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第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报春花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1994, 2(4):1-1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01

      摘要 (2454) HTML (0) PDF 0.00 Byte (2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Takhtajan世界植物区系分区对报春花科22属在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省区的分布作了较详细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将报春花科各属归纳为10个分布型,认为中国西部横断山区和东西马拉雅为报春花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高加索—阿尔卑斯山脉为第二分布中心;中国云南、贵州南部,广西西部至越南、泰国北部和缅甸西北部山地是报春花科植物最可能的起源中心;报春花科的起源时间应在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

    • 安息香科的系统位置及地理分布

      1994, 2(4):15-3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02

      摘要 (1797) HTML (0) PDF 0.00 Byte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息香科为柿目的一成员,包括11个属,为一自然的分类群.它与山茶科很接近,并可能是从它的祖先类群演化而来的.本文分析其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认为子房上位,花冠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裂片两倍,花序圆锥花序为原始性状,而子房下位.花冠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的同数,花序少花或单花为进化性状.安息香属为本科最大的属,形态变异多样化,既具有最原始性状,为本科原始类群代表,同时又有较多进化性状.其他各属可能是以它作为基干演化而来.从分析各属的分布区类型,本科有7属分布于热带地区,但仅有3属真正分布于热带,其余4属分布于亚热带或其边缘地区.因此,安息香科基本上是一个热带科,但不典型,它可能是从古热带山区的亚热带地区演化而来的.根据全科的属和种的统计,有11属,150余种,间断分布于欧亚和美洲两大陆块上,亚洲有10属,57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在这一地区,以我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及华西南种类最丰富,包括有最原始类群和系统演化各阶段类群;热带南美洲有2属83种,这一带种类虽丰富,但仅2属及缺乏原始类群.因此,我们称东亚为安息香科的分布和分化中心,而热带南美洲为第二分布中心.根据化石记载结合本科现代分布格局,我们推论,安息香科在第三纪早期就已广泛分布,其原始类群代表,可能起源于白垩纪的华夏区系.

    • 金粟兰科的起源、分化和地理分布研究

      1994, 2(4):31-4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03

      摘要 (1964) HTML (0) PDF 0.00 Byte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位置和分类系统,并在较详尽地研究其现代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古植物学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金粟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其起源、分化和可能的散布途径,结果如下:1.金粟兰科应独立成目,处于胡椒目与樟目之间;本科4属处于同一进化水平.2.金粟兰科分布于南美、中美、马达加斯加、东亚、热带亚洲、太平洋岛屿及新西兰,属于热带美洲、亚洲、马达加斯加地区、大洋洲和太平岛屿间断分布科,现代分布中心在马来西亚植物区;中国的金粟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为金粟兰科种类的分化中心之一.3.通过化石证据推测,在白垩纪中晚期,金粟兰科祖先有较广泛的地理分布,其起源地可能在早白垩纪的环大西洋地区,即冈瓦纳古陆西北部和劳亚古陆西南部.起源时间应不晚于白垩纪的巴勒姆期.

