物毛果芍药的特征基本一致,其中杭白芍红花居群与川白芍白花居群根中央导管群呈现较明显的2个分离扇形排列,类似芍药。白芍原植物的种分类定位与花色无密切关联,但由于性状的稳定,可以考虑作为变种或变型定位。
2004, 12(3):226-23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06
摘要:比较了3种海洋微藻简单角刺藻 (Chaetocerossimplex) 、绿色巴夫藻 (Pavlovavirides) 、扁藻 (Platymonassp.) 和3种淡水微藻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pyrenoidosa) 、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极大螺旋藻 (Spirulinamaxima) 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海洋微藻的饱和脂肪酸种类相对比淡水微藻多,前者的碳链长度在14碳到20碳之间,后者主要有C16:0和C18:0。二者单不饱和脂肪酸均是以C16:1ω7和C18:1ω9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海洋微藻以二十碳五稀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为主,其中,绿色巴夫藻含有24.34%的EPA和11.48%的DHA,简单角刺藻含有13.24%的EPA;淡水微藻以18碳为主,其中,极大螺旋藻含有24.02%的γ-亚麻酸(GLA)。
2004, 12(3):233-23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07
摘要:以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赤楠叶精油,得率约0.51%,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石竹烯 (37.623%) 、α-瑟林烯 (9.627%) 、β-瑟林烯 (9.408%) 、柯巴烯 (5.360%) 等。抗菌实验显示该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藤黄八叠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抑杀活性。
2004, 12(3):237-24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08
摘要:非洲菊(Gerberahybrida)头状花序由外轮舌状花和内轮盘状花构成。通过观察内轮盘状花雄蕊花粉囊和花粉粒的形态结构与发育顺序,和测定外轮舌状花花瓣的长度、宽度、花色素苷含量等,对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花序外轮舌状花花瓣开始着色时为P3期,此时第1轮盘状花出现成熟花粉粒。研究明确了内轮盘状花花粉粒发育与外轮舌状花生长时期和花色素苷积累的对应关系。
2004, 12(3):241-24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09
摘要:用茉莉酸甲酯处理4叶期烟草(NicotianatabacumL.)幼苗后接种烟草花叶病毒,考察发病情况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一些与抗病相关的酶活性。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处理后接种病毒明显降低巴西烟草的病情指数,提高几丁内切酶、β1,3-葡聚糖苷酶、SOD、脂氧酶的活性。其中仅SOD活性与抗病毒有较密切的关系。茉莉酸甲酯可能是诱导巴西烟草抗花叶病毒的信号物质。
2004, 12(3):247-25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0
摘要:苦瓜(株洲长白Momordicacharantiacv.ZhuzhouChangbai)叶片喷施硫酸锌和钼酸钠均可显著增加苦瓜产量,提高叶片多胺(PAs)、抗坏血酸(AS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减少脱落酸(ABA)、丙二醛(MDA)含量和自动氧化速率(AOR),从而抑制膜脂过氧化,延缓叶片衰老。苦瓜产量与叶片IAA、GA3、PAs、SOD、POD、CAT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MDA、AOR、ABA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MDA含量与ABA、AOR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As、IAA、GA3、SOD、POD、CAT呈显著负相关。
2004, 12(3):252-25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1
摘要:以在20 μmol m-2s-1白光下生长13 d的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Landsberg生态型)幼苗为材料,采用测定叶片花色素苷含量和Northernblot方法,研究蓝光与蔗糖在诱导植物花色素苷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蓝光处理后,叶片花色素苷积累随光强和照光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突变体hy4叶片的花色素苷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WT),说明隐花色素1(cry1)是蓝光诱导花色素苷积累的主要光受体;WT中苯基苯乙烯酮合酶基因(CHS)的表达受蓝光诱导,处理4h即有表达,8 h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蓝光不能诱导突变体hy4中CHS基因的表达,说明cry1介导蓝光诱导CHS基因的表达。培养基中不含蔗糖,削弱了蓝光诱导的拟南芥叶片花色素苷的积累,CHS基因表达也受到抑制。蔗糖不仅作为碳源参与蓝光诱导的花色素苷积累,还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蓝光诱导的CHS表达。
2004, 12(3):257-2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2
摘要:用改良的转基因甘蔗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可从少量的转基因甘蔗叶片中简便快速地提取高质量的DNA,有效地去除甘蔗叶片中的多糖、多酚类和RNA等物质。经核酸蛋白测定仪及凝胶电泳分析表明,该改良方法提取的DNA具有典型的DNA分子标准紫外吸收光谱特点,其A260/A280为 1.7-1.9,A260/A230为 1.8-2.0,叶片的DNA产量为 45-60 μg(100 mg)-1,适用于对转基因甘蔗进行PCR、酶切和Southern杂交检测分析。
2004, 12(3):261-26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3
摘要:对不同NaCl浓度胁迫下绿豆种子早期萌发时的超微弱发光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增加,绿豆胚根的生长速度(根长)减慢,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超微弱发光的强度显著下降。萌发期间,SOD活性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活性与生物光子强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生物超微弱发光探测技术有可能成为植物盐胁迫研究的有效工具,对于进一步理解盐胁迫机理有一定的意义。
2004, 12(3):265-26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4
摘要:以阳桃茎段为材料进行组培快繁。结果表明阳桃离体培养的细胞分裂素以ZT的效果最好,其次是BA,KT最差;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NAA最好,其次是IBA、IAA;较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配比为BA 0.5 mg L-1+NAA 0.2 mg L-1+GA 0.2 mg L-1,增殖系数高达3.7,而且畸苗率较低(23.3%)。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 0.2 mg L-1+IAA 0.1 mg L-1效果好,生根率达87.1%,蔗糖浓度以2.0%-3.0%为宜。
2004, 12(3):268-27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5
摘要:简要介绍了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的产生过程、基本概念、方法与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就能值理论和方法在应用领域上的拓展研究、在理论体系和评估体系方面的优化研究、与景观生态学的交叉研究、与热动力学理论及其度量尺度间的整合研究、能值流计算方法的探索及能值转换率的统一等能值研究的几个前沿领域和命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分析。
2004, 12(3):273-27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6
摘要: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治理是目前环境工程的核心课题。湿地作为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倍受关注。对湿地植物、土壤在治理重金属污染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及其机理做一综述,并对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湿地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2004, 12(3):280-28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7
摘要:番荔枝果实采后难以贮藏保鲜的特性制约着我国番荔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内外关于番荔枝果实采后呼吸强度及乙烯产量、相关酶类、果实软化、果实褐变等生理变化、采后病理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2004, 12(3):285-29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3.018
摘要:麻疯树为大戟科麻疯树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绝大多数生长在美州和亚洲热带地区。主要概述了麻疯树的化学成分、毒理研究、药理活性及其临床应用等研究的一些进展,并且探讨了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