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1, 9(3):185-18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01
摘要:用改进的方法成功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水稻广亲和品种(Cpslo17)的核基因组cosmid文库。文库以SuperCos1为载体,克隆总数约为12万以上,克隆平均插入片段约40kb,空载率约为5%,文库容量覆盖水稻单倍基因组约9倍以上。用RFLP标记23D12R作为探针,从文库中分离到一个位于水稻广亲和基因座S5附近的克隆R2I19。
2001, 9(3):190-19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02
摘要:应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在205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寻找番木瓜两性基因(M2)的RAPD标记;发现两个多态性RAPD条带:OPQ071800和OPE061050,它们仅能在两性DNA池中扩增到,而不能在雌性DNA池中扩增到。用上述两引物检测了210株番木瓜单株DNA,结果表明,OPQ071800和OPE061050与M2基因紧密连锁,它们位于M2基因的两侧,其遗传距离分别为4.5和1.9 cM。
2001, 9(3):194-20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03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番荔枝科10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表皮细胞近等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直、弧形、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瓜馥木和香港瓜馥木叶片远轴面表皮细胞平周壁形成乳突。有的植物表皮细胞内具棱晶或晶簇。气孔器全部为平列型,具2-6个副卫细胞,除鹰爪花近轴面、远轴面均具气孔器外,其它9种植物的气孔器仅分布在远轴面,有的植物还具有双气孔器或败育的气孔器类型。除圆滑番荔枝外,其它9种的表皮均具表皮毛。表皮毛有单细胞毛、单列多细胞毛、2列多细胞毛、棍棒状毛和星状毛等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0种植物的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的式样,平周壁是否具乳突,表皮细胞内晶体的有无及其类型,近轴面是否具气孔器,表皮毛的类型等方面存在着种间差异,这些特征可以作为种间甚至属间分类和系统关系探讨的依据。
2001, 9(3):201-20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04
摘要:在广东广泛收集禾本科雀稗属的基础上,观察了雀稗属(Paspalum)9个种及其类群的花粉形态。其花粉一般为球型,平均直径在34-50μm之间。花粉表面纹饰一般为疣状突起或皱波状。在四倍体的台湾雀稗(P.formosanum)、双穗雀稗(P.paspaloides)、雀稗(P.thunbergii)、两耳草(P.conjugatum)、圆果雀稗(P.orbiculare)、长叶雀稗(P.longifolium)和一个十倍体的南雀稗(P.commersonii)的一个类群上发现了禾本科罕见的花粉多萌发孔现象。
2001, 9(3):205-20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05
摘要:研究了石山苏铁与锈毛苏铁叶的羽片横切面结构。结果表明,石山苏铁叶表面具厚的角质层,表皮细胞壁厚,排成整齐的一列;下皮层厚壁细胞仅分布于中脉隆起区和叶缘;叶肉由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构成,栅栏组织为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组成,位于近轴面的表皮层下方,并延伸至中脉区;海绵组织的细胞分布于副转输组织两侧,含晶细胞少;韧皮部在远轴面,排成弧形;木质部在近轴面,管胞分散。锈毛苏铁的羽片横切面结构在叶缘的形态、叶脉区隆起形态、韧皮部形态、分泌道有无及下皮层厚壁细胞的特点等方面与石山苏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本文支持把两者作为独立种的观点。
2001, 9(3):209-21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06
摘要:以成熟度85%的淮枝果实为材料,用0.05 mm塑料薄膜袋包装7.5 kg果实,贮于密封的泡沫箱内,袋的四周加不同比率的冰块,贮藏72 h后,取出果实,室温下放置24 h。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果皮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加冰能有效维持果皮的完整性,延缓果皮组织的崩塌。成熟度较低的果皮的小突起表面光滑,成熟度较高的果皮的小突起表面褶皱。小突起受到破坏后,果面崩塌形成皱褶的蜂窝状凹陷。分析了加冰比率和贮藏时间对果实温度的影响,讨论了荔枝果皮结构与果实保鲜的关系。
2001, 9(3):213-21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07
摘要: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进行染色体制片分析了木槿属Hibiscus植物裂瓣槿H.schizopetalus(Masters)Hook.f.)、木芙蓉H.mutabilisL.以及扶桑H.rosasinensisL.4个栽培变种的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裂瓣槿染色体数目为2n=42木芙蓉2n=92扶桑2n=84重虹中玫槿2n=105;橙黄中玫槿2n=138;洋红中玫槿2n=147。裂瓣槿、扶桑、重虹中玫槿、洋红中玫槿之间存在倍性关系,其染色体基数为x=21。通过对植物形态特征以及染色体数目的观察分析推测红色中玫槿可能为洋红中玫槿和裂瓣槿的杂交种。
2001, 9(3):217-21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08
摘要:
2001, 9(3):219-22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09
摘要:依据耳草属的系统学、古地理学和细胞染色体资料分析和推论耳草属植物的起源地点在冈瓦纳古陆,很可能在古陆辽阔的东北部地区。耳草属植物的起源时间不应晚于侏罗纪,有可能在三叠纪就已经出现,并在侏罗纪得到广泛的传播,其迁移的路线有四条,即从起源中心向东经土耳其、伊朗进入东南亚地区,向东南通过古南大陆向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扩散,向北进入北美地区,向西南进入南美洲地区。随着冈瓦纳古陆的分离、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以及澳大利亚与古南大陆的分离,植物迁移与扩散的速度受到了制约。耳草属植物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于传播途径的隔断和第四纪冰川的作用。
