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2, 10(2):99-1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1
摘要:在鼎湖山马尾松林中,林外降水量年平均为2209.9 mm,其中83.8%-84.5%的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仅占15.5%-16.2%。林外降水到达林冠重新分配,穿透雨占了82.7%,林冠截留17.2%,茎流0.15%。林外降水进入该生态系统后,34%以径流形式流出,其余的通过蒸散形式返回大气层。林冠截留率随林外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降水的增大,其降幅逐渐减小。茎流率的变化与林冠截留率相似,单株茎流量与胸径和枝下高的大小呈显著的直线关系(P<0.01),但与林冠大小关系不明显。径流仅发生在每年的4-10月份,年平均径流率为0.34。
2002, 10(2):105-1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2
摘要:通过对标准木的测定,建立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福建省建阳书坊林场天然更新的擦木(Sassafras tzumu)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20年生擦木林分平均现存生物量为58 693 kg hm-2,平均年生产力为4 259 kg hm-2,擦木生物量与胸径间存在极显著回归关系,大部分生物量集中于树体中下部,生物量的径级分布以20 cm径级积累值最大。这些结果对阔叶林的营造及共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002, 10(2):111-11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3
摘要:对27年生混交比例为2行杉木和1行观光木的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分布的研究表明,杉木和观光木行间的杉木细根密度虽比杉木与杉木行间的低8.5%,但观光木细根密度则高152.09%,其细根总密度比杉木与杉木行间的大10.43%。混交林中杉木各径级活细根密度呈单峰型分布,均以5-10 cm土层最大,而观光木各径级活细根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内。纯林杉木各径级活细根密度亦基本呈单峰型分布,但峰值出现在10-20 cm或20-30 cm土层。不同树种不同径级死细根的分布均与其各自的活细根分布相似。混交林中灌木细根密度在30-40 cm的土层最大,而纯林中的灌木细根集中于0-10 cm的表土层;混交林和纯林中的草本细根均集中在0-5 cm土层。与纯林的相比,混交林中杉木细根主要分布的土层明显上移,表层土壤细根所占比重增大,有利于更好利用土壤养分和提高群落生产力。
2002, 10(2):118-12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4
摘要:对中国小煤炱目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及寄主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中国小煤炱目有7属,341种和变种,占世界的15%;优势属是小煤炱属(239种和变种,占70.1%),小光壳炱属(54种和变种,占15.8%)和附丝壳属(22种和变种,6.4%)。中国小煤炱目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76.8%的寄主植物属属于热带成分。种的分布型可分为广布成分(0.3%)、泛热带成分(7.3%)、热带亚洲-热带美洲成分(9.1%)、旧世界热带成分(0.3%)、热带亚洲-热带大洋洲成分(2.1%)、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16.1%)、热带亚洲成分(34%)、北温带成分(0.6%)、东亚-北美洲成分(0.3%)、东亚成分(1.7%)、中国特有成分(28.2%)等11种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成分(68.9%)和中国特有成分;在分布上,与东亚、北温带区系相距较远。
2002, 10(2):128-13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5
摘要:对部分国产木兰科种类进行了订正,归并7个新异名,澄清 Magnolia odoratissima Law et R.Z.Zhou和Michelia sphaerantha C.Y.Wu ex Law Y.F.Wu两个种分类上的地乱。
2002, 10(2):133-13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6
摘要:报道了近年在香港再发现的两个属-黄腺蕨属(又蕨科)和网藤蕨属(藤蕨科),并对港产的黄腺蕨、有盖黄腺蕨和网藤蕨的标本和文献进行整理,及对国产的相近种类作分类处理,把钩形黄腺羽蕨和广西黄腺羽蕨归并于黄腺蕨中。此外,亦对网藤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证实了Holttum关于该种的叶轴顶端的形态修正。黄腺蕨属和网藤蕨属在香港的再发现,对华南蕨类植物地理区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这两属在本地均为罕见之种类,故可孝考虑列入香港珍稀蕨类名单之内。
2002, 10(2):139-14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7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水筛[Blyxa japonica(Miq.).Maxim.ex Asch.et Cürk.]花器官的发生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萼片原基以轮状方式向心发生;花瓣原基轮状近同时发生,与萼片原基交替排列:雄蕊原基以对萼的形式轮状发生,与花瓣原基交替排列:花柱原基在整个花的发育过程中发生较晚,以对瓣的形式轮状发生,与雄蕊原基交替排列。与同科其它属的花比较,水筛的花为两性,辐射对称,胚珠多数,体现了较原始的特征。花各部数目均为3,进化程度居于中间水平。该属化各部轮状发生,子房下位,心皮合生,体现了本科在泽泻亚纲中花部结构进化的特征。