    • 紫荆族的脉序研究

      1994, 2(4):45-5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04

      摘要 (2061) HTML (0) PDF 0.00 Byte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代表豆科云实亚科紫荆族全部五个属.即紫荆属、腺叶紫荆属、格里芬豆属、拟羊蹄甲属和羊蹄甲属的几乎全部系或亚组的134个种或种下分类单元的叶脉序进行了研究,并描述了本族20个基本脉序类型.在紫荆族中,腺叶紫荆属和拟羊蹄甲属的脉序式样非常相似;紫荆属的种类的脉式样以全绿叶,一级脉不及绿等特征组合有别于本族其它属;格里芬豆属的脉序高度特化,有别于紫荆亚族的所有类群;羊蹄甲属是叶脉序式样最多样化的类群.在羊蹄甲属中,羊蹄甲亚属和显托亚属的脉序式样非常多样化.Elayuna亚属的两个组和Barklya亚属的脉序式样非常相似.Barklya亚属的仅有种了香叶羊蹄甲的脉序仅以其叶全缘区别于Elayuna亚属.脉序性状支持把Cansenia系、白花羊蹄甲系、羊蹄甲系、绿花羊蹄甲亚组、总状花羊蹄甲亚组、Elayuna亚属、伞房系、Chloroxanthae系、棒花系、掌叶组和萼管组等作为自然类群的观点.在本族植物的脉序类型中,一级脉及缘、全缘叶、发育完好的脉岛等性状常相关出现;另一方面,一级脉不及缘,具二小叶或叶深裂,脉岛发育不完善及盲脉多分枝等性状常相关出现.如同形态和花粉性状,脉序性状能为紫荆族的分类提供另一方面的佐证,但只有当与其它方面性状一同使用时,才能得到较可靠的结论.

    • 九翅豆蔻种子的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1994, 2(4):58-66.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05

      摘要 (1740) HTML (0) PDF 0.00 Byte (1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九翅豆蔻种子包括假种皮、种皮、外胚乳、内胚乳和胚.由外珠被发育而来的种皮可划分为外种皮、中种皮和内种皮.外种皮由一层表皮细胞构成,其壁增厚并略木质化.中种皮包括下皮层、油细胞层和含2—5层细胞的色素层;各为一层薄壁细胞的下皮层与油细胞层非常压扁.内种皮由一层石细胞构成,极厚,占种皮厚度的1/3—2/3,是种皮主要的机械层;内种皮整体外观呈波浪形,在珠孔端和合点端的内种皮除外.种子在珠孔端分化出珠孔领和孔盖,在合点端分化出下皮细胞垫、大型薄壁细胞区、维管束和合点端色素细胞区.外胚乳细胞内充满淀粉,内胚乳细胞含有大量蛋白质和多糖,胚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物质.脂类物质不存在于油细胞中,而存在于胚细胞、部分假种皮细胞、外种皮细胞和内胚乳最外层细胞中.建议将油细胞(层)改称为半透明细胞(层).

    • 水稻“双-3”多胚发生的研究

      1994, 2(4):67-72.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06

      摘要 (1579) HTML (0) PDF 0.00 Byte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叶秀,陈泽濂,黎垣庆   水稻MIV(双-3、籼稻)传粉后可以有多个花粉管同时进入胚囊.大多数胚囊的合子发育为一个正常的胚,但是有少数合子胚发生裂生并分化形成双胚芽和一胚根.有些胚囊的助细胞和卵细胞同时受精后,分别发育为助细胞胚和合子胚;有些胚囊中的反足细胞团可直接发育为胚.可见“双-3”水稻除有正常合子胚外还存在助细胞胚和反足细胞匹的多胚现象.

    • 扁蓿豆体细胞胚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1994, 2(4):73-78.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07

      摘要 (1569) HTML (0) PDF 0.00 Byte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扁蓿豆实生苗的根、下胚轴、子叶、叶片和叶柄外植体,在含2,4—D2—0.25mgL-1与KT0.25-2mgL-1及2,4—D0.5mgL-1与ZT0.5mgL-1或BAP0.5mgL-1与NAA0.05mgL-1的MS琼脂培养基上均可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含2,4—D0.5—0.1mgL-1与KT0.5—0.1mgL-1或BAP0.25+NAA0.05mgL-1的MS培养基上可诱导分化出体细胞胚.体细胞胚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上发育成完整植株.用海藻酸钠包襄体细胞胚制成人工种子,其发芽率和植株转换率分别为95%和53%.

