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黄志宏, 周国逸, MORRIS J., 褚国伟, 张宁南, 尹光彩
2003, 11(3):197-2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1
摘要:对雷州桉树人工林集水区土壤水分及林冠层气象因子一年内(1999/10/01-2000/09/30)雨季的定位观测结果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在雨季,土壤含水量(SMC)随着土壤深度变化而变化,在0-4 m范围内层间含水量差异显著;雨季各层SMC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2)受充沛降雨量的强烈影响,雨季各层SMC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雨季各层含水量变异系数较干季同层次的变异系数大;(3)雨季地下50 cm深(SM50)处SMC变化曲线波动较大,与太阳辐射(Rs)、降雨量(P)、风速(W)、水汽压差(VPD)、最高温度(Tmax)相关性极显著(α=0.001);(4)较深层次(即150 cm,250 cm,35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与较浅层(50 cm)SMC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均不同;(5)在雨季,三个典型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α=0.01)。三组典型相关及重叠数值以第一典型相关值较大,第二、第三的重叠量较小,故林冠层气象因子主要由第一典型因素影响土壤含水量。林冠层气象因子通过3个典型变量可说明SMC总变异量的30.9%。
2003, 11(3):205-2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2
摘要:对福建三明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群落营养元素积累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28.8 t hm-2和235.1 t hm-2,N、P、K、Ca和Mg等5种元素总积累量分别为1 283 kg hm-2和1 060 kg hm-2,乔木层和群落5种元素积累量的大小顺序均为:K>N>Ca>Mg>P,5种元素总积累量在乔木层各器官的分配量顺序分别为:干材>枝>根>干皮>叶>枯枝、干材>根>干皮>叶>枝>枯枝。福建柏的营养利用效率低于杉木。虽然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94%以上的营养元素储存在土壤中,但是土壤中植物容易利用的有效营养元素储量较低,其中有效P在土壤中的储量低于植物中的储量。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33 a生时乔木层5种营养元素总和的当年存留量分别为30.75 kg hm-2和16.53 kg hm-2
2003, 11(3):211-21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3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数据,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地分析格氏栲天然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格氏栲种内竞争强度随着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马尾松-格氏栲(Pinusmassoniana-Castanopsiskawakamii)>格氏栲-格氏栲(C.kawakamii-C.kawakamii)>木荷-格氏栲(Schimasuperba-C.kawakamii)>杜英-格氏栲(Elaeocarpusdecipiens-C.kawakamii)>木姜子-格氏栲(Litseamollifolia-C.kawakamii)>老鼠矢-格氏栲(Symplocosstellaris-C.kawakamii);种内、种间竞争强度与格氏栲胸径之间存在显著的双曲线非线性回归关系,并利用模型预测了格氏栲种内种间的竞争强度。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的数量研究,不仅拓展格氏栲天然林物种竞争规律的探索,而且为格氏栲林经营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003, 11(3):217-22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4
摘要:以木本植物巨尾桉幼苗为材料,研究在低温下,硼对巨尾桉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5℃,以25℃为对照)下,缺硼或低硼(≤10 μmol/L)导致巨尾桉叶片相对电导率、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加;抗坏血酸(AS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下降。而15 μmol/L硼可以减轻低温对巨尾桉幼苗的伤害,提高巨尾桉幼苗的抗寒能力。
2003, 11(3):223-22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5
摘要:选取江西省泰和县狗丝茅岭低丘荒山人工造林10a的人工生态系统中8种人工林主要类型和1个对照区,通过比较这些类型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和相关的环境因子,揭示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人工林类型(造林树种)、林分组成(纯林或混交林)和林分密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林分密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各人工林类型林下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具有大体相似的规律,即在相近造林密度下,不同造林树种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以针叶纯林稍占优势,针阔混交林次之,而阔叶纯林相对较低;针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虽然最高,但针叶林土壤的持水力相对较差,有机质含量也较低,而阔叶纯林相对较好,针阔混交林则最佳。
