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3, 11(2):93-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1
摘要:对近20年来多次调查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将百山祖植被主要划分成6个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丛,其下可分为22个群系;同时对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和演替趋势作了概述。
2003, 11(2):99-10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2
摘要: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鼎湖钓樟(Linderachunii)群落植物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营养元素含量随群落层次、组分(器官)和元素不同而异。群落植物营养元素贮量为(kg hm-2):P 61.253,K 928.764,Ca 1 212.771和Mg 79.349。各元素贮量在不同层次中的大小分布序列为:乔木(94.3%-97.8%)>藤本(1.3%-4.1%)>灌木(0.8%-1.4%)>草本(0.05%-0.15%)。在乔木层,元素贮量则主要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两组分(38.6%-61.7%)。各元素在植物组分中的贮量序列为:Ca>K>Mg>P(根、干和皮)和K>Ca>Mg>P(其余器官)。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为(kg hm2):P 2.677,K 41.550,Ca 63.309和Mg 3.693,其在群落植物中的分配格局与贮量的相类似。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利用系数为:P 0.18,K 0.11,Ca0.09和Mg 0.28;循环系数:P 0.76,K 0.61,Ca 0.41和Mg 0.84;周转期(a):P 7.36,K 15.12,Ca 28.05和Mg 4.30。
2003, 11(2):104-10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3
摘要:在哀牢山徐家坝地区,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受到人为破坏后形成的栎类次生林的树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约40a的栎类次生林的乔木树种组成主要以云南越桔(Vacciniumduclouxii)为主。树种的萌生现象非常突出,超过2/3的树种具有萌生现象,在DBH≥3 cm的植株中有72.7%是由无性系萌株产生的。栎类次生林乔木的密度随高度级、径级的增加而递减,但树种丰富度却不随树木的密度增加而增加。以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Fisher指数α计算了栎类次生林的树种多样性(H=1.42±0.27;D=0.65±0.09;α=2.59±1.16),并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树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处于演替顶级阶段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更高的树种多样性
2003, 11(2):109-11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4
摘要:通过对广东新会古兜山自然保护区中108个5 m ×5 m的蕨类植物样方调查,初步分析了样方中蕨类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区系特点及种群的多度、频度、重要值、蕨类的生长型、叶的性质和群落的外貌、季相等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1)古兜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种类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特点,热带亚洲植物区系成分对古兜山蕨类植物区系有强烈影响;(2)由于蕨类植物种群的随机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异质性,种群的多度和重要值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正态分布规律;(3)样方中蕨类植物的形态外貌、叶的性质及其群落的外貌和季相均表现出典型的南亚热带蕨类植物群落特征;古兜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可划分为花篮状蕨类、树蕨类、匍匐类、攀援类、附生类5种生长型类型。
邓雄, 冯惠玲, 叶万辉, 杨期和, 许凯扬, 曹洪麟, 傅强
2003, 11(2):117-12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5
摘要:利用寄生植物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ker)作为外来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的生物防治手段,研究了田野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寄生于薇甘菊30 d左右,薇甘菊单株叶片数、地上茎长度和生物量开始减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Fv/Fm也开始降低。经过约2个月时间,以上的几个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均显著降低。在野外自然状态下,田野菟丝子由最初撒播面积约0.01 m2,很快发展到20 m2左右的大块面积,离侵染源中心的最大扩散距离达到5 m以上。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严重影响薇甘菊茎叶生长及开花结实,可望成为根本上解决薇甘菊危害的一种生物控制技术,而且也可以缓解药用菟丝子资源匮乏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提出有关田野菟丝子与其寄主相互关系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003, 11(2):123-12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6