    • 鼎湖山植被演替过程优势种群动态研究Ⅲ.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种群

      1994, 2(4):79-8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08

      摘要 (1863) HTML (0) PDF 0.00 Byte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以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其表现特征.本项系列研究以系统地揭示鼎湖山森林植被演替过程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目的,本文研究了其中演替顶极种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种群的动态.结果表明在演替过程中,其生态位宽度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后期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将至地带性中生性季风常绿阔叶林阶段.在这类中生性树种的发展过程中,种群的分布格局强度均有在高集群和随机分布之间、围绕低集群分布呈波动的趋势;其与早期先锋树种马尾松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有较低值,至阳生性阔叶树种为优势常绿阔叶林阶段下降为零;而与阳生性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由高向低转变,说明这类种群作为群落顶极种的特性.

    • 钙对蓝藻固氮受氯化钠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与生理条件的关系

      1994, 2(4):88-94.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09

      摘要 (1704) HTML (0) PDF 0.00 Byte (1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氯化钠胁迫导致蓝藻固氮活性的下降,可因加人适当浓度的氯化钠而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在光合作用受抑(暗处理或添加光合抑制剂)、厌氧(Ar或N2中)和有分子氧的情况下,此种缓解作用减弱.光合作用、需氧代谢(通气)和羟化反应(同时供给氢和氧)正常进行以及碳架(添加外源蔗糖或提高CO2浓度)供应良好时,钙对氯化钠胁迫的缓解效应增大.改善合成固氮酶的物质基础供应(同时供应CO2和N2)对此也有一定的正效应.

    • 植物中的多酚物质对超氧物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1994, 2(4):95-99.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10

      摘要 (1591) HTML (0) PDF 0.00 Byte (2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芒果、番石榴、松、龙眼等叶片和绿茶中含有O2(超氧物自由基)的非酶促清除剂,仅0.5—1mg鲜重或0.29mg茶叶就相当一个SOD酶单位作用,热处理不能降低清除O2的能力.用显示酚类物质的喷洒剂(AgNO3-NH4OH)和显示SOD同工酶带的NBT法对电泳后的凝胶分别染色处理,对比显示结果,表明酚类物质与SOD活性物质有相似的电泳行为,叶片中的酚类物质可能为非酶促清除O2的组份.人工合成的酚类化合物(对硝基酚、间苯二酚、愈创木酚)和从植物中分离的鞣酸等,在体外均能有效地清除O2.

    •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在广州的育性表现及光温反应特性研究

      1994, 2(4):100-107.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11

      摘要 (1554) HTML (0) PDF 0.00 Byte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12个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在广州的育性测定表明:12个不育系在夏季都有一个不育期,但不育性稳定程度不尽相同,以W6111s和W6154s育性波动较大.其中9个不育系在早晚季各有一个长短不一的可育期,KS—9仅见第二可育期,KS—14则未见可育期.在晚季,7001s,N5088s,农垦58s和8902s可育恢复较好,可育期明显,而其余7个不育系仅能部分恢复正常.光温处理表明:7001s,N5088s,8902s,农垦58s和8912s为光敏型,长日条件下不育性受温度影响不大,但短日条件下不育性恢复程度与温度有一定关系.W6154s和W8013s,培矮64s,KS—14和KS—9为温敏型.W6154s和W8013s转育起始温度在24—27℃间,KS—14和培矮64s则在刀一24℃间.

    • 磷饥饿墨兰对磷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分布

      1994, 2(4):108-110. DOI: 10.3969/j.issn.1005-3395.1994.4.012

      摘要 (2023) HTML (0) PDF 0.00 Byte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The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in Cymbidium sinense(Andr.)Willdcultured in radioactive phosphorus(NaH2 32PO4)solution were studied.The absorbing abilityof 1-year-old root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2-year-old root,but the latter still hadrather strong absorption ability, hence good care should be taken in both kinds of rootduring cultivation process.The sequence of accumulation of radioactive phosphorus(cpm/100mgDW) in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 was leaf bud, pseudocorm and leaf, but in 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was floral bud, pseudocorm and leaf. This phenomenon coincideswith the rule that nutrient should distribute towards the growth center of plant.

主编:叶清

创刊:J Trop Suptrop Bot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3395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374/Q

国内邮发代号: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