2003, 11(3):229-23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6
摘要:在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动态长期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保护区内各林窗成因、大小和年龄等形成特征,以及地形位置、附近同种的成年乔木等其它相关因子,探讨其对幼树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林窗主要由山体滑坡、暴风雨或雷击大树、虫害等原因形成。结果显示,幼树组成、密度和多样性随林窗形成方式而异,因耐荫能力的差异使出现在林窗的植物不尽相同。林窗大小、年龄和地形位置的变化,导致植物更新生态位的分化,使幼树在林窗内分布形成同源种团。
2003, 11(3):236-24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7
摘要:测定了水稻、玉米和狼尾草花粉在低温(4℃)低湿(RH45%),低温(4℃)高湿(RH90%),高温(35℃)低湿(RH45%)和高温(35℃)高湿(RH90%)4种贮藏条件下的蛋白酶活性,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蛋白质降解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慢;在高温条件下蛋白质降解快,游离氨基酸含量迅速上升。3种植物花粉中,水稻花粉蛋白酶活性强,在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速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快;狼尾草花粉蛋白酶活性低,在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速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慢;玉米花粉的蛋白酶活性、蛋白质降解速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速率居两者之间。
2003, 11(3):241-24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8
摘要:低温胁迫下水稻幼苗质膜透性增大、相对含水量(RWC)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同时脯氨酸(Pro)积累。以氯丙嗪(CPZ)和氯化镧(LaCl3)对水稻幼苗预处理以阻碍Ca2+·CaM(钙调素)信使传导后,加剧了低温胁迫下水稻幼苗质膜透性的增加、RWC的下降、MDA含量的增加和Pro的积累,说明水稻幼苗受伤害程度将加重。
2003, 11(3):245-24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09
摘要:用维他命C(VC)、维他命E(VE)和苯甲酸钠等作为外源自由基清除剂在水分胁迫前1 d预处理番木瓜幼苗,研究其对番木瓜的生理保护效应。结果表明,3种外源自由基清除剂预处理有效地降低了水分胁迫下番木瓜叶片细胞质膜透性、POD活性、MDA和H2O2含量的上升程度,并能延缓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活性的降低。外源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有效清除H2O2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减轻水分胁迫对番木瓜引起的自由基伤害和提高番木瓜的抗旱能力。不同自由基清除剂预处理对番木瓜的抗旱保护效果存在差异,其中以VC预处理的保护效果最好。
2003, 11(3):249-2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0
摘要:对羊蹄甲属植物11种中国特有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粉萌发孔类型均为三孔沟,少数还有合沟;花粉均具半覆盖层,表面纹饰有皱波状、皱波状-穿孔、疣状、孔穴-穿孔、穿孔-网状。依据Larsen(1975)的划分,这11种植物的花粉隶属于Integrifolia型、Glauca型和Curtisii型,我们根据花粉纹饰的差异在Integrifolia型下进一步划分了Aurea亚型和Paucinervata亚型。
2003, 11(3):255-25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1
摘要:研究了四倍体双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L.)无孢子生殖胚囊、胚胎发育以及假受精特点。当其大孢子母细胞发育至四分体阶段时,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四分体退化,同时有多个特化珠心细胞发育为1-3个无孢子生殖胚囊的现象。成熟无孢子生殖胚囊一般3核,包括1个卵细胞和2个极核。卵细胞在抽穗前就能自发分裂形成原胚团,而极核则在抽穗和传粉后参与假受精形成胚乳。当胚珠内存在多个无孢子生殖胚囊时,只是靠近珠孔端的1个无孢子生殖胚囊内的极核与精核结合,而其它的并不参与。种子成熟后出现很低频率的二胚苗。此外,还能观察到少量的有性生殖胚囊的发育以及有性生殖胚囊和无孢子生殖胚囊在同一胚珠中的发育现象,因此判断该类群为兼性无孢子生殖体。
2003, 11(3):260-2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2
摘要:首次报道了德保苏铁(CycasdebaoensisY.C.ZhongetC.J.Chen)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核型公式为K(2n)=2x=22=6m+4sm+12T,属于“3B”类型,全组染色体总长度为93.49μ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5.53%。实验结果显示其核型与叉叶苏铁(CycasmicholitziiDyer)和多岐苏铁(CycasmultipinnataC.J.ChenetS.Y.Yang)相似,仅稍有差异。