2002, 10(2):145-15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8
摘要:利川石蜡制片法,对台湾草(Zoysia tenuifolia Willd.ex Trin.)、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Sw.)、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三种细叶暖季型草坪草的叶片及茎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及茎的解剖结构与植物的耐旱性、耐践踏性和弹性等坪用特性有着密切联系。三种植物中,台湾草因叶片表皮细胞、泡状细胞、维管束鞘、机械组织及茎中纤维带的特征,而在耐旱性、耐践踏性和弹性等坪用特性上表现出优于其他二种草坪草:狗牙根的耐旱性较强,耐践踏性和弹性一般:海雀稗则在这几项坪用特性上均较弱。
2002, 10(2):152-16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09
摘要:水稻雄性不育系IR66707A及IR69700A来自国际水稻所(IRRI),它们的不育性只能被保持而不能被恢复,属于胞质型雄性不育。以这两个不育系以及它们与正常品种的杂种F1为供体,经离体培养,共获得了136个体细胞克隆。在R1代中发现了三个类型的突变或变异,即:可育突变、雄性不育和雌雄性均不育的变异。第一类型的可育突变有两例,其R2的可育与不可育(出现分离)之比为3:1,证实为显性单基因突变。第二类型的雄性不育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育性可被恢复的,与供体不育系完全不同,其中一部分克隆的不育性不能被保持但可因环境的改变而转换为可育,另一部分克隆的不育性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具转换能力),但其不育性既可恢复又可不完全保持(即F1的育性尚有分离)。第二种是不育性不能被恢复,与供体相似。育性不具转换能力的突变可望培育成为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而育性可转换的突变则可望培育成为两系杂交稻中的两用核不育系。
2002, 10(2):161-17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10
摘要:利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来自广东省7个县市48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以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产生了98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9.9%的片段具有多态性。48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以Nei基因一致度表示)在0.56-0.949之间,用UPGMA聚类分析可将它们分为5个RAPD遗传聚类群(A、B、C、D、E),相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基本上聚类在同一组群内。在温室中对供试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水稻品种Tetep都有致病性,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α=0.05),病情指数范围为0.73-18.7,平均感病指数为5.24。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县市的菌株存在很大的遗传分化现象(FST=0.579),RAPD遗传聚类组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菌株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来源、遗传聚类组群的划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002, 10(2):171-1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11
摘要:以软质油桃“秦光”和非软质油桃“阿姆肯”为材料,研究了果实软化过程中果实硬度和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变化。在果实硬度迅速下降期淀粉酶和蔗糖酶活性较高,以后酶活性下降。纤维素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在果实软化前期活性很低,只有在果实呼吸跃变期这两种酶活性才明显升高。果胶甲酯酶活性极低而且变化不大。“秦光”油桃的这几种酶酶活性比“阿姆肯”高,因而果实软件较快。
2002, 10(2):177-1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12
摘要:以玉米品种“粤单9117”为材料,研究了种子发育过程中萌发能力和耐脱水能力的获得。玉米种子的生理成熟期约为42 DAP(授粉后天数)。胚萌发能力的获得是在14-21 DAP、耐脱水能力的获得出现在25-28 DAP。胚的耐脱水能力在28 DAP后仍不断得到加强。耐脱水能力的获得与细胞膜的发育及受保护的程度密切相关。脱水有利于不同发育时期的胚和种子的萌发。
2002, 10(2):183-18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13
摘要:水培条件下烟草根、茎、叶中的草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光照条件下用14CO2饲喂烟草叶片后,叶中很快有大量14C-草酸形成,随后分别在茎、根中检测到14C-草酸,时间上相差约1 h。这表明烟草叶片通过光合固定CO2,其光合产物可很快转化为草酸,部分草酸可通过茎向根部运输。
2002, 10(2):186-19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2.2.014
摘要:采用生物防治措施控制采后病害是当前果蔬采后保鲜的重要研究方向。概述了生物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方法,包括利用拮抗菌、诱导抗病性、天然植物产物以及抗病基因工程技术在果蔬病害防治上的研究与应用。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