摘要:2001-2002年度在广东东莞市选取不同的自然小生境,研究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和生境郁闭度对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开花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较高,花数较多,花期较长,结实率较高,种子千粒重较大;但土壤肥力过高,虽然种子千粒重大,花期长,但花数少,结实率低。在开阔的生境中,薇甘菊花数多,花期长;在林荫处花期短,花数少,但种子千粒重反而有所升高;植株在郁闭度为10%-20%的生境中结实率最高,高于20%或低于10% 结实率均有所降低,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均不利于结实。土壤湿度虽然对种子千粒重无明显影响,但对薇甘菊花数、花期和结实率的影响显著,土壤湿度大,花数多,结实率高,花期长。在自然生境中,三种因素的影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
2003, 11(2):127-13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7
摘要:将水稻中等重复序列RRD3及其系列缺失体克隆到植物启动子检测载体中,通过根癌土壤杆菌介导转化水稻愈伤组织,利用GUS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在水稻愈伤组织中的启动子活性。结果显示:全长RRD3、410 bp及150 bp缺失体具有强的启动子活性,而700 bp、120 bp缺失体仅有弱的启动子活性。通过与RRD3系列缺失体在哺乳动物CHO细胞中的启动子活性比较后推测:在RRD3中存在两个真核生物启动子的调控元件,一个对动物细胞的启动子起正调控,但对植物细胞中的启动子起负调控作用;另一个调控元件仅对动物细胞的启动子起负调控,而对植物细胞启动子无影响。此外在RRD3序列中至少存在一个与TATA盒相关的真核启动子核心元件,但在动物和植物细胞中的调控方式不同。
2003, 11(2):132-13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8
摘要:以高静水压处理水稻粤香占、粤丰占、998、999和毕粳38种子后的当代群体(M1),以及从中筛选到的突变株粤变长、巨无霸、粤丰压变1号-5号、毕籼为材料,研究了静水高压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对照相比,粤香占和998处理当代群体的株高和有效穗数明显增加,但株叶形态没有明显变化;粤丰占、999和毕粳38的处理群体没有明显变化;(2)粤变长和巨无霸从第二代(M2)到第四代(M4)性状稳定,未发现明显分离,但在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粒长和千粒重等方面,与对照相比明显不同;(3)在M3代,粤丰压变1号-5号中除粤丰压变2号外的株高都发生了分离,而且粤丰压变4号分离出了大粒型和长芒型的植株;(4)毕籼从M2代到M4代,性状稳定,但其株高、穗长、粒长和穗粒数均比对照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则明显降低;(5)经静水高压处理后的粤丰占种子发芽试验中,出现了双苗和3苗现象。这些结果表明静水高压能够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并能诱导水稻产生变异。
2003, 11(2):137-14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09
摘要:运用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克隆后测序的方法测定了蚌壳蕨科1种和桫椤科11种(其中桫椤分别测定19株,小羽桫椤测定2株)植物的叶绿体trnL基因内含子和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12种植物相应的长度介于1 004-1 082之间,A+T平均含量60.9%,G+C平均含量39.1%。计算了不同种间以及种内不同个体间序列的碱基差别(转换值/颠换值)和Kimura遗传距离。序列数据经排列后分别进行最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分析,结果显示:(1)白桫椤、海南白桫椤和大羽桫椤构成的分支最早和该科内其余植物组成的另一分支分歧,而后者又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分支,分别和桫椤亚属、黑桫椤亚属对应,支持夏群的分类处理;(2)大桫椤—狭羽桫椤—毛轴桫椤—篦齿桫椤、大羽桫椤—白桫椤—海南白桫椤以及小羽桫椤—桫椤各自构成独立、自然的末端分支,再参照分支内植物间的遗传距离取值,建议将此3个末端分支依次归并为3种:大桫椤、白桫椤和桫椤;(3)白桫椤属在科内处于基部位置,桫椤属的桫椤亚属和黑桫椤亚属为衍生分支,赞同Tryon关于桫椤科进化和囊群盖起源的假说。
2003, 11(2):143-14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0
摘要:从华麻花头(SerratulachinensisS.Moore)根中分得7种蜕皮甾酮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0-羟基蜕皮松(1),podecdysoneC(2),3-氧-乙酰基-20-羟基蜕皮松(3),20-羟基蜕皮松-20,22-缩丁醛(4),shidasterone(5),atrotosteroneC(6)和carthamosterone(7),其中20-羟基蜕皮松-20,22-缩丁醛为一新的化合物。
2003, 11(2):148-15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1
摘要:与对照种汕优63相比,超高产水稻组合培矮64S/E32的剑叶在生长后期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小分子抗氧化剂(抗坏血酸Vc、总V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β-胡萝卜素)含量,高的清除有机自由基 DPPH·能力,更低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这表明培矮64S/E32剑叶在生长后期有强的抗氧化性,这种强抗氧化性与超高产水稻在结实后期剑叶中较慢的叶绿素和蛋白质降解速度相一致。
2003, 11(2):153-15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2
摘要:以黄化绿豆幼苗下胚轴原生质体为材料,探讨钙信使系统在KT诱导原生质体体积变化中的作用。1 μmol/LKT可诱导含钙培养液中绿豆下胚轴原生质体膨大,处理后30 min达到最大体积。Ca2+通道阻断剂Verapamil、Ca2+通道竞争性抑制剂LaCl3和钙调素拮抗剂TFP、CPZ可明显抑制KT诱导的原生质体膨大。另一方面,无论是KT处理还是对照(CaCl2单独处理),原生质体内CaM含量均在处理后30 min时达到峰值,前者是后者的5倍。在KT+CaCl2处理液中加入5 μmol/L Verapamil、50 μmol/L LaCl3、5 μmol/L TFP或CPZ后原生质体内CaM含量都大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CaM可能与Ca2+共同参与KT的信号传递。
2003, 11(2):157-1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3
