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4, 12(2):99-10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01
摘要:华东天目山脉、黄山山脉、大别山脉竹类植物较为丰富,分别有10属/75种(含种下等级)、8/49、7/30。通过对属、种的分布型分析,前二者竹类植物区系属于典型的华东区系,起源的时间不迟于早第三纪的始新世;而大别山脉虽仍属华东区系的范畴,因渗入了不少华中区系的成分,已具有某些经向过渡性特征,且起源的时间较晚。这3个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均具有显著的亚热带性质。天目山脉不仅是刚竹属Phyllostachys和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的分化变异中心,也极有可能就是它们的起源中心,但它们自此地起源后的散布方式有所不同,刚竹属在我国亚热带为四周放射状顺序渐进,扩散的范围颇广;短穗竹属存在东西南北4条散布路线,但向各方扩散的距离相差甚远。这些山脉与华东其他地区竹类植物区系联系密切,与华中竹类植物区系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华南、西南等地竹类植物区系联系微弱。从地理位置和区系组成来看,黄山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来源于天目山脉,大别山脉的竹类植物区系又来源于黄山山脉,前者都是在后者扩展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区系的一些成分后发展而成,大别山脉又是北方秦岭以东广大丘陵平原地区竹类植物区系的发祥地。
2004, 12(2):109-11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02
摘要:对福建省境内(除东北部少数地区外)的29个县(市)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36属63种豆科植物的根瘤样品278份,在豆科栽培作物方面有一定代表性。采集到的根瘤形态多样,大小多在1-10 mm之间,以淡黄和淡红色居多。对32种51份根瘤样品用乙炔还原法进行了固氮酶活性测定,不同种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固氮酶活性均有差异,多数根瘤样品的固氮酶活性在1-24 μmol C2H4 g-1 fresh nodule h-1之间,其中尖叶长柄山蚂蝗(Podocarpiumpodocarpumvar.oxyphyllum)的固氮酶活性相对最高,达87.29 μmol C2H4 g-1 fresh nodule h-1。从采集到的根瘤中经分离纯化获得了228株根瘤菌,其中155株根瘤菌进行了原寄主回接试验,有138株结瘤,回接成功率为89.0%。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有丰富的豆科固氮及其根瘤菌资源。
2004, 12(2):117-12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03
摘要:于2000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广东省19个大中型水库的浮游植物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蓝藻污染状况和营养状态指数对水库的水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水库为蓝藻型水体,优势种类主要是能产生毒素的微囊藻类,而且蓝藻种类数和细胞密度与水库水质密切相关。蓝藻细胞密度和百分比分别为0.1×104-6728.4×104 cells L-1和0.53%-99.2%。大部分水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属于中营养型;东江流域的新丰江水库和白盘珠水库水质优良,为贫营养型;而位于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的鹤地水库、石岩水库和契爷石水库已受到严重污染。东江流域和北江流域水库水质普遍较好,而粤西沿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库则污染较为严重。
2004, 12(2):124-12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04
摘要:对格氏栲(Castanopsiskawakamii)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新近凋落物、半分解层(F层)和分解层(H层)凋落物进行室内模拟淋洗实验,研究了凋落物淋溶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变化及紫外-可见(UV-Vis.)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新近凋落物淋出液的DOC浓度较低,F层淋出液的DOC浓度较高;格氏栲凋落物淋出液的DOC浓度基本上随淋溶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杉木的则先升后降。淋出液中溶解有机物(DOM)的紫外吸收值均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小,且UV-Vis.吸收曲线均在200 nm附近出现吸收峰,不同来源DOM的E240/E420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样品各次淋出液的DOC浓度与E200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0),据此,可用E200值估算DOC浓度。
2004, 12(2):129-13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05
摘要:低温(12-18℃)处理的蝴蝶兰,授粉50d开始分化胚珠原基、60 d胚囊处于大孢子母细胞时期,比常温(20-25℃)下的推迟10-15 d;授粉70 d,常温下的蝴蝶兰植株已完成雌配子体发育和双受精,而低温处理的蝴蝶兰仍未完成大孢子的发生过程。低温处理的蝴蝶兰,胚囊发育过程中珠心细胞提前退化,在大孢子母细胞外围形成较厚的胚囊壁。胚囊只发育到单核胚囊阶段,没有形成成熟胚囊。
2004, 12(2):133-14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06
摘要:对中国云实属植物小叶叶片脉序的观察表明,该属植物小叶叶片脉序类型非常一致,均为环结曲行羽状脉,二级脉急转曲行。叶脉分支一般为四级,少数达五级。盲脉不分支或分支较少,最多两次分支。见血飞亚属与云实亚属叶片脉序特征相似,属于同一自然类群。编写了中国云实属植物叶片脉序特征分种检索表。
2004, 12(2):142-14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07
摘要:以广州市郊获得的香蕉束顶病毒(BBTV)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香蕉束顶病毒复制酶基因的1.1 kb DNA。所获得的DNA序列与澳大利亚的BBTV序列的同源性达90%,这部分序列编码香蕉束顶病毒复制酶基因的羧基端。将改造的BBTV复制酶基因克隆到pBI 121的CaMV35S和NOS终止序列之间,构建表达载体,并采用基因枪轰击香蕉试管苗生长点组织的方法,经PCR检测和Westernblot分析,获得4株具有BBTV复制酶基因整合表达的T0代转基因香蕉。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正在检测之中。
2004, 12(2):147-15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08
摘要:对田间自然条件下培矮64S/E32和对照汕优63的剑叶衰老过程中PSII光化学效率、光能耗散和叶黄素循环组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剑叶衰老过程中PSII光化学效率(Fv/Fm)、PSII量子产量(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光合速率(Pn)均降低,但非辐射热耗散(NPQ)、叶黄素循环库和中午时的脱环氧化状态则升高。移栽后55-75 d两品种剑叶的ΦPSII和qP变化相近,此后培矮64S/E32比汕优63下降缓慢。在生育后期的衰老过程中培矮64S/E32剑叶的PSII功能比汕优63下降慢,并具有更高的光能利用效率。