2001, 9(3):229-23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10
摘要:对海南岛四大林区的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析表明:(1)林区间的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从东到西(即吊罗山-五指山-坝王岭-尖峰岭)的群落中依次减少,灌木层和层间植物则增加,层间植物和乔木层在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波动比灌木层和草本层有较高的稳定性;(2)林区内群落乔、灌、草及层间植物各层的物种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3)林区内群落各层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坡向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001, 9(3):235-24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11
摘要:应用群落物种相对多度分布的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分割线段模型和Weibull模型,对观光木群落物种相对多度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乔木层物种,其相对多度分布可用对数级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几何级数分布和分割线段模型来拟合;而对于灌木层物种相对多度分布则可用对数级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加以拟合。研究结果为观光木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1, 9(3):243-24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12
摘要:根据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的调查材料,编制其静态生命表,进行生存分析。通过绘制亏损率曲线、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米槠种群有1个死亡高峰,出现在Ⅱ龄级的年龄阶段;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引入生命表中的几个函数能较好地说明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2001, 9(3):248-255.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13
摘要:以气体交换和调制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测定了2年生亚热带乔木黧蒴、林下灌木九节在全自然光和17%自然光下叶片同部位的光合作用和与之相关的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和全光照比较,遮阴下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与大气CO2浓度之比Ci/Ca,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含量之比Car/Chl、光系统II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种间差异较不明显。全光照黧蒴和九节Pn的日变化图式与gS、Ci/Ca类似,与ФPSII、qP的下降吻合。全光下黧蒴叶片qN和Car/Chl的日进程表现为增加,九节则下降,低的Car/Chl可能是导致强光下九节未能提高其qN的原因。正午前后,黧蒴qN和Car/Chl增大,而qP和ФPSII降低,Fv/Fm则保持相对稳定,反映其开放的PSII反应中心数目在此期间虽有所减少,但仍然维持了较高的光化学效率,提高的Car/Chl和qN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对过剩激发能的耗散能力。此条件下九节的gs、Fv/Fm和qN下降且明显低于黧蒴,ФPSII和qP保持相对稳定但高于黧蒴的水平,表明九节的PSII反应中心活性较稳定,但强光下气孔部分关闭、较低的Fv/Fm和qN限制了CO2供应和对光能的有效利用,且未能诱导热能耗散机制的积极运行及对光合器起到保护作用。总体上说,九节对高光强反应比黧蒴敏感。
2001, 9(3):256-261.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14
摘要:将亚热带自然林的乔木荷树、黧蒴和灌木九节、罗伞幼苗栽种于3种不同光强下分析叶片中的LOX、XOD、MAO活性和分离叶绿体中和活性氧O2-.、OH·和H2O2的产生速率差别的结果表明:全自然光下生长的叶片中LOX和XOD活性最高,降低光强则2个酶的活性下降。叶绿体中的3种活性氧的产生随光强变化的趋势与LOX及XOD活性变化相似。这反映高的LOX和XOD活性是高光强下叶片中出现较高活性氧水平的原因之一。供试灌木的LOX和XOD活性低于乔木,但其活性及活性氧形成速率对光强变化的敏感性高于乔木。
2001, 9(3):262-26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15
摘要:近一个多世纪来,树木发育阶段理论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果树育种、造林、园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树木发育阶段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发育阶段转变的遗传基础、分子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却进展缓慢,对各个阶段的发育特性和利用潜力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范围。本文就树木发育阶段理论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在橡胶树育种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2001, 9(3):269-27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3.016
摘要:对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进行综述和分析。微观方面主要研究生理生态,而在大尺度上,则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研究;并论述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南亚热带植被影响的重要意义。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