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1, 9(1):1-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01
摘要:在有PCR和PCO环活性抑制剂甘油醛和光合磷酸化解偶联剂NH4CL存在下,比较了生长于3种 光环境的乔木黧蒴和灌木九节幼苗阳生和阴生叶片叶绿体的O2和NO2-光还原速率。全自然光下两种 植物阳生叶片的叶绿体O2的光还原速率最高,占总光合电子传递活性的66%-68%,NO2-光还原速率 也有类似趋势占总电子传递的11%-15%左右。36%和16%自然光下阴生叶片O2和NO2-光还原 速率及O2光还原电子传递的比例显著降低,但NO2-光还原电子传递的比例不受影响。与NO2-光还原 相关的叶片NiR和NR活性及NiR/NR活性比也因叶片接受光强度大小而异,随光强减弱,黧蒴的NiR活性降低,九节的NR活性增高,但黧蒴的NR活性和九节的NiR活性变化未达差异显著性。
2001, 9(1):7-13.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02
摘要:运用灰色理论的系统分析模型研究叶绿素-b与水温、浮游动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铁和锰等10个海水理化因子间的关系。所有样品数据采自深圳大鹏湾的盐田海域。灰关联值的计算及其排序结果表明:硝酸盐、磷酸盐、亚硝酸盐和酸碱度对叶绿素-b的浓度比其他海水理化因子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建立叶绿素-b与这4个海水理化因子的灰模型{GM(l,n)},结果表明,相关因子与叶绿素-b的浓度变化有着较好的吻合。
2001, 9(1):14-1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03
摘要:从菠菜绿叶中获得SDS-PAGE为40 000±2 000Mr单带的乙醇酸氧化酶同工酶GO I。其GO比活为8.4 U min-1mg-1 protein,经ND-PAGE后显示Mr为470 000。用IEF测得其等电位为7.4。用氧电极法证实该GO I能同时催化乙醇酸和乙醛酸的氧化,制备GO I的抗体并对菠菜绿叶粗蛋白作免疫双扩散,有免疫沉淀线,经蛋白A-Sepharose CL-4B柱吸附法和抗原亲和吸附法,得到单特异性GO I抗体,用该GO I抗体对菠 菜绿叶粗蛋白作SDS-PAGE Western blot后只有40 000±2 000-一条染色带,作4%-20%PAGE Western lot后有多条 色带,Mr分别大约为470 000,280 000和80 000,表明菠菜绿叶中的GO I有多个聚合态。
2001, 9(1):19-3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04
摘要:梧桐科植物全世界有60属约1546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种类可分布至温带地区,由于梧桐科是多型的科,科的范围较大,对有些属是否应隶属于该科,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很不一致。本文基本上按照J.Hutchinson系统和参考有关文献对一些属的分类位置作了调整,把梧桐科分为12族,根据A.Takhtajan的世界植物区系区划的原则,将梧桐植物在世界上的分布区,划分为6区8亚区23地区,并指出各属在中国各省区的地理分布,现在中国梧桐科植物连引种栽培的在内共有25属99种7变种,其中野生的有18属85种7变种,引种栽培的有8属14种,对梧桐科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2001, 9(1):31-4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05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概述了广东山区兰科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分布区类型、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不同基质上分布的特点和分布格局的形成。文末附有广东山区兰科植物名录。
2001, 9(1):43-4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06
摘要:
2001, 9(1):45-4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07
摘要:归并了清风藤属5个名称,Sabia campanulata Wall.ex Roxb.var,kingiana Nayar et Majumder处理为S.campanulata Wall.ex Roxb。的异名,S.metcalfiana L.Chen处理为S.leptandra Hook.f.et Thoms.的异名,S.longruiensis X.X.Chen et D.R,Ling和S.swinhoei Hemsl.ex Forbes et Hemsl.ex FOrb.et Hemsl。的异名,S.nervosa Chun ex Y.F.Wu处理为S.coriacea Rehd.et Wils.的异名,订正了缅甸清风藤S.burmania L.chen在中国有分布的错误报道。
Khatijah H. HUSSIN, Halijah IBRAHIM, D. Aminah H.A. ALI, 廖景平, 刘念
2001, 9(1):49-5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08