2004, 12(2):153-15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09
摘要:以蝎尾蕉属植物的吸芽为外植体,经灭菌处理后接种到MS+BA 2-10 mg L-1+NAA 0.2-1.0 mg L-1培养基上,能进行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不同品种的增殖倍率相差较大,所需最适BA的浓度也不同。生根培养基以MS+NAA 0.5 mg L-1+0.5%活性炭的效果较好。以沙,或泥炭土:沙=1:1,或珍珠岩:河沙=1:1三种基质移栽的试管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2004, 12(2):159-1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10
摘要:Westernblot检测表明,在玉米胚发育过程中结合蛋白(BiP)含量与胚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一致,在授粉16 d后BiP含量随发育而增加;对热激不敏感。组织化学免疫定位表明,在玉米胚发育的不同时期,BiP主要定位在胚芽端、初生维管组织和糊粉层中,提示胚在构建器官的同时,也为其功能执行准备了条件;热激不影响其定位。
2004, 12(2):163-16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11
摘要:豆薯(Pachyrhizuserosus(L.)Urban)种子分别在4℃、15℃相对湿度(RH)45%及室温开放条件下贮藏,或新鲜种子进行超干处理将其含水量降到6.43%后密封贮存,以探讨种子劣变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豆薯种子在室温开放贮藏12个月的发芽率降至50%,24个月后发芽力完全丧失。4℃下贮藏豆薯种子最有效,贮藏后种子的电导率和紫外吸收值较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仍保持较高水平,种子萌发时释放出的挥发性醛也较低。适当的超干处理效果与15℃ 45%RH相似,但不及4℃的。
2004, 12(2):167-1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12
摘要:通过对广东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侵入危害较严重的地段进行随机抽样及全面调查,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花费法等,对内伶仃岛上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作出了一个初步的评估。薇甘菊入侵造成内伶仃岛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固定CO2、生产氧气、净化大气,减少污染、减少病虫害,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为383.49-862.86万元人民币。生物多样性损失为每年66.80-150.31万元人民币。估计全岛年损失近450.29-1013.17万元人民币。
2004, 12(2):171-1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13
摘要:西双版纳勐宋的热带山地雨林是一种东南亚热带山地雨林的北缘类型,它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和群落学特征上是介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该区系有种子植物116科327属623种。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和亚热带分布最多(32.8%),其次是热带到温带分布(23.3%)和典型热带分布(18.1%);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洲分布最多(28.4%),其次是泛热带分布(26.8%),热带分布多于温带分布(258:55);种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洲分布最多(65.0%),其次是中国特有分布(26.5%),热带分布远多于温带分布(431:18)。区系的热带性质显著,具有明显的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特点,属于热带亚洲区系的一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双版纳地区是许多典型热带植物的分布北界,同时又是几种热带成分的交汇地带。
吴洪明, 林宝明, 赖钟雄, 吕柳新, 林桂芳, 潘东明, 杨江帆
2004, 12(2):177-18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14
摘要:柑桔属(CitrusL.)和枳属(PoncirusRaf.)属间嫁接嵌合体是1986年从福建省连城县莒溪镇一个专业户果园的芦柑(CitrusreticulataBlanco)嫁接于枳(Poncirustrifoliata(L.)Raf.)的2 a生植株发生冻害后由嫁接口蘖芽产生变异获得的。枝条有单身复叶、二出复叶和三出复叶,一些枝条出现三出复叶枳枝,表现出芦柑和枳的嵌合;幼果密被茸毛,为枳的性状,成熟果实为芦柑形态并具有芦柑风味,产生一部分为枳一部分为芦柑的嵌合果;果实汁胞以橙红色为主,兼有少量淡黄色汁胞和橙黄嵌合汁胞。依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芸香科柑桔属和枳属属间嫁接嵌合体拉丁名称的属名是柑桔属和枳属的属名合并建立的新“属名”,定名为+枳合芦属(+Citroponcirus),栽培品种加词采用这个嫁接嵌合体发现者的人名表示,这个属间嫁接嵌合体的拉丁名称是+Citroponcirus‘Hormish’;以公式表示为Citrusreticulata+Poncirustrifoliata。在施文格(Swingle)柑桔分类系统中,+Citroponcirus‘Hormish’是目前世界上芸香科嫁接嵌合体中唯一的属间嫁接嵌合体。
2004, 12(2):182-18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15
摘要:入侵种对本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均有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这已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在植物外来种与火生态因子的作用研究中发现,火与外来种的关系随物种生物学特性、火作用的时间、频度、强度不同而不同,火有时会有效地抑制外来种的生长和入侵,有时会促进一些外来种的生长和入侵。反之,一些外来种会对火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些外来种又会抑制火的发生。火作为控制入侵种的一种方法,经科学地运用,可对某些入侵种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004, 12(2):189-19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4.2.016
摘要:青蒿素是我国利用传统中医自主开发的抗疟特效药。对青蒿人工栽培、离体培养生产青蒿素、青蒿素生物合成与调控等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认为青蒿规模化种植是满足青蒿素现实需求的主要途径,同时应努力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启另一条高质高产的青蒿素生产途径。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