2003, 11(3):263-26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3
摘要:将普通小麦“济南177”(Triticumaestivumcv.Jinan177)原生质体(受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ronelongatum)原生质体(供体)用PEG(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法诱导融合,获得外形偏向小麦的不对称体细胞杂种及后代。经过田间繁育,现已到F5代。对来源于同一个体细胞杂种克隆的不同株系(Ⅱ-2,8-1,Ⅱ-Ⅰ-8)的F5代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与其亲本比较,结果表明,杂种株系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在遗传上均趋于稳定。各杂种株系的染色体与亲本小麦“济南177”之间有多处显著的不同,杂种株系之间也存在差异,推测高冰草的染色体小片段可能进入了受体小麦的染色体中。
2003, 11(3):267-2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4
摘要:对取自云南期纳的二倍体和三倍体盾叶薯蓣植株以及重庆城口的四倍体植株进行了形态学、染色体数目及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类型植株在叶片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是2n=2x=20,三倍体为2n=3x=30,四倍体为2n=4x=40;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谱显示,3种类型植株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多倍体较二倍体的酶带条数少且着色浅。这些差异除了有地理分布不同的因素外,倍性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2003, 11(3):271-27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5
摘要:虫害是植物标本保藏的最大威胁。防虫一直是植物标本馆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70多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在标本保藏技术上不断改进,探索出一些实用的防虫措施和方法,如:驱虫剂、低温冷冻净化法、熏蒸法等。
2003, 11(3):275-2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6
摘要:将线萼金花树和长瓣金花树处理为同一种内的两个变种:长瓣金花树的学名为BlastuslongiflorusHand.-Mazz.var.longiflorus,而线萼金花树为B.longiflorusHand.-Mazz.var.apricus(Hand.-Mazz.)Y.L.ZhengetN.H.Xia。
2003, 11(3):277-27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7
摘要:
2003, 11(3):280-2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8
摘要:观察了大黍(PanicummaximumJacq.)胚珠附器的发生时间、位置和发育过程及其细胞化学特征。结果显示:(1)大孢子母细胞时期,珠孔端有一个或多个珠心表皮细胞开始伸长、膨大,特化为胚珠附器。(2)当胚珠附器伸长、膨大至最大程度时,胚珠附器细胞表现出显著的极性特征:细胞核位于细胞的珠孔端,大而清晰;细胞内同时形成了一个特大的液泡,几乎占据了整个细胞的合点端;细胞质则被挤到珠孔端一侧,集中分布在核的周围。(3)胚珠附器从开始出现到发育成熟,都没有淀粉粒的积累;但是,PAS反应显示胚珠附器细胞壁和细胞质都比普通珠心细胞的染色程度深,这说明其细胞壁和细胞内部富含可溶性多糖。
2003, 11(3):283-28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19
摘要:近年来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主要是隔离分化学派的进展。对隔离分化学派的几个分支学派,特别是分支生物地理学和泛生物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最近十年来分子手段广泛应用于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谱系生物地理学的快速崛起是历史生物地理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本学科的发展做了初步的展望。
2003, 11(3):290-29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3.020
摘要:被子植物的离体受精10 a前在玉米中已获得成功,尽管目前只在玉米获得完全成功和小麦获得部分成功,但离体受精技术的研究成果非常显著。目前离体受精技术已被用于其他的研究,如用分离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筛选配子细胞的特异基因和蛋白质;研究合子细胞被激活的机理;用不同种植物的精、卵细胞体外融合进行新的远缘杂交尝试;利用合子细胞易分裂和胚胎发生特征探索用其作为转基因研究的受体细胞等。以离体受精技术为基础在高等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生殖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显示了巨大潜力。介绍了离体受精技术在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为研究和利用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生殖细胞特征提供线索。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