摘要:通过施用3种不同氮、磷、钾比例的肥料并结合常规药剂防治,对大花蕙兰黄金小神童炭疽病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的[N:P(P2O5):K(K2O)=15:15:30]和增施磷肥的[N:P(P2O5):K(K2O)=15:30:15]的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6.54%、73.71%,显著高于未增施磷、钾肥的(N:P(P2O5):K(K2O)=15:15:15]防治效果(47.79%),说明增施磷、钾肥有助于提高对兰花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2003, 11(2):161-16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4
摘要: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对墨兰试管苗植株的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发现幼叶中脉附近的叶肉细胞类似栅栏组织,随着叶片的不断成熟,叶片基部中脉附近的叶肉细胞逐渐变为近圆形或椭圆形,而叶尖部和叶中部中脉附近的叶肉细胞仍似栅栏组织。茎的发育经历了原球茎、根状茎和假鳞茎3个阶段。原球茎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淀粉粒,根状茎的皮层细胞含淀粉粒,而假鳞茎几乎不含淀粉粒。幼根没有髓,皮层细胞含淀粉粒;成熟根具含淀粉粒的髓。出瓶苗上即带有4个芽,一般只有最外侧叶腋的1个花芽和最内侧叶腋的1个叶芽发育。
2003, 11(2):166-16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5
摘要:用涂片法和酶解法,观察了濒危植物矮沙冬青的减数分裂过程。在减数分裂双线期末或终变期初,可以观察到9个二价体,在中期I末至后期I初,同源染色体基本排列在赤道板上,然后在纺锤丝的牵引下二价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每一极有9条染色体,从而确认该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9。在矮沙冬青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发现染色体有异常行为,认为其小孢子形成过程正常。因此认为矮沙冬青濒危不是染色体行为异常和小孢子发育不正常而造成的。
2003, 11(2):169-1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6
摘要:
2003, 11(2):171-17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7
摘要:报道了11种番荔枝科植物在我国6个省区的新分布,其中福建分布新记录是喙果皂帽花(Dasymaschalonrostratum);广东分布新记录是海南鹰爪(Artabotryshainanensis);海南分布新记录是上思瓜馥木(Fissistigmashangtzeense)和天堂瓜馥木(F.tientangense);广西分布新记录是海南鹰爪、喙果鹰爪(A.rhynchocarpus)、云南澄广花(Oropheayunnanensis)、陵水暗罗(Polyalthianemoralis)和腺叶暗罗(P.simiarum);云南分布新记录是天堂瓜馥木、澄广花(O.hainanensis)和瘤果紫玉盘(Uvariakweichowensis);西藏分布新记录是云南野独活(Miliusatenuistipitata)。
2003, 11(2):174-1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8
摘要:以不同体积的Tris-HCl(0.1 mol/L,pH8.8)为提取液,结合不同含量(以胚鲜重计)的PVP40,对怀枝、黑叶和桂味等荔枝(Litchichinensis)品种的胚蛋白质进行提取。结果表明,提取液体积为胚鲜重的5倍(ml g-1 FW),并加入15%的PVP40时,提取蛋白质的效果最好,可用于荔枝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胚乳蛋白质的提取则以等体积的提取液(内含2%的PVP40)为佳。加入10%PVP40的胚蛋白提取液可直接进行SDS-PAGE电泳,用10倍于蛋白质提取液体积的乙醇沉淀胚和胚乳的蛋白提取液,可得到最佳的SDS-PAGE电泳效果。
2003, 11(2):177-18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19
摘要:利用随机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国水仙和欧洲红口水仙共6个品种进行了分析。选用了12个10 bp引物共扩增出119条DNA片段。计算各样本间的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并采用UPGMA法对遗传距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水仙3个品种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红口水仙3个品种亲缘关系较近,而中国水仙与红口水仙3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建立的水仙RAPD技术体系可帮助育种亲本的选配及水仙品种的鉴定。
2003, 11(2):181-18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20
摘要:基因捕捉是一种报告基因的随机整合技术。基因捕捉系统已成为分离基因、鉴定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基因捕捉(genetraps)包括增强子捕捉(enhancertrap)、启动子捕捉(promotertrap)和基因捕捉(genetrap),通称为基因捕捉(genetraps)。在增强子捕捉中,报告基因与一个基本启动子融合,这个启动子不能使报告基因表达,但可被临近的增强子激活。在启动子捕捉和基因捕捉中,报告基因的启动子被去除,融合基因只有以正确的方向插入到转录单元内才能表达。对基因捕捉系统的结构特征、构建方法、应用范围、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等作了系统论述,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3, 11(2):190-19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3.2.021
摘要:工业革命后全球大气CO2浓度持续上升,不仅对全球气候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植物的形态、水分利用、蛋白质合成、光合、抗性、生长及生物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CO2促进植物根、幼苗的生长,叶片增厚,降低气孔密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的产量及生物量,促进乙烯生物合成,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不同光合途径(C3、C4及CAM)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对高浓度CO2的响应不同。长期和短期的高浓度CO2处理,植物响应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如短期高CO2处理使光合能力增强,而长期处理则使光合能力下调。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