摘要:通过凹唇姜属(Boesenbergia curtisii,B.Prainana,B.rotunda和B.plicata)和山柰属(Kaempferia pulchra,D.galanga.K.gilbertii,K.rotunda,K.parviflora和K.angustifolia)种间叶解剖学变化的研究,寻找能用于鉴别种的解剖学特征,结果显示变化表现在气孔的类型,中脉的结构,叶缘和叶柄横切面轮廓,叶片的远 轴面或近轴面下皮层和毛状体的出现或缺如,研究表明这些特征的联合对已研究的种的鉴别是有用的。
2001, 9(1):55-6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09
摘要:研究了柚的48个品种的等位酶变异,利用等位酶分析技术对柚的酯酶(EST),6-磷酸葡萄糖异的酶(PGI),6-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莽草酸脱氢酶(SK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共5个酶系统的10个等位酶基因座进行了分析,除PGI-1,PGI-2两个基因座外,其它8个均为多态性基因座;10个等位酶基因座共观察到的等位基因25个,平均每个基因座的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1.55,基因多样度0.2805,柚的品种间具有较为丰富的等位酶标记遗传多样性,但柚类种质资源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柚的较低的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与基因多样度可能由于人工选择及资源流失造成。
2001, 9(1):63-9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10
摘要:分析了在CuCl2作用下辣椒叶片倍半萜环化酶活性,倍半萜环化酶mRNA表达,细胞GSH和GSSG代谢及膜脂过氧化,结果表明,Cu2+能诱导辣椒叶片表达倍半萜环化酶活性,酶活性的表达与相应的基因转录有关,辣椒叶片在CuCl2作用下合成了含-SH的螯合肽,相应地GSH含量下降,GSSG的含量有所上升,细胞膜过氧化作用加剧,推测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或GSH氧化产物可能参与了CuCl2诱导辣椒倍半萜环化酶基因表达的信号传递作用。
王昌虎 , 马镇荣 , 刘卫, 吴坤林, 张奕奇, 凌定厚
2001, 9(1):69-7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11
摘要:利用正交设计方法(L27 (313)]研究了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调节物BAP,NAA和IBA,以及不同外植体对香蕉(Musa acuminata Colla.cv.Williams) 直接出芽频率的影响,外植体的不同是影响香蕉直接出芽频率的最主要因素,NAA和IBA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相同,均弱于BAP,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诱导香蕉外植体直接出芽的优选培养基为不添加BAP,NAA和IBA的MS基本培养基,最佳外植体为芽的顶端分生组织部分。
禹玉华, 梁承邺, 段俊, 王子明, 叶锦瑞, 张旭林, 王鸿昌
2001, 9(1):75-8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12
摘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参加广东省1999年秋植超甜玉米(Zea mays var.rugosa)新品种区域试验的8个品种,从优质,高产,早熟,株高和果穗形态特征等共17个性状进行了分析,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超甜711综合性状表现最优,与参考品种最为接近,具有鲜穗单产最高,茎秆粗壮,果穗大等特点;穗甜2号表现好,早熟,品质优良,株高和穗位高度适中等特性;粤甜2号综合性状表现最差,其余各参试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由好至差的排序为金凤3号,金银2号,粤甜3号,超甜28和穗甜1号,此结果还表明,按各品种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所进行的综合评估结果能充分反映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2001, 9(1):81-8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13
摘要:利用GC-MS联用技术从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叶挥发油中分离和鉴定了2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75%,其中主要成分是十二烷酸(43.68%),肉豆蔻酸(14.61%),十一烷酸(4.70%),棕榈酸(4.15%)。
2001, 9(1):83-9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2001.1.014
摘要:禾本科植物包含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也包含了最多的无融合生殖的种类。通过无融合生殖可将农作物的F1代杂种优势固定下来,这在固定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禾本科植物无融合生殖作为其繁殖多样性的一种形式,在系统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本文统计了禾本科无融合生殖的分布,概述了其无融合